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7
政德:劉餘莉精解 群書治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1)本書以xijinpin的係列講話為綱領,緊扣 “政者,正也”這一核心思想。作者結閤多年在教學、調研中積纍的經驗和發現的問題,對《群書治要》進行的符閤現代人需要的闡釋和解讀。既體現瞭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深刻理解,又關照現實,深入研究各層麵、各領域的社會問題,闡述古代治理思想,體現瞭理論聯係實際的風格。
(2)本書將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引入領導乾部隊伍建設,是修養“政德”的必要方式。《群書治要》作為古人治國理政之道的集大成之作,蘊藏著豐厚的政德思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三者三位一體,相輔相成,會通於當今領導乾部政德培育和踐行的時代洪流之中。這與中國共産黨所強調的執政理念與傳統的為政方式的不謀而閤,體現瞭共産黨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3)本書是國學愛好者研習傳統文化的學習樣本。近年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高漲,本書是因應現實具體領域的需求,結閤古代智慧進行專題式、透徹精闢的解讀分析,以質樸真誠的語言、平易近人的風格,結閤生動活潑的案例,立體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018年3月,習近平再次強調:領導乾部要講政德。政德建設無疑是全麵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也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嚮標,與中國傳統“為政以德”思想一脈相承。
本書從治國寶典《群書治要》中選取曆代聖賢的政德實踐智慧,由中央黨校教授按“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個體係,結閤黨政工作之需,進行精要解析。以古論今、古為今用,旨在幫助領導乾部深入認識政德修養的重要性,提升綜閤素質,成就新作為。
劉餘莉,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理事、《人民網》理論頻道文化教育專傢,主要從事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研究,特彆是《群書治要》的研究與弘揚。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士、碩士,英國赫爾大學哲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後。曾應邀到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西門大學、昆士蘭大學、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以及意大利、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裏蘭卡和中國香港、澳門、颱灣等地進行演講與研討。
2015、2016、2017年連續三年應邀到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就從《群書治要》看聖賢教育的重要性、如何進行道德教育、《孝親尊師:中華文化的根本》等問題進行主題演講。
代錶著作為英文專著《規則與美德的統一》,英文編著《東西方的美德概念》;中文著作:《半部論語治天下》《中華文化五講》《群書治要十講》《心態即命運》《儒傢倫理學》;中文編著《群書治要譯注》等。
嚴私德,心不動於微利之誘,
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嚴私德,是政德的基礎,
是領導乾部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
一、修身始於戒貪 / 3
二、欲不可縱 / 10
三、萬惡淫為首 / 18
四、好名之患 / 23
五、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32
六、君子四重 / 40
七、謙德之光 / 49
八、吉人之辭寡 / 57
九、好學近乎知 / 64
十、重傢風傢教 / 71
十一、善事父母為孝 / 79
十二、兄友弟恭 / 89
十三、敬妻守道義 / 96
十四、擇賢而友之 / 104
守公德
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
守公德,是政德的保障,
是領導乾部要彰顯的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
一、樂者天地之和 / 113
二、民惟邦本 / 120
三、仁者愛民 / 127
四、富民安眾 / 133
五、取信於民 / 138
六、求賢於天下 / 144
七、任賢必治 / 153
八、賢主貴士 / 162
九、禮賢下士 / 171
十、女子顯坤德 / 180
十一、積善之傢必有餘慶 / 186
十二、上老老而民興孝 / 192
十三、師尊則道隆 / 197
十四、慎終追遠 / 202
十五、善製而後緻治 / 208
明大德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
明大德,是政德的統領,
是領導乾部必須有的自我修養。
一、一陰一陽之謂道 / 215
二、聖人以天下為度 / 219
三、我無欲而民自樸 / 224
四、德本財末 / 228
五、以德報怨 / 234
六、心存仁恕 / 239
七、境緣無好醜 / 244
八、君子憂道不憂貧 / 249
九、官人無私 / 255
十、君臣有義 / 263
十一、同誌相從 / 270
十二、和諧共榮好戰必亡 / 280
十三、正身一聽 / 286
十四、罪在朕躬 / 295
十五、人心正則國治 / 301
一、修身始於戒貪
【在位者一定要戒止貪心,特彆是為民父母者,不能與民爭利。如果想獨占財利,必定會招緻民怨,甚至導緻滅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乾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嚮標。領導乾部要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那麼,政德修養從哪裏入手呢?
在《群書治要》這本講治國理政的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告訴在位者、從政者應該如何修身。《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說君主自己的身修好瞭,齊傢治國平天下也不再是什麼難事瞭。修身又從戒貪開始,這是閤乎治國平天下的次第的。
楚莊王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一心一意想把楚國治理得強大,讓百姓安居樂業。《群書治要·列子》中記載,有一次楚莊王嚮詹何請教說:“怎麼治國?”詹何說:“我僅明白修身卻還沒明白治國的道理。”楚莊王很真誠地說:“我得以尊奉宗廟,擁有整個國傢,我希望學會怎樣來守護它。”詹何迴答說:“我不曾聽說過君主自身修養很好而他的國傢卻沒有秩序的,也不曾聽說過君主自身修養不好而他的國傢卻安定的。所以,根本就在於自身修養。像治理國傢這種次要的事情,我就不敢對您講瞭。”楚莊王聽瞭,說道:“你講得很好。”
如果君主是賢德的君主,他也必然會用賢明的臣子。《群書治要·魏誌下》中有這樣一句話:“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所謂的“不世之君”即不是每一個時代都能齣現的卓越君主,所謂的“不世之功”即不是每一個時代都可建立的偉大功勛。
修身從哪裏開始?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在位者一定要戒止貪心,特彆是為民父母者,不能與民爭利。如果想獨占財利,必定會招緻民怨,甚至導緻滅亡。
《史記》記載,周厲王登位,貪圖財利,親近榮夷公。這時有一位忠臣叫芮良夫,勸諫他說:“王室大概要衰微瞭吧!”為什麼?接下來就說到瞭這樣一句話:“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這個榮夷公喜歡獨占利益,卻不知道會因此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財利是天地之間萬物所依賴生存的資源,如果要有獨占的現象,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害處可就大瞭。“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大傢都需要用到這些財利,怎麼可以獨占?“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專有獨占財利,所惹怒的人一定會很多,他這樣做卻不知道有大的禍患,還用這個方法來教唆君王,君王的統治怎麼能夠持久?
這裏芮良夫的勸諫非常誠懇,也非常直接,可以說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來勸諫君王。這是古代忠臣一貫的做法,如果看著君王做錯事而不去勸告,就是陷他於不義。芮良夫接著說:“普通人獨占財利,還被稱為強盜。您如果乾這樣的事,歸附您的人就會很少瞭。榮夷公若被重用,周朝必定會衰敗。”
可惜周厲王沒有聽從勸諫,還是任用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管國事。周厲王施行暴虐統治,奢侈驕縱,國都的民眾都紛紛議論他的過失。這時,召公(也就是召穆公)又來勸諫他說:“民眾都忍受不瞭您的政令瞭。”結果,周厲王很惱怒,他找瞭一個衛國的巫師,派他去監視那些指責自己的人,隻要這個巫師來報告有誰誹謗自己,便立刻把誹謗的人殺掉。於是議論朝政的人愈來愈少瞭,諸侯也不來朝見瞭。
周厲王更加嚴厲,結果“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都的民眾都沒有人敢講話瞭,在路上相遇時,也隻能互相用眼色示意一下。這下周厲王高興瞭,得意地對召公說:“你看,我能消除非議瞭,民眾都不敢亂講話瞭。”召公說:“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這句話也成瞭曆史名言。他說:“你這不過是塞住民口罷瞭。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住河流的後果還要嚴重。河水堵塞蓄積,一旦決口,受到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民眾的嘴巴也是如此。所以,擅於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要讓民眾發泄,讓他們講話。放手讓民眾講話,政事的好壞得失都可以從這裏反映齣來。民眾想在心裏,說在嘴上,成熟的意見便可予以推行。若是堵住他們的嘴巴不讓他們發錶意見,那麼支持您的能有幾個人呢?”
周厲王仍然不聽。三年之後,大傢聯閤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逃跑到彘地。後來,周宣王即位,整頓政事,效法文武、成康的遺風,諸侯重新歸附周朝。
……
自序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錶團審議時強調:領導乾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嚮標。講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為政以德”思想的忠實繼承和發展。《群書治要》作為古人治國理政之道的集大成之作,蘊藏著豐厚的政德思想。如“德惟治,否德亂。”“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詩經》)等。研讀《群書治要》,不僅可以學習中國傳統政德實踐的智慧,也可為當今領導乾部講政德提供有益藉鑒,並將“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有效地與國傢治理相結閤。
中國自古以來提倡以孝治天下,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近代。《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踐行孝道能培養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仁愛心和責任心,從而在一言一行中嚴修私德,處理好傢庭和私人交往領域的種種倫理關係;將此種種善心擴而廣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可移孝作忠,成為一種公德。用習近平總書記之言,便是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把孝道盡圓滿,還必須“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裏的“行道”,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明大德”。故此,《孝經》稱“孝”為先王“以順天下”的“至德要道”,可使“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一、嚴私德——孝悌修身
古人極為重視孝悌之道,並將其視為仁愛之心的根本。《孝經》中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論語》中亦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孟子》中講的“仁之實,事親也者”,道理與此並無二緻。孝悌不但能培養人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報本反始意識,也可使人樹立起重恩義、講道義的行事原則,而非以利害為取捨,避免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且“愛人”首先須從愛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後愛其長上以及民人,進而“仁民而愛物”,做到“民胞物與”,直至“渾然與萬物同體”。這種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閤人的道德心理與道德情感的發展規律。
儒傢孝與孝道的思想不僅宏富,而且深刻。孝不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也要養父母之心和父母之誌。養父母之心除瞭尊敬父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做到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即父母僅為兒女的疾病擔憂,而不必為其他事情感到過分擔憂。如果兒女常常讓父母擔憂,那就沒有做到養父母之心,這就有失孝道。例如,與兄弟不能和睦相處,令父母擔憂,是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夫妻關係處理不好,令父母擔憂,是不孝,所以“夫義婦德”要落實;沒有把兒女教育好,沒能培養齣傳承傢道傢業的人纔,令父母擔憂,是不孝,所以要重視傢教傢風,“至要莫如教子”;如果到學校讀書,不敬老師,令父母擔憂,是不孝,所以孝子必然尊師重道。通過以孝悌為本的修身,人們就可以處理好傢庭及個人交往中的各種倫理關係,做到“孝悌修身嚴私德”。
二、守公德——移孝作忠
作為領導乾部,養父母之心還包括忠於職守、嚴以用權等公德方麵的內容。因為在運用公共權力行使職責的過程中,領導乾部如果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就會令父母擔憂其因違反國法而鋃鐺入獄,這也是古人常講的“德有傷,貽親羞”。所謂不孝,即徒增父母之擔憂,甚至令父母濛羞。此外,與領導或同事之間的不和、衝突等,同樣會使父母擔憂,也就違背瞭孝的精神。如果一個領導者能念茲在茲,自然一言一行都會小心謹慎,時刻警醒自己,這樣不僅不會貪汙受賄、腐敗墮落,反而會竭忠盡智,清正廉明。中國自古以來“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很有道理。從孝敬父母培養起仁愛心、恭敬心的為官者,在傢能夠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工作崗位自然也能夠做到“領導呼,應勿緩;領導命,行勿懶;領導教,須敬聽;領導責,須順承”。《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經》中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孝悌修身的領導者必然能夠由敬事自己的父母,推及敬事天下的父母;不僅自身謹守力行孝道,也教導天下百姓謹守力行孝道,起到“君、親、師”的作用,從而化民成俗,政通人?和。
漢武帝時實行“郡舉孝廉”的人纔選拔機製,結果齣現瞭“名臣輩齣,文武並興”的局麵。晉朝孝子吳隱之,心正不懼飲貪泉,成為操守廉潔的楷模。嶽飛牢記母親教誨,“精忠報國”,成為忠臣名將的典範,為後世所景仰。《浦江縣誌》記載,鄭宅鎮的“鄭義門”,在宋、元、明、清齣仕的173位官吏中,大至禮部尚書,小至普通稅令,無一名貪官汙吏,人人勤政廉潔,忠君愛民,就是由於自幼受到瞭以孝悌為基礎的《鄭氏規範》的傢規教育。曆史上不計其數的事例證明,嚴私德與守公德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如果一個領導乾部在私德方麵能嚴於律己,真正做到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誌,就必然能夠移孝於忠,在公德方麵做齣相應的錶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
三、明大德——立身行道
古人所提倡的忠孝,並非一些文人所批判的“愚忠愚孝”,而是以道為最終旨歸。《群書治要·孫卿子》中說:“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閤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謂之國賊。”這裏明確指齣不體恤君主的榮辱,不考慮國傢的命運,一味投閤君主,苟且容身的人是“國賊”。可見,真正的“忠君”,並非不顧道義、不論是非地忠於某個君主甚至暴君,而是協助君主“弘道”。《中庸》中指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周易·說卦傳》中也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群書治要·典語》中強調,“王所以稱天子者,以其號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群書治要·三略》中也指齣:“夫人之有道者,若魚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人者,畏懼而不敢失道。”所以忠君是在“正名”基礎上的忠君,這就是“明大德”,即以行道為齣發點和最終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明大德”,就是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中國共産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治國理政順應自然、社會、曆史的發展規律(即古人所講的“道”)。因此,“明大德”就是古人所講的順應天道,以道德仁義為是。《群書治要·六韜》中講:“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得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不斷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令世界矚目,贏得國際認可,根本原因就是能夠順應天道,以天下為公,以仁義為懷,這正是“得道者多助”“順天者昌”的體現。
《孝經》中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謂之揚名。使其親為君子,謂之顯親。”領導乾部要“養父母之誌”,就必須尊崇道義,立身行道,言為世則,行為世法,在大是大非麵前旗幟鮮明,在各種誘惑麵前立場堅定,用自己的德能服務社會、貢獻國傢、利益民族,建功當代,垂範後世,顯揚父母,這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
古人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根本在於孝悌。“孝”不僅是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誌。孝道盡至圓滿,就能一以貫之,從孝悌修身嚴私德,推廣至移孝作忠守公德,進而立身行道明大德。故可說,夫孝,始於事親,嚴私德之謂也;中於事君,守公德之謂也;終於立身,明大德之謂也。《易經》中說,天下殊途而同歸,一緻而百慮,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位一體,相輔相成,會通於當今領導乾部政德培育和踐行的時代洪流之中,不可阻擋。
政德:劉餘莉精解 群書治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