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6
中國經濟史+白銀帝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套裝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主編推薦 | |
·剖析曆代政治得失經濟根柢把握五韆年來中國經濟史脈 ·高屋建瓴、小中見大、鑒古喻今、充滿人文理想 ·融政治、社會、經濟於一體的中國經濟專門史 |
內容簡介 | |
《中國經濟史》 1954至1955年期間,錢穆先生曾於香港新亞書院先後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門課程,扼要地講述瞭由上古春鞦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並道齣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係,評價政策和朝代興亡之關係。 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瞭先師兩門課程的內容,對一些內容做齣瞭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文章,在香港《信報》經評版陸續刊齣後,受到瞭讀者的 熱烈歡迎,後集結齣版形成本書。本書不僅填補瞭錢穆先生缺乏經濟專門史著作的遺憾,更令讀者能夠通過閱讀中國經濟史加深對錢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體 悟錢穆先生強調要在文化傳統一體性中做研究的教誨。 貫穿《中國經濟史》的主要經濟問題包括農業經濟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業發展、 貨幣製度改革、社會階層現象、稅製及徭役等。細讀兩韆年的經濟史,我們可以發現,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麵貌深受曆史傳統的影響。希望此書能夠幫助讀者解讀目 前推行政策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同時起到鏡鑒作用,將有益的經驗應用於今日商業社會,避免失敗的教訓重蹈覆轍。 《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重要著作,它對1500年以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係做瞭一個氣勢恢宏的論述。作者安德烈?貢德?弗蘭剋把中 國置於亞洲的中心,把亞洲置於全球經濟的中心。他認為,中國需求白銀,歐洲需求中國商品,這二者的結閤導緻瞭全世界的商業擴張。與學術界多數人的通常看 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國在工業革命前的經濟史中占據著極其突齣和積極的地位。為瞭闡述他的觀點,作者廣泛利用瞭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亞洲和歐 洲經濟史的專傢的新成果。 《白銀帝國》 貨幣是一國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大轉輪。白銀作為貨幣的主要形態之一,在中國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時間跨度近1 000年的中國貨幣史中扮演瞭尤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紀40年代起,中國以白銀為媒介參與創建世界市場,開始嚮“白銀帝國”演變,並創造瞭繁榮盛世;而 在18—19世紀,西方過渡到金本位並逐漸孕育齣現代金融係統時,中國仍然固守銀本位,“白銀帝國”逐漸走嚮末路。 《白銀帝國》正是通過對這一段曆史的考察,分析中國社會興衰存亡背後那條連綿不絕的銀綫。從白銀貨幣化到銀本位,從紙幣的失敗到中國對白銀的依賴,從中國 參與創建世界市場到受製於西方經濟體係,本書梳理瞭白銀成為本位貨幣的艱難曆程。此外,作者將更多目光投嚮瞭中國早於西方幾百年開始的紙幣試驗,以及中國 在全球金本位大勢之下對白銀的固守,探討中西大分流和中國銀本位對後世帶來的影響。所以,這既是一部中國貨幣史,也是對中國社會變遷的窺探。 韆年中國貨幣史,彰顯的不僅是白銀的循環和社會的更替,更是來自曆史深處的迴響,是人性的投射。每一個關注中國經濟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啓發。 |
作者簡介 | |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锡人,中國現代曆史學傢。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曆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 大學、西南聯閤大學任教。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瞭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 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颱北,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颱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颱北逝 世。 貢德·弗蘭剋,當代西方著名學者。1929年生於德國柏林。1957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78年獲巴黎第八大學政治經濟 學國傢博士學位。曾在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學執教。弗蘭剋一直緻力於世界體係史、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運動的研究,為依附理論代錶人物之一,也 是全球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劉北成,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徐瑾 青年經濟學者,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理事。 早年辦過《讀品》雜誌,現主持經濟人讀書群。 近年齣版《有時》、《印鈔者》、《凱恩斯的中國聚會》等著作,作品曾連續入選“2015zui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2016zui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等評選。 作者微信公眾號:徐瑾經濟人。 |
媒體評論 | |
★故我們要研究中國政治史,或社會史,或經濟史,隻當在文化傳統之一體性中來作研究,不可各彆分割。我們當從政治史、社會史來研究經濟史,亦當從政治 思想、社會思想來研究經濟思想,又當從政治製度、社會製度來研究經濟製度。在此三者之上,則同有一很高的人文理想在作領導。 ——錢穆,《如何研究經濟史》 ★中國下一步的挑戰,或許在於重構與自身傳統與世界的聯係。在對西方學說理論的引進介紹之外,還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曆史演進。本書重視政治、社會、文化 與思潮之間的相互聯係,涵蓋瞭曆朝曆代的土地製度、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水利及漕運)、貨幣製度與稅收政策、還包括政府還是市場主導的經濟思想爭論。 ——林毅夫,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 |
精彩文摘 | |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井田製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古代井田製度沿自封建 中國古代的井田製度,一直以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無法得齣一個結論來。通常一般人研究井田製度之主要參考書有下列數種: 1.《孟子》; 2.《周官》①; 3.《春鞦·公羊傳》②; 4.《漢書·食貨誌》③。 孟子時,井田製度已不存在。由於《周官》為戰國末年晚周之書,此時井田製度破壞已有二三百年。故《周官》亦不可靠。商鞅在秦變法,以中國東方之製度去西方實行變法,但此時東方早已變瞭。 所以,欲研究井田製度,上述四種古籍已不可靠,應找《孟子》以前之史料。 戰國之時、孟子之時均已無井田製,故此時講井田製已無憑據。鬍適之先生謂並無井田製度,然而並無證據足以證明其說。 講井田製,宜根據鍾鼎文講,不過單靠鍾鼎文,材料不夠。 總之,井田製度乃跟隨封建製度而來。 何謂封建?中文之意,即“封土建國”。 “封”者,《周官》雲:“製其畿疆而溝封之。”意即由大司徒圈劃一塊土地,在土地之四周築以水溝而成封土。 凡封國,即封其四疆(如封信、封門一般),將溝中挖齣之土築成圍堤,堤上植樹,使人不能越過,謂之“封”。 聚集土曰封,“封”者,界也。 又穿溝齣土於岸,而皆為封,封即起土界也。 “國”,就是城圈之意,猶如西方之“城”(City),中國古代之城與西方相同。 中國古代之城散開而並不毗連。“國”與“國”之間為遊牧之人所居,謂之“戎狄”。古代封建時期,農、牧之民兼有,直至戰國時土地大加開發後,大部分人民纔以農業為主。 遊牧之民無宮室城郭,便是戎狄,其他則為耕織之民。華夏為防禦遊牧人入侵,故築溝建牆以居。此耕織之民便是華夏。其實,華夏與遊牧,均為中國人,不過遊牧是流動四方的牧民,華夏是固定居住的農民而已。其不同隻在文化生活方麵。 故封建時期,可稱之為“農民集團的武裝墾殖的活動時期”。昔年蔣百裏先生①亦同意此見解。 西周時代的封建,其實是一種耕稼民族的武裝開拓與墾殖。這種華夏的耕稼城郭之國,在西周以前就有。 西周亦無法將之除滅,便任其和平共存;這些小城邦亦無法與西周匹敵,便承認西周為共主,遂以天子之禮事奉之。 西周初期,這種錯落散處的城邦從幾十個擴展到一百幾十個,各在其城圈之內耕種農作物,與城圈外之遊牧部族本可相安無事,但遊牧部族乘城郭諸邦有事時便來侵擾,使城圈內之諸夏懷有戒心,便趁封建勢力擴大後,將遊牧人驅逐至塞外或山上。 由上述可知,中國古代農業區是分散的,一塊塊的。分彆為墾殖區,各不毗連相關,可稱為小規模的農業分區開墾。 古代大的侯國,其國土麵積占100方裏的已算是大國瞭。城與城(即所謂國與國)之間相距約50裏。此100方裏之地裏麵包括城郭、村邑、山林、池澤、 耕地及棄地,並不能完全用來作耕地用。即使全部可墾殖作耕地的話,亦不過可劃分成一萬塊井田麵積,閤計約900萬畝土地麵積①。根據《周禮》一書的記載, 當時黃河流域一帶已滿布田地瞭。 |
中國經濟史+白銀帝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套裝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