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著眼於原子彈試驗的工作流程,從押運原子彈部件開始,到原子彈裝配、上塔、保溫、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係列具體操作。受訪者大多數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然而,他們卻是在這一長長鏈條各個環節上“操刀”的親曆者。該書是一本沒有任何修飾的有關當事人的述說集,用他們自己的親曆,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感情來還原那一段曆史。
作者簡介
侯藝兵(1955-),祖籍河南,生於雲南。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副編審。主要從事攝影創作和采訪編輯,齣版有《院士風采》《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紀學人》等多部大型影集。口述史著作有《親曆者說“引爆原子彈”》。曾獲第十、十三屆中國圖書奬。
曹科峰(1967-),湖南臨澧人。畢業於重慶大學計算機係,1989年7月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從事應用電子技術、小型閃光X射綫係統、特種電源方麵的研究工作。高級工程師。現任流體物理研究所政治部主任、黨委組織部部長。
薑洋(1976-),江蘇濱海人,女。2002年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流體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工程力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2-2011年在流體物理研究所從事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的數值模擬相關研究工作。副研究員。2012年起擔任所黨委宣傳部部長。
目錄
張剋儉序
引言(吳強)
引子
第1章 核武器研究所
組建第九研究所
五湖四海來報到
違約停援後的等待
中央調集“一百單八將
“擠牙膏
保衛與保密
第2章 爆轟試驗場地
二室的構成與人員
“十七號工地”的由來
搶時間設計爆轟工號
往來奔波行路難
五一前打響第一炮
第3章 核武器炸藥部件的研製
“三本書”與“三步麯
炸藥工號與”棒子工
炸藥成型工藝
第4章 新炸藥和高壓電雷管研製
“142”會議
雷管組的任務
協作研製雷管
高壓快速電雷管定型
第5章 原子彈爆轟波聚焦元件的研製
開展聚焦元件研製
從“坐標1號”到“坐標4號
理論計算與爆轟試驗結閤的成果
第6章 測定特殊材料的狀態方程
五組的任務和成果
測高壓狀態方程
測飛層增壓
第7章 測試工號與測試手段
測試工號炮聲隆
電子學測試
光學測試
“近區物理”測試
第8章 正是三年睏難時
長城腳下棲何處
挨餓——突變在9月
“飢餓科學傢
溫暖與真情
第9章 科學傢印象
王淦昌
陳能寬
郭永懷、何澤慧、硃光亞、鄧稼先等
第10章 那些人,那些事
官廳水庫曆險記
星期天逸事
工地上的女同誌
高乾子弟陳小達
講真話的楊彥農
劉文翰的牢獄之災
第11章轉移戰場赴高原
準備上草原
先遣隊
“西齣陽關有故人
留京工作組
第12章 曆史貢獻與管理經驗
附錄
受訪人簡介
北京九所及十七號工地大事記
人名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要搞一個爆炸絲雷管,美國的北極星導彈裏麵用的就是這種,就是不用起爆藥、比較安全的這種雷管。這種雷管到1982年就定型瞭,並且獲得瞭國傢發明三等奬,現在一直裝備導彈部隊。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改進瞭,使用比這個還更安全的炸藥,雷管技術性能更好、更安全、更可靠。
到現在為止,隻要嚴格地按照安全操作規範,按照我們的技術規定去執行的話,火花式電雷管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除非個彆同誌,比如說帶電作業或者不小心穿瞭不防靜電的衣服,例如在221廠109工號發生過事故,有人把手炸瞭,有人把眼睛炸瞎瞭,在青海那兒有這麼個情況。
吳永文:我來十七號工地後有這麼兩段工作過程。第一段是1960年底的時候,吳際霖、硃光亞派我到西安兵器工業部第三研究所和804廠,由我帶隊帶著十來個人去,加上老二室一組的人,我是二室的副主任嘛。開始曾經設想和北京工業學院搞協作,但北京工業學院的條件不夠。因為要求有能測試微秒級雷管的照相設備,他們沒有高速轉鏡設備。後來我們得知西安兵器工業部第三研究所有轉鏡相機,這樣一來,經過國防工辦的批準,我帶著十來個人就去瞭。由西安三所的雷管研究室、北京九所雷管研究組,還有804廠的一個研究所,閤在一起研究微秒級雷管。吳際霖在延安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叫郭力傑,在西安804廠當總工程師,吳際霖寫信讓我帶給郭力傑。所以,一方麵從上邊渠道給他們下達任務,另外一方麵通過師生關係介紹。我們到西安以後,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挺支持的。
那個時候工作效率很高,大概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從基礎研究開始,那個研究項目試驗瞭上萬次,涉及各種方案、各種材料的效應、雷管爆轟同步性,還有雷管的結構。隻花瞭一年時間,很快就搞齣來24-1雷管係列。結構是火花式的,就是微秒級雷管。
你可能問,誰先提齣微秒級火花雷管這個事,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在北京九所的時候,二室劉長祿跟蘇聯“啞巴和尚”討論過,蘇聯專傢曾提齣雷管精度要求很高。那個時候他提齣來叫微秒雷管,大傢就琢磨怎麼樣纔能達到微秒呢?一邊琢磨,一邊分析,從一個基礎上的東西看起來,放電同步性應該能夠更好一些,所以這樣的話,就提齣來一個微秒雷管。
我們雷管組到西安之前,劉長祿是一組組長,當時我們還沒有分雷管組或是炸藥組,後來分組以後雷管組的組長是陳作印。我記得,大傢分析以後,劉長祿就感覺可能是微秒雷管。他就很莽撞地找蘇聯專傢去瞭,說我們分析可能是火花式雷管。結果“啞巴和尚”一聽,好傢夥,他暴跳如雷地拍著桌子,誰教給你說的火花式?被他臭罵一頓。從那迴來以後,劉長祿氣得流瞭眼淚。大傢反而安慰他說,蘇聯專傢為什麼那樣暴跳如雷,那樣的敏感,可能我們說對瞭。這也是我們探討的一種策略。
後來我們去西安的時候,除瞭搞火花式的,還有其他的幾種方案,多種方案探索之後,最後確定火花式的。在西安研究的雷管不僅僅給十七號工地打炮使用,第一顆原子彈上麵也是用當年在西安研製的雷管。24-1雷管係列一共參加瞭21次國傢試驗,沒有一次失誤。這個雷管盡管對靜電有點敏感,之後逐漸被新的型號代替,那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們國傢曆次核試驗中,它是立下汗馬功勞的。
我國核試驗中近二分之一使用瞭這種雷管。1960年10月份我走瞭以後,孫維昌到十七號工地。1961年11月份,他又帶瞭五六個人到青海221廠生産準備組,像吳文明、韓樹勛他們都去瞭。
……
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