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胃镜(翻译版)》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9月1日)
外文书名: Zoom Gastroscopy Magnifying Endoscopy in the Stomach
精装: 19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7207775
条形码: 9787117207775
商品尺寸: 29.4 x 21.8 x 1.5 cm
商品重量: 762 g
《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光盘)》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2月1日)
平装: 73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67907003, 9787567907003
条形码: 9787567907003
商品尺寸: 25.4 x 18.4 x 1 cm
商品重量: 422 g
《放大胃镜(翻译版)》
介绍放大胃镜的原理、操作规范要点及相关技术在胃内不同疾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介绍各类疾病的放大胃镜下特点及早期胃癌诊断标准,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及说明,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及接受。
《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光盘)》
为了让读者更深入理解实际操作技巧,《放大胃镜观察技巧》使用了大量插图。而作为指导临床实际操作技巧的实用教材,DVD视频也非常重要。读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体会实际操作手法,包括右手对镜身的操控和左手对旋钮的调节以及送气、注水、吸引等操作。为了能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和体会,视频里特意保留并强调现场送水及吸引时操作的声音,因此读者可能会感觉视频杂音较为明显。我希望读者能够将视频和书面教材结合,理解操作技巧要领。
总结了放大胃镜诊断胃内病变的规范流程及主要操作技巧,以文字解说配合精美图片及动画进行说明,并结合大量病例操作视频详细演示,面对不同部位及类型病变如何联合应用相应的观察技巧。
《放大胃镜(翻译版)》
1解读放大内镜(ME)检查结果的基本原则:血管(V)和表面结构(S)分型系统
1.1解读放大内镜检查结果的基本原则
1.2采用VS分型系统的原因
1.3基于解剖结构建立一个新的诊断系统
参考文献
2放大内镜观察胃内微血管构造
说明
2.1上消化道放大内镜
2.2电子内镜系统的设置:影像处理器的设置和中控部分中用户可选择切换钮的设置
2.2.1结构强调功能和窄带成像(NBI)
2.2.2合适的血红蛋白指数(IHb)、色彩强调功能和白光成像(WLI)
2.2.3中控部分中用户可选择切换钮的设置
2.3柔软黑帽的使用
2.3.1为什么在ME检查过程中需要在内镜先端安装黑帽?
2.3.2为什么选择柔软的黑帽?
2.3.3内镜操作前的检查
2.4内镜操作技巧(1):从非放大模式切换到放大内镜观察
2.4.1检查前用药
2.4.2内镜检查
2.4.3根据检查目的对胃黏膜进行ME观察
2.5内镜操作技巧(2):应用黑帽对胃不同部位进行检查的方法
2.5.1小弯侧从胃底到胃体
2.5.2胃角小弯侧
2.5.3胃体大弯侧
2.6水浸没法
参考文献
3电子内镜系统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3.1放大倍数的定义
3.2最大放大倍数的定义
3.3分辨率的定义
3.4分辨率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5水平和垂直分辨率
3.6最大分辨率的定义
3.7放大内镜(ME)、放大倍数及分辨率的定义
3.8总结:需要强调的要点
参考文献
4正常胃黏膜在放大内镜(ME)下的表现
说明
4.1胃体与胃底黏膜
4.1.1微血管构造(V)
4.1.2表面微结构(S)
4.1.3病理依据
4.2胃窦
4.2.1微血管构造(V)
4.2.2表面微结构(S)
4.2.3病理依据
参考文献
5慢性胃炎:放大内镜(ME)下的胃黏膜形态
说明
5.1Yagi分型(2002)
5.2Nakagawa分型(2003)
5.3作者本人的研究(2007)
5.4讨论及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6放大内镜(ME)下早期胃癌的微血管构造特征及临床应用
说明
6.1早期胃癌的微血管构造特点
6.1.1分化型(肠型)胃癌
6.1.2未分化(弥漫型)胃癌
6.2放大内镜观察下微血管构造特点的临床应用
6.3癌与非癌病变的鉴别诊断:局灶性胃炎与Ⅱb或微小Ⅱc型胃癌的鉴别
总结
说明
6.3.1背景:非放大内镜的局限性
6.3.2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6.4应用ME筛查微小病变时检查与鉴别诊断要点
6.4.1哪些病变以及何时需要放大观察
6.4.2靠近病灶并同时增加放大倍数
6.4.3评估微血管构造的流程
6.4.4最大倍数放大时如何正确对焦
6.4.5当主动脉搏动及呼吸干扰观察时
6.5内镜筛查时癌与非癌病变鉴别诊断的实例
6.5.1病例1
6.5.2病例2
6.5.3病例3
6.5.4病例4
6.5.5病例5
6.5.6病例6
6.5.7病例7
6.6早期胃癌术前评估:确定癌变病灶边界(白光成像)
总结
说明
6.6.1基本原则
6.6.2适应证
6.6.3部分适应证
6.6.4禁忌证
6.7应用ME确定边界的实例
6.7.1病例1
6.7.2病例2
6.7.3病例3
参考文献
7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NBI)的原理
7.1综述
7.2与NBI原理相关的光学知识
7.2.1光的波长和颜色之间的关系
7.2.2入射光波长不同导致颜色变化:反射和吸收
7.3为什么NBI要使用中心波长分别为415nm(蓝光)和540nm(绿光)的两条光带?
7.3.1概述:使用双波长光带的原因和临床效果
7.3.2血红蛋白对不同波长入射光吸收的特点
7.3.3光线投照到半透明介质(黏膜)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能观察到什么?
7.3.4不同波长入射光投照下舌黏膜血管形态(活体)的差异
7.4为什么选择窄带成像技术?
7.5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的放大内镜系统(M—NBI)
参考文献
8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观察到的胃内微细解剖结构:应用窄带成像观察到的腺上皮微细解剖结构及其成像原理
8.1不同波长的光所显示的微细解剖结构不同
8.1.1窄带蓝光(中心波长415nm)所显示的灰阶图像特点
8.1.2窄带绿光(中心波长540nm)所显示的灰阶图像特点
8.2色彩通路的分配与彩色图像的合成
8.3正常胃黏膜放大NBI图像是如何产生的
8.3.1胃底腺黏膜
8.3.2胃底腺黏膜呈现的微细解剖结构
8.3.3胃幽门腺黏膜
8.3.4胃幽门腺黏膜呈现的微细解剖结构
9推荐应用的血管和表面结构(VS)分型系统: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检查结果的解读原则
9.1推荐的诊断系统的原则
9.2VS分型系统
9.2.1V:微血管构造
9.2.2S:表面微结构
9.2.3V和S综合形态学评价(VS—致性)
参考文献
……
10亮蓝嵴(LBC)和白色不透明物质(WOS)
11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在胃内的临床应用
12血管联合表面结构(VS)分型系统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13按巴黎大体分型的不同胃上皮肿瘤(早期胃癌与腺瘤)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下表现的分析和解读
14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新的用途和优势:临床价值、局限性和不同难度病例术前确定肿瘤边界的临床策略
作者说明
《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光盘)》
第一章上消化道放大内镜
1.1上消化道放大内镜的基础知识
1.2内镜的最大分辨率
1.3作者杂谈
第二章胃放大内镜观察方法(运用黑色软帽black soft hood)
2.1放大观察时采用黑色软帽的必要性
2.2常规检查和精细检查时均安装黑色软帽的必要性
2.3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黑色硅胶软帽
2.4托普公司制造的黑色硅胶软帽
2.5安装黑色软帽后的调校
第三章视频处理器的设定
3.1作者推荐的设置模式
3.2构造增强/血红素色彩增强/NBI色彩模式的设定方法
3.3内镜手柄的按键设定
3.4如何选择构造增强的档位
3.5构造增强A模式和B模式
3.6血红素色彩增强
第四章水浸没观察
4.1水浸没观察法
4.2水浸没观察法的优点
4.3水浸没观察的操作方法(注水法和充水法)
4.4水浸没法所需的器械
4.5水浸没法观察的时机把握
4.6生理盐水的应用
4.7观察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胃放大内镜的基本操作
5.1四种基本操作技巧
5.1.1上调式观察技巧:顺向观察:胃体部小弯,前后壁
5.1.2后拽式观察技巧:反转观察:胃体部小弯、前后壁、胃角后壁病灶
5.1.3左摆式观察技巧:顺向观察后壁
5.1.4左旋式观察技巧(逆时针旋转):顺向观察幽门窦大弯和前壁
5.2全周观察病灶
5.3最高放大倍率下标记病灶范围
5.4其他技巧
5.5常见问题的处理
第六章DVD病例解说
(常规检查篇)胃窦小弯,腺瘤ESD治疗后的内镜随访
(精细检查篇)胃窦前壁,0—Ⅱc,分化型腺癌
(精细检查篇)胃体中部小弯,0—Ⅱb,分化型腺癌
(精细检查篇)胃体中部小弯,凹陷型腺瘤
(精细检查篇)胃角小弯,0—Ⅱc,分化型腺癌
(精细检查篇)胃体下部大弯,腺瘤
(精细检查篇)胃窦前壁,0—Ⅱb
(精细检查篇)胃体上部后壁,0—Ⅱb,分化型腺癌(隐匿型腺癌)
参考文献
(附录1)以VS分型为基础的诊断体系
(附录2)构造增强·NBI色彩模式的设定方法
(附录3)290系统构造强调·NBI模式的设定方法
(附录4)DVD目录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