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沃尔兹,张睿壮 著
图书标签:
  • 现实主义
  • 国际政治
  • 国际关系
  • 政治理论
  • 外交
  • 权力政治
  • 国家利益
  • 安全研究
  • 国际安全
  • 政治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7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5460787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

原价:49.00元

作者:(美)沃尔兹,张睿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1197707

字数:412000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肯尼思·沃尔兹所著的《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自1979年出版以来,便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圣经”。对它无论是爱还是恨,无论是支持还是批判,只要是讨论国际关系理论的文章,多得从它开始,很少能绕过这一基准。

内容提要


肯尼思·沃尔兹所著的《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国际关系思想家肯尼思·沃尔兹的文集。他的著作《人、国家与战争》和《国际政治理论》均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之作,它们开创了以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著称的理论流派,当代现实主义学者和思想家中的许多人都出自这一流派。在《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中,沃尔兹对他撰写每篇文章的背景做出说明,以此为线索把他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写下的充满创造力的文章编排组织起来,并从这些理论的广义目标出发去解释当前国际体系中扑朔迷离的均势格局。

目录


中文版序言引言第一部分 理论  1 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    一    二    三    四    五  2 世界政治中的冲突    什么是冲突?    国际结构与国家行为    国家间的松散联系:回归    国家间的紧密联系:决意对抗    国家间的紧密联系:融合    国家问没有联系:撤退    形势与战略    解决冲突  3 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反思——回应我的批评者们    结构与单元    预测、权力及理论检验    “解决问题”的理论    结论  4 新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战争根源    让战争保持冷态:结构层次    让战争保持冷态:单元层次    战争:热战与冷战    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  5 经济学理论如何成为可能    国际政治:在理论的藩篱之外    国际政治:在理论的藩篱之内    理论与现实  6 理论评估  7 关于检验理论的一些想法第二部分 国际政治  8 两极世界的稳定性    两极体系内部的稳定性    两极时代的终结?    两极世界的持久性    一些异议    与政策有关的结论  9 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管理    一、现代国家与核武器    二、国际均衡    三、国际社会与国际管理    四、结论  10 国际结构、国家武力与世界均势    一    二    三  11 国家相互依赖的神话    相互依赖的含义    贸易:国家参与的变化    投资:国家和公司的利害得失    雄辩与现实  12 正在浮现的国际政治结构    两极的终结以及冷战的终结    强国的兴衰    国家偏好与国际压力    均势政治:旧式的与新式的    结论  13 冷战后的结构现实主义    民主与和平    相互依赖的微弱影响    国际制度的有限作用    权力平衡:不是今天而是明天195    结论204  14 全球化及治理    国家的现状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    结论  15 国际政治的连续性第三部分 军事  16 理性、意志和武器  17 朝向核和平    自助体系的军事逻辑    核武器扩散的影响    用小规模核力量进行威慑  18 核神话与政治现实    靠什么威慑?    威慑苏联    核武器为何支配战略    核军备与裁军    战略防御    结论  19  一则答复(对萨根和沃尔兹的批评者)第四部分 政策  20 和平的政治273    一    二    三    四  21 全球视角下的美国对欧政策283    美国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    世界的真实面貌如何?    其他国家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我们如何能知道该做什么?    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22 又一差距?  23 美国作为世界典范?——外交政策的视角    一、国家的地位如何影响政策    二、权力失衡的影响    三、结论授权与致谢注释索引

作者介绍


肯尼思·沃尔兹(KenhN.Waltz1924—),2004年5月,肯尼思·沃尔兹教授应张睿壮教授邀请,出席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揭牌仪式,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并举办为期两周的学术讲座和研讨。此照片为两位译者当时与沃尔兹教授的合影。肯尼思·沃尔兹,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退休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沃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1979)被视为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其他著作还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文摘


序言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 一、 历史渊源与核心要义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一书深入剖析了国际关系领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流派——现实主义。本书并非对现实主义学说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追溯其思想的根源,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并细致地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国际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与演变。 现实主义的种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其对城邦间权力斗争的洞察,以及对人性中自私、恐惧和荣誉的强调,为后世的现实主义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国家利益至上的论述,以及对统治者在必要时可以不择手段的强调,同样是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先声。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提出的“自然状态”下,个体间的生存竞争以及对安全的需求,被现实主义者类比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并由此推导出国家寻求权力以保障自身安全的必然性。 进入20世纪,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汉斯·摩根索被誉为20世纪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其《国际政治学》奠定了现代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摩根索提出的“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包括政治受客观规律支配,政治生活的根源在于权力,权力概念具有普适性但其内容会变化,政治伦理与道德伦理不同,现实主义者不将特定国家的道德诉求等同于普遍道德,以及现实主义者在理解国家行为时保持独立的政治判断,这些原则至今仍是理解现实主义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书的第一个重要篇章,便是对这些经典现实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进行梳理与辨析。作者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这些早期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探讨了它们是如何塑造了后来的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 二、 现实主义的多元分支与发展 随着国际政治实践的复杂化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实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分支。本书花了大量篇幅详细介绍和比较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分支: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由肯尼思·沃尔兹在其著作《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出。新现实主义将分析的重心从国家内部因素转向国际体系的结构。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是驱动国家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即国际体系的极数)是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他区分了“等级性”(hierarchy)和“无政府状态”(anarchy),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不存在一个超越主权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各国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障安全。新现实主义进一步细分为进攻性新现实主义(例如约翰·米尔斯海默)和防御性新现实主义(例如肯尼思·沃尔兹和斯蒂芬·沃尔特)。进攻性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为了追求相对优势的权力,会倾向于采取扩张性的对外政策;而防御性新现实主义则认为,国家主要追求的是安全,而不是无限的权力,它们会尽力避免冲突,除非受到威胁。 古典现实主义: 相较于新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更强调国家内部的因素,尤其是人性和国家利益的驱动。摩根索是古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国家追求权力的本性是根植于人性的自私和野心。国家利益在古典现实主义中是首要的,并且通常被定义为国家在权力上的增长。 新古典现实主义: 试图弥合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分歧,它承认国际体系结构的限制性,但也强调国家内部的认知、制度和政治进程在塑造国家对外行为中的作用。如兰德尔·施维勒和威廉·沃尔福特的研究,他们认为,外部的结构性压力与国家内部的感知和动员能力共同决定了国家是采取扩张还是收缩的策略。 本书对这些分支的介绍,不仅仅是概念的堆砌,更着重于分析它们在核心论点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各自的理论优势和适用范围。例如,在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时,新现实主义的结构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而对于一些地区冲突的理解,古典现实主义对人性与国家利益的关注则可能更具洞察力。 三、 现实主义的关键概念与分析工具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深入解析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是理解和应用现实主义分析国际事务的基石: 国家(State): 在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家是被视为国际体系中最主要的行动者。本书详细探讨了现实主义如何定义“国家”,以及为何将国家置于分析的中心位置。这包括对主权、领土、人口和政府等要素的理解,以及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权力(Power): 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本书不仅定义了权力,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形式的权力,包括硬实力(军事、经济)和软实力(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权力在国家关系中的动态变化。如何衡量和评估国家权力,以及权力在维持国家安全和追求国家利益中的作用,都得到了细致的论述。 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行为的首要动机是追求国家利益。本书强调,国家利益通常被理解为与安全和生存相关的利益,并且这种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不因道德判断而改变。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演变,是现实主义分析国家决策的关键。 无政府状态(Anarchy): 这是现实主义理论中解释国际体系运作方式的关键。本书详细阐述了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不存在一个高于主权国家的强制性权威,各国在法律和事实上都是独立自主的。这种无政府状态迫使各国依赖自身的力量来保障安全,从而导致了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 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一个国家为了增强自身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会被其他国家视为威胁,从而促使其他国家也增强自身军备,最终导致所有国家的安全水平都下降,这就是安全困境。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解释了安全困境的运作机制。 均势(Balance of Power): 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和维护体系的稳定,国家会采取结盟或增强自身实力来制衡其他强大国家,形成均势。本书分析了均势的不同形式,如联盟均势、军备均势,以及均势在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四、 现实主义的应用与实践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注重将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应用于解释和理解真实的国际政治现象。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示了现实主义理论在分析各种国际议题上的强大解释力: 大国竞争与地缘政治: 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到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现实主义提供了理解大国之间权力博弈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有力工具。本书分析了如“修昔底德陷阱”等概念,以及大国崛起对国际体系带来的挑战。 战争与和平的根源: 现实主义深刻揭示了战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必然性。本书探讨了战争爆发的根源,如权力争夺、国家利益冲突、安全困境等,同时也分析了现实主义如何看待和平的可能,例如通过均势和威慑来实现的“不稳定的和平”。 国际安全与军备竞赛: 现实主义对核武器扩散、军事联盟、威慑理论等国际安全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书详细探讨了核威慑在冷战时期如何维持了相对和平,以及当前国际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国际合作与冲突: 尽管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竞争,但它并非完全否定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本书分析了在何种条件下,国家可能会选择合作,以及这种合作的本质,通常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例如,在应对共同威胁时,国家可能会形成临时的联盟。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 现实主义者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态度通常是审慎的。本书深入分析了为什么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往往是强国意志的体现,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约束国家行为。 五、 现实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现实主义所面临的批评和挑战。本书对这些批评进行了梳理和回应,例如: 对国家中心论的批评: 批评者认为,现实主义过于强调国家这一行动者,而忽视了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恐怖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政治中的日益重要的作用。 对权力概念的狭隘理解: 一些批评者认为,现实主义对权力的理解过于侧重于硬实力,而低估了经济、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和结构性权力。 对国际合作的过度悲观: 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认为,现实主义低估了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也未能充分解释国际制度和规范在塑造国家行为中的作用。 对人性和道德的忽视: 批评者认为,现实主义将国家行为简化为权力追求,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本书在呈现现实主义理论的同时,也通过介绍和回应这些批判,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均衡的视角。这种批判性反思,不仅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主义的优势,也促使读者思考其潜在的盲点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 六、 结论与展望 《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深入解析、多角度应用和批判性反思,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理解国际政治的基本框架。本书并非宣扬现实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理论,而是认为,在理解国际政治的诸多现象时,现实主义仍然是最为重要、最有解释力的理论之一。 本书的结论部分,也展望了现实主义在未来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例如如何吸纳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如何应对全球化、技术革命等带来的新挑战,以及如何与其他理论流派进行对话与融合,以更好地解释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格局。 总之,《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著作,它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国际关系的核心动力,理解国家行为的深层逻辑,并以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审视当今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它不像某些汗牛充栋的理论著作那样,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推演上,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案例进行嫁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均势理论”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引用经典的“彼得森平衡”模型,而是深入挖掘了十九世纪欧洲权力转移过程中,那些微妙的外交斡旋和非正式联盟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俾斯麦时代复杂多变的同盟体系的细致梳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理论在现实中是如何被弹性地、甚至是矛盾地实践出来的。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操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当作者讨论到威慑理论在冷战期间的实际应用时,那种紧张感几乎要从纸页中溢出来。它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可能牵动着数百万人的命运,那种重量感,是其他流于表面的评论文章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严谨,甚至有些“冷酷”。它拒绝了任何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道德判断,直面国际体系中无处不在的冲突与竞争的本质。这种纯粹的、去价值化的分析视角,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严肃学术作品的读者来说,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感。它撕开了许多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指权力运作的冰冷核心。例如,书中对“安全困境”的阐述,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无可辩驳的逻辑推演,展示了为何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体系中,一国的“防御性”举动,必然会被他国解读为“攻击性”的威胁。这种结构性的必然性,是这本书最令人信服,也最让人感到一丝无力的部分。它迫使读者必须从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单一维度去审视世界,放弃许多理想化的幻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X光机”,看穿了表象下的骨骼结构。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古典的学术庄重感,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国际政治的永恒困境——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作者的措辞极为考究,很少使用时髦的流行词汇,而是偏好那些承载了深厚历史意蕴的专业术语。阅读起来,虽然需要更高的专注度来跟上其复杂的长句结构和严密的逻辑链条,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力量。它不像许多现代的通俗读物那样试图讨好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导师的姿态,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使得这本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快餐读物,其思想的穿透力,能够持续影响读者对国际事件的解读框架,而非仅仅提供对当下新闻的注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极简的白色衬线字体,初看就给人一种严肃、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翻开扉页,作者的履历介绍简洁而有力,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精妙之处。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将各种学派的观点堆砌在一起,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用近乎哲学的思辨,去解构“权力”、“利益”、“安全”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逻辑。读到关于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辨析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没有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些讨论视角,使得这场看似泾渭分明的学术争论,突然展现出了丰富的灰色地带。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引导你进行深度思考的思维训练营。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国际关系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学科脉络的清晰把握。它从最基础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稳步构建起分析国际关系的工具箱,随后进入到对不同理论流派的比较分析,最后落脚于对当前全球性挑战的运用性解读。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前沿的递进,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丝毫没有那种东拉西扯、缺乏重点的通病。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其对文献引用的处理。注释详实而精准,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积累,又方便了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进行二次溯源。我发现自己经常因为被某个观点吸引,而立即去翻阅后面的尾注,去看看作者是从何处汲取了灵感。这种对知识体系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坚如磐石,难以被轻易推翻。它是一部可以被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发现新视角的参考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