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新增訂版,經典100則+全新25則。
原譯文全新大修訂,設計院校教師一致推薦!
第一本跨領域設計專書,設計概論最佳教材。
全球熱銷百萬冊,發行10種語言版本。
完整揭露「好設計,如何好?」的125個秘密。
避免致命錯誤,專業人做出好作品的必備常識
適用性最高,涵蓋平面、建築、網頁、工業設計及廣告行銷及展示規劃。
2011年全新增訂版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經典100+全新25則
暢銷&長銷全球的不敗法則
為什麼有的設計,就是比較好看、好用,甚至成為經典?
好設計,如何好、好視覺,如何棒?的關鍵配方
好設計,真有法則可遵循嗎?
《設計的法則》自出版以來廣受國際口碑好評,獲得設計權威界一致推薦,被認為是參考性高、適用性廣、專業必看的設計工具書。在台灣、日本及歐美皆創下設計類圖書最暢銷紀錄。2011年重新增訂改版,除了原有100則外,更新增25則,並將原譯文全面修訂,提供讀者更豐富的內容。
本書是第一本跨越各專業領域的設計書,當中羅列的125個設計法則,試圖找出好設計,為什麼好的決定關鍵。這些法則的適用範圍,廣及建築設計、工業設計、網頁設計、平面設計、展場規劃,甚至廣告與公關宣傳。
為什麼有些設計,就是搶眼,而且可信度高;有些則比較難使用、容易被忽略,甚至讓人反感?它們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
每個設計的背後其實都有很多看不到的力量,牽引著使用者的認知、情緒、好惡和使用習慣,例如:
「外觀較美的設計,會被認為比不美的設計更好用。」
「在設計角色或產品時,如果需要明顯的五官特性,就要考慮人們的娃娃臉偏見。」
「去飽和度、明亮的色彩,會被視為友善又專業。」
「書封面、網站首頁、商店入口,這些『進入點』障礙越少越好;還要設計『全貌點』與『漸進的引誘』,引導人潮完成後續行為。」
「在設計『時間就是關鍵』的作品時(例如煞車系統、路標),就要把選項降到最低,以減少反應時間,降低錯誤機率。」
「腰到臀比例是決定男女迷不迷人的主要因素,男性偏愛介於0.67至0.80的女性……,這是健康及繁殖潛力的指標。」
不管是舉辦行銷活動、設計海報、籌畫博物館展覽、設計電腦遊戲或甚至更複雜的建築與工業設計,所有專業工作者,都不斷思索的問題:
如何增加視覺吸引力?如何增強功能並方便使用?如何影響使用者認知?
如何增加美感?如何做出最好的設計決定?
從「80/20法則」(80/20 rule)、「意元集組」(chunking)、「娃娃臉偏見」(baby-face bias)、「奧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到「說故事」(storytelling)等通則,書中以豐富的插圖及清晰易懂的圖表加以解說。讀者可從這些法則中,快速地吸收寶貴經驗,避免犯錯,更可啟發許多新靈感與創意。
這本重要的設計法則書,是設計師、工程師、建築師,以及正在學習設計專業的學生必備工具和實用對策寶典。而任何一個消費者,也可以用這本書看懂設計的門道,培養出判斷「好設計為什麼好?」的眼光與能力。
作者简介
威廉·立德威(William Lidwell) 以設計和工程心理學為主題,從事寫作、演講與諮詢,對跨學科的設計、組織達到創新的方法,以及如何讓創新制度化,特別感興趣。文章常見於熱門設計雜誌及報紙。目前定居美國德州休士頓工作。
克莉汀娜.荷登(Kritina Holden)
現為美國太空總署詹森太空中心「使用性測試與分析設備」(UTAF)的技術指導兼代理經理,負責提案、專案規畫、人員任務分配與監督,以及確保UTAF的產品品質。她也以專家身份,為獵戶座太空船駕駛艙小組提供人因工程學支援,協助需求開發、任務分析、成員評量等作業,時在休士頓大學明湖分校(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擔任副教授。
吉兒·巴特勒(Jill Butler)
得獎的平面設計,興趣涵蓋訊息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插畫和造紙工程。2002年成立「創造東西設計工作室」(Stuff Creators Design Studio)。曾於休士頓大學和金武德社區大學(Kingwood Community College)教授設計、桌面出版和字體設計。目前在德州休士頓定居、工作。
譯者簡介
呂亨英 (原100則)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現任專職譯者。與先生Ronald Brown合作,一起把介紹國內文化與傳統建築的作品如《澎湖天后宮》、《神岡筱雲山莊》、《認識古蹟日手冊》等書譯成英文。英翻中作品有《戴安的日記》、《第三死罪》。
吳莉君 (新增25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二十一世紀》、《建築的法則》、《留住一切親愛的》、《設計是什麼?》、《光與影》、《建築的危險》等書。
吳佩芬 (原100則修訂)法國第戎市IUP Denis-Diderot文化管理碩士,曾從事藝術行政多年,現為自由文字編輯。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薦序
前言
1.80/20法則
2.容易使用
3.前導手冊
4.美即好用效應
5.功能可見性
6.對齊
7.擬人形
8.原型
9.面積對齊
10.魅力偏見
11.娃娃臉偏見
12.親生命效應
13.大教堂效應
14.意元集組
15.古典制約
16.閉合
17.認知失調
18.顏色
19.共同命運
20.比較
21.確認
22.一致性
23.恆常性
24.約束
25.曲線偏見
26.控制
27.聚合
28.成本效益
29.防衛空間
30.處理深度
31.委員會設計
32.偏好路徑
33.開發週期
34.進入點
35.錯誤
36.預期效應
37.曝光效應
38.臉部主義比率
39.安全係數
40.反饋循環
41.費布那西數列
42.圖形—背景關係
43.費茨定律
44.五帽架
45.彈性—使用性取捨
46.寬恕性
47.形式追隨功能
48.框架
49.僵住-逃跑-對抗-認輸
50.垃圾進、垃圾出
51.黃金比例
52.連續律
53.古騰堡圖表
54.希克定律
55.層次
56.需求的等級
57.強調手法
58.恐懼留白
59.獵人-撫育者定像
60.圖像表徵
61.渾然忘我
62.不注意視盲
63.干擾效應
64.倒金字塔
65.重複
66.布拉哥南斯定律
67.分層法
68.容易識別
69.產品週期
70.映射
71.心智模型
72.模擬
73.記憶技巧
74.模組化
75.夠前衛又可親近
76.最平均臉孔效應
77.常態分配
78.非我發明
79.推力
80.奧卡姆剃刀
81.操作制約
82.定位感
83.效能負載
84.表現 vs.偏愛
85.人物誌
86.圖優效果
87.促發作用
88.進階展開
89.命題密度
90.全貌—庇護
91.雛型設計
92.接近
93.可讀性
94.辨認比回想重要
95.紅色效應
96.備援
97.羅塞塔石碑
98.三分定律
99.滿意法
100.大草原偏愛
101.規模縮放謬誤
102.物稀為貴
103.自相似性
104.序列效應
105.塑造
106.信噪比
107.相似性
108.黏著性
109.說故事
110.結構型態
111.對稱
112.威脅偵測
113.三維立體投射
114.由上而下光源偏見
115.恐怖谷
116.測不準原理
117.均質連結性
118.范布倫效應
119.可見性
120.視覺空間共振
121.梵雷斯托夫效應
122.侘寂之美
123.腰臀比
124.找路
125.最弱的一環
精彩书摘
Aesthetic-Usability Effect
美即好用效應
美的設計,被認為比不美的設計好用。1
「美即好用效應」解釋一個現象:人們認為比較美的設計,會比不美的設計好用,不管事實是否如此。有好幾個實驗都出現這個效應,而且在設計物的接受度、使用度以及效能表現上,都強烈暗示美的設計比不美的設計好用。2不管東西是不是真的比較好用,美的設計看起來就是比較容易使用,而且有較高的使用率。好用但比較不美的設計,它的接受度可能就不高,讓好不好用的問題變的沒有意義。這些認知偏見及後續的互動行為非常難改變。比方說,在一個如何使用電腦的研究裡,研究員發現人們早期對電腦品質與使用的印象,會影響他們的長期態度。類似現象也出現在許多討論「人的魅力」研究報告中,換句話說,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影響了態度的形成,而且明顯影響到對一個人的觀感和對待方式。3
美學在設計物的使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美的設計比不美的設計,更能有效助長正面的支持態度,而且讓人對設計上的缺失更富包容力。比方說,人們對於增進正面態度的設計,往往可以叫出名稱、發展出感情(例如叫出車名),但是對產生負面態度的設計,就很少出現上述情形。這種與設計親密、正面的關係,能激發出喜愛、忠誠度及耐性,而這些因素,正好都出現在被長期使用的成功設計中。這些正面關係,暗示了人們與設計的互動是多麼密切。與設計物的正面關係所產生的互動,有助於催化創意思考及解決問題。如果是負面的關係,會造成思想狹隘與扼殺創意的互動。這一點在充滿壓力的環境尤其重要,因為壓力會增加疲勞,降低認知的表現。4永遠要追求能創造出美的設計。美的設計會被視為比較好用,容易馬上被接受並長期使用,也會增加創意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美的設計還能助長跟人們的正面關係,讓他們比較能包容設計上的缺失。
前言/序言
推薦序
了解設計中的人性方程式
──「鈴林藝術設計學院」圖像暨互動傳達系主任金柏麗?伊蘭姆Kimberly Elam
在我唸大學和研究所的時候,設計教育根本不包含心理學與人類學的課程。人類行為受到漠視,幾乎沒人想去深入了解,也沒人想要用比較學術的方式去理解設計。離開學校時,我對如何創造形式懂得不少,但對人類如何感知世界和如何創造意義,則是毫無所悉。《設計的法則》是填補這道缺口的一大資源,它可幫助我們破除迷思,並為許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這幾年來,我一直是「居家和庭院電視」(HGTV)買屋─裝潢─整修節目的忠實觀眾,我從沒聽哪個人說過,他喜歡矮天花板、小窗戶或視野很差的房子。《設計的法則》引導設計師去了解,究竟是哪些原因讓人們偏好高大寬敞的天花板(大教堂效應,見P.38),以及可以看到自然美景的大窗戶(親生命效應,見P.36)。誰會猜到,答案是高天花板可以激發創意,而自然景觀有助於恢復身心健康?
我從沒真正搞清楚,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和大多數人產生共鳴,有些人則沒辦法;我也不知道,原來有一些方法可以計算人們的反應。直覺上,我總認為,好設計加上好品質,就能所向無敵,這兩點雖然佔了很大的比重,但還是有許多更深層的象徵和意義,值得我們思考。例如第190頁「命題密度」法則,便從形狀、意含和假想的類比性,仔細探究意義這件事。它提供一道公式,讓設計者可以計算出產品設計與民眾產生共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提供設計者一種溝通方法,讓客戶願意支持設計師的決定。
《設計的法則》讓我深入了解設計中的人性方程式。設計不只是以表面風格來討好民眾的眼睛,設計比這複雜多了。人類的動機神祕難解,與潛意識的本能、感知和作用密不可分。《設計的法則》讓我們看到是哪些力量在背後驅動人類的行為,讓設計師更加了解直覺的面貌。這些法則可不是臆測,每一條都是建立在扎實的研究基礎之上,真實而且有效。
前言
增加成功設計的可能性
不久之前,設計師是兼容並蓄的通才。他們研究藝術、科學與宗教,以便了解自然的基本定律。之後他們再利用所學,解決問題。久而久之,這些陳年知識的份量與複雜性,增加了設計師專業分工的種類。知識的廣度,逐漸取代知識的深度,而這種潮流一直延續到今日,結果造成設計師愈是專精於某項目,他們愈是不注意其他專業領域的發展與新發現。這種無法避免的情況是相當不幸的,因為我們可以從別的設計學科學到許多知識。從來沒有人能簡單地擷取跨越各設計學科的知識。一個對其他專業領域有興趣的設計師,必須研究許多不同設計學科的工具書。他的第一項挑戰,就是要決定學科裡的哪一本工具書是值得研究的,第二項挑戰是破解書中的專有名詞,第三項挑戰是耐心研究詳細的內容。他花了很大的精力,結果只是在不熟悉的領域,走馬看花,去尋找他所要研究的特定問題。本書的目標,就是要幫助這些身負挑戰的設計師,輕鬆地學習跨越各學科的主要設計規則。
本書所提及的概念,一概用「法則」來稱呼。其內容包括守則、指導方針、人的偏見,以及一般設計的考量。這些「法則」的選擇,是基於如實用、誤用與誤會的程度,以及有力的證據等幾種狀況的設計原則而挑選出來的。本書擷取的一百個概念,不應該被解釋成只有一百個適當的設計法則,因為很明顯的,在設計的世界裡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的法則。
本書是根據英文字母編排,因此讀者可以用名稱,迅速容易地找到參考法則。如果你對某一特別設計問題感興趣,本書也用設計師常見的問題來編排(請見P8)。每項法則都是兩頁的格式。左頁包括了簡短的定義、法則的詳細描述、範例,以及使用指導方針。註解則出現在本文的右邊,提供了細節與參考資料。右頁包括了圖例與相關圖解,讓讀者對法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不只是少數有特殊才華的人,幾乎所有的設計師都可以設計出合用的設計。使用卓越的設計法則,會增加設計成功的可能性。使用《設計的法則》,你可增加跨越學科的知識、了解設計、為設計問題提供腦力激盪與意見,並重新想起不常用的設計法則。最後,你可以利用本書來檢視你的設計過程與成果。對這一點,威廉?史壯克(William Strunk)一段有名的告誡,說得很好:「最好的設計師有時並不理會設計法則。但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通常會因為違反法則,而做出一些補償性的措施。除非你能確定你也能做得這麼好,否則你最好還是遵守這些法則。」
威廉.立德威 William Lidwell
克莉汀娜.荷登 Kritina Holden
吉兒.巴特勒 Jill Butler
构筑未来:探索创新设计与人性化交互的蓝图 导言:设计,重塑我们与世界的连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不再仅仅关乎美学表面的修饰,它已成为连接人类需求与技术可能性的核心桥梁。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当代设计领域的前沿思潮、核心方法论以及实践案例,从宏观的战略规划到微观的用户体验打磨,全面揭示如何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思维,创造出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深刻影响用户行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卓越产品与服务。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传统的设计范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技术环境。本书将聚焦于如何驾驭这些变化,提炼出那些驱动创新、塑造未来体验的通用原则与新兴趋势。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汇编,而是一份面向实践者的、充满洞察力的路线图,旨在激发设计师、产品经理、工程师以及所有关注“如何做得更好”的专业人士的创造潜力。 第一部分:设计哲学的重构——从功能到意义的跨越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审视设计思维的底层逻辑,探讨设计如何在功能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至情感共鸣与社会价值的层面。 1.1 重新定义“优秀设计”的衡量标准: 优秀设计不再仅仅意味着效率最大化,它必须同时兼顾伦理责任、可持续性以及对用户心理的深度理解。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框架,超越传统的“可用性”测试,纳入“意义感”和“愉悦度”的考量。 1.2 复杂性管理与系统思维: 现代设计往往涉及跨学科、多平台的复杂系统。本章将介绍如何运用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来解构大型挑战,识别隐藏的依赖关系和潜在的反馈回路。重点分析如何将原子化的功能点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自我优化的体验流。这包括对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中非线性路径的梳理,以及对数字生态系统边界的重新界定。 1.3 探寻设计的叙事力量: 优秀的设计是无声的故事讲述者。我们深入研究品牌故事、用户旅程中的关键触点,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交互模式来构建连贯且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讨论如何利用“有限理性”和“启发式认知”来引导用户感知,而非仅仅告知信息。 第二部分:前沿方法论的实践——数据、敏捷与用户心智的交织 本部分着重于当前设计实践中最具变革性的方法论,强调如何将严谨的数据分析与敏捷的迭代流程深度融合,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2.1 数据驱动的设计决策: 现代设计过程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我们将详细阐述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与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的有效结合策略。内容包括A/B测试的科学设计、热力图与会话录制分析的深度解读,以及如何从庞大的行为数据中提取出可操作的“设计洞察”(Actionable Insights),避免陷入“数据陷阱”。 2.2 敏捷与持续交付中的设计角色: 在DevOps和敏捷开发的环境中,设计团队的角色需要快速转型。本章探讨“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s)的精髓,以及如何在高频迭代中保持设计质量和一致性。重点关注如何在高保真原型阶段前,利用低保真、快速验证的方法来降低试错成本。 2.3 认知负荷的精细化管理: 基于心理学原理,我们将分析用户在接收信息、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认知瓶颈。内容涵盖如何通过信息架构的优化、视觉层次的清晰界定,以及交互反馈的即时性,来最小化用户的“心智摩擦”(Mental Friction)。探讨“默认设置”的力量,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默认选项来提升用户完成目标的速度。 第三部分:未来体验的构建——沉浸式、普适性与伦理考量 设计的前沿地带正不断拓展,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新兴技术对设计范式的潜在颠覆,并强调设计实践中日益重要的伦理责任。 3.1 空间计算与沉浸式交互设计: 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的成熟,传统的二维屏幕界面正在被三维空间交互所取代。本章剖析了空间设计中的“临场感”(Presence)要素,以及如何为用户设计直观的手势识别、环境感知和运动反馈机制。讨论在无界面(Zero UI)趋势下,语音、触觉和空间声音设计的重要性。 3.2 普适计算与情境感知设计(Context-Aware Design): 设计不再局限于单一设备,而是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环境之中。我们将研究如何使产品和服务能够感知用户所处的物理环境、时间、活动状态和历史偏好,从而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内容涵盖物联网(IoT)设备间的协作逻辑、边缘计算对实时反馈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个性化与用户隐私的界限。 3.3 负责任的设计:公平性、包容性与长效影响: 在设计决策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同时,伦理考量成为核心议题。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算法偏见”在设计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的设计团队和严格的包容性测试(Inclusivity Testing)来消除系统性歧视。同时,我们将讨论产品的“长寿设计”(Design for Longevity),对抗数字消耗主义,倡导更具可持续性和环境责任感的设计实践。 结语:设计者的持续进化 设计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本书提供的原则和方法论旨在为读者搭建坚实的认知框架,帮助他们辨识当前浪潮,预见未来挑战。真正的设计大师,在于能够灵活运用工具,更在于拥有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我们希望本书能激发新一代设计者,去创造那些不仅美观、易用,更能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理性、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向发展的作品。持续学习、大胆假设、快速验证,这是通往卓越设计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