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艺知识500问

二胡演艺知识500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寒阳 著
图书标签:
  • 二胡
  • 民族乐器
  • 演奏技巧
  • 乐理知识
  • 音乐教学
  • 入门指南
  • 常见问题
  • 艺术修养
  • 音乐文化
  • 二胡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28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3193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儿时爱读的一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它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的语方,在儿童们的心中开启了一扇自然科学之门。在我的二胡教学中,学生们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常识性的,有些问题却也值得我认真思考的——俗话说“教学相长”吗。所以我一直想,在一般演奏教程与练曲集之外,能否再为二胡写一本辅助学习的、问答式的书,一方面满足善于探究的读者们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也总结一下自己的对二胡的思考。也许是溟濛中的缘分,一次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张辉老师偶然间的攀谈,使我们二人均有不谋而合的感触——他提出要我编写一本二胡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操作简便易行的“教辅”图书,无疑这是对我已有想法的极大鼓励,所以就愉快地答应了下来,应该说二胡音乐世界就像地垠的大海一样,其包含的方方面面岂能是区区500问就能说得清楚的呢!因此,这本《二胡演艺知识500问》其实不过就是一块:“引玉之砖”而已。

目录

历史·乐器·教学
1.二胡是一种什么乐器?
2.二胡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3.二胡在过去一直处于什么地位?
4.二胡的“叫花子”地位是什么时候才改变的?
5.刘天华先生创作了哪十首二胡名曲?
6.在二胡的发展进程中,还有推的功绩不可磨灭
7.华彦钧在二胡演奏艺术上有什么贡献?
8.在民间音乐家中,除了华彦钧外还有哪些杰出的二胡演奏家?
9.20世纪30至50年代,哪些人在为二胡演奏艺术而努力奋斗?
10.二胡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11.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在二胡演奏艺术史上有何意义?
12.“文革”后二胡演奏艺术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是在什么年代?
13.近年来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趋势如何?
14.我国第一部民族器乐电视教学片是什么时候问世的?它的意义何在?
15.二胡的考级活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6.在现代二胡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演奏风格主要有哪几种?
17.在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著作与教材?
18.二胡的结构主要分为哪几个部分?
19.怎样区别蟒皮的优劣
20.如果琴皮过紧或过松,用什么方法来处理?
21.二胡的琴筒与琴杆平时怎样维护?
22.对二胡的琴码有什么要求?
23.怎样制作二胡的控制垫?
24.二胡的千斤在发音中起什么作用?
25.二胡的弦轴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
技巧·练习·要领
感觉·乐感·音乐的美
准备·舞台演奏·心理素质
乐曲风格·演奏要点
人生·艺术·文化背景

前言/序言


琴韵流芳:中国传统乐器鉴赏与演奏指南 (本书不包含《二胡演艺知识500问》中的任何内容) 卷一:丝竹之韵——中国传统音乐概览与乐器谱系 第一章:华夏乐海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质与历史脉络 1.1 音乐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与五音体系 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中“道”与“音”的关联,解析儒家雅乐、道家清乐的文化内涵。 详述宫、商、角、徵、羽五音的音高、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古代乐律学基础:十二律的生成原理与定音方法(例如:律管校音法)。 1.2 历史长河中的音乐形态 先秦时期的礼仪音乐与乐舞制度(如《韶》乐的遗风)。 汉魏六朝的燕乐、清商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唐宋音乐的鼎盛:燕乐的结构、宫廷燕乐的规范与文人音乐的兴起。 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的成熟。 1.3 中国音乐的审美取向 “韵”与“意”的表达:含蓄、内敛、重气韵的音乐风格解析。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如何通过音乐描绘山水、抒发情怀。 音色观:对乐器“本色”的追求与声音的意象化处理。 第二章:琳琅满目——中国主要传统乐器分类与特色 2.1 丝弦乐器群像:形制、材料与发声原理 弹拨类: 琵琶(唐代曲项与明清直项的对比)、古琴(七弦之制及其减字谱的解读)、古筝(筝码的张力与音色变化)。 拉弦类: (本章侧重介绍板胡、京胡等非二胡类拉弦乐器) 深入分析板胡的钢丝弦结构与高亢音色,京胡在京剧中的“领奏”功能。 拨弦类(箱体): 扬琴(击弦的力度与音色控制)。 2.2 管乐器的呼吸与气流控制 吹管类: 笛子(竹材的选择、膜的作用与指孔的调节)、箫(音色的幽静与“韵”的营造)。 簧管类: 笙(簧片的制作工艺与和声功能)、唢呐(高音唢呐与低音唢呐的对比,其在民间仪仗中的应用)。 2.3 打击乐器的节奏脉动 膜鸣与体鸣: 大鼓、堂鼓的击打技巧与在戏曲中的“场面”作用。 金属与木制: 钹、小锣、云锣在不同乐种中的节奏定型作用。 --- 卷二:古琴心法——七弦琴的修习与意境探究 第三章:琴之为物——古琴的结构、历史与精神 3.1 琴的选材与制作工艺 梓木、桐木的选择标准与“金声玉振”的追求。 徽位的镶嵌、漆面的髹制(如大漆与推光漆的工艺区别)。 琴的命名与流派: 伏羲、仲尼、连山等式样的形制差异。 3.2 减字谱的破译与学习路径 系统讲解“上、下、进、退”等基本指法符号的含义。 散音、泛音、按音的演奏规范与发音要求。 如何通过谱文理解演奏者的意图与古人的审美视角。 3.3 琴曲的结构与意境分析 传统琴曲的典范解析: 以《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为例,分析其段落布局与象征意义。 “吟”、“猱”、“绰”、“注”的精细技法: 探讨这些装饰音如何赋予旋律以生命力和“人情味”。 琴学流派的风格差异: 广陵派的雄健、虞山派的清微、浙派的细腻。 第四章:指下乾坤——古琴的修身养性 4.1 抚琴的仪轨与环境要求 琴室的布置:对光线、温度、湿度的要求。 调弦的艺术:如何根据环境变化校准七音,达到最佳共鸣。 坐姿、手型、徽位的精确度要求。 4.2 气韵的修炼:从技法到心法的转化 如何做到“慢而不散,急而不乱”,探讨呼吸与指力的协调。 琴学的“静”:如何在演奏中排除杂念,达到与琴的“合一”状态。 琴德与琴言:中国传统文人对音乐修养的要求。 --- 卷三:戏曲之魂——板腔体音乐与伴奏体系 第五章:锣鼓经与板眼——戏曲音乐的骨架 5.1 戏曲音乐的生成与功能定位 板腔体的核心: 探讨“板”与“眼”的概念,以及“慢板”、“中板”、“快板”的板眼速度变化。 曲牌与牌子曲: 戏曲中如何运用固定的曲调来烘托气氛和规范表演。 5.2 锣鼓经的密码解读 打击乐谱的符号系统: 详细解析“咚”、“嚓”、“板”、“桴”等基本音响的代表意义。 锣鼓点在不同行当中的应用(如武场的紧张急促与文场的从容不迫)。 “定场诗”与“倒装锣鼓” 在营造高潮中的技巧。 5.3 戏曲伴奏的组合模式 文场与武场的分工: 文场(弦乐、管乐)负责旋律与烘托,武场(打击乐)负责节奏与气势。 以地方戏为例,分析京剧“四大件”、秦腔“文武场”的编制与功能差异。 第六章:京胡的艺术——高腔领奏的玄机 6.1 京胡的构造与特殊音色 京胡的竹材、蟒皮(或羊皮)的选择,以及对音色“尖亮”特性的影响。 弦的张力调节:如何通过调校达到京剧对高音区的要求。 6.2 领奏中的“问答”与“切分” 京胡在演唱中如何进行“提、拉、紧、慢”的配合,确保与演员的腔调同步。 胡琴的“板眼处理”: 解析京胡在处理锣鼓点时的装饰性与节奏支撑作用。 6.3 京胡在经典唱段中的应用分析 以《搜孤救孤》或《定军山》选段为例,分析京胡如何塑造人物情绪和推动剧情发展。 --- 卷四:民乐合奏的现代实践 第七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建与配器原则 7.1 民族乐队的组织结构 弦乐组(低音革胡、中胡、高胡等)、弹拨组、吹管组、打击组的标准化配置。 革胡的引入: 探讨大提琴(革胡)在民族乐队中低音声部的作用与音色融入。 7.2 现代民乐的配器技术 织体与层次: 如何利用不同乐器组合创造出丰富的音响层次,避免“拥挤”。 音色互补法: 例如,用笛子的“膜音”与笙的“和声”进行交织。 调性与转调: 民族乐器在面对西方十二平均律时的调性处理方法。 7.3 民族管弦乐的经典作品赏析 对《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经典作品的结构和配器手法进行深度剖析,理解其在民族管弦乐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八章: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民族音乐的创新方向 8.1 传统音乐的改编与再创作 如何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运用现代和声与复调技巧。 “一曲多用”: 民歌、小调如何被改编成独奏、重奏及大型合奏作品。 8.2 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视野 中国民族器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地位与挑战。 与其他音乐体系(如爵士乐、室内乐)的融合试验。 --- 附录:中国传统乐器基础术语汇编 (包括但不限于:泛音、散板、散板、吟猱、板眼、套曲、曲牌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多年二胡学习经历的业余爱好者,一直以来总感觉自己的演奏在技巧上有所突破,但在“味道”上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解决了多年的困惑!书中关于“韵律的把握”以及“乐句的呼吸”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单音的准确性,而忽略了乐句的连贯性和情感的流动。书中细致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弓法的细微调整,以及对音符时值的弹性处理,来让整个乐句“活”起来,充满呼吸感。特别是对于一些速度较慢的抒情性乐段,书中给出的处理方法,让我能够更自如地表达情感,让音乐不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如同潺潺流水般自然流畅。此外,书中对于“颤音”的多种表现方式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之前我只知道做颤音,但不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感需求来调整颤音的速度和幅度,让它服务于音乐的表达。现在,我能更自信地运用各种颤音技巧,让我的演奏更加饱满和富有层次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二胡世界的新认知!以前只觉得二胡就是拉拉弓、按按弦,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学问和艺术。从最基础的指法、弓法讲解,到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再到如何解读乐谱、理解音乐情感,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系统的、全方位的二胡知识启蒙。特别是关于如何运用气息来表现音乐的细腻之处,这一点我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书中细致入微的阐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二胡的“韵味”不仅仅在于指尖的技巧,更在于内在的呼吸和情感的共鸣。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对几首经典二胡名曲的深入解读,让我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这些作品,理解演奏者是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情感来呈现音乐的灵魂的。即使是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中的要点,而且书中的一些练习方法非常实用,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的练习中,感觉自己的演奏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提升。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地探索二胡的奥秘,让我对这件乐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二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拉”和“听”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具哲学性的高度。作者在书中对于“意境”的阐述,让我深深着迷。二胡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组合,更是一种心绪的表达,一种情感的抒发。书里通过大量的实例,剖析了不同的情境下,如何运用二胡的音色、节奏、力度来营造出独属于二胡的那份婉转、悠扬、悲怆或是激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音色塑造”的部分,它不像一般的书籍那样只告诉你“要拉出好听的声音”,而是深入探讨了通过调整弓速、弓压、指间关节的微小变化,以及对琴筒、琴皮的感知,来赋予声音以生命和灵魂。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演奏者的思考和情感,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准。书中的一些关于“神韵”的解读,更是将二胡的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和理解,让二胡的声音不仅仅是声音,更是心灵的回响。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二胡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单纯的技术讲解,而是将二胡的演奏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我从书中读到了关于“天人合一”在二胡演奏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二胡的声音来表达“道”的意境。这让我觉得,学习二胡不仅仅是学习一种乐器,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世界的感悟。书中的一些关于“气的运用”的论述,虽然听起来有些玄妙,但结合实际的演奏体会,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原来,二胡的“气息”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气息,更是精神上的气息,是连接演奏者内心世界与音乐世界的桥梁。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和典故,来阐释二胡音乐的情感内涵,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文化的美感,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品味二胡的韵味。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二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演奏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启迪之作。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音乐抱有浓厚兴趣的音乐爱好者,虽然我没有学习过二胡,但一直以来都被二胡那独特的音色所吸引。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让我得以窥见二胡艺术背后那璀璨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蕴。书中对于二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过程的介绍,让我对这件乐器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二胡的文化象征意义”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承载了民族情感、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书中对不同风格二胡作品的赏析,也让我得以领略到二胡音乐的丰富多样性,从婉约抒情的江南丝竹,到粗犷豪放的北方风情,再到富有现代气息的创新作品,都让我耳目一新。即使是对乐器本身没有深入研究的人,也能从书中感受到二胡音乐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本书让我对二胡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知识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体验。

评分

儿时最爱读的一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它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的语方,在儿童们的心中开启了一扇自然科学之门。在我的二胡教学中,学生们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常识性的,有些问题却也值得我认真思考的——俗话说“教学相长”吗。所以我一直想,在一般演奏教程与练曲集之外,能否再为二胡写一本辅助学习的、问答式的书,一方面满足善于探究的读者们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也总结一下自己的对二胡的思考。也许是溟濛中的缘分,一次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张辉老师偶然间的攀谈,使我们二人均有不谋而合的感触——他提出要我编写一本二胡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操作简便易行的“教辅”图书,无疑这是对我已有想法的极大鼓励,所以就愉快地答应了下来,应该说二胡音乐世界就像地垠的大海一样,其包含的方方面面岂能是区区500问就能说得清楚的呢!因此,这本《二胡演艺知识500问》其实不过就是一块:“引玉之砖”而已。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儿时最爱读的一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它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的语方,在儿童们的心中开启了一扇自然科学之门。在我的二胡教学中,学生们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常识性的,有些问题却也值得我认真思考的——俗话说“教学相长”吗。所以我一直想,在一般演奏教程与练曲集之外,能否再为二胡写一本辅助学习的、问答式的书,一方面满足善于探究的读者们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也总结一下自己的对二胡的思考。也许是溟濛中的缘分,一次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张辉老师偶然间的攀谈,使我们二人均有不谋而合的感触——他提出要我编写一本二胡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操作简便易行的“教辅”图书,无疑这是对我已有想法的极大鼓励,所以就愉快地答应了下来,应该说二胡音乐世界就像地垠的大海一样,其包含的方方面面岂能是区区500问就能说得清楚的呢!因此,这本《二胡演艺知识500问》其实不过就是一块:“引玉之砖”而已。

评分

速度很快,书也不错,朋友很喜欢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发货快、质量好,包装好

评分

儿时最爱读的一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它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的语方,在儿童们的心中开启了一扇自然科学之门。在我的二胡教学中,学生们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常识性的,有些问题却也值得我认真思考的——俗话说“教学相长”吗。所以我一直想,在一般演奏教程与练曲集之外,能否再为二胡写一本辅助学习的、问答式的书,一方面满足善于探究的读者们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也总结一下自己的对二胡的思考。也许是溟濛中的缘分,一次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张辉老师偶然间的攀谈,使我们二人均有不谋而合的感触——他提出要我编写一本二胡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操作简便易行的“教辅”图书,无疑这是对我已有想法的极大鼓励,所以就愉快地答应了下来,应该说二胡音乐世界就像地垠的大海一样,其包含的方方面面岂能是区区500问就能说得清楚的呢!因此,这本《二胡演艺知识500问》其实不过就是一块:“引玉之砖”而已。

评分

儿时最爱读的一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它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的语方,在儿童们的心中开启了一扇自然科学之门。在我的二胡教学中,学生们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常识性的,有些问题却也值得我认真思考的——俗话说“教学相长”吗。所以我一直想,在一般演奏教程与练曲集之外,能否再为二胡写一本辅助学习的、问答式的书,一方面满足善于探究的读者们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也总结一下自己的对二胡的思考。也许是溟濛中的缘分,一次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张辉老师偶然间的攀谈,使我们二人均有不谋而合的感触——他提出要我编写一本二胡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的、操作简便易行的“教辅”图书,无疑这是对我已有想法的极大鼓励,所以就愉快地答应了下来,应该说二胡音乐世界就像地垠的大海一样,其包含的方方面面岂能是区区500问就能说得清楚的呢!因此,这本《二胡演艺知识500问》其实不过就是一块:“引玉之砖”而已。

评分

速度很快,书也不错,朋友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