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笔记小说巨作《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在民国大家笔下的新生!从故纸堆中选取精华,化古奥文言为浅近白话,不变的是精彩传神的内容与趣味。
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故事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常识让人受用一生。
奇人奇事的外表下,是普通人的真挚感情与对美好品质的歌颂:勤劳、善良、勇敢的人终有回报,而邪恶、懒惰、怯懦的人只能以悲剧收场。
本书从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代表作《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中选取材料,并改写为白话故事。《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奇幻的外表下饱含着普通人的真挚感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短小精悍却精彩传神,展现了当时人独有的潇洒风度。
郑昶(1894-1952),浙江嵊州人。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同班同学有郁达夫、徐志摩等。1915年被选送北京师范大学。1922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美术部主任。1929年编著出版了35万言的《中国画学全史》。他还是当时海派画坛的活跃人物,画誉远播四海。
吴克勤,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编辑。
搜神记神话
序说
千日酒
干将莫邪
受冤的孝妇
左慈的幻术
泰山府君
细腰
卖身葬父
奇幻的于吉
蝼蛄救命
孔子的遗言
种玉
板上的遗嘱
十九郎借寿
寿光侯捉妖
田螺精
奇女子斩妖蛇
孝子楚僚
天竺胡人
变幻莫测的葛元
一只金钩
桃花源
世说新语故事
序说
情愿代友人死
你不是我朋友
避难
后母
两孩都不致饿死
赏食炮肉
弃子和娶妾
的卢
老翁可怜
伤指
不肯无故受人的送货
焦饭
小时了了
杨梅和孔雀
从公于迈
白雪纷纷何所似
周公和孔子
木屑竹头
七步成诗
无信无礼
无鬼
小人不可亲近
苦李
坦腹郎
你真痴了
终不及你
何必饭呢
画地
不必做夹裤
昼动夜静
床头提刀的是英雄
三害
驴鸣
嫁女
丑妇
度量非凡
陶母留客
喝酒成名
同去
划船的小兵
雪夜访戴
鼻和眼
拜佛
怕人暗杀
千日酒
【故事】
中山有一个狄希,他能造一种酒,取名叫“千日酒”:吃了这种酒,能够使人醉卧一千日——人家都说他的酒是很奇怪的。
这时候,有一个姓刘名叫元石的人,他本是很喜欢饮酒的,听到了千日酒的名,很欢喜地道:“这一定是世界上最醇烈的酒了,我必定要去尝试一下才是!”
于是,元石便跑到了狄希那里,向狄希恳求道:“我生平什么酒都喝过了,只是没有喝过千日酒。你的千日酒,必定是世界上最美的酒,我因为慕它的名,所以特地赶来,务必请你给我一些!”
狄希道:“我的酒现在还没做好,不能给你喝呢。”
元石道:“既然还不曾做好,且先给我些尝尝吧!”
狄希觉得元石的态度很恳切,不好意思过分地违拗他,只得斟了一杯给他。
元石接了酒杯,一口气喝干了,又请求道:“这酒真好极了,再给我一杯吧!”
狄希正色道:“回去吧,过几天再来喝!这一杯酒,已经可以使你醉卧一千日了!”
元石受了狄希的拒绝,很觉羞惭,便辞别了狄希回家去了。他一到家里,便头昏眼花,身体不能支撑,一会儿,竟醉死了。
他家里的人看他忽然暴死,都以为他一定是得了什么急病,哭得十分悲伤,照例将他去殡葬了。谁也不知道他是因为喝醉了酒。
三年以后的有一天,狄希忽然记起了元石,便自言自语地说道:“现在离元石喝酒的那一天,恰好已经一千日了,他的酒应该要醒了,让我到他家中去看看吧!”说罢,便到元石家中去了。
狄希到了元石家里,便问道:“元石在家吗?”
元石家里的人很惊怪地答道:“元石早已死了,现在服也满了哩!”
狄希也大惊道:“怎么说死了呢?他是喝了我的千日酒,因此醉卧着,现在满一千日,应该要醒了啊!”
元石家里的人很着急地道:“我们已把他埋葬了,怎么办呢?”
狄希道:“请你们和我到他坟上去,凿开他的坟墓,开棺查看一下吧!”
元石家里的人同意了,便和狄希到元石坟上去。只见他的坟上蒸腾着无限的水汽,仿佛和雾一般,盘旋着,一直上升到天空。
元石家里的人惊呼道:“坟上怎么会有这许多水汽?”
狄希道:“这是他的汗气,不要紧的。”
等到他们掘开了坟,水汽蒸腾得益发厉害了。打开了棺,只见元石满身淋漓地淌着汗,伸了一个懒腰,张开了倦眼,拖长了声音说道:“好酒,好酒,这一醉真痛快呀!”
元石瞥眼看见了狄希,欣然问道:“你这酒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怎么只给我喝了一杯,便醉了我一夜,直到此刻才醒?”停了一下,他又问道:“现在,太阳已是出得很高了吧?”
在坟上的人,看了他那种迷离的醉态,都大笑起来。
可是这些人因为嗅到了元石的汗气,后来回到家里,也都醉卧了三个月。
【注释】
①中山:这个中山是古国名,在现在河北定州市一带。
情愿代友人死
【故事】
汉朝桓帝时候,颍川①人荀巨伯,远道去看友人的病,适值胡贼来攻城。
友人告巨伯道:“我今有病在身,不能逃命,死就罢了!你可速去。”
巨伯道:“我远道来,原是来看护你的。今天你叫我去,我就怕死而去,这算什么朋友呢?负了友义去求生,不是我荀巨伯所做的。”
胡贼破了城,看见巨伯在那里,便睁大着凶眼,对巨伯道:“我们大兵到来,全城人都逃得一个不留。你是何等样人,敢独留在此?”巨伯道:“友人有病,不忍离开他,情愿死,情愿代友人死。”
贼伙听了这话,很为感动,自相警告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不要再留在这有义之地!”
胡贼便收兵回去,一城因此保全。
【注释】
①颍川:郡名,在今河南许昌等地。
序说
《搜神记》有两部:前部共二十卷,是晋朝新蔡干宝(字令升)撰述的;后部名《搜神后记》,共十卷,相传为晋朝浔阳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的著作。
有人说,现在所流行的《搜神记》,已经不是干宝的原书。就是《搜神后记》,只要从它年代的矛盾上看起来(陶潜死于南朝宋元嘉四年,书中却记有元嘉十四、十六年的事),恐怕也是后人所假托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在考据,关于这些,尽可不必去管它。
我们只觉得,这部书中的文字,虽过于古奥,也许不易了解,可是,它所记载的神怪故事——如《千日酒》《细腰》等——和民间传说——如《十九郎借寿》《田螺精》等——却大都是富有兴趣,很合我们的口味的。所以,特地在这三十卷书中,选取了最精彩的二十余篇,将它译成语体文,以便我们的阅读。
序说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著作的。
刘是南朝宋时的临川人。他采集汉晋以来的韵闻逸事、名言隽语,记录起来,成就这书,共六卷。其中因为事实的性质不同,分为三十六门,起德行,止仇隙,编制清楚,笔墨尤其精绝。刘应登评论这书的文学价值说:“虽典雅不如《左氏》《国语》,驰骛不如诸《国策》,而清微、简远,居然立胜。”总之,这书描写一人一事,字义语气,都是耐人寻味,大有“咽之愈多,嚼之不见”的妙处。
选译本书的例:
(一)对于儿童时期的故事,像“八岁的范宣痛哭伤指”“九岁的杨姓儿对孔君平”“十岁的孔文举见李元礼”等,选译尤多。
(二)一人有同性质的事情两件以上,原书分作两节或三节叙述的,选译时,认为有合并的必要,就合并起来。
(三)原书上的人名,同是一人,先后称呼不同,比如王浑,字玄冲,也称司徒,又称京陵;郗鉴字道徽,也称太尉,也称太傅或司空。读者感觉非常不便。选译时,凡是人的称呼,概用名字。比如王浑便称王浑,郗鉴便称郗鉴。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厚重历史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米白色的纸张配上清晰的宋体印刷,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上,我想象中应该会采用一些古典的纹饰,也许是祥云缭绕,或许是古籍的线装风格,整体色调应该偏向古朴典雅,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古代世界。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烫金的字体、精美的勒口,都体现了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尤其期待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书签的配置,或者是随书附赠的某种与古典文化相关的物件,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外在形象,无疑是成功吸引我购买的第一步,它散发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是让我无法抗拒的魅力所在。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致、专业,并且充满了对阅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那种能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的叙事性作品,希望它能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带着我穿越时空,去体验那些鲜活的古代人物和他们的命运轨迹。我期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既有文言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易懂,能够在保留古典文学精髓的同时,让今天的读者能够无碍地进入故事的语境。真正好的故事,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即便题材是上古的传说或魏晋的清谈,其内核也必然是关于人性的探讨——爱、恨、痴、嗔、隐逸与入世的挣扎。我期待作者在人物刻画上能做到入木三分,让那些传说中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挣扎的个体。如果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时代背景的介绍,哪怕是只言片语,都能让故事的画面感更加丰富和立体,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历史的呼吸。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个人偏爱留白适中的版式,这样在阅读时才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字体的选择,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故事篇章有细微的调整,或许能更好地烘托气氛,比如在讲述奇谲诡异的故事时,使用略带瘦长的字体,而在描述哲理思辨时,则采用稳重的字体,这将是匠心独运的表现。同时,作为一本可能涉及大量典故和人名的小说或故事集,准确且清晰的注释系统是不可或缺的。我希望那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典故都能有详尽的脚注或尾注,这样既能保证阅读的流畅性,也能让有心深究的读者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而不是每遇到一个生词就要中断阅读去搜索,那会极大地破坏阅读的沉浸感。优秀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对内容最好的致敬和呈现方式。
评分这本书如果能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那将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在故事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桥梁。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这些故事的源流考证,它们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演变,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乃至民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某个神话传说在不同朝代是否有不同的解读?某个名士的轶事背后,折射出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风气?如果能有一些精炼的导读或评论,指出这些故事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那这本书的深度就会大大提升,从一本“故事书”升华为一本“文化读本”。这种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点,是衡量一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重要标准。
评分对我而言,一本好的历史或文化类书籍,其意义远超一时的消遣。它应该具备某种“回味价值”,即合上书本之后,故事和思考仍能在脑海中萦绕不散。我期待这本书能引发我对自己文化根源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我们民族的想象力是如何构建这些世界的,古代人如何面对未知和死亡,他们的精神寄托在哪里。这种精神层面的触动和启迪,是任何快餐式娱乐无法比拟的。一本成功的经典解读,应该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生活中的某些侧面。如果读完之后,我能带着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今天的人情世故,那么这本书就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了我书架上一个常读常新的精神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