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译丛020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

理想国译丛020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尤金·罗根 著,王阳阳 译
图书标签:
  • 奥斯曼帝国
  • 一战
  • 中东
  • 历史
  • 战争
  • 政治
  • 理想国译丛
  • 衰亡
  • 民族主义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7667
商品编码:270245755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32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1财经日报 2017年历史类十大好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一次审读挖掘并解读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历程,以及对第1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并对现在中东政治政权民族等问题的根源性探索。

★作者写作一如既往地好读,并配有不少难得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扣人心弦的历史画面。


内容简介

本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第1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第1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作者简介

尤金?罗根(Eugene Rogan),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中东现代史高级研究员,前中东中心主任。他的作品《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国家边界》获得了阿尔伯特?胡拉尼奖(Albert Hourani Prize),另有畅销作《阿拉伯人》。


译者简介:

王阳阳, 2008年浙江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2013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同声传译专业研究生毕业;2013—201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及比较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全国二级口译。现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读博士。


精彩书评

本书是理解现代中东演变和当下萦绕该地区几乎一切矛盾的必备读物。

—— 阿里?阿拉维(《占领伊拉克:赢了战争,输了和平》作者)

通过战争亲历者的视角,尤金?罗根为我们讲述了一战中东的重大军事政治斗争。从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开战这一灾难性行动,到被驱逐的亚美尼亚人的苦难;从英国入侵阿拉伯半岛,到阿拉伯人起义及奥斯曼帝国终的分崩离析,战壕里的恐怖经历和大后方的惶恐生活相互交织,揭示了一段充满死亡气息的动荡历史。

——穆斯塔法?阿克萨卡(现代土耳其研究协会会长及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尤金?罗根生动描述了一段导致世界上一个伟大帝国毁灭的过往。

——罗杰?欧文(哈佛大学中东历史系

19世纪以来,曾几何时,一度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沦为“欧洲病夫”,成为欧洲列强垂涎争夺的砧上肉。在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付出的战斗与牺牲也被西方国家不屑一顾。然而,因为奥斯曼帝国的介入,这场欧洲纷争才真正演变成世界大战。现在是时候恢复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和现代中东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了。

——尤金·罗根


目录

导读 作为“圣战”的第1次世界大战...........i

地图列表...........001

专有名词...........002

前 言...........003

第1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019

第二章 一战前的和平..........................049

第三章 全球动员参战..........................073

第四章 揭幕战:

巴士拉、亚丁、埃及与地中海东部... ....095

第五章 发动圣战:

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与西奈的战役........121

第六章 突袭达达尼尔海峡......................149

第七章 亚美尼亚大屠杀........................177

第八章 奥斯曼军在加里波利的胜利..............203

第九章 入侵美索不达米亚......................233

第十章 库特之围..............................259

第十一章 阿拉伯起义..........................291

第十二章 失势:

巴格达、西奈半岛与耶路撒冷的陷落....327

第十三章 从停战到停战........................367

总结 奥斯曼帝国的灭亡...........395

注.释...........417

致 谢...........455

参考文献...........459

照片出处...........473

原书索引...........475


精彩书摘

导读:作为 “圣战”的第1次世界大战

梁文道

9月11日确实是个特别的日子,世界历史的转捩点。

1683年9月11日,奥斯曼帝国大军一次围困维也纳。自那一天起,欧洲人就再也不必害怕这个曾经使得他们心惊胆战、夜半无眠的老对手了;他们的王室终于可以停止进贡割地,不必讨好自称是“地平线之主”的奥斯曼苏丹。自那一天起,奥斯曼帝国就停止了它在欧洲的扩张,并且开始逐渐失去它在这块大陆上的属地;曾经战无不胜的征服者几乎自此就没有打过一场值得称道的胜仗,等着他们的,是长达三个世纪的缓缓衰败。可是维也纳的主人哈布斯堡家族当时还不晓得历史的走向,所以慌乱紧张;而统率奥斯曼军团的“大维齐尔”(Grand Vizier,帝国宰相)卡拉·穆斯塔法(Kara Mustafa),也不知道自己和对手之间的差距原来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不知不觉地缩小,所以他好整以暇地命令属下搭帐篷。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就算再不济,可他们搭帐篷的能力也还是举世第1流的。凭着他们几百年来积累的经验,以及高超的组织能力,仅仅两天,他们就在维也纳这座古老的城市外头用布料和绳索建起了一座规模比维也纳还大、街道秩序也要比维也纳整齐的营帐城市,使得城内守军与居民在城墙上头看得大惊失色。大维齐尔的帐篷尤其显眼,四处悬挂丝绸,地上是图纹华美的地毯,这个帐篷包含了会客间、卧室、厕所,以及大会议厅,简直是座宫殿。可是9月11号之后,这里却只剩下一片颓倒的木杆和尚未燃尽的碎布。有史以来第1次,奥斯曼帝国的帐篷城市在欧洲沦陷了。

就和我们今天熟悉的“9·11”相似,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这场“9·11”事件也在后来的大众文化当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例如维也纳乡郊特别响亮的教堂钟声,那曾是奥斯曼军队来袭的警报。又如“贝果”(bagel),据说是维也纳人送给远来援救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别斯基”(John III Sobieski)的礼物。当然还有牛角包,是大伙为了庆祝击退奥斯曼的特制面包,它的造型来自对手旗帜上的一弯新月。甚至托尔金在《魔戒》里头写到“米那斯·提力斯”(Minas Tirith)遭到围攻那一段时,他参考的原型就是1683年9月11日的“维也纳之役”,小说里城内的“西方人”是当年历史上的维也纳人,城外邪恶的“半兽人大军”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而那些勇武剽悍的“洛汗人”,自是约翰三世索别斯基所率领的波兰“飞翼骑兵”。

2012年,又有一部叫做《1683年9月11日》的波兰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描绘这场战争。这是部十足的烂片,在影评网站“IMDb”上只得到了两星,另一个网站“烂番茄”上头则没有任何一个专业影评人注意到它。对这部电影反应热烈的,反而是一些欧洲各地的社群网站,那些网站全都带着浓厚的右翼色彩,经常揭露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的“不文明表现”,抨击各国政府和欧洲一大部分人的“多元价值观”,他们攻击伊斯兰,他们捍卫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传统。这部电影则很符合这些网站的世界观,把伊斯兰入侵描绘成欧洲人几百年来的梦魇,将两个信仰两种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看成是西方世界根本的问题。对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以及深受这部电影鼓舞的观众而言,三百多年前的那场“9·11”战役简直就是2001年“9·11”事件的前身,说明了穆斯林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西方文明发动“圣战”的企图,而今日与往昔的大分别就是现在没有人敢义正词严地站出来统合整个西方,以奋战至死的壮烈态度去对伊斯兰说不。难怪近又有一些人开始在网上社群之间推介和发送这部片子,在他们看来,正在涌进欧洲的难民正是三个世纪前那场入侵的回响和遗绪。

历史的确是这样子被记住的,从17世纪的民间传说和歌谣,到20世纪的《魔戒》,再到21世纪的烂片和一群历史迷的讨论,“维也纳之役”总是被描述为一场两大文明两大宗教之间的“圣战”。这有错吗?没错。因为当时哈布斯堡家族对外求援,打的就是基督徒联盟的旗号,号召全欧洲的基督徒(不管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都要担起抵抗异教徒侵略的责任。参战各国里头,无论是在威尼斯共和国、巴伐利亚选侯国、托斯卡尼公国,还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几个侯国的土地上,也真的看不到一座清真寺的尖塔。这是个非常干净非常纯粹、容不下任何基督信仰之外一切宗教的欧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还真是一场“圣战”,起码战争的这一方全都有着可以共通的信仰。

只不过历史没有故事这么整齐,因为战线后方居然有另一个基督徒王国拖住了大家的后腿,那就是法国了。彼时法国大的敌手并非被隔在德语世界之外的奥斯曼,却是近在身旁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以它和奥斯曼帝国互通款曲,自己不派兵援助教友也就罢了,居然还积极收买神圣罗马帝国底下的贵族,劝他们别管维也纳。要是用今天那些右派的观点来说,这自是十足的“欧奸”做派。由于这段插曲太不光彩,无法顺妥地整合进“圣战”的大叙事里头,于是现在西方那些“圣战”论者多半会略过不提,就像他们略过其他很多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与现实社会环境一样。要紧的,始终是那个正邪不可两立的绝对二元世界观,毕竟那才是简单的、好理解的、容易激动人心的好故事。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战场的另一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边,他们是否也认为自己正在发动一场“圣战”呢?他们真的是为了信仰的扩张而战吗?甚至,他们是否全是“东方人”?全部都是穆斯林?

今天的游人若是来到伊斯坦布尔,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好仰望那铺展在山丘与海湾之间的一座座穹顶,以及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呼拜塔,从而忘记脚下石子路旁的老房子有时也会透露出这座城市,乃至于整个早已消失了的帝国的另一重面目。就拿那些老旧木头房子门外常见的一种石块来说好了,它们多半是方形的,边角不甚整齐,经过年月洗刷,表面凹凸不平。当初这些石头的主要作用是放置每一户人家吃剩的饭菜,好让街上流浪的狗不必为了争夺食物而打架。

是的,一般穆斯林是比较喜欢猫,传说先知曾经拿刀割下自己的袍角,因为他不愿吵醒正在上面酣睡的一只小猫。所以直到现在,穆斯林城市的街上还总是有很多小猫散步,毫不惧人。但穆斯林也不应该歧视狗,因为先知也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一个邪恶的女人居然进了天国,而一个公认良善的女人却下了地狱。为什么?因为那个邪恶的女子曾经倒水给一头街上的老狗解渴,而那个大家都说她是好人的女子却活生生地饿死了一只小猫。这一则故事背后的意思是,你对人做错了事,你尚可以祈求对方原谅,以为补偿;可是你对动物犯下的错却是难以弥补的,因为它们没有理性,因此也没有宽恕你的能力。

(节选)


《帝国暮色:一战中的中东版图变迁与力量重塑》 本书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在错综复杂的中东地缘政治漩涡中经历的剧烈动荡。这并非仅仅是一部战争史,而是一幅描绘传统帝国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与列强角逐下土崩瓦解,并为新地缘政治格局奠定基础的宏大画卷。 历史背景的钩沉: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到二十世纪初,那个旧秩序摇摇欲坠,新力量暗流涌动的时代。我们将审视奥斯曼帝国在长达数个世纪的统治后,其内部积累的矛盾与积弊: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区域自治的诉求,以及经济上的落后与对外依赖的加剧。帝国虽然庞大,却已显露疲态,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巨人,在历史的车轮前显得步履蹒跚。 同时,我们将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欧洲列强的扩张野心,它们在中东地区各自的战略利益,以及这些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潜在冲突。英、法、俄等国如何在中东“保温瓶”中各自投下棋子,为日后的瓜分与控制埋下伏笔,都将是本书梳理的重点。 战火燃起,帝国裂解: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斯曼帝国卷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冲突。本书将详细描绘帝国在中东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从初期遭受的打击,到之后进行的艰难抵抗。这不是对具体战役的流水账式记述,而是侧重于分析战争如何加速了帝国的衰亡进程,以及帝国在军事失利的同时,其政治与经济体系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战争对奥斯曼帝国腹地的深刻影响。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如何利用战争机会发动起义,寻求独立。这一过程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对摆脱帝国统治的渴望,也伴随着各种外部势力介入下的权谋与交易。我们将考察阿拉伯起义的动因、领导者、以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分析盟国对阿拉伯人的承诺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 英法协约下的秘密瓜分: 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之际,协约国之间的秘密协议成为了塑造未来中东格局的关键。本书将深入剖析《赛克斯-皮科协定》的出台及其影响。这一秘密条约如何划分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为英、法等国在战后瓜分战利品铺平道路,以及这一协定在多大程度上忽视了当地人民的意愿和民族自决的原则。我们将揭示这一协定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它为该地区留下的深远影响,包括后来的许多冲突与不稳定根源。 战后的碎片与新生的力量: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最终战败,其庞大的领土被肢解,新的国家与政治实体开始出现。本书将重点探讨一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出现的政治真空以及列强如何根据自己的利益重新绘制地图。我们将分析战胜国如何通过委任统治等形式,将原奥斯曼帝国的部分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催生了日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边界。 同时,本书还将考察在帝国瓦解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新生力量。这些力量可能包括新的民族主义运动、宗教团体、以及具有不同政治理想的政治派别。我们将分析这些力量如何在列强的操纵与干预下,在新的政治舞台上争取生存与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了战后中东的政治生态。 持久的影响与历史的回响: 《帝国暮色》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当今中东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战时签订的秘密协定、人为划定的边界、以及列强的干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民族矛盾、教派冲突以及地缘政治格局。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东复杂局势的坚实历史基础。通过对一战时期奥斯曼帝国衰亡及其背后力量博弈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地区为何会呈现出今天的面貌,以及历史的遗产如何在当下继续回响。它是一次对一段至关重要历史时期的深入探索,一次对权力、野心与民族命运交织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时,我并未预设它会带来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我以为它将是一部枯燥的历史陈述,充斥着冰冷的日期和军事术语,但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将读者置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并非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试图还原历史的肌理,挖掘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奥斯曼帝国决策层在战争中的挣扎与无奈的刻画,他们试图在旧帝国秩序的残骸上,挽救一个行将就木的巨人,但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一切努力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书中关于加里波利战役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血与火的土地,感受到了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也看到了战争的愚蠢与残酷。而当目光转向中东腹地,书中对阿拉伯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描绘,则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但也掺杂着现实政治的复杂与无奈。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对自由的渴望,也看到了大国利益的角逐如何将这些渴望扭曲和利用。这本书让我反思,历史的进程,究竟是由伟人的意志推动,还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命运汇聚而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以及它在现代中东地缘政治版图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评分

当我合上《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真相的震撼,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感慨。作者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叙事,将一战期间中东地区那场波澜壮阔的帝国终结史,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为书中对奥斯曼帝国末期,在内忧外患中进行的各种挣扎,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例如,书中对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等少数民族在战争期间所遭受的苦难的记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其对无辜民众造成的深重伤害。同时,书中对阿拉伯起义的详细叙述,以及 Lawrence of Arabia 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被压迫民族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列强如何利用这种渴望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我被书中对一战后,中东地区新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分析所吸引,这份格局的形成,充满了各方势力的妥协与博弈。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帝国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而随之而来的,则是新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一书,而此刻,思绪万千,难以抑制想要与同好分享的冲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帝国崩塌、新格局初生的时代。书中对一战期间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动态的描绘,细致入微,令人震撼。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奥斯曼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老帝国,为何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走向覆灭的深渊。从内部的民族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到外部列强的虎视眈眈,再到战争本身带来的巨大冲击,每一个因素都被作者鞭辟入里地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对阿拉伯起义的详细叙述所吸引, Lawrence of Arabia 的传奇故事,阿拉伯人对摆脱奥斯曼统治的渴望,以及英法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盘算,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画面。同时,书中对于奥斯曼帝国内部各民族,如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希腊人等,在战争期间所经历的苦难,也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那种历史的沉重感,在字里行间扑面而来。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帝国的瓦解,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更迭,更是无数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剧变,是民族命运的重塑,是世界格局的一次深刻洗牌。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看到了希望的微光,以及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人们。

评分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对历史真相的勇敢探索。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地讲述事件的发生,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事件背后的动机、策略以及最终的后果。我尤其为书中对奥斯曼帝国内部民族矛盾的分析所折服,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自19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在现代化浪潮中,面对民族主义兴起时所采取的种种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最终如何加速了帝国的解体。书中关于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与协约国的全面对抗,以及其内部统治集团,如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决策过程,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被书中对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爆发之间联系的阐述所启发,虽然本书聚焦中东,但作者却能巧妙地将更广阔的国际背景融入其中,让我理解了奥斯曼帝国为何会在那个节点上做出看似鲁莽的决定。同时,书中对卡廷地区,以及苏伊士运河等战略要地的争夺,也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以及大国之间利益的无情角逐。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演进并非线性,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深远的连锁反应。

评分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这本书,如同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置于一战这个全球性冲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被书中对奥斯曼帝国末期,在内忧外患中进行的各种挣扎,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例如,书中对苏伊士运河争夺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与战略重要性,以及奥斯曼帝国与英军在此区域的激烈对抗。同时,书中对阿拉伯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描写,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但同时也夹杂着现实政治的复杂与无奈。我看到了 Lawrence of Arabia 在阿拉伯人心中点燃的自由之火,也看到了这把火在西方列强的利益博弈中,是如何被引导和利用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股力量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普通人的命运,往往在这场宏大的棋局中,显得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

评分

读罢《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人类命运复杂性的深刻体悟。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将奥斯曼帝国的终结,置于一战这个全球性冲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对奥斯曼帝国末期,在内忧外患中进行的各种挣扎,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我尤其被书中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过程的刻画所吸引,作者清晰地展现了,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阴影下,阿拉伯各民族对于自治和独立的渴望是如何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书中对于英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利用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来打击奥斯曼帝国,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看到了 Lawrence of Arabia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在阿拉伯部落中穿梭,点燃革命的火种,同时也看到了列强之间,在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问题上的种种算计。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一战后的中东地区,会留下如此难以解决的边界划分问题和民族冲突。它让我看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理想与现实、情感与利益相互交织的复杂产物。

评分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这本书,如同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对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以及一战期间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局势,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对奥斯曼帝国统治层在战争初期所采取的策略的分析所吸引,他们试图通过与德国结盟,来对抗日益强大的俄国和英法,但这一决定,最终却将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书中对于加里波利战役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奥斯曼帝国军队顽强的抵抗,也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书中对阿拉伯起义的详细叙述,以及 Lawrence of Arabia 的故事,则充满了传奇色彩,让我看到了被压迫民族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列强如何利用这种渴望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我被书中对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控诉所深深震撼,这种反人类的罪行,在战争的阴影下,显得尤为触目惊心。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帝国的灭亡,往往伴随着无数生灵涂炭,以及历史伤痕的深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一个古老文明的终结,以及一个新时代的黎明。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读者带入那个硝烟弥漫、命运交织的年代。我被书中对奥斯曼帝国末期统治者们的刻画所吸引,他们试图在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但最终却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书中对于阿拉伯地区反抗奥斯曼统治的独立运动的描写,充满了激情与理想,让我看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勃生机,也看到了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算计与妥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英国在中东地区扶植各种势力,以达到其自身殖民目的的策略,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我看到了 Lawrence of Arabia 在阿拉伯人心中点燃的自由之火,也看到了这把火在西方列强的利益博弈中,是如何被引导和利用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股力量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普通人的命运,往往在这场宏大的棋局中,显得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洗礼。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将一个庞大帝国的衰亡过程,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对书中对奥斯曼帝国末期,内政外交所面临的困境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勾勒出,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奥斯曼帝国如何试图通过改革来维持统一,但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而加速了其解体。书中对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及其在战争中的决策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政治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弱点。同时,书中对阿拉伯地区民族独立的努力,以及其背后英法两国的盘算,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被书中对西蒙斯-皮科协定的描述所吸引,这份秘密协议,预示着奥斯曼帝国肢解后,中东地区未来政治版图的雏形。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演进,并非偶然,而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而战争,则往往是这些矛盾激化的最终表现。

评分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复杂而矛盾的面貌。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将一战期间中东地区那场波澜壮阔的帝国终结史,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惊叹于书中对各方势力,无论奥斯曼帝国自身、协约国,还是新兴的民族主义运动,其内部的政治博弈、战略考量以及执行层面的种种细节的深入挖掘。例如,书中对德国在奥斯曼帝国推行的“圣战”宣传策略的分析,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政治意图,让我看到了战争宣传的强大力量以及其对社会情绪的煽动作用。同时,书中对于英军在中东战场的推进,包括麦克马洪-胡申谅解备忘录的签订,以及其后来对阿拉伯人承诺的背弃,都进行了令人扼腕的叙述。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何中东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着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难题。这本书不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它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战火纷飞,更是民族间的仇恨、背叛和无尽的苦难。我被书中关于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章节深深震撼,那种人道主义的灾难,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奥斯曼帝国的覆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对理解当下中东地区复杂的局势,有了更深刻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