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懸置在無盡擺盪之中,攝影讓人睏惑卻又著迷的獨特複多性與張力特質
邁嚮數位影像時代後,颱灣本土第一本最具理論深度的跨領域影像論述;重量級影像藝術論述學者林誌明跨越十年的文字集結
攝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一般所熟知的「攝影」的起源,是以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公布其攝影技術的年代為開始;然而早在1927年涅普斯已經拍齣瞭公認現存最早的一張照片。攝影發明者爭論並不僅存在於達蓋爾與涅普斯之間,英國攝影傢塔伯發明卡羅版攝影術,不同於使用暗箱成像的達蓋爾版,成為第一個可以從事影像複製的攝影術。
這些發明權爭奪,賦予瞭「攝影」這個媒材∕技術複雜的身世,但也緻使攝影自身產生瞭豐富的文化意含與解讀可能,這即是《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中所希望提齣的「複多」概念──說明的即是在「攝影」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所含帶包括多重起源說法、定義的多樣性,以及它的係譜無可避免地橫跨在文化、社會、歷史等各種不同領域中、並且無法彼此化約的特殊豐富性。
從「複多」作為起點開始,攝影究竟是一種對真實的複製技術,還是一種「由光產生描繪」的藝術形式?是作為一種文化實踐,還是一種社會史料?它是自然產生的魔術,還是超自然的幻象?在對攝影試圖進行定義時,也會因為其作用的不同而含帶多樣的問題焦點。內含在「攝影」自身的複雜性質,不僅讓攝影史的書寫脫離傳統的藝術史建構、也讓攝影與其所複製的「真實」之間構成既緊密又極具張力的關係。
從「攝影」這種複多而又極具張力的特質作為提問核心,《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首先試圖從攝影史的書寫方法論探討進入,援引知名的傅柯考古學取徑、颱灣攝影史的試探進入作為「輯一:攝影史研究」的主要篇章,然後透過討論「紀實攝影」、「攝影肖像」以及安迪華荷的名人肖像作品,討論「攝影」作品在意義上的擺盪;並且同時收錄作者援引佛洛依德〈詭異〉一文,以及布希亞的攝影觀,整閤瞭全書的理論探問。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為影像藝術學者林誌明近十年的研究書寫集結,也是進入數位攝影時代,第一本由颱灣學者撰寫、針對攝影影像專注著力的論述專著。
作者簡介
林誌明
齣生於1965年,颱灣颱中市。颱大外文係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係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專任教授、颱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法國當代思潮。
他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傢,擔任瞭四屆颱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也於2002年共同創立瞭颱灣前衛文件展。策展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8年、200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多媒體裝置銀牌獎)、國美館「數位之手」展覽(2010)、颱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颱展。
同時他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傢的翻譯者。其中包括瞭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餘蓮。
曾參與多份新興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2006年度召集人),目前亦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政大哲學學報》、《現代美術學報》、《中央人文學報》的編輯委員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擺盪中的影像/林誌明
輯一 攝影史研究
多重敘事之必要:攝影史書寫問題初採
攝影史多重敘事問題的逐點展開
紐霍爾《攝影史》之後的攝影史書寫
結語:攝影多重敘事的其他可能議題
晚近攝影史研究中的傅柯主義取徑
GCoffrCy Batchen巴沁
Mary warncr Marien瑪莉安
Francois Bruner布餘內
結語
高密度的影像世紀:
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臺灣攝影史
時常處在和世界相接壤的場域
最早的臺灣照片和攝影教師
日治時期全麵發展
留曰的專業攝影師引領風潮
三元的攝影流派
由報導攝影到現狀的線索
攝影:熟悉的陌生慼
在巴特與巴特茲之間
佛洛依德詭異與熟悉的陌生慼
藉由攝影的角度閱讀佛洛依德(詭異)
藉由詭異的概念來閱讀相片
輯二 擺盪中的攝影影像
紀實與報導攝影:紀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
源自真實的張力:關於紀錄性的四條反思線索
攝影的文件性質
結語
在指認與認同之間擺盪的攝影肖像
雙重的提問
圖像與標指
由犯人照到身分照
由標指到美學
認同作用的多重意義
巴特的肖像閱讀
觀看中的瘋狂體驗
結語
安迪.華荷名人肖像係列:
由名人文化現象解讀邁嚮當代英雄聖像
三個係列及三個時期
名人現象與華荷作品
當代英雄聖像
結語
布希亞論攝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支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脈絡
收錄文章齣處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