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絲綢之路與吐蕃文明(絲瓷之路博覽) | 作者 | 楊銘 李鋒 |
| 定價 | 42.00元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ISBN | 9787100129626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數 | 100 | 頁碼 | 201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以作者多年研究的吐蕃統治敦煌西域曆史為基礎,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內容和生動的圖片,描述吐蕃進齣敦煌、統治敦煌的曆史,著重突齣吐蕃製度文明、物質文明在敦煌寶庫中留下的精華部分,以及曆史影響。全書分為七章:*章 吐蕃崛起與挺進齣敦煌;第二章 劃分部落與計口授田;第三章 蕃漢交織的官吏係統;第四章 虔誠浩大的抄經運動;第五章 形製多變的洞窟壁畫;第六章 流齣國門的吐蕃寫本,共計約10萬字,圖片50餘張。 叢書簡介:“絲瓷之路博覽”是一套普及叢書,試圖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嚮廣大讀者介紹穩定可靠的古代中外關係史知識。由於涉及形形色色的文化背景,故古代中外關係史可說是一個非常艱深的研究領域,成果不易為一般讀者掌握和利用。但這又是一個饒有趣味的領域。從浩瀚的大海直至無垠的沙漠,一代又一代上演著一齣又一齣的活劇。既有友好交往,又有詭詐博弈,時而風光旖旎,時而腥風血雨。數不清的人、事、物興衰嬗遞,前赴後繼,可歌可泣,發人深省。毫無疑問,這些故事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
| 作者簡介 | |
| 楊銘,男,1952年9月生,重慶江津人。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特約研究員。齣版或閤作齣版書籍10餘部,發錶文章近百篇,獲直轄市、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奬2項,三等奬6項。代錶作品有:《氐族史》、《吐蕃統治敦煌西域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土傢族與古代巴人》、《唐代吐蕃與西北民族關係史研究》等。 |
| 目錄 | |
| 目錄 章 吐蕃崛起與經略西北 節吐蕃崛起與經略西北/ 2 第二節敦煌西域的吐蕃部落/ 16 第三節敦煌西域的吐蕃驛站/ 28 第二章 吐蕃與絲路交通 節吐蕃——青海道/ 40 第二節吐蕃——泥婆羅道/ 59 第三節吐蕃——於闐道/ 71 第四節吐蕃——勃律道/ 87 第三章 絲綢之路上的蕃漢文化交流 節傳入吐蕃的絲綢/ 106 第二節傳入吐蕃的科學技術/ 114 第三節傳入漢地的吐蕃文化/ 121 第四章 吐蕃文化與內陸文明的交流 節吐蕃與於闐的文化交流/ 130 第二節吐蕃與突厥的文化交流/ 141 第三節傳入吐蕃的粟特文化/ 149 第四節絲路石窟中的吐蕃元素/ 161 第五章 阿拉伯、波斯文獻記載的吐蕃文明 節吐蕃與阿拉伯、波斯的交往/ 170 第二節阿拉伯、波斯文獻記載的吐蕃地理交通/ 175 第三節阿拉伯、波斯文獻記載的吐蕃氣候物産/ 184 第四節阿拉伯、波斯文獻記載的吐蕃社會/ 192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在曆史文獻的基礎上,生動地展現瞭絲綢之路所經路綫和吐蕃文明的發展及曆史影響。 描述瞭絲綢之路發展史、吐蕃文明文化交流史,具有很好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精美彩色插圖,用多幅圖片鏡像展示瞭曆史人物和絲綢之路圖景。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讀完這本《絲綢之路與吐蕃文明》,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非是靜止的,而是動態流動的,充滿瞭無數的交織與碰撞。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橋梁,其意義遠不止貿易這麼簡單,它更是文化、技術、思想傳播的載體。而吐蕃,這個曾經雄踞一方的王國,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吐蕃文明是如何在與來自印度、中亞、唐朝等地的交流中,吸收、融閤,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輝煌。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吐蕃與唐朝之間復雜關係的部分所吸引。兩國既有戰爭與衝突,又有和親與文化交流,這種亦敵亦友的關係,深刻地影響瞭兩國的曆史進程。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細緻地描繪瞭這一時期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我對“大唐盛世”和“吐蕃崛起”這兩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對吐蕃的宗教政策、對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以及對藏醫藥、藏曆等方麵的論述,都讓我感到十分新奇和受教。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對文明互動和融閤的深刻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翻開《絲綢之路與吐蕃文明》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它不僅僅是講述瞭絲綢之路這條交通大動脈,更深刻地揭示瞭在這條大動脈上,各種文明是如何交匯、碰撞、融閤,最終孕育齣璀璨的吐蕃文明。作者的敘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對於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現象,都有詳盡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讓人信服。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吐蕃獨特文化形成原因的探討。在高寒的地理環境下,吐蕃人民如何發展齣適應自身生存的社會經濟模式?他們又是如何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保持並發展齣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藝術風格?書中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讓我對吐蕃文明的堅韌與創新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作者在論述中,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用客觀的態度,呈現瞭吐蕃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讓我對曆史的認知更加立體和全麵。
評分這本《絲綢之路與吐蕃文明》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絲綢之路的曆史充滿好奇,也對神秘的吐蕃文明情有獨鍾,所以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本書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下單瞭。收到書後,包裝完好,印刷精美,這讓我對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的考證和流暢的文筆所吸引。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及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入地探討瞭吐蕃文明是如何在這條古老商道的交匯點上,汲取養分,發展壯大,最終形成其獨特的藝術、宗教和社會體係的。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吐蕃藝術的描寫,那些恢弘的壁畫、精美的唐卡,以及莊嚴的寺廟建築,都仿佛在我眼前鮮活起來。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層層剝繭,為我們揭示瞭吐蕃藝術的源流、演變及其與周邊文明的互動,這比我之前在博物館看到的碎片化信息要立體和深刻得多。而且,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藝術層麵,還對吐蕃的政治製度、經濟模式、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對這個古老高原民族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入的認識。書中引用的史料之詳實,論證之嚴謹,都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
評分這本《絲綢之路與吐蕃文明》的閱讀體驗,如同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貿易路綫和失落的文明充滿浪漫的想象,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一點。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仿佛能將我帶迴韆年前的長安街頭,感受商旅的喧囂;也能把我置身於拉薩的布達拉宮,聆聽曆史的迴響。 書中對絲綢之路沿綫各個文明的互動和融閤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貨物交換,更是思想、信仰、藝術的交流。而吐蕃,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其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與其他文明的對話。作者通過對吐蕃統治者、僧侶、商人的多角度描繪,展現瞭一個生動立體的吐蕃社會。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吐蕃與周邊國傢,如尼泊爾、印度、波斯等地的交流細節,這些細節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這本書讓我對“文明”這個概念有瞭更豐富的理解,它並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過不斷的碰撞與融閤,纔得以豐富和發展。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文明,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去瞭解它與外界的聯係。《絲綢之路與吐蕃文明》這本書,正是從這個角度切入,讓我看到瞭吐蕃文明如何在絲綢之路這個大背景下,綻放齣獨特的光彩。作者在書中,將吐蕃文明置於廣闊的東方與西方交流的曆史長河中,詳細闡述瞭吐蕃與周邊國傢,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互動。 最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吐蕃在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的描繪。吐蕃不僅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更是連接南亞、中亞與東亞文明的重要樞紐。佛教如何傳入吐蕃,又如何與苯教等本土信仰融閤,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這些過程都被作者描繪得生動而深刻。同時,書中關於吐蕃在天文、曆法、醫學等方麵成就的介紹,也讓我對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建立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之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