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全国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视唱练耳入学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音乐院校各专业视唱练耳入学考试内容及要求
(二)师范院校音乐系视唱练耳入学考试内容及要求
(三)湖南省普通高校音乐系视唱练耳入学考试内容及要求
二、视唱练耳考前训练
(一)视唱学习提示
(二)唱名法
(三)视唱考前提示
(四)练耳考前提示
附:力度、速度和表情术语
三、五线谱视唱练习
(一)无调号的各调式
(二)一个升号的各调式
(三)一个降号的各调式
(四)二个升号的各调式
(五)二个降号的各调式
(六)三个升号的各调式
(七)三个降号的各调式
(八)综合视唱练习
四、简谱视唱练习
五、练耳练习
(一)音程练习
(二)和弦练习
(三)节奏与旋律练习
六、部分院校视唱练耳入学考试试题
这套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期待感是挺强的,毕竟是“强化训练”,冲着这个名头去的。不过,说句实在话,内容组织上感觉还是有些地方可以打磨的。比如,基础乐理的部分,虽然覆盖面广,但很多概念的阐述,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深度和清晰度上总觉得差了那么一截,就像是高手在写给高手看的笔记,很多“理所当然”的跳跃,让我们这些还在摸索阶段的人有点跟不上趟。我特别希望它能像一个耐心的老师,把那些复杂的和声进行或者曲式分析,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而不是直接扔给我们一堆结论和例题。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把其中几个关键章节啃下来,感觉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猜测作者的意图”上,而不是“学习知识点”本身。当然,题目的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这一点值得肯定,尤其是一些偏难的综合题,确实能让人在做题过程中感受到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检验。但是,如果能配上更详尽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分析,哪怕是针对性的错题集锦和错误类型归纳,对自学者的帮助都会呈几何级数上升。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高阶复习资料,对于入门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基础的教材辅助阅读,否则吸收起来会比较吃力,投入产出比需要自己好好权衡一下。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感觉像是把不同知识体系的模块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统一的、贯穿始终的学习主线。比如,视唱练耳的部分,虽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但它和后面的曲式分析、听觉训练之间,关联性不强,读者需要自己去构建这些知识之间的桥梁。这对于习惯于系统化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你得自己去设计你的学习路径,这本书只是提供了原材料,而不是一套现成的施工图。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能将视唱练耳的训练结果,直接应用到乐曲分析中的教材,让听到的、唱到的东西能够立刻在理论层面得到印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分散,导致学习的连贯性不足,有时候会觉得在学两本不相关的书。另外,关于一些技术术语的解释,有时候依赖于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如果一个术语出现多次,最好能有一个统一的、易于查阅的索引或者附录来支撑,而不是每次都用不同的方式去略微解释一遍,增加了阅读的负担。
评分从一个实战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打了个折扣。它给出的很多训练场景和模拟考试环境,总觉得和真实的考试或者艺术实践脱节。比如,在听觉训练部分,音频材料的音质和清晰度,或者说其复杂程度,与我实际在更高阶的测试中遇到的情况有出入。有时候,录音中的背景噪音处理或者乐器配置,过于理想化,导致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自己对那些真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模糊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这套书更像是在一个高度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设计的训练,而不是面向充满变数的大舞台。我更需要那种能模拟真实考场压力的、具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训练材料。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尚可,但一旦涉及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比如快速反应能力和准确性,这本书的训练强度和针对性就显得不够尖锐了。希望未来的版本能更加贴近实际的考核标准和艺术实践的要求,真正做到“训练有素”。
评分这本所谓的“强化训练”,最大的槽点可能在于它对“训练”这个词的理解有些偏差。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步步为营、螺旋上升的训练体系,一套能够稳扎稳打提升实战能力的东西。结果呢,内容呈现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考点罗列和试题堆砌,缺乏那种循序渐进的梯度感。某些章节的难度跨度实在太大了,前一页还在讲基础的三和弦转位,后一页直接跳跃到复杂的十二音体系分析,中间完全没有过渡和铺垫,搞得人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惊胆战。更别提阅读体验了,排版上总觉得有些拥挤,信息量太大,眼神在字里行间游走时,很容易错过一些关键的标注或者符号。对于需要高度专注的音乐学习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压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反复确认符号和术语上,而不是真正投入到音乐的思考中去。如果能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更有效的视觉区分,比如使用不同的字体、加粗或者专门的边栏提示,相信读者的学习效率会大幅提高。它确实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题目,但如何高效地消化这些内容,这本书本身似乎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指引。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查漏补缺,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冷门或者容易被忽略的音乐史节点和分析技巧方面。但是,这本书的广度做得不错,细节的深度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就拿我最关心的那个关于某特定时期作曲家风格演变的部分来说,它仅仅是蜻蜓点水地提到了几个重要的作品和技术特征,缺乏深入的案例分析来支撑观点。我想要看到的是对具体乐段的细致剖析,比如某个和声的特殊用法、某种配器手法的独特性,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结论。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描述,对于追求深入理解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当令人沮丧的。它更像是一本“应试大纲”的辅助读物,旨在帮你覆盖所有考点,但对于培养真正的音乐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作用有限。要真正吃透这些内容,我还是得回到更专业的原版教材和研究文献中去挖掘。这本书在“快速回顾”方面还算称职,但在“深度探究”的维度上,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留下了太多的空白需要自己去填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