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茶 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 茶趣书籍 茶品书籍 吴锡瑞,周滨/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中国白茶 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 茶趣书籍 茶品书籍 吴锡瑞,周滨/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白茶
  • 中国茶
  • 茶文化
  • 茶趣
  • 茶品
  • 历史
  • 吴锡瑞
  • 周滨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饮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ISBN:9787568026444
商品编码:13134673557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

定价:98.00元

作者:吴锡端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68026444

字数:3000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品茶、购茶、茶叶爱好者

1、 这是一本白茶科全书,涉及白茶的方方面面,既是一本工具书,讲述了白茶的分类、鉴别、品饮方式、工艺流变等;也是一本茶文化书,作者亲赴产区,结合当地的文献资料,完整的呈现了白茶的起源、白茶故事、白茶对产区当地人文风俗的影响,以及白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白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n

2、 本书作者中国茶叶专家吴锡端先生是一位实干型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有丰富的茶行业一线工作和调研经验。而茶文化学者周滨女士,是国内茶界知名媒体人、茶文化作家,多年奔走在产茶区,对中国茶叶有其独到的认知。他们联手梳理了中国白茶的发展脉络,为白茶科学和文化普及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n

3、 目前图书市场上,还没有这样一本完整的记录白茶的图书,《中国白茶》内容信息含量之大,让读者真正能通过一本书了解白茶、喝会白茶,对白茶普及和推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n

目录


章发现�E山林之茶 n1 从福鼎开始,追寻白茶的样貌 002 n2 白毫银针,一段zui初的传奇 011 n3 从柏柳到点头,从祠堂到市场 020 n4 政和的农耕之美和田园牧歌 032 n5 政和大白,一种不屈的生长 041 n6 年唐宋茶,zui忆是澄源 049 n7 再说白牡丹和贡眉茶的原产地之争 058 n8 水仙白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065 n9 带你了解一杯好白茶的标准 072 n 影响一杯白茶的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097 n11 你可知白茶饼里的奥秘有多少 119 n第二章寻找�E茶中故旧 n1 翠郊古民居内外的吴氏悲欢 130 n2 从左宗棠的白茶到福州港的兴衰 141 n3 一杯政和白茶的中国味道 150 n4 回望前村,宋氏祠堂托起的白茶歌 158 n5 石圳—一个白茶小镇的前世今生 165 n6 东平老茶村,家家户户晾茶忙 172 n7 锦屏人犹在,还望古茶楼 180 n8 古郡建阳,从建茶、建水到建盏 189 n9 漳墩的流水和那年的南坑白 198 n 白琳茶厂,新工艺白茶诞生记 207 n第三章现场�E风华绝代 n1 河山庄园,有个男人和他晾晒的白金梦 218 n2 太姥山中,走过晴雨相间的绿雪芽 231 n3 一梦五十年,祖孙三代人的白茶情 240 n4 一座茶窖、一片荒园、二十年风雨,与一位少年的逆袭 249 n5 人说她的任性是愚公移山,而她说要留下一座可传家的茶园 257 n6 海拔1200的澄源乡,是他穷一生寻一壶好茶的桃花源 264 n7 他们都是在新旧观念交锋中的70后茶人 272 n8 他用15年辟出2000亩生态茶园,至今只敢采摘它的十分之一 281 n第四章行走�E茶里茶外 n1 中茶福建公,一部60年的茶叶外销史 292 n2 香港,香港茶餐厅里挥不去的寿眉香 300 n3 下南洋的人和下南洋的茶,都在说故土难忘 308 n4 老白本是民间味,而今处处说茶香 316 n5 只有刚刚好的老白,才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323 n6 带你看懂白茶的世界版图 347 n7 泡好白茶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355 n特别记录:张天福和其身后的白茶历史 365 n参考文献 370

内容提要


曾几何时,白茶被人与绿茶混为一谈,更是少有人能详细了解它的起源、品种、产区、制作方式、品饮、文化以及市场。为此,我们历时一年多、行程数公里,足迹踏遍了中国白茶主产区的所有土地,收集了众多白茶样本,本着让国人看懂喝透中国白茶的初心,从茶园深处捧出了这一本厚厚的《中国白茶》。 n在这条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古茶道上,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人,他们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合力将白茶推到了世人眼前,使之成为一种人人都能消费的健康饮品,让白茶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这是极可贵的。为此,我们将这种种也收录书中,成为将来回眸往事的见证,也让世人明白中国白茶所走过的道路。

文摘


站在2016年的熏风里,已无法想象当年北宋的繁华,可是当一片片鲜灵的茶叶,在我们指间跳跃时,那种割不断的情怀,让人感丛生。 n 这种感觉,当年来到这里并留下许多事迹的一位大儒应该很清楚—政和八年(1118年),中国理学家朱熹的父亲朱松,出任政和县尉,他把一家人,括父母、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带到了政和。 n 朱松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政和先后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努力培养当地的读书人。而朱熹长大成名以后,也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他的理学思想,这对当年偏远落后的闽北,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朱氏父子的影响,政和文风日盛,当地姓无论贫富都很重视对子女学业的培养。在宋代时,政和县城有6所书院,乡村还有20多所书院,成为当地民众求知求智及接受理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n 宣和七年(1123年),朱松的父亲朱森去世了,葬于政和县铁山镇风林村护国寺的西侧,他的墓到现在一直由朱氏后人祭扫。而朱松的母亲程氏夫人故去后,葬于政和县星溪乡富美村铁炉岭,他的弟弟朱柽葬在富美村延福寺的旁边。 n 朱松本人,对政和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教育事业在这里开拓,他的青春留在了这里,他的亲人也葬在了这里,他把政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写下大量的诗文来赞美它的山水和茶风,其中为动情的要数《将还政和》:“归来去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 n 那一年,朱松三十二岁,北宋已亡了。他在战乱不断的岁月里,怀念大江东去的王朝,怀念像一首田园牧歌般的政和,连梦里都是连绵的山林。 n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说,朱松也是位“茶人”,他喜欢游寺、烹茶、题诗,春茶时甚至自己去采茶,留下过不少茶诗,比较出名的有《董邦则求茶轩诗韵》、《元声许茶绝句督之》、《谢人寄茶》、《次韵尧端试茶》、《答卓民表送茶》等,无一不是在反映政和茶风之盛。 n 在《元声许茶绝句督之》中,他写道:“凤山一震卷春回,想见香芽几焙开”,想想那种到处是茶园吐翠、茶芽萌发,到处弥漫着茶香的情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是多么相似!而当年的人们修建茶室,与朋友聚会并以好茶相赠的情形,也和现在一样。 n 政和茶风,实在是一种挥不去的北宋情怀。 n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建。政和白茶和福鼎白茶一起,成为今日中国白茶的主力,是从清代中期开始的。 n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任政和知县蒋周南写了一首《咏茶》 诗:“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政和别号东和) n 这说得很清楚了:在春茶生产的旺季,政和本地的茶工被雇佣一空,而政和的茶叶,则一筐接一筐不断地被运到武夷山出售,其市况之盛,完全不输当年的北苑贡茶。 n 更关键的是,在宋代,茶还是上层阶级才能消费得起的高雅品,到清朝时已经进入民间,成为老姓的生活用品。根据《茶叶通史》的记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余箱。”

作者介绍


吴锡端:中国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现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副总经理,安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图书《茉莉花茶》、《祁门红茶》。 n n周滨:作家,茶文化学者,原《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首席记者,国家共青团中央和茶业新闻奖获得者。著有《芳村三十年》、《透视中国茶产业商业地产之困》、《北京茶叶老字号的涅槃与重生》、《当星巴克遇上中国白牡丹——福鼎白茶产业逆风飞扬启示录》等中长篇纪实报道,图书《全国佳茶馆经营指南》编委。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