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
原价:49.00元
作者:(美)沃尔兹,张睿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1197707
字数:412000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肯尼思·沃尔兹所著的《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自1979年出版以来,便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圣经”。对它无论是爱还是恨,无论是支持还是批判,只要是讨论国际关系理论的文章,多得从它开始,很少能绕过这一基准。
内容提要
肯尼思·沃尔兹所著的《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国际关系思想家肯尼思·沃尔兹的文集。他的著作《人、国家与战争》和《国际政治理论》均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之作,它们开创了以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著称的理论流派,当代现实主义学者和思想家中的许多人都出自这一流派。在《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中,沃尔兹对他撰写每篇文章的背景做出说明,以此为线索把他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写下的充满创造力的文章编排组织起来,并从这些理论的广义目标出发去解释当前国际体系中扑朔迷离的均势格局。
目录
中文版序言引言第一部分 理论 1 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 一 二 三 四 五 2 世界政治中的冲突 什么是冲突? 国际结构与国家行为 国家间的松散联系:回归 国家间的紧密联系:决意对抗 国家间的紧密联系:融合 国家问没有联系:撤退 形势与战略 解决冲突 3 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反思——回应我的批评者们 结构与单元 预测、权力及理论检验 “解决问题”的理论 结论 4 新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战争根源 让战争保持冷态:结构层次 让战争保持冷态:单元层次 战争:热战与冷战 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 5 经济学理论如何成为可能 国际政治:在理论的藩篱之外 国际政治:在理论的藩篱之内 理论与现实 6 理论评估 7 关于检验理论的一些想法第二部分 国际政治 8 两极世界的稳定性 两极体系内部的稳定性 两极时代的终结? 两极世界的持久性 一些异议 与政策有关的结论 9 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管理 一、现代国家与核武器 二、国际均衡 三、国际社会与国际管理 四、结论 10 国际结构、国家武力与世界均势 一 二 三 11 国家相互依赖的神话 相互依赖的含义 贸易:国家参与的变化 投资:国家和公司的利害得失 雄辩与现实 12 正在浮现的国际政治结构 两极的终结以及冷战的终结 强国的兴衰 国家偏好与国际压力 均势政治:旧式的与新式的 结论 13 冷战后的结构现实主义 民主与和平 相互依赖的微弱影响 国际制度的有限作用 权力平衡:不是今天而是明天195 结论204 14 全球化及治理 国家的现状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 结论 15 国际政治的连续性第三部分 军事 16 理性、意志和武器 17 朝向核和平 自助体系的军事逻辑 核武器扩散的影响 用小规模核力量进行威慑 18 核神话与政治现实 靠什么威慑? 威慑苏联 核武器为何支配战略 核军备与裁军 战略防御 结论 19 一则答复(对萨根和沃尔兹的批评者)第四部分 政策 20 和平的政治273 一 二 三 四 21 全球视角下的美国对欧政策283 美国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 世界的真实面貌如何? 其他国家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我们如何能知道该做什么? 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22 又一差距? 23 美国作为世界典范?——外交政策的视角 一、国家的地位如何影响政策 二、权力失衡的影响 三、结论授权与致谢注释索引
作者介绍
肯尼思·沃尔兹(KenhN.Waltz1924—),2004年5月,肯尼思·沃尔兹教授应张睿壮教授邀请,出席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揭牌仪式,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并举办为期两周的学术讲座和研讨。此照片为两位译者当时与沃尔兹教授的合影。肯尼思·沃尔兹,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退休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沃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1979)被视为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其他著作还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学科脉络的清晰把握。它从最基础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稳步构建起分析国际关系的工具箱,随后进入到对不同理论流派的比较分析,最后落脚于对当前全球性挑战的运用性解读。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前沿的递进,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丝毫没有那种东拉西扯、缺乏重点的通病。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其对文献引用的处理。注释详实而精准,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积累,又方便了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进行二次溯源。我发现自己经常因为被某个观点吸引,而立即去翻阅后面的尾注,去看看作者是从何处汲取了灵感。这种对知识体系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坚如磐石,难以被轻易推翻。它是一部可以被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发现新视角的参考手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严谨,甚至有些“冷酷”。它拒绝了任何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道德判断,直面国际体系中无处不在的冲突与竞争的本质。这种纯粹的、去价值化的分析视角,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严肃学术作品的读者来说,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感。它撕开了许多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指权力运作的冰冷核心。例如,书中对“安全困境”的阐述,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无可辩驳的逻辑推演,展示了为何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体系中,一国的“防御性”举动,必然会被他国解读为“攻击性”的威胁。这种结构性的必然性,是这本书最令人信服,也最让人感到一丝无力的部分。它迫使读者必须从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单一维度去审视世界,放弃许多理想化的幻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X光机”,看穿了表象下的骨骼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极简的白色衬线字体,初看就给人一种严肃、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翻开扉页,作者的履历介绍简洁而有力,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精妙之处。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将各种学派的观点堆砌在一起,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用近乎哲学的思辨,去解构“权力”、“利益”、“安全”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逻辑。读到关于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辨析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没有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些讨论视角,使得这场看似泾渭分明的学术争论,突然展现出了丰富的灰色地带。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引导你进行深度思考的思维训练营。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国际关系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古典的学术庄重感,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国际政治的永恒困境——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作者的措辞极为考究,很少使用时髦的流行词汇,而是偏好那些承载了深厚历史意蕴的专业术语。阅读起来,虽然需要更高的专注度来跟上其复杂的长句结构和严密的逻辑链条,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力量。它不像许多现代的通俗读物那样试图讨好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导师的姿态,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使得这本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快餐读物,其思想的穿透力,能够持续影响读者对国际事件的解读框架,而非仅仅提供对当下新闻的注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它不像某些汗牛充栋的理论著作那样,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推演上,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案例进行嫁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均势理论”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引用经典的“彼得森平衡”模型,而是深入挖掘了十九世纪欧洲权力转移过程中,那些微妙的外交斡旋和非正式联盟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俾斯麦时代复杂多变的同盟体系的细致梳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理论在现实中是如何被弹性地、甚至是矛盾地实践出来的。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操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当作者讨论到威慑理论在冷战期间的实际应用时,那种紧张感几乎要从纸页中溢出来。它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可能牵动着数百万人的命运,那种重量感,是其他流于表面的评论文章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