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微课程、自学习
哈佛、耶鲁、麻省、普林斯顿、北大、清华……
正横扫全球的慕课革命是什么?是否一次真正的教育革命?
慕课革命将如何改变每个人的未来?
《慕课革命》,国内唯一一本关于全方面了解慕课的权威著作 ,全面阐述慕课理念与中国实践。
林毅夫、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作序推荐《慕课革命》
《慕课革命》,国内唯一一本关于全方面了解慕课的权威著作 ,全面阐述慕课理念与中国实践。
林毅夫、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作序推。
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慕课革命大幕已经拉开,这是一场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大变革。根据网易教育联合有道发起的《2013中国在线教育新趋势调查报告》揭示,中国在线教育正呈现出六大趋势,包括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常见渠道;移动端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在职教育获在职人士追捧,七成白领都有在线教育需求;父母为孩子在线教育的支付意愿和费用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等。
慕课(MOOC)就是一种大规模在线教育,但是,它和传统在线教育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受追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全球包括中国顶尖的大学,以及中学小学都在开展慕课教学?慕课对小学、中学、大学和职教有哪些影响?它能否真的实现教育公平?对于无法回避教育问题的每个人来说,我们将从这个慕课中得到什么?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
这些就是本书探讨的问题。它将通过大量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告诉读者慕课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中国该如何应对,以及慕课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如何赚钱等。
汤敏,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系博士。现任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家、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同时兼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北京智石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成员。著有《中国经济:警惕黑天鹅》《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等专著,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二、三集)》、《中国经济:警惕黑天鹅》,并发表百余篇关于亚洲经济、中国宏观经济、部门经济、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与文章。
★这本《慕课革命》,读后扑面而来的正能量是我翻阅此书的最大感受。作者汤敏利用鲜活的真实案例、生动风趣的语言,深刻分析了慕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方位展望了慕课的未来与前景。此书是对运用慕课来克服我国现有教育形式的局限性,挖掘慕课所蕴含的重大机遇的重要探索,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林毅夫(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
★慕课革命是移动互联网革命的一部分,这次革命不仅让教育以慕课的方式得以呈现,而且产生了更多的教育呈现形式。这次革命带给整个世界的好处远大于坏处。汤敏的这本《慕课革命》主要讲的是,中国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众化教育问题,让中国人民最需要的课程在慕课系统中实现。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慕课带来的不仅是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同时是教育资源的分化、优化,及回归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思想、文化、情感的需求,只有慕课能做到。这本《慕课革命》的写作历时两年,是汤敏观察、研究与实践的最高总结。从这部书稿中,我看到了一位教育经济学家对教育大趋势的高瞻远瞩,也看到了一位传统士大夫为生民立命的赤胆豪情。
——徐小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
★慕课所颠覆的是教育的精英理念,将教育真正推向平民化。到了慕课时代,这种知识层面的教育公平得到了终极解决,唯一的门槛可能是有没有智能手机或有没有网络的问题。慕课已经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在那儿,你要不要,就看管理者如何取舍了。正如汤敏在《慕课革命》中所说,任何人都输不起这场革命。
——王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推荐序1 挖掘慕课所蕴含的重大机遇/林毅夫
推荐序2 一场人人受益的教育革命/俞敏洪
推荐序3 大胆拥抱慕课革命/徐小平
推荐序4 慕课将教育真正推向公平/王强
自.序 慕课在“革”谁的“命”
第一篇 慕课的革命风暴
第一章 慕课正在改变教育
把慕课当“螃蟹”吃的人
慕课是什么
慕课的五大创新
如何制作慕课
第二章 谁在慕课
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三巨头
其他慕课平台
中国也慕课了
第三章 工业又革命了,教育不革命行吗
急剧变化的时代
呼啸而来的新工业革命
中国不能失去这次机会
教育不革命行吗
第二篇 中国的慕课变局
第四章 慕课正在颠覆大学校园
从耶鲁招生广告谈起
大学是该改变了
创业咖啡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慕课应以职教优先
职教正面临大变革
都是扩招惹的祸吗
扩大职教的最大挑战
慕课能解决职教师资不足问题
职教能慕课吗
职教如何慕课
建起两个职教慕课平台
职教慕课也能博雅
第六章 中小学中的慕课:翻转课堂
如何把课堂翻转过来
翻转课堂来自何方
可汗学院的创新
翻转课堂是慕课吗
第七章 中国式的中小学慕课:双师教学
把人大附中的课上到乡下去
双师教学从何而来
双师教学的效果如何
双师教学是慕课吗
第八章 中国式的其他慕课试验
没有英语老师的英语课
常青义教
千千树幼儿园
村小的混龄教学
学生自学习
第三篇 教育界无惧颠覆
第九章 慕课下的教师会不会失业
慕课了,老师们干什么
从“教”到“师”的转变
学生会不会学习
谁来推动慕课的发展
第十章 慕课下的教育能更公平吗
何为教育公平
慕课下的教育公平
慕课下的因材施教
第十一章 慕课下的高考
高考是万恶之源还是公平之本
慕课如何应对新高考
未来真的慕课了,高考还要如何改
第四篇 慕课的机遇在市场
第十二章 慕课的大市场在校外
慕课真正的市场在哪里
农民工的再培训体系
家政服务员也慕课
城市蓝白领们的慕课
第十三章 慕课能免费吗
慕课都是免费的
真有免费午餐吗
慕课的市场到底有多大
如何开拓慕课市场
第十四章 慕课经济学
边际成本为零的慕课
1P理论
第十五章 对慕课的质疑
就业市场上的折戟沉沙
教授们的抵制
慕课的软肋:完成率低
对慕课教学方法的质疑
慕课又是一个泡沫吗
百年前的历史会不会重演
第五篇 参与慕课大洗牌
第十六章 政府不该干什么
政府该不该管慕课
政府该干什么
政府不该干什么
第十七章 慕课的未来
未来的大学
大数据与云教育
未来的学生、教师与学校
第十八章 如何参加这场革命
慕课是一场革命吗
如何参与这场慕课革命
后记
把慕课当“螃蟹”吃的人
紫铃子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她平时坐在学校的课堂上,规规矩矩地上课。周末,她会到网上上斯坦福大学教授蒂娜·塞利格的“创意速成课”。该课是斯坦福大学科技风险投资计划推出的五门免费在线创业课程之一,通过分析苹果、谷歌、脸书等企业的案例讲述什么是创意思维。紫铃子说:“如果没有慕课,我不可能成为蒂娜的学生。”在斯坦福大学中能选上塞利格教授的课也很不容易,她的学生都是斯坦福的顶尖学生以及当地的商业领袖。
紫铃子在斯坦福大学两个教授创建的慕课公司Coursera的平台上学了20多门课,包括她最近拿到结课证书的华盛顿大学“演讲导论课”。紫铃子说:“看过哈佛网络公开课吗?是不是感觉自己是个旁听生,围观大牛给别人讲课?但上慕课,你会感觉大牛在给你上课。”
无独有偶,张宇鹏是广东肇庆一所大学的二年级学生。高考失利后,他上了这所在家门口的大学。他也是一名慕课发烧友,平时基本不到学校上课,自己在家学习网络公开课。每天清晨起床后,冥想半小时他就开始学习,一直到中午。下午继续上公开课。晚上则看一看自己选的各种书籍。用他自己的话说:“身处国家的落后城市很不幸地拥有了全部短板,信息不发达,连像样的书店也只有一家。想找一些好的高等教育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慕课救了他。 到现在他已经在网上修了40多门世界一流大学的课。他打算大学毕业后考个名校的研究生,继续走学术道路。
孙小小则是一名自由培训师,也是一个慕课发烧友。她也选了“创意速成课”。“每周几分钟的讲座,都是干货,加上每周一次的作业。”在作业的分组中,大部分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组员,在网上讨论就要跨时区,她不得不经常半夜爬起来参加小组讨论。
与人们认为互联网课程就是看看视频的观念完全不一样,慕课的作业与考试的负担一点儿不轻。孙小小上的这门课的一个作业是要求先找出100个和睡眠有关的问题,经小组讨论后,从中挑选一个给出解决方案。“我们讨论后决定解决工作掠夺睡眠时间这个问题。内容写好后,因为组里一个西班牙人擅长做视频,最后小组决定让他做一个视频作为提交的作业。他一口答应下来。结果接近提交作业的最后期限时,他突然消失,再也没出现了。”孙小小回忆说。而过了最后期限再提交作业,整个小组的成员就没分了。他们不得不紧急动员起来做了个 PPT,在最后时刻提交上去。“这个事提醒我,慕课的网络协作有许多不确定性,做什么事都得有一个 B 计划。”上了这些课后,孙小小想要学以致用,打算自己在国内慕课网站上自己开一门有关“学习力”的课。
这三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一个中学生,一个在校大学生,一个毕业后的大学生,他们尽管身份不同,受教育的层次也很不相同,但都共同地使用了当今世界上最火的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今天,世界上有着千千万万的紫玲子、张宇鹏、孙小小每天在慕课上学习着、充实着、幸福着。那么慕课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又将如何在改变着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呢?
慕课是什么
先给大家一个学术味比较浓的慕课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再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一遍:“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目前最多的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尊崇创用共享协议;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须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慕课以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课程的范围覆盖科技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最近,一些技术性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被尝试挂到慕课平台上。到目前为止,慕课的学习基本上是免费的。然而,如果学习者想得到学习证书的话,需要交一小笔学费。关于未来的慕课是如何收费、如何赢利,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讨论。
慕课的五大创新
近年来慕课迅猛发展,让一部分人很郁闷。这些人包括过去做电视大学、搞网校的人。在他们看来,慕课不就是他们搞了几十年的电视大学吗?不就是网易公开课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就发起了开放课程运动,向社会公布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部课程,约1800门,供全世界免费使用。后来,网易还把这些课都翻成中文,近年来比较火的像哈佛“幸福课”、“正义课”等。慕课有什么新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此寄予厚望呢?
事实上,慕课不但有别于传统的电视大学的学习方式,也有别于网易公开课。大体上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知识点,短视频。与过去的远程教育和公开课只是简单地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录下来放到网上去不一样,慕课根据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把一个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节课程都由10到15分钟的短视频组成。因为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最适合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15分钟。
第二,随堂考试,满10分过关。与过去的视频课不同的又一个特点是,慕课借鉴了许多网络游戏的方式方法。为什么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甚至中老年人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故事吗?其实网络游戏中的故事都很简单,如愤怒的小鸟,连故事都没有。是因为画面绚丽吗?认真想一想,游戏的画面跟电影、电视比起来差远了。可是很显然,对很多人来说,游戏比电视有意思多了。是因为能赚钱吗?不可否认,有些游戏,你可以花钱买装备,也有人在卖装备,这里面有利润。可是,对于大部分玩游戏的人来说,玩游戏完全与金钱无关。
那么秘密在哪里呢?有人指出,秘密在于游戏中的“即时奖励”。你每扫一个雷或搬一块砖或灭一个魔,画面上马上显示一个分数。说起来那些不爱打游戏的人可能不会相信,那些游戏发烧友们,就是为这个分数,为了得高分后的升级,为了跟朋友们炫耀他有多牛,在屏幕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既然如此,教育能不能也借用一下这些网络游戏中的有效方式呢?于是随堂考试的模式就出来了。每讲完一个十来分钟的知识点,计算机就自动跳出一些问题让你回答。而且,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一样,你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上下一堂课。差几分都要回去重看一次课程视频,看完后再考。考后马上给分,有时候还给出你在考过这个题的人中的排名。这样马上就挑起了学生的斗志。不少人学着学着就“上瘾”了。
举个例子,Coursera平台上的第一堂中文课是台湾大学机电系的叶丙成教授开的。既然要玩,就玩个心跳。他在课中尝试用游戏来刺激学生发挥学习潜能。2013年8月底,他的概率课在Coursera上线,同时推出了他和学生一起开发的多人竞技线上游戏PaGamO。在游戏中,每个玩家都被分配了一块土地,要做的是不断开疆拓土。点一下你想占有的土地,就会出现一个概率题,答对了后,你就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还可以玩防御,可以用你的领地升值赚的分,买几只怪兽部署在上面。跟所有市场上的规矩一样,越贵的怪兽等级越高,想冲破它的防线的进攻者就要解答更难的题,当然你的领地也就越安全。更刺激的是在游戏里,你能看到你在全世界玩家的排名。“会很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叶教授说。
可以想象,学生学这个课的热情有多高。游戏上线时,他们准备了70道题,其中不乏刁钻古怪的难题。他们预计撑三周没问题,但刚到第四天就已经有学生留言:“题都做完啦,新题在哪里?”叶教授曾看到学生的留言:“一下课就回寝室做数学题的感觉真棒,不知不觉我居然解了上百题。”
第三,兵评兵,机评兵。随堂考试,即时奖励,固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带来了又一问题,慕课动辄几万人、十几万人选一门课。这么多作业,还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老师如何改卷呢?不用着急,慕课们早就想好招了。对于简单的随堂测验,就用机器直接判分。而对问答题类的考试,就让学生互评。以前人们把学习者教学习者的方式叫“兵教兵”。借用这种说法,学生互评就可以叫“兵评兵”。学生之间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来互相评价。为防止串通起来作弊,5个左右的互评者是系统随机匹配的,取一个平均的分数来保证评分公正性。
机器能改数学、改理科的试卷这不奇怪,文科的呢?现在人们也在尝试。ETS全称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私营非营利教育考试评估机构。该组织管理着每年1200多万人次的考试,包括中国学生熟悉的TOEFL、GRE、GMAT考试等。ETS最近研发的Criterion(在线英文写作练习与评估系统),能完全把一篇英文作文的写作、输入、批改分几个步骤在互联网上实现。你输进一篇文章,20秒后就能拿到一份详细的报告,并且勘误成功率达到98%。
第四,虚拟课堂,规模PK。人们常说,教育是要有体温的。很多人一直在质疑:在没有课堂、没有老师、没有同学的慕课上,学生能学好吗?尽管慕课以网上个人学习为主,但也在尝试通过网上论坛的方式,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联系起来,形成远程的讨论模式。有的慕课还设计出虚拟教室,有座位,有小组,有班长,以每天或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把学习者联系起来,发挥“兵教兵”的作用,这也能克服同学在网上学习的孤独感。举个例子,在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组成的edX平台上,每个课程甚至每个10分钟的课都有一个对应的论坛。你有任何问题,挂到相应的论坛上,平均23分钟后,就有人给你回答了。因为你的同学分散在世界各地,24小时内任何时候提问题,不用老师出面,就有人给你解答。通过同学点击率,计算机还自动地把那些问得好的、答得好的问题,点击率高的问题置顶。事实上,你都不用自己问问题,看看别人的问与答,几乎你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第五,大数据分析,小机器跟踪。一个慕课参与人数极多,你能不能在其中滥竽充数、浑水摸鱼?没门!小小的计算机早就把你盯住了。你在什么时候上了多少分钟的课,答错了几道题,你的强项在哪里,弱项在哪里,机器都清清楚楚。机器还能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这一个题目有多少人答对,多少人答错,这些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分析出课程设置的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Coursera创始人之一吴恩达在慕课上教“机器学习”时,查阅后台数据发现有2000人做题时犯了同样错误。他于是写了条针对错误答案的指导信息,群发给这2000人,为他们开了个“小灶”。
不仅如此,在慕课的几大平台中,大量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关键所在。数据库把学生回答的每一道题、修改的每一次作业,参与的每一次论坛讨论等都收集起来。还会定期给教师发报告,分析哪一堂课有效,哪一堂课无效。
别小看这些数据分析,美国新媒体联盟执行总裁莱瑞·约翰逊博士认为:“大数据将会让教育机构通过预测工具来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应用可以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收集和整合数据,参考这些数据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块并精准地送达。”
从根本上来说,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慕课,可以实现多对多的 “众人可以同时发言、倾听或回应”的功能。这就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课堂以及广播电视课堂的“一对多”的局限性,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方式。这就有可能改变当前教育中的老师“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问题。
……
推荐序1
挖掘慕课所蕴含的重大机遇
林毅夫(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至今虽仅有三年的历史,其教育思想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初。1961年4月,美国著名系统理论家巴克敏斯特·富勒首次提出“产业领域的教育技术”这一概念。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在其一项名为“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的研究计划中指出,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产生大规模的信息分享效应。此观点的提出,使得以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作为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向公众提供公开式课程的思想应运而生。自此,众多计算机热衷人士和教育改革家开始倡导教育过程的开放,号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较具代表性的是,1971年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批评家伊万·伊里奇在其《去学校化的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一文中提出,将先进的技术整合融入学校系统中,创造“发散性的学习网络”,将更多的学生紧密联系到学习过程中,以产生一种更加有效的、参与式的学习。伊里奇的思想迅速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慕课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则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目前,国内外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
对于慕课,有人赞许,有人期待,也有人质疑。
我认为,只要加强管理、注重质量、规范发展,慕课是我国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新模式。首先,慕课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形式。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但达到教育质量的公平,绝非易事,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正在打破学校之间的隔墙,让更多的人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了“慕课”,只需一根网线,每个学生都可踏上通往名校之路,接受名师教育的梦想。毋庸置疑,慕课,以其独特的共享优势,使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变成现实可行,是一个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其次,慕课是帮助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了慕课,人们的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还可根据兴趣自由选课,让学习不再枯燥,回归求知爱真的本质。慕课的涌现,将使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使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身边的现实,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再者,慕课将成为纾解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就业乃民生之本。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重大结构性变革,企业“招工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诸多,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雷同,高校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慕课的推广,有利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毕业生培养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有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缓解结构性矛盾。
汤敏参事是最早把慕课的教育新方式介绍到国内来,并积极实践、推广的学者。当前,国内介绍慕课的书籍还不多,他这本《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读后扑面而来的正能量是我翻阅此书的最大感受。他利用鲜活的真实案例、生动风趣的语言,深刻分析了慕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方位展望了慕课的未来与前景。此书是对运用慕课来克服我国现有教育形式的局限性,挖掘慕课所蕴含的重大机遇的重要探索,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深远
影响。
慕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其巨大的生命力,确实如此书所言,是一场我们输不起的革命。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4年11月1日
于北大朗润园
一场人人受益的教育革命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知识大普及的革命:第一次是印刷术的发明,第二次是电视的革命。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不再被少数一两个人垄断,而是逐渐普及到更多的人中;电视革命则让知识的载体从单纯的文字变为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引发的慕课革命与个人电脑引发的教育变革一脉相承,也将对人类知识的普及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谁也不能忽视慕课革命带来的改变,但大可不必过于惊慌。慕课革命不是洪水猛兽,因此不存在革命的受害者一说。我甚至认为,慕课革命下,所有的人都是受益者。慕课革命是移动互联网革命的一部分,这次革命不仅让教育以慕课的方式得以呈现,而且产生了更多的教育呈现形式。这次革命带给整个世界的好处远大于坏处。
有些人说,慕课时代,多数学校都会关门。这种说法我不太赞同。如果说慕课对传统学校等教育机构有冲击的话,受冲击较大的是占据教育制高点并带有资源垄断性质的教育公司、大学、中小学等。慕课会让它们会失去垄断地位,并不会引起传统中小学、大学大面积关门。
之所以下这种判断,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等,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形式下,最有可能的是,当地老师不再主导上课,而是让学生上全世界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学生要在当地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互动。在这里,现场老师不是不重要,而是变得更重要了。
慕课会不会对学校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狭义地说,确实会对部分学校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如果教育部规定,学生在慕课上完成一定学分的课并且考核合格的话就可以拿到毕业证,那么中国很多二三本院校可能会出现招生困难。很多学校甚至有可能会逐步倒闭或被关掉。这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来实施,因此也是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瞬间出现革命性的改变。
而且,虽然教育资源是可以分享的,但学校本身应该是个性化的。哈佛有哈佛的个性,北大有北大的个性。个性不同的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同,所培养的人才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如果慕课只让全世界所谓的最好的十几个教授来授课的话,那么这也是一种悲哀。这甚至会变成,除了那十几个教授外,在这个领域别人的思想无法得到传播的地步。教育是一种事业,任何机构都有存在的可贵之处。
谈慕课必然会谈新东方。坦率地说,现在很多非刚需性的语言培训已经被线上培训取代了,而且这比慕课还早。新东方很早就实现了通过网络点对点教学生,也很早就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传送讲义、录音、视频等。当然,语言培训的面授方面还是会受到冲击的,新的参与模式在逐渐取代在教室固定上课的传统模式。但是,教学点和教师的价值依然存在。
其实慕课对新东方的冲击不是很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3~18岁之间的孩子们,还不太接受纯粹在网上学习,孩子的家长也不太接受。由于自觉性不够,孩子在视频上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缺乏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我问过中学生,他们觉得通过网上在家里学习非常孤单,集中不了注意力。
18岁以上人群,我叫作高度自觉人群,包括考四六级、考研、出国考试的这些学生,大部分会转到线上去,当然部分还会在线下,但未来一定会以线上为主。理由是,这些学生的时间本身就非常紧张,而且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很高,在线上学习课程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就是要把这些课程最优质的资源放到线上去。而且线上基本是免费的。不过,我们线下会组织这些学生的学习俱乐部。这是我们面对自觉性人群要做的事情。
这样一来,新东方庞大的教师队伍就变成了学生的咨询导师,他们可以把课放到网上,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其实,一个老师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的,很多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大课以后的一对一辅导,这些老师从教几百学生转为对学生个体辅导。教大课的老师依然还会存在,教大课属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
教育首先是教育资源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新东方在过去2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教学资源、两三千万的学生数据、大量的师资队伍。这些在慕课时代,也就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是不可少的资源。因为技术能搭一个架子,但架子上放什么东西,是需要你来做的。不管架子多么漂亮,上面没有东西也是不行的。新东方的后发优势在于其20多年的积累,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并且把对教育的这种深刻理解用到移动互联上去。
汤敏的这本《慕课革命》主要讲的是,让中国人民最需要的课程在慕课系统中实现。它与美国的慕课模式不太一样。现在美国的慕课模式对应的是精英教育,全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教授在上面授课。这些课的目的用户是全世界想要听这些课的人们,以及美国想要听这些课的人。美国人做这个的前提是,教育已经基本均衡发展了,在每一个板块的教育体系都已经相对完整的基础上,让各个板块分享更加精英化的课程。
当然,中国北大、清华优秀教授的课也可以通过慕课向全中国的大学甚至中学去扩散。不过,就像汤敏在书中所说的一样,中国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众化教育问题,如,中国最紧急需要解决的是中小学教育的不均衡问题,还有就是中国职业人士的培训,尤其是基本的职业技术的培训等。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在全国有很多,水平千差万别,有的职业学校教出来的学生职业水平很高,有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还是小混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的慕课,先从这样的基础教育入手,来弥补中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以及从职业教育入手,弥补青年孩子们从学校走出来,找不到工作这种问题。我是比较同意汤敏所说的,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这样的说法。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