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精装版)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步克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官僚制度
  • 品位结构
  • 社会史
  • 政治史
  • 爵本位
  • 官本位
  • 等级制度
  • 制度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048
商品编码:1424706362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作者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一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一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以浮出水面,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 目 录 序言
上编
第一章 品位结构的研究框架
一 品位结构:分等与分类
二 品秩五要素与品位性官职
三 品位结构变迁的四线索
四 品位结构的三层面
第二章 叠压与并立:从“爵—食体制”到“爵—秩体制”
一 周朝“爵本位”体制和“等级君主制”
二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伸展
三 功绩制和身份制之间:二十等爵
四 秦汉“爵—秩体制”及其“二元性”
第三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
一 “比秩”与“宦皇帝者”问题的提出
二 “宦于王”溯源:周朝的士庶子体制
三 汉代的“宦皇帝者”与“比秩”的扩张
四 “宦皇帝”制度的流衍及异族政权的类似制度
第四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
一 “冠服体制”概念与冠服的分等分类
二 周代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级别分等
三 秦汉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职事分类
四 汉唐间冠服体制的变化趋势:场合分等和级别分等
五 从“由服及人”到“由人及服”
六 附论《旧唐志》所见隋朝冠服“四等之制”
第五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三:品位结构中的士阶层
一 选官与资格视角中的士人
二 阶层的标志:士子免役
三 服饰等级中的士子礼遇
第六章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官本位与一元化
一 “一元化”与“官本位”的推进
二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
三 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第七章 若干礼制与王朝品位结构的一元化
一 公卿大夫士爵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二 周礼九命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三 朝位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四 一元化和连续性
下编
第一章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
一 战国秦汉的禄秩序列变迁
二 今见《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级阙如问题
三 “中二千石”秩级的形成
四 “真二千石”问题
五 丞相与御史大夫的秩级
六 略谈将军的秩级与位次
第二章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一 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二 早期采用禄秩的官、吏、令试析
三 “以吏职为公卿大夫士”与“以秩级为公卿大夫士”
第三章 西汉郡国官的秩级相对下降
一 王国官的秩级下降
二 王国丞相的秩级下降
三 王国内官的秩级下降
四 列郡秩级的相对下降附论郡县秩级简繁
五 郡县诸官属和诸县的秩级下降
第四章 《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者”
一 “宦皇帝者”所涉官职
二 论“宦皇帝者”之无秩级
三 《二年律令》中的“吏”与“宦”:两大职类
四 《津关令》所见中大夫及相关问题
第五章 若干“比秩”官职考述
一 期门郎、羽林郎
二 文学之官:博士与掌故
三 御史之比秩
四 中央官署掾属的“比秩”问题
五 国官之“比秩”
第六章 “比秩”的性格、功能与意义
一 “比秩”诸官的性格——非吏职
二 “比秩”诸官的性格——“自辟除”
三 “比秩”诸官的性格——军吏之自成系统
四 “比秩”的扩张及其与正秩的配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编
第一章 品位结构的研究框架 
本书的阐述,以秦汉帝国的官僚品位结构及其变迁为对象,那么什么是“品位结构”,就应先予以阐明。虽有句话说是。细节决定成,败”,但那只在特定意义上才有效吧,《孟子,告子上》则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细节考察是在整体考虑中获得意义的,而整体考虑要以一些基本概念为前提,它们应能互相支撑、形成系统。本章的目的,就是对“品位结构。研究的那些前提性概念进行阐述,以期为本书其余各章的讨论,提供一个较具系统性的框架,让随后对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的性质、特点与变迁的阐述,得以在其中展开,也许有人认为,构建理论不是历史学的任务。但这问题其实不大。只须这么想: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而不是为了符合“历史学”,就成了,不必画地为牢,也许又有人认为,使用模式是简单化,是主观剪裁历史。其实那是个思想方法的误区。理解历史与社会不止一种手段,正如彼得伯克所说:“模式的功能就是简单化,从而使真实的世界更易于理解。”使用模式肯定会发生简化,会忽略一些东西,但它也能提供其他手段(如叙述)所看不到的新东西。制度史的研究是一种结构功能研究,而结构性分析需要借助模式。模式以简化的方式使史实易于理解,但那并不等于说由此而来的论述和证明也是简单粗糙的。相反,可以通过努力,而使之充实、丰满和精致起来,而那就是我们的尝试方向。
一 品位结构:分等与分类
中国官阶制经历了三千年的连续发展。早在周朝,官员组织就颇具规模了,相应也出现了**的官员等级制,如公、卿、大夫、士那样的等级。此后帝制的两千年中,王朝使用过的位阶序列,形形色色而蔚为大观。像周代爵命,秦汉禄秩,二十等爵和封爵,魏晋以下的九品官品,九品官人法的中正品,将军号,散官,唐朝文武阶官,勋官,宋朝的寄禄官,科举功名或学历,以及各种分等授予的加官、衔号,等等。“官阶研究”的提法只是为了便利,是简化了的。禄秩、官品等可称“官阶”,而把“爵”或“勋官”之类说成是“官阶”,其实不尽妥当。“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的表述,可以涵盖更多等级序列,甚至把各种具有品位意义的安排都容纳其中,例如朝班、舆服及各种礼制等级。不过“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研究”的表述也略失“技术化。了,给人一种只在管理技术层面上讨论问题的感觉,其实传统位阶品级向人们展示了更广阔的政治、社会甚至文化意义。
前所列举的各种等级序列,以往的学者已提供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是分别考察的,例如封爵研究、官品研究、阶官研究,等等。这里想尝试的则是一个综合性观照,不但分别考察各种等级序列,尤其要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立足于不同位阶的特定功能,进而观察它们是如何互相组合搭配在一起的,组成了一个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是所谓“品位结构”。扫描历朝位阶,能看到各种序列的各种组合样式,例如周有爵命,秦汉有禄秩、二十等爵与封爵,魏晋南北朝有官品、中正品、散官、军号,唐代则是品、阶、勋、爵相互配合。这就提示人们,历朝的“品位结构”是不断变迁的。毋庸赘言,揭示这种结构及其变迁,对认识中国官僚政治与制度,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把官阶结构表述为“品位结构”呢?还得回到官阶研究的对象上来。面对各种位阶品级之时,我们想弄清什么?在这时候,我把官阶研究对象概括为两点:官职的分等和分类,官员的分等和分类。下面加以阐释。
也许有人认为,官阶主要是用于“分等。的。但那看法并不全面。“分等”是官阶的主要功能,但官阶也用于“分类”。“分等。和“分类。问题的产生,来自官僚组织的结构特征。官僚制是一种。科层制”,其结构特点就是分科分层。“分层”就是“分等”,“分科。就是分类。各种职位,是被配置于不同的“科。、“层”之上的。“事”必须由“人。来承担。行政事务之所以用“职位。做*单位,是因为“职位。对应着一个人,是分配给一位官员的一份权力、责任和资源。所以等级管理的对象,除了“事”之外还有“人”。“人。的等级管理,显然构成了官僚组织的又一个子系统,如其考核、任命、薪俸、待遇、奖惩、培训等等。简言之,官僚组织除了职位结构之外,还有一个人员结构,二者都要分等分类。
官员不仅是一个行政工具,也是一个身份主体和利益主体。他的职业动力在于寻求更高地位和更高报酬。为保障其身份与利益,有时候就要在职位的等级与类别之外,另行安排官员的等级与类别,为之制定相应的位阶,以体现其资格、地位与薪俸,保障其升降调动,并以此实施激励奖惩。那种独立于职位结构的官阶,就是“品位”,“品位”是官员的个人级别,是其待遇、资格和地位的等级,而不是职位的等级。现代文官等级制被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职位分类”,一类是“品位分类”。若简单说来,只给职位分等分类,不为官员个人设置级别的等级制,就是“职位分类”。在这时候,官员居于什么职位,就是什么等级,其地位依职而定。若在职位分类之外,另行为官员个人设置级别的,就是“品位分类”。这时官员的实际地位,是由职位等级和个人级别综合决定的。职位等级与个人级别未必——对应,有较高级别任较低职位的,也有级别较低但职位较高的。“职位。必须被纳入不同的等级和职系,“品位”则是“可有可无”的,有时设置,有时候就不设置。很容易看到,两种分类,就是对职位结构与人员结构二者关系的。
发达的文官组织总会一些基本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并不例外。有学者这么说:中国传统官阶只管分等,不管分类。其实不是那样的。古代很多官阶安排与“分类”相关。战国以下,官分文武。汉代文官与武官即有清晰区分,而且体现在官阶上了:武官都被列在“比秩”上,使用比二千石、比千石、比六百石等带“比”字的秩级。战国秦汉还有一种“宦皇帝者”,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职类概念,这个职类也用“比秩”。唐代阶官,有文散阶与武散阶之分。宋朝的医官有专用位阶,与今天所谓“职称”无大区别。到了金朝,天文官、医官、内侍和乐师,都有了专用“职称。了,它们各分25阶。可见中国传统官阶并非只管分等,不管分类。然则“分等”和“分类。二者,都是传统官阶研究的基本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引用过一句俗话:“甚至一只鹦鹉只要学会说‘供给与需求,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而官阶研究的关键词,恰好也有这么两个:品位与职位。它们就是我们建构官阶研究框架的出发之点。参考现代文官体制的“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概念,我们将使用“职位分等。和“品位分等。二词,指称存在或不存在官员个人级别的两种等级安排。随后的官阶考察,就将围绕职位与人员的分等和分类而展开。单纯的职位结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一般官制研究相重合,不是官阶研究的特殊任务。官阶研究中的职位分等分类,是在其与官员品位的关系之中,被观察、被讨论的。这样,该把什么事项纳入官阶研究的论域,就明确多了,诸多重大问题和线索,将由此而生发出来。
现代文官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根据职位结构来考虑人员结构。即,根据行政需要把职位划分为不同等级和职类,再把适当的人员任命到相应职位上去。不妨说那是一种“填充”的视角:用“人。来填充职位,用中国古语说就是“为官择人”。在那个视角中,人员结构与职位结构在相当程度上是同构的。尤其是实行“职位分类。的政府,可以根据职位的等级和类别来实施人员管理,包括等级管理。在这时候,职位管理是“主体建筑”,人员管理属“配套设施”。
倘若中国古代也像现代政府那样,传统官阶研究就简单多了,因为那样一来,“人”的等级与类别就将等同于或近似于“职。的等级与类别,弄清某“官。属于某品、某阶、某职类,就成了,但传统中国的情况大多不是那样的,中国官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人员结构远大于职位结构。“官人。和“官职。不是一回事儿。“官人。的数量,或说拥有朝廷位阶名号者的数量,远远多于行政职位之数,而那些“官人”,都在王朝人事管理的范围之内,需要用各色位阶衔号来标识区分。
……

从爵位到职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的嬗变与演进 本书深入剖析秦汉时期官僚品位结构的深刻变革,旨在揭示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如何从以爵位为核心的早期形态,逐步转向以官职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成熟体系。我们认为,这一转变不仅是制度层面的调整,更是权力运作逻辑、社会流动机制乃至统治理念发生根本性蜕变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 导论:研究的意义与框架 本章首先阐述研究秦汉官僚品位结构演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其制度建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官僚体系作为维系国家运转的基石,其品位结构的演变直接关系到权力分配、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国家治理的效率。我们将强调,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洞察其内在的逻辑与张力。 接着,我们将界定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概念:“爵位”与“官职”。爵位,作为一种与血缘、功勋、身份挂钩的封赏制度,在先秦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权力与财富的分配依据。官职,则更多地指向具体的行政职务,其品位与职责密切相关,是国家机器运作的直接体现。我们将梳理二者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征,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最后,本章将勾勒出本书的研究框架。我们将从秦朝的统一帝国建立开始,考察其如何继承和改造前代的制度,初步建立起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官僚体系。然后,重点分析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尤其是“以官为爵”现象的出现及其对传统爵位制度的冲击。最终,我们将考察东汉时期官僚品位结构的进一步成熟与定型。全书将以时间为纵轴,以制度变迁为横轴,力求展现一个动态而全面的历史画卷。 第二章 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早期品位结构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版图的扩张,更是制度的革新。本书认为,秦朝建立的郡县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体系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郡县制的推行,使得官僚任命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打破了周代以来分封制下诸侯国官僚体系的独立性。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考察秦朝官僚体系的几个关键特征: 中央集权下的官职体系: 秦朝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以及层层相属的郡、县官僚体系。这些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对行政权力的系统化运作。我们将分析不同官职的职能划分、品秩高低以及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揭示其初步的品位结构。 军功爵与官职的初步结合: 虽然秦朝保留了部分以军功为基础的爵位制度(如五等爵),但我们认为,在实际的官僚任命和品位评定中,官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功勋的获取,更多地通过在官方体系内的任职和贡献来体现,而非直接转化为独立的世袭爵位。我们将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军功爵在官僚体系中的实际地位,以及其与官职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法令规章对品位的影响: 秦朝以严酷的法律闻名,法律不仅规范了臣民的行为,也对官僚的任免、升迁、考核以及品位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我们将考察《秦律》等相关文献,分析其中关于官职等级、俸禄待遇、赏罚制度的条文,理解法律在塑造秦朝官僚品位结构中的作用。 地方官僚体系的构建: 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的设置,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这些地方官的品位等级如何确定?他们与中央官员的品位结构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章将对此进行梳理,强调郡县制下,地方官僚体系的统一性和等级性。 通过对秦朝官僚体系的考察,我们将指出,尽管爵位制度仍有存在,但其作为官僚品位结构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以官职为核心的品位结构正在悄然形成。 第三章 西汉:“以官为爵”的初步实践与爵位制度的转型 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遗产,并在实践中对官僚品位结构进行了更为显著的调整。本章的核心论点是,西汉时期,“以官为爵”的现象逐渐显现,传统爵位制度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型,官职的地位和重要性显著提升。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从军功爵到世官与恩荫: 汉初延续了秦朝以军功封爵的制度,但同时也出现了“世官”和“恩荫”等多种爵位获取途径。我们将分析这些制度的演变,特别是恩荫制度的兴起,如何使得非军功的身份因素对爵位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间接作用于官僚体系。 “以官为爵”的萌芽与发展: 本章将着重探讨“以官为爵”这一关键性转变。这意味着,官员的品位、待遇、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担任的官职,而非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爵位。我们将分析“二千石”、“万石”等作为官职品位标志的出现,以及它们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意义。我们将通过史料,如《汉书·百官公顷表》等,考察不同官职的等级划分,分析其与俸禄、权力、社会地位的对应关系。 官职与爵位的并存与互动: 我们承认,爵位制度在西汉依然存在,并且与官职制度并行不悖。但关键在于,爵位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其与官职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官职成为获得高位爵位的重要途径,而爵位则成为对官员的一种附加荣耀或补偿。我们将分析某些高官同时兼有多项爵位的现象,以及这种并存状态下的权力动态。 文官制度的初步确立: 随着汉朝的稳定发展,文官体系的地位日益重要。我们将分析文官的选拔、考核、升迁机制,以及其在品位结构中的具体位置。丞相、御史大夫、尚书等中央官职,以及地方刺史、太守等,其品位如何确定,又如何影响着官员的政治生涯? “九卿”等中央官制的完善: 汉初对秦朝的“九卿”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其成为维系中央权力运作的重要机构。我们将分析“九卿”的职能、品秩以及其在品位结构中的层级关系,理解其如何构成中央官僚体系的核心。 通过对西汉时期官僚品位结构的细致梳理,我们将强调,“以官为爵”的趋势虽然尚未完全巩固,但其方向已经明确,预示着中国古代官僚品位结构的重大转折。 第四章 东汉:官本位品位结构的成熟与定型 东汉王朝是中国古代官僚品位结构从“爵本位”向“官本位”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本章中,我们将论证,东汉时期,以官职为核心的品位结构已经基本成熟并得以定型,传统爵位的作用进一步弱化,官职的决定性意义愈发凸显。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官为爵”的巩固与深化: 东汉时期,“二千石”、“万石”等作为官职品位的标志,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衡量官员地位、待遇和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标准。我们将分析,随着官僚体系的不断扩大和精细化,不同层级的官职被赋予了明确的品位等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俸禄、权力和社会尊重。 官僚体系的规模扩张与层级细化: 汉代后期,官僚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官职设置也更加细致。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新增的官职,以及原有官职的层级划分,理解其如何进一步构建起一个更为复杂而完整的官僚品位网络。 “九品中正制”对品位结构的影响(间接): 虽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但其在东汉末年的酝酿和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品评和选拔的关注。本章将初步触及这一背景,指出东汉时期对官员能力和品德的重视,也为日后以官员实际表现为依据的品位评估埋下了伏笔,尽管此时的“品”更多地指向官职的品秩,而非后来的士族门第。 爵位制度的边陲化与象征化: 到了东汉,传统的爵位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已经大大减弱。爵位更多地成为一种荣誉性的封赏,或作为对某些特殊群体的补偿,其与实际的官僚权力分配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爵位制度的边缘化趋势,以及其在品位结构中的象征性意义。 官僚集团的形成与内部品位流动: 官僚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在东汉时期逐渐形成。我们将考察官僚内部的晋升机制、权力运作以及品位流动。虽然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也在增强,但官方体系内的职位晋升仍然是影响官员品位和地位的重要因素。 法律与制度对官本位的支撑: 东汉时期,针对官僚的法律和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我们将分析这些法律和制度,如何为“官本位”的品位结构提供保障,例如关于官员的考核、任免、俸禄发放等规定,都体现了对官职重要性的认可。 通过对东汉官僚品位结构的考察,我们将得出结论,以官职为核心、以品秩为标志的“官本位”品位结构,在此时已经基本成熟并定型,为后世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结论: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的历史逻辑与深远影响 本章将对全书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升华其历史意义。 总结秦汉官僚品位结构演变的轨迹: 我们将回顾从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早期官僚体系,到西汉“以官为爵”的初步实践,再到东汉“官本位”品位结构的成熟定型这一清晰的演变轨迹。 探究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我们将深入分析驱动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这包括: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整合,以及对权力运作效率和稳定性的追求;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士族阶层的崛起与衰落,以及对人才选拔机制的调整;以及统治理念的演变,如从强调血缘和身份转向强调功绩和能力。 论述“官本位”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强调,“官本位”的品位结构,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大创举,它极大地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尽管存在局限),并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这种以职业身份和行政职务为核心的品位结构,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权力运作。 展望与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最后,我们将简要展望这一研究可能引申出的进一步思考,例如“官本位”结构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回响。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揭示制度变革背后的历史逻辑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当看到《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这个书名时,我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标题中的“爵本位”和“官本位”两个概念,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官僚制度奥秘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多我们今天熟知的政治运作模式,都发源于那个时代。而“官僚品位结构”的研究,更是触及了权力分配和等级体系的核心。从“爵”到“官”,这个称谓的转变,是否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变迁?一个从更注重身份象征、社会声望的“爵位”为基础的体系,演变为一个更强调实际职能、专业能力的“官职”为核心的体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转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它是由哪些历史事件、政策法令所推动的?又对秦汉时期的官场生态、官员选拔、乃至社会阶层流动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严谨的学术分析,揭示出这个转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评分

拿到这本《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分量感。无论从纸张的质感,还是书本的厚度来看,都预示着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研究深入的作品。我个人对于秦汉时期,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探讨总是抱有极大的热情。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很多后世制度的雏形都可以在那个时期找到根源。而“官僚品位结构”这个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关乎等级森严的官场,更折射出权力是如何被组织、分配和运作的。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的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个从更侧重身份象征到更侧重职能划分的逻辑演进。这其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制度创新和观念调整。这本书的题目就抓住了这个核心,让我想去了解,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被推行?哪些旧的制度被废弃?又有哪些新的理念被引入?我特别好奇,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地方治理、司法体系、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的?作者是否能通过细致的史料解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秦汉官僚体系演变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古朴的字体和淡雅的色彩搭配,仿佛将人拉回那个波澜壮阔的秦汉时代。光是看这装帧,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去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官僚体系的形成和演变非常感兴趣,总觉得理解了这些,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这本书的书名——“从爵本位到官本位”,本身就点明了一个核心的学术议题,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我想,这不仅仅是关于官职名称的改变,更可能是制度、权力分配、社会结构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重塑。一个“爵本位”的时代,人们可能更看重身份、血缘和军功,而“官本位”的出现,则意味着某种更系统、更专业的选拔和任用机制的建立。这个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又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论述和分析,用扎实的史料来支撑起作者的观点,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极具吸引力,特别是“爵本位”到“官本位”的转变,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历史动因和制度演进。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认为秦汉时期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而“官僚品位结构”的研究,则直接触及了权力的运作和等级的构建。在我看来,“爵本位”可能更多地与血缘、封赏、军功等非职务性因素挂钩,而“官本位”则更侧重于通过选拔、任命、考核等机制来确定官员的职能和地位。我想了解,这个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的驱动力是什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它对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晋升、待遇等方面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变化?这种品位结构的研究,又能帮助我们理解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地方行政是如何组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结构,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而官僚体系,无疑是政治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对秦汉这段奠基性的历史时期非常感兴趣。很多人提到秦汉,更多的是想到统一、兵马俑、长城,但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是那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的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个从强调世袭、血统、甚至是军功的“名号”体系,转向一个更加强调职能、专业性和选拔机制的“官职”体系的过程。这个转变是否平稳?其内在逻辑是什么?对秦汉时期选官用人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答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具体的官职是如何设置的?品位体系又是如何构建的?不同品位的官员在权力、俸禄、乃至社会地位上有着怎样的区别?这种制度的设计,又是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