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时间简史 电机工程系(第二版)

清华时间简史 电机工程系(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孙禺,曾嵘,康重庆,李珍,赵伟 著
图书标签:
  • 清华大学
  • 电机工程系
  • 时间简史
  • 校园文化
  • 历史
  • 高等教育
  • 学科发展
  • 清华历史
  • 电机工程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9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9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字数:48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成立于1932年的清华大学电机系,是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重要学系。在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科设置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图书著作、内部文集、校友回忆等资料的挖掘、对比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电机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较为完整的清华电机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简史。清华电机系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王孙禺 浙江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教(含在职研究生)。曾任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发表论文多篇,获*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多项。


曾嵘 陕西人,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1995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及经管学院本科毕业,1999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T Fellow。


康重庆 陕西人,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1993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1997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EE Fellow。


李珍 安徽人,清华大学校史馆研究人员、博士。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出站并留校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赵伟 北京人,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并留校任教;1991年获原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发表论文多篇,获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

目录

01目录

1清华学堂时期电机工程专业的雏形

一、 游美学务处时期电机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二、 清华学堂时期课程设置及电机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三、 电机工程留学生在美院校分布

2清华学校时期电机工程科目的设立

一、 电机工程留学生的选派及在美院校分布

二、 电机工程科目的设置

3国立清华大学初期电机工程学系的建立

一、 电机工程学系的成立

二、 师资队伍

三、 课程设置

四、 科研设施

五、 科研成果

六、 人才培养

4抗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的发展

一、 历史沿革

二、 师资队伍

三、 课程设置

四、 科研成果

五、 人才培养

六、 爱国运动

5复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的恢复

一、 师资队伍

目录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二、 课程设置

三、 科研设备

四、 人才培养

五、 爱国运动

6解放后至“文革”前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的调整和提高

一、 历史沿革

(一) 解放初期

(二) 院系调整

(三) 教学改革

二、 师资队伍

(一) 1952年院系调整前

(二) 1952年院系调整至1958年

(三) 1958年后至“文革”前

三、 课程设置

四、 人才培养

五、 科研设施及成果

六、 政治活动

7“文革”时期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的蒙难

8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的发展

一、 历史沿革

二、 师资队伍

三、 课程设置

四、 人才培养

五、 科研设施及成果

(一) 基础设施

(二) 研究成果

六、 开拓学科发展新方向,探索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和成果

应用

(一) 创建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二) 组织召开能源互联网香山科学会议

(三) 成立四川�睬寤�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四) 组建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

(五) 创办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能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

集成会议

七、 电机系党建工作的基本特点

9结语

附录1曾在电机系工作或学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

院士

附录2清华大学电机系历届系主任与系党委(总支)书记

附录3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清华学堂时期电机工程专业的雏形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巨大发展,同时也迫切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之需,1878年世界首个电气工程专业诞生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之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电气工程专业严陆光:《庆祝我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100周年 继续努力发展电工新技术》,见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100周年纪念委员会:《百年回眸——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100周年》,18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中外翻译不同,电气、电机有混用情况。)。我国电气工程专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08年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电机”专修科的开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百年积淀再铸辉煌——热烈祝贺电气工程学科成立100周年》,见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100周年纪念委员会:《百年回眸——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100周年》,1页。,自此,国内高等院校开始了探索培养电气工程人才的教育之路。清华早期虽未成立电机工程学系,但其选派的留学生中有许多选学了电机工程专业,他们日后学成归国,为国内电机工程学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游美学务处时期电机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所得赔款均超过了“实际损失额度”,其中美国按比例分得3293.9055万两白银(合2444.0778万美元)王海军:《试论美国庚子赔款的“退还”》,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超过款额达1278.5万余美元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后经清政府驻美大使梁诚多方努力,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部分超收赔款退还中国政府,作为派遣赴美留学生的专门款项。1909年1月1日,美国正式退还部分庚子赔款,随后,清政府即着手筹办遣派留学生事宜。当年7月10日,外务部与学部在遣派学生赴美拟定办法大纲折中提出,“臣等公同商酌,拟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事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外务部会奏遣派学生赴美拟定办法大纲折》(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载《政治官报》,1909年第620号;《外学两部会奏遣派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载《教育杂志》,1909年第7期。;并于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中具体规定:“设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会派办事人员,专司考选学生,管理肄业馆、遣送学生及至驻美游学监督通信等事,并与美国公使所派人员商榷一切”《遣派游学学生办法大纲》(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载《政治官报》,1909年第620号;《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载《教育杂志》,1909年第7期。,“设肄业馆。在京城外择清旷地方,建肄业馆一所。(约容学生三百名,其中办事室、讲舍、书库、操场、教习学生等居室均备)沿用美国高等初级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无可扞格。此馆专为选取各省学生暂留学习,以便考察品学而设。”《遣派游学学生办法大纲》(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载《政治官报》,1909年第620号;《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载《教育杂志》,1909年第7期。1909年7月17日,游美学务处开始办公《游美学务处为报宣统元年全年经费事致外务部呈文》(宣统二年三月十四日),见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游美学务处档案史料》,载《历史档案》,1997年第3期。,当年招考了梅贻琦等第一批直接赴美留学生47名,翌年招考了杨锡仁等第二批直接赴美留学生70人游美学务处三批派赴美国留学生名单,见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131~135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前言/序言

成立于1932年的清华大学电机系,是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重要学系。在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科设置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图书著作、内部文集、校友回忆等资料的挖掘、对比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电机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较为完整的清华电机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简史。清华电机系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电机工程系(第二版):时间简史》 一部关于技术演进与社会变迁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探讨宇宙起源或哲学思辨的时间简史,而是一次聚焦于电机工程学科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权威性梳理。作为一本内容详实、视角宏大的第二版著作,《电机工程系:时间简史》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穿越电机工程百余年的发展轨迹,洞察其如何从最初的电力应用萌芽,成长为支撑现代文明运行的核心动力。 内容概述: 本书围绕着电机工程领域最核心的几个发展阶段展开,深入剖析了关键的技术突破、重要的科学理论以及引领行业革新的杰出人物。 第一部分:电力的黎明与电机工程的诞生(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直流电的辉煌与挑战: 详细阐述了爱迪生及其直流电力系统的建立,描绘了早期城市照明、工业动力以及电力传播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客观分析了直流系统在长距离输电方面的固有局限性。 交流电的革命: 聚焦特斯拉、威斯汀豪斯等科学家的贡献,深入解读了交流发电机、变压器、感应电动机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力系统的格局,为大规模、高效的电力输送奠定了基础。本章节将详细介绍交流电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如何推动了电厂的建设和电网的形成。 早期电机设计与理论: 回顾了早期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雏形等,并分析了它们如何指导了早期的电机设计和制造。 第二部分:电机工程的黄金时代:标准化、理论深化与应用拓展(20世纪初 - 20世纪中叶) 电机理论的系统化: 深入探讨了电机设计中的经典理论,如等效电路法、磁场分析、损耗计算等,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帮助工程师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电机设计。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多相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等经典类型的原理、结构和性能。 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 详细记述了跨区域电网的形成、大规模发电站(水力、火力)的建设、以及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控制理论的初步发展。本书将勾勒出电力如何从城市走向乡村,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电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重点分析了电机在矿山、纺织、冶金、交通等早期工业部门的应用,展示了电机如何取代蒸汽机等传统动力源,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第三部分:现代电机工程的崛起:半导体革命与智能化浪潮(20世纪中叶至今) 电力电子技术: 详尽阐述了二极管、晶闸管、MOSFET、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的发明和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催生了变频器、逆变器、开关电源等关键技术,为电机控制的精细化和节能化提供了可能。本章节将重点介绍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革命性影响。 电机控制理论的飞跃: 深入探讨了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先进的电机控制策略,以及它们如何实现了对电机转速、转矩的精确、动态控制。本书将展示现代电机控制如何实现更高精度、更佳动态响应和更优能效。 特种电机与新型材料: 介绍了几种在特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特种电机,如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等,并探讨了永磁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对电机性能提升的贡献。 电机工程在新能源领域的角色: 重点关注了电机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逆变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混合动力技术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电机技术如何驱动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第四部分:电机工程的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与智能化融合 绿色电机与节能技术: 探讨了高能效电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以及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能量回收、智能电网下的电机优化运行等。 电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分析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电机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电机参数优化、以及电机系统协同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电机在未来产业中的作用: 展望了电机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电机技术如何继续扮演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角色。 本书特色: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按照时间顺序和技术发展脉络,将复杂的电机工程发展史梳理得井井有条。 内容详实,论据充分: 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科学论文和工程实例,力求呈现最准确、最全面的信息。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配备了丰富的历史图片、电机原理图、电路示意图等,帮助读者直观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 视角宏大,社会联动: 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深入分析了电机工程的发展如何与工业革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相连。 学术前沿,未来导向: 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对电机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预测。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电机工程专业的在校学生、研究生、教师,以及对电力技术、能源科学、工业自动化、历史科学和技术发展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既可以作为电机工程专业的参考书籍,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看不见的力量。 《电机工程系:时间简史》(第二版)不仅是一部关于技术发展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生动篇章。它将带领您一同回顾并展望,电机工程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就如同翻开了一本泛黄的陈年旧事,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电机工程系的知识,更是几代人在这片学术沃土上辛勤耕耘的印记。我一直对时间的概念有着莫名的好奇,总觉得它像一条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河流,塑造着万物,也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这本书,恰恰是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抽象的时间与具体的电机工程学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不像我以往接触的那些纯粹的工程技术书籍,上来就是复杂的公式和枯燥的理论。相反,它似乎更注重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哲学的思辨。我常常想象,在过去那些没有电脑、没有精密仪器的年代,电机工程的先驱们是如何凭借着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和大胆的想象,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奠定现代工业的基础。这本书的“第二版”字样,也暗示着内容的更新与完善,或许加入了更多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又或许是对过往经典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及一些关于时间管理、项目周期、甚至是技术迭代速度在电机工程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毕竟,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加速与停滞,甚至会有颠覆性的飞跃,而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记载的,或许正是这种“时间”在电机工程领域留下的独特轨迹,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智慧与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评分

翻阅《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寻常教科书的叙事力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电机工程的知识点,而是试图将学科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中去解读。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领域,尤其是像电机工程这样日新月异的学科,如果脱离了历史的进程去理解,都会显得有些片面。这本书的题目就充满了诗意与哲学,将“时间”与“电机工程”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概念串联起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融入到具体的电机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是关于电机设计寿命的探讨?还是关于电能传输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又或者是关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动态演变?我猜想,书中一定包含了很多关于电机工程发展里程碑的介绍,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工程师们,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知识,创造出影响深远的技术。特别是“第二版”的出现,更让我期待其中关于新技术、新理论的阐述,比如人工智能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或者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电机工程的颠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某些技术在特定时期能够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则逐渐被淘汰,这背后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时间”的逻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电机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技术变革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工程师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遐思的意味。它不像那些直接点明内容的书名,而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是一个对历史和科技发展都充满兴趣的读者,所以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不太确定书的具体内容,但“清华”和“电机工程系”这两个词,已经足够让我联想到这所顶尖学府在这方面深厚的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时间简史”这个概念,更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探讨电机工程技术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变,或者是一种对电机工程领域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梳理,用一种“简史”的方式来呈现。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电机工程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比如第一台电动机的发明,电力系统的初步构建,以及不同时期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而“第二版”的标识,则说明这本书并非一次性的作品,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内容的更新,这让我对它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时间”这个宏大而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电机工程知识相结合的。是关于技术迭代的速度?是关于不同时期工程设计理念的演变?还是关于电机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到电机工程的知识,更能感受到这种知识是如何在历史的流变中发展、演进,最终塑造我们今天的世界的。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性。这个书名实在太特别了,它没有像大多数技术书籍那样直接点明内容,而是用一种更加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来命名。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试图用一种“时间”的视角,来审视电机工程系的发展历程,或者是电机工程学科本身的演变。或许书中会回顾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历史上那些重要的时刻,那些为学科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教授和研究成果。而“时间简史”这个词,又让我联想到物理学中的“时间简史”,那本书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也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电机工程领域的“时间故事”。它可能是关于电机技术如何从早期笨重的原型,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精密高效;也可能是关于电能传输和分配系统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完善和优化;甚至可能是在探讨电力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展现出的“时间”的韧性。作为一个对电机工程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尤其好奇“第二版”会带来哪些新的内容。是否会加入更多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电机工程领域的应用?或者会更加深入地探讨可持续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对传统电机工程的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颠覆我对技术书籍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直白的“XX技术指南”或者“XX原理详解”,而是充满了意境和深度。我一直觉得,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也影响着未来的走向。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时间”这个概念与“电机工程”相结合的。它是否在讲述电机工程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应用,或者20世纪电力系统的崛起?又或者,它是在探讨电机工程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以及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对电机工程有着深厚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历史和哲学框架下进行解读。而“清华电机工程系”的背景,更让我对书的质量充满了信心,毕竟清华在这方面的实力有目共睹。我特别期待“第二版”的更新,不知道是否会加入更多关于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或者人工智能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等前沿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电机工程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电路图,它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间史诗”。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超越技术本身的洞察力,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规律。

评分

我最近对《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来自清华电机工程系,更在于它独特的书名。“时间简史”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宏大的叙事,比如宇宙的演化,文明的变迁。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并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电机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甚至是电机工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时间”这个概念与具体的电机工程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是关于电机技术从无到有的诞生,还是电力系统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完善?又或者是关于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电机工程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故事?“第二版”的出现,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或许书中会包含更多关于现代电机工程的前沿技术,比如高效电机的设计、智能电网的构建、以及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突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对电机工程的全新理解,不仅仅是掌握技术本身,更能体会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它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何某些技术会在某个时期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则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背后是否都隐藏着某种“时间”的密码。

评分

《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种生硬枯燥的教材,而是充满了想象空间。我一直觉得,任何学科,尤其像电机工程这样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发展脉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电机工程知识相结合的。书中是否会回顾电机工程发展史上那些关键的节点,那些改变了世界的技术发明?或者,它是在探讨电机工程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以及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清华电机工程系”的背景,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而“第二版”的标识,则预示着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我期待其中能包含更多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新能源技术在电机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能引发我对于电机工程的思考,理解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它或许会让我认识到,电机工程的进步,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间史诗”,记录着人类智慧的闪光和不懈的追求。

评分

读到《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这个书名,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它不像是一本单纯的技术书籍,而是似乎蕴含着更深远的意义。“时间简史”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哲学意味,让人联想到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文明。而“清华电机工程系”的加持,则赋予了这本书严谨的学术底蕴。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电机工程这一具体而重要的学科联系起来的。是否是在梳理电机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成熟?抑或是探讨技术变革的速度,以及电机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猜测,书中可能包含了许多关于电机工程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关键理论的介绍,并且以一种“简史”的方式,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而“第二版”的出现,更让我期待其中能够涵盖更多关于现代电机工程的前沿动态,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亦或是人工智能在电机设计和控制中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电机工程的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技术发展的宏大叙事,理解科技进步的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

《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没有直接点出具体的知识内容,而是用一种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方式命名,这让我对这本书的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深深地植根于历史的长河中,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清华电机工程系”的背书,自然不必多说,其在电机工程领域的权威性不言而喻。而“时间简史”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对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和回顾。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时间”这个概念,与电机工程的知识相结合的。是否是在讲述电机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到如今的精密高效?又或者,它是在探讨技术迭代的速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关键技术和理论?“第二版”的出现,让我对内容的新颖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到电机工程的理论知识,更能感受到这种知识是如何在时间的流转中不断演进、丰富,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清华时间简史:电机工程系(第二版)》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油然而生。它不是那种直接了当的技术类书籍,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哲学思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具体学科与宏观概念相结合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而“时间”与“电机工程”的结合,无疑是令人着迷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讲述电机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它的起源到如今的辉煌,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对“时间”的理解。它或许会回顾那些在电机工程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故事,以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突破。而“清华电机工程系”的背景,更是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有了极高的信心。我尤其期待“第二版”会带来哪些新的视角和内容。是否会包含更多关于新能源、智能电网、或者人工智能在电机工程领域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电机工程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部人类智慧与时代变迁交织的“时间史诗”,它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