基本信息
書名:中醫脈學 | 作者:楊傑 編 | 定價:68 |
ISBN:9787530466698 |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3-09-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重量:540g | 字數:430000 | 裝幀:396頁 |
內容簡介
《中醫脈學:曆代醫籍脈診理論研究集成》主要是對中醫脈診理論研究的總結,從脈診理論研究源流入手,對脈學相關術語進行探討研究,係統整理脈名的含義與演變,包括非典型脈和典型脈。並對脈名的構成原理、方式、規律等,係統地歸納總結。從脈理分類法、脈名統類法、特徵提取法、特徵要素法等角度對脈的分類法進行研究整理。並對脈的程度進行分級法研究,提齣對脈的理解方法,介紹脈學內涵的基礎理論研究,規範常見脈象要素。
《中醫脈學:曆代醫籍脈診理論研究集成》以《黃帝內經》為基礎,收集、整理與中醫脈診相關的各類古今文獻資料及相關參考書。運用文獻學方法、係統科學方法、邏輯學方法等,係統開展中醫脈診理論研究;提齣中醫“脈”的內涵及外延;以四屬性、十二要素規範常見脈象;同時提齣以“復雜性科學”的觀點進行認識脈、分析脈的方法,為中醫脈診理論研究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
楊傑,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診法與證候研究室工作,主要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診法與證候的臨床與科研工作,重點開展脈診與舌診研究。曾獲得國傢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奬2項。參與國傢973計劃課題、國傢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專項課題、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中醫診法項目等多項科技課題。
楊博士堅持將臨床實踐與理論研究相結閤,理論指導臨床,臨證注重療效,在多年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積纍瞭豐富的臨床經驗,提齣“一種恒動整體觀、雙嚮判彆、三因特色、四條途徑”的中醫診法理論框架,構建“形→神→運氣”的中醫診療模式,詮釋現代語言的“自然→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形成自己獨特的中醫診斷、治療與養生模式。
目錄
第一章 脈診的基礎理論研究
一、與“脈”相關的幾個術語
二、脈名的發展演變曆程
三、脈名的構成
(一)脈名的結構
(二)脈名用詞的方式
四、兼脈名稱的構成
(一)兼脈名稱內部構成優化的規律
(二)兼脈名稱構成的方式
(三)兼脈名稱的稱謂形式
五、脈名的歸納
(一)脈的分類法
(二)脈的分級法
六、脈名研究的意義
(一)理解“脈”的方法
(二)規範“脈”的思路
(三)注意事項
第二章 脈學內涵的基礎理論研究
一、脈的內涵
(一)脈的本質
(二)脈的功用
二、脈特徵共性的探討
(一)脈形屬性各要素的層級變化
(二)脈法各要素層級變化的八綱辨證病機
(三)脈的屬性層級特徵與八綱關係的概要
第三章 脈象名稱的研究
一、平脈
二、非典型脈
三、正式命名脈
第四章 古籍中的常用脈
一、浮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沉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三、遲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四、數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五、虛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六、實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七、滑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八、澀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九、緊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弦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一、緩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二、細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三、芤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四、促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五、結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六、代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十七、長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八、短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十九、洪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微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一、濡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二、弱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三、伏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二十四、牢脈
(一)脈象特徵
(二)脈形變化的影響機製
(三)主病
(四)兼脈
(五)分部
第五章 脈診研究中的復雜性科學
一、脈診內涵的復雜性
二、脈診研究中復雜性科學的方法
三、脈動信息關鍵技術
在綫試讀
長脈脈體通長的特點得到眾醫傢的認同,甚至在許多典籍中沒有對長脈的脈形進行描述,如《難經正義》直接指明長脈脈形為“長,不短也”。各種典籍對長脈的描述方式有多種,《濟世全生指迷方》比喻其為“如操帶物之長”,《察病指南》《脈訣乳海》《脈訣》比喻其為“三關如持竿狀”,《脈說》比喻其為“指下如持竿之狀”,《診傢正眼》《顧鬆園醫鏡》比喻其為“如循長竿”,《古今醫統大全》比喻其為“如弦之直”等。《診傢正眼》《診宗三昧》《顧鬆園醫鏡》《醫學實在易》《醫學摘粹》《診脈三十二辨》等用“指下迢迢”來形容長脈脈形。《診傢正眼》《顧鬆園醫鏡》認為長脈“首尾俱端,直上直下”。“長竿末梢”也常常用來形容弦脈,為春季平脈,不可過於拘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長脈“齣入三關”,《察病指南》《脈訣指掌病式圖說》《外科精義》《診傢樞要》《脈語》《古今醫鑒》《醫學心悟》《瘍醫大全》《羅氏會約醫鏡》《醫門補要》、《脈說》《脈訣乳海》《診脈三十二辨》等,認為“過於本位”或“齣於本位”,《重訂太素脈秘訣》認為長脈“過於本位”且“順流而長”,《醫學入門》認為“長脈過指齣位外”,《醫經小學》認為長脈“通三部”,《普濟方》認為長脈“齣於三關”,《古今醫統大全》認為長脈“長為修長,如弦之直,越於本位,兩頭齣指”,《瀕湖脈學》認為長脈“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醫學見能》認為“長脈過於三指”,《四海同春》認為長脈“長齣於常脈之兩頭”,《醫碥》認為長脈“溢齣三指之外”。
長脈一般超過本位,但超過本位過長“上溢魚際,下通尺澤”的脈形亦不常見,《醫學實在易》《脈理求真》認為長脈“上魚入尺,上魚際,下尺澤”,應該是受到《難經》中“覆溢脈”的影響,“上魚、入尺”不應該是長脈的必備特徵。
長脈隻是錶示脈長的變化,不兼有其他特徵要素。但也有醫傢認為長脈兼有其他特徵。①脈寬:《外科精義》曰:“長脈之診,按之則洪大而長,齣於本位”,《古今醫鑒》曰:“長脈按之則洪大而長,齣於本位曰長”,《瘍醫大全》曰:“長脈之診,按之得洪大而長,齣於本位”,均認為長脈除瞭脈長的特點,還兼有洪大的特徵。②流利度:《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長者,往來流利,齣入三關”,《脈訣指掌病式圖說》曰:“長者,往來流利,齣於本位”,《醫經小學》曰:“長脈流利通三部”,《普濟方》曰:“長者,往來流利,齣於三關”,均認為長脈有“往來流利”的特徵。《重訂太素脈秘訣》中的“過於本位,順流而長”,“順流”也有流利之意。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