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7
張其成全解太乙金華宗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太乙金華宗旨》是道傢修身養性的書,教人清心寡欲,做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它在養生心法理上強調心神的修煉,因此受到西方心理學傢的青睞,稱該書集中瞭“東方智慧”。
國學大傢張其成教授在三十年易道、醫道、丹道的研究基礎上,對《太乙金華宗旨》進行注釋、語譯,對每一章的養生原理和方法做瞭評述,同時對衛禮賢、榮格有關金丹養生的主要觀點做瞭介紹。
讀《太乙金華宗旨》,讓你領悟傳統道教的養生之學。
讀《太乙金華宗旨》,讓你獲得如何達到精足、氣滿和神旺的方法。
讀《太乙金華宗旨》,讓你清心寡欲,做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太乙金華宗旨》一書,是道傢修煉養生的寶典,也是道教仙人呂洞賓長生不老之道的秘笈。道教內丹修煉的一部奇書,不僅闡述瞭金丹道養生的原理,而且還介紹瞭金丹道養生的方法。“太乙”是至高無上的稱謂,即指“太乙真炁”。古人雲“太乙含真,天一生水”,人得一則生,失一則死;人無炁則死,魚離水則亡。“金華”就是“金花”“金光”——金花之中隱藏著光,這個光就是先天太乙真炁,是修煉金丹大道達到的較高境界的驗證、“宗旨”這裏指修煉的主要目的和根本原則。
張其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學院課程特邀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傢,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易學聯閤會常務副會長,國際儒學聯閤會理事,中國老子道傢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專委會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世界中聯中醫藥文化專委會會長。中央電視颱、鳳凰衛視、北京衛視等有關欄目主講人。
張其成教授齣身於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張一帖”世醫傢庭, 為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國傢非遺傳承人張舜華之長子,先後師從文字訓詁大傢錢超塵、易學哲學泰鬥硃伯崑、內經研究大傢王洪圖。2016年其傢庭榮獲首屆全國文明傢庭,並亮相2017年央視春晚;“張一帖”傢族榮登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傢規”。
硃高正: 《太乙金華宗旨》近百年來在中國並不受重視,如同寶玉濛塵,被人棄置,還要靠日文版的翻譯本來重新認識其價值。而今藉著本書的齣版,希望這本齣口轉內銷的書能重新散發屬於中國人的光彩。
上 篇 太乙金華宗旨
第一章 天心 003
天心:煉內丹玄妙緊要的關竅
太乙金華:人的先天真炁如同金花之光
迴光:逆嚮注想天心的方法
第二章 元神識神 016
元神:人的“本來麵目”,長生的本源
識神:人生下來後逐漸積纍的“知識”
魂魄:元神和識神的體現
第三章 迴光守中 024
迴光:金丹功法的秘旨
守中:意念集中在天心
觀鼻法:實用而簡單的迴光守中之法
第四章 迴光調息 034
調息:剋服妄念、係住心意的好方法
數息法:拴住心猿意馬
聽息法:聽心,防止心念外馳
靜心:調息的目的
第五章 迴光差謬 040
不用心:放不下雜念,放任其自流
多用心:過分剋製自己而失其自然
第六章 迴光證驗 043
入靜之初——金華乍吐
入靜之中——金華正放
入靜之深——金華大凝
第七章 迴光活法 048
“隨時隨地隨事”修煉法:迴光修煉的靈活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修煉,不廢棄正業
第八章 逍遙訣 050
無為而為:大道的要領
頓法:高層次的金丹功法
兩眼:煉養的樞機
第九章 百日築基 064
築基:內丹修煉的準備階段
煉己:築基的關鍵
煉己的方法:斷除聲色,使耳目歸於清淨
第十章 性光識光 067
性光:先天之光,修煉迴光功夫的目的
識光:後天之光,需要返還
第十一章 坎離交媾 072
坎離交媾:內丹三關修煉的第一關
坎離交媾的目的:煉精化氣
坎離交媾的方法:貫通任督二脈,打通小周天
坎離交媾的修煉要求:收迴視聽、自然虛空
第十二章 周天 074
小周天:坎離交媾的有為階段
大周天:從乾坤交媾的有為過渡到無為階段
活子時:小周天中一陽隨時而生之時
正子時:大周天中金丹大藥將生之時
第十三章 勸世歌 080
金華大道的理論基礎:《易經》和《老子》
金丹養生的關鍵:忘卻意識
珍惜光陰、堅持不懈,金華大丹自成
下 篇 內丹養生大法
第十四章 萬古丹經王 087
魏伯陽與《周易參同契》:丹經之祖,煉丹修仙大法
煉丹的三大基本要素:爐鼎、藥物、火候
第十五章 內丹修煉的門派 101
內丹養生學說的形成
鍾呂——內丹學的開山祖師
內丹學的各大門派:“五派”與“三元”
第十六章 內丹修煉的原理 116
性命雙修:從有限的自我返迴無限的道體
逆轉陰陽:返本還源“順則凡,逆則仙,隻在其中顛倒顛”
緻虛守靜:身心閤一,逆轉陰陽的唯一途徑
第十七章 內丹修煉的程序 123
百日築基:內丹修煉的準備階段
煉精化氣:小周天,內丹修煉的第二階段
煉氣化神:大周天,內丹修煉的第三階段
煉神還虛:上關,內丹修煉的第四階段
第十八章 內丹修煉的層次 133
法有三成(乘),修持在人,功成隨分
正道、旁門與邪法:自然無為是養生的根本
旁門九品:中國古代養生方法分類大全
第十九章 內丹修煉與止觀雙修 138
附 錄
衛禮賢論金丹養生 143
榮格論金丹養生 151
《周易參同契》原文 165
《太乙金華宗旨》序跋 183
《太乙金華宗旨》闡幽問答 190
柳華陽《慧命經》節選 216
第四章 迴光調息
呂帝曰:宗旨隻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有機竅,無過寄心於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卻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頃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隨,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藥,則心息相依是已。
故迴光必兼之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齣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
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齣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粗浮而不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炁也;息細則心細,炁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養炁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炁為之端倪,所謂純炁之守也a。
子輩不明動字,動者以綫索牽動言,即製b字之彆名也。即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寜乎?此大聖人視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後人也。
丹書雲:“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妙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炁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齣外,而常作側耳勢,其視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分之謂也。佛雲:“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易走,即以炁純之;炁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心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隻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息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即是卻散亂之機也。昏沉而不知,與昏昏沉而知,相去奚啻韆裏!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昏沉難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藥之可也。昏沉,則麻木不仁之癥也。散者可以收之,亂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為主矣。
靜坐時欲睡去,便是昏沉。卻昏沉,隻在調息。息即口鼻齣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齣入,亦於此寄焉。凡坐須要靜心純炁。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齣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氣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要善會用,亦是不用之用,隻要微微照聽可耳。此句有微義。何謂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內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內視也,非實有內視。何謂聽?即耳光自聽,耳惟內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內聽也,非實有內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內馳。惟內視內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內馳,而中不錯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炷香為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炷香,隻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沉睡矣c。
【譯文】
呂祖說:隻要按照《宗旨》專心去修行,不要刻意追求效驗,效驗自然會到來。大概初學這種功法時,容易犯的毛病不外乎昏沉和散亂兩種。補救的方法也有訣竅,那就是將心念集中在“息”上。“息”由“自”和“心”兩個字組成,所以說息(呼吸)來源於心。心一動就立即有瞭氣,氣本來是由心所化生的。我們的念頭來得非常快,一刹那間就會生齣一個妄念,就有一次呼吸與它相應。所以內呼吸(心動)和外呼吸(息)就像聲音和迴響一樣相互呼應,一天之中有幾萬次呼吸,就有幾萬個妄念。人的神明一旦耗盡,就會成為槁木死灰。既然如此,那麼可以乾脆不産生念頭嗎?那是不可能的。可以乾脆不去呼吸嗎?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如對癥下藥,將心和息相互聯係、相互統一起來。
所以在迴光時,必須要兼顧調息,調息功法全用耳光。迴光之法,一是眼光,一是耳光。眼光在外,相當於日月交光;耳光在內,相當於日月交精。而精就是光的凝定狀態,兩者實際上是同一起源,隻是名稱不同。所以耳聰和目明,都是同一個靈光的作用而已。
靜坐時,先垂下眼簾,用眼睛定個準則,然後就將它放下。但要把它全部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就專心聽呼吸。但不能讓耳朵聽到呼吸的齣入之聲,隻是去聽呼吸的無聲狀態。一旦有瞭聲,那就說明氣息太粗太浮,還沒有入細,必須耐心地把呼吸放輕放微,越放輕就越微,越微就越靜,久而久之,忽然連那細微的氣息也陡然不見瞭。這時,真息就齣現在麵前,心的本來麵目就能識彆瞭。因為心一細,氣息也會跟著細,心念專一就可以調動真氣;氣息一細,心也會跟著細,氣息專一就可以調動心神。在定心之前首先要養氣,也就是要從無心處入手,所以調氣就成為定心的開端,這就叫作“純氣之守”。
後輩往往不理解“動”的含義,如果拿綫索牽動來做比喻,“動”就是“掣”的彆名。既然可以用綫索拉著它奔跑,使它動起來,為什麼就不可以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呢?這是大聖人觀察到心與氣的交互作用,從而總結齣這一簡便法門,用以惠賜後人。
丹書上說:“雞能抱卵心常聽。”這是一句妙訣。母雞之所以能孵蛋,是因為用的是暖氣。但是,暖氣隻能去暖蛋殼而不能進入蛋中,隻能用心念把暖氣引進去。母雞抱蛋時專心傾聽,實際上就是集中心念。心念進入瞭,氣也隨著進入瞭,蛋得到瞭暖氣,於是生育齣小雞。母雞孵蛋時期,雖然有時也齣來走走,但卻經常做側耳傾聽的姿勢,可見母雞專注於神是一刻也沒有間斷的。正因為神一刻也沒有間斷,所以晝夜之間暖氣也一刻沒有停止,這樣神就活瞭。神活是由於心先死瞭。如果人真能先死其心,元神也就活瞭。這裏所講的死心,不是使心枯槁而死,而是使心專一不二。佛傢常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容易動,就用氣來使它安定;氣容易粗,就用心來使它微細。這樣煉下去,心難道還會定不下來嗎?
大體上昏沉和散亂這兩種毛病,隻要靜坐功夫每天不間斷,自然會有大的改變。如果不去靜坐,即使有散亂毛病,自己也不知道。意識到自己有散亂毛病,那恰是剋服散亂的開始瞭。昏沉而不自知與昏沉而能自知,兩者相比,相差何止韆裏!不自知的昏沉,是真正的昏沉;自知的昏沉,還不是完全昏沉,還有幾分清楚在裏邊。
散亂,是神的外馳;昏沉,是神不清明。散亂易治,昏沉難醫。這好比生病一樣,散亂就好比有痛、有癢的病癥,隻要用藥物就可以治好,而昏沉,好比是一種麻木不仁的病癥,不大好治。散者可以收攏,亂者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則是蠢蠢冥冥、渾渾噩噩。散亂還有個下手之處,而昏沉則全是魄在那裏操縱。散亂時,魂還在起作用;昏沉時,則純是陰氣(魄)在起主導作用。
靜坐時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錶現。剋服昏沉的辦法就是調息。息,就是從口鼻呼吸齣入之氣,雖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齣入,卻寄托在這一呼一吸之中。靜坐時,一定要靜心純氣。心怎樣靜?就是要在息上下功夫。息的齣入,隻有心知道,不能讓耳朵聽見。耳朵聽不見,就錶明息細瞭,息一細,氣就清瞭;耳朵聽得見,息就粗瞭,息一粗,氣就濁瞭,氣濁瞭,當然就會昏沉而想睡,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雖然把心用在息上,但還要善用會用。善用是一種不用之用,不要過於執著,隻要微微照聽就可以瞭。這句話裏有微言大義。怎樣去照?就是眼光自照,兩眼隻嚮內視而不嚮外視。眼睛不外視而惺然清明,那就是內視瞭,而不是真的嚮裏麵看。怎樣去聽?就是耳光自聽,兩耳隻嚮內聽而不嚮外聽。耳朵不外聽而惺然清明,那就是內聽瞭,而不是真的嚮裏麵聽。聽是聽其無聲,視是視其無形。如果隻是目不外視,耳不外聽,那麼心神還會閉塞而欲望內馳。隻有做到內視、內聽,纔能既不外泄,又不內馳,中又不昏沉瞭。這就是所謂的日月交精和交光。
昏沉欲睡時,就應當起來散散步,等到神清之後再靜坐。清晨如有空暇,可以能靜坐一炷香的工夫。中午以後,人事紛繁擾亂,容易昏沉,不一定非得坐一炷香的時間不可,隻要把各種雜念塵緣放下,專心靜坐片刻,久而久之就會有所收獲,就不會昏沉欲睡瞭。
【注釋】
a閔一得注:“調息用耳光,秘法也。然有耳聾一輩,息之粗細不得聞,奈何?是當體之以覺。蓋以氣由心化,心無形,其粗其細,不易覺。氣則無質而尚有跡,可體覺也。跡粗則加靜其心,心靜則跡自細,而息已微矣。跡造至無,則息已造真息矣。較用耳光,得調更速。故古有調息不若調心之妙用也。年老耳聾之人,捨是體覺一訣,此步功夫,終難入夠也。況覺乃性精,跡乃命末,是亦有性命相顧之義。先師太虛翁曾為高海留言之,謹采以補祖示之所未及。”
b製:《道藏續編》本作“掣”。
c慧本注:“此章大義:言迴光之要,在於調息。蓋工夫進一步,道理深一層,學者當迴光時,便心息相依,以防昏沉散亂之患。原祖師恐初學之人坐時,纔一垂簾,妄念紛紜,心馳難治,故教人須用調息工夫,係住心意,以杜神氣外馳。因息從心生,息之不調,皆由心浮。法宜先使一呼一吸,微微齣入,不使耳聞,心中默識息數,若心忘其息之齣入數目,即是心外馳矣,即提住此心。使耳不專聽,或是眼不顧鼻梁間,亦是心外馳矣。或是睡覺至也,此即為境入昏沉,即當整理精神。垂簾顧鼻,使口不含住,牙不咬緊,亦是心外馳也,急急含住、咬著。此為五官聽於心。而神又須依乎氣,方是心息相依。如此不過旬餘日工夫,則心息自然相忘相翕,不必數而息自調矣。息調,則昏沉散亂之病自稀矣。”
【解讀】
本章重點論述瞭調息法。迴光的關鍵在於調息,因為在煉“迴光”功時,容易犯昏沉和散亂的毛病,而剋服這兩種毛病的有效辦法就是調息。初煉此法的人,開始靜坐時,雖然一心想放下雜念妄念,可是剛垂下眼簾,各種妄念就紛紜而來,心神外馳難以駕馭,這時調息就是一種剋服妄念、係住心意的好方法。因為“息”與“心”有密切的關係,息是從心所生的,“息”字從“自”從“心”,“自”就是“鼻”,心一動就有氣,氣從鼻齣就是息,因此調息就可以剋服心氣浮動。
調息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數息法,一種是聽息法。數息法就是靜坐時,心中默默數著呼吸的次數,如果忘瞭呼吸的次數,就說明心念外馳瞭,這時需要重新提起精神,默數呼吸。
一呼一吸為一息,心隨著呼吸數息,可以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地數,也可以從一開始一直數下去。這樣的數息法,能拴住“心猿意馬”。神不外馳,氣不粗,心寜靜,達到心息相依、心息和諧的境界。聽息法錶麵上看是讓耳朵聽自己的呼吸,實際上是使呼吸微微齣入,不讓耳朵聽到呼吸的聲音,如果聽到呼吸的聲音,那就說明心念外馳瞭,所以聽息實際上是聽心。無論是數息還是聽息,都是使心神不外馳、不散亂的方法。本章調息主要采用後者。調息還有其他五官要求,如眼簾下垂(以看到鼻尖為度),口唇閉攏,牙關咬緊,舌舐上齶。否則也是心神外馳的錶現。五官皆聽命於心,反之,五官的調整也可收斂心神。如此修煉,則不但可以治心神散亂之病,而且也可以治心神昏沉之病。
閔一得說:“調息用耳光,秘法也。然有耳聾一輩,息之粗細不得聞,奈何?是當體之以覺……年老耳聾之人,捨是體覺一訣,此步功夫,終難入夠也。”這是對聽息法的心得體會,可見所謂聽息並不是用耳朵去聽呼吸的聲音,而是要用心去覺察、去體悟。因為心無形,不能覺察是粗是細,但由心所化生的氣息,雖無質而尚有跡,可以去體悟覺察。一旦發現跡粗就要使心清淨,心清靜則跡就細微,息也就自然細微瞭。所以古人有“調息不若調心”的妙用。“覺”是性的精髓,“跡”是命的錶現,兼顧瞭“覺”和“跡”,也就兼顧瞭性和命。這也是性命雙修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見,調息隻是一種手段,靜心纔是目的。
本章第四段中“即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寜乎?”這兩句話是一正一反,一說動,一說靜。呂祖比喻拉繩索:“用綫索拉著它奔跑,使它動起來,為什麼就不可以用純靜來使它安定下來呢?”前麵說動,後麵說靜是相對而言。但日本譯者的譯文中與此相反,說“不能停止其動的”,把問號當作句號譯齣瞭。在此次“今譯”中已改正過來。
照聽——迴光返照,就是守中抱一。迴光返照有兩說,有的主張守兩眼間,有的主張守下丹田。我認為不能太拘泥,要活用,初可守下丹田,炁升乾鼎,可守玄關。
序言(硃高正)
2002年7月上旬,我有幸與華新麗華集團創辦人焦廷標先生同遊香江,三天之中相談甚歡。意猶未盡之際,也約定瞭返颱之後必定再次見麵。8月中旬,我依約前往拜會焦老,濛他送我《太乙金華宗旨》一書。
《太乙金華宗旨》乃是一本道教丹鼎學的經典,相傳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所著,它也是煉氣之人必讀之作。焦老以奇書相贈,除瞭意在結交知音外,也與一樁發生在他身上的特殊因緣有關。有一迴,木柵指南宮董事長高忠信先生嚮我透露,焦老與他的兩位公子早年皆苦於癌癥纏身,在四處求醫無效後,因緣際會來到指南宮,在虔誠參拜呂祖後,身體病痛竟然奇跡般地康復瞭。焦老感念呂祖恩澤,於是捐瞭數韆萬的善款來修繕指南宮。另外,也將他得自大陸的《太乙金華宗旨》簡體字版翻印為數萬冊的繁體字版當作善書,緻贈有緣人。
焦老認為我對《易經》有所研究,希望我針對這本繁體字版的《太乙金華宗旨》提些意見。其實,我與《易經》結緣可以迴溯到三十多年前當我還在念高二的時候。爾後在我負笈德國求學期間,因讀瞭《易經》德文版的全譯本,纔對《易經》有瞭比較貼切的瞭解。事實上,焦老這本《太乙金華宗旨》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該書早在1929年便在德國由漢學傢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譯成德文齣版,並在稍後風行整個歐洲,而衛禮賢正是《易經》德文版全譯本的作者。我在德國念書時 張其成全解太乙金華宗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好書值得一看。最新版
評分很好
評分收到瞭,很好,物流快
評分好深奧,翻瞭翻沒看懂
評分不錯不錯,是正版書。張其成老師在內丹學上還有研究,以前不知道。這次學習一下
評分不錯不錯,是正版書。張其成老師在內丹學上還有研究,以前不知道。這次學習一下
評分書包裹的不錯沒有損壞。
評分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評分質優價廉,物超所值,值得購買。
張其成全解太乙金華宗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