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驗證漫遊指南――從係統理論到UVM的驗證全視界

芯片驗證漫遊指南――從係統理論到UVM的驗證全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斌 著
圖書標籤:
  • 芯片驗證
  • UVM
  • 係統驗證
  • FPGA驗證
  • ASIC驗證
  • 數字電路驗證
  • 驗證方法學
  • 驗證工程師
  • EDA工具
  • 功能驗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390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57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0
字數:8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資深驗證專傢劉斌(路桑)嚮您全麵介紹芯片驗證,從驗證的理論,到SystemVerilog語言和UVM驗證方法學,再到高級驗證項目話題。這本綜閤性、實用性的驗證理論和編程方麵的圖書,針對芯片驗證領域不同級彆的驗證工程師,給齣由淺入深的技術指南:學習驗證理論來認識驗證流程和標準,學習SystemVerilog語言和UVM方法學來掌握目前主流的動態驗證技術,瞭解高級驗證話題在今後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參考。

作者簡介

劉斌(路桑)目前是Intel公司的資深驗證專傢。在Intel移動通信事業部主持驗證架構規劃和方法學研究,擔任過幾款億門級通信芯片的驗證經理角色。在工程領域之外,他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客座講授芯片驗證課程。創辦的驗證技術訂閱號“路科驗證”,目前已有超過10000名的訂閱者。多次在設計驗證行業國際會議和展覽中發錶論文,並做瞭富有特色的演講。在西安交通大學取得微電子專業學士學位,在瑞典皇傢理工學院取得芯片設計專業碩士學位。

目錄

第1章 芯片驗證全視
1.1 功能驗證簡介
1.2 驗證的處境
1.2.1 驗證語言的發展
1.2.2 驗證麵臨的挑戰
1.3 驗證能力的5個維度
1.3.1 完備性
1.3.2 復用性
1.3.3 高效性
1.3.4 高産齣
1.3.5 代碼性能
1.4 驗證的任務和目標
1.4.1 按時保質低耗
1.4.2 芯片研發與客戶反饋
1.4.3 缺陷增長麯綫
1.5 驗證的周期
1.5.1 驗證周期中的檢查點
1.5.2 功能詳述
1.5.3 製定驗證計劃
1.5.4 開發驗證環境
1.5.5 調試環境和HDL文件
1.5.6 迴歸測試
1.5.7 芯片生産
1.5.8 矽後係統測試
1.5.9 逃逸分析
1.6 本章結束語
第2章 驗證的策略
2.1 設計的流程
2.1.1 TLM模型的需求和ESL開發
2.1.2 傳統的係統設計流程
2.1.3 ESL係統設計流程
2.1.4 語言的抽象級比較
2.1.5 傳統的係統集成視角
2.1.6 ESL係統集成視角
2.2 驗證的層次
2.2.1 模塊級
2.2.2 子係統級
2.2.3 芯片係統級
2.2.4 矽後係統級
2.3 驗證的透明度
2.3.1 黑盒驗證
2.3.2 白盒驗證
2.3.3 灰盒驗證
2.4 激勵的原則
2.4.1 接口類型
2.4.2 序列顆粒度
2.4.3 可控性
2.4.4 組件獨立性
2.4.5 組閤自由度
2.5 檢查的方法
2.6 集成的環境
2.6.1 驗證平颱
2.6.2 待驗設計
2.6.3 運行環境
2.6.4 驗證管理
2.7 本章結束語
第3章 驗證的方法
3.1 動態仿真
3.1.1 定嚮測試
3.1.2 隨機測試
3.1.3 基於覆蓋率驅動的隨機驗證
3.1.4 基於TLM的隨機驗證
3.1.5 斷言檢查
3.2 靜態檢查
3.2.1 語法檢查
3.2.2 語義檢查
3.2.3 跨時鍾域檢查
3.2.4 形式驗證
3.3 開發環境
3.3.1 Vim開發環境
3.3.2 商業SV開發環境――DVT
3.4 虛擬模型
3.5 硬件加速
3.6 效能驗證
3.6.1 功率和能量
3.6.2 靜態功耗和動態功耗
3.6.3 節能技術
3.6.4 效能驗證
3.6.5 功耗預測與優化
3.7 性能驗證
3.7.1 設定目標
3.7.2 測試環境
3.7.3 驗證方法
3.8 趨勢展望
3.8.1 技術之間的橫嚮跨越
3.8.2 層次之間的縱嚮復用
3.9 本章結束語
第4章 驗證的計劃
4.1 計劃概述
4.2 計劃的內容
4.2.1 技術的視角
4.2.2 項目的視角
4.3 計劃的實現
4.3.1 邀請相關人員
4.3.2 開會討論
4.3.3 確定測試場景
4.3.4 創建驗證環境
4.4 計劃的進程評估
4.4.1 迴歸測試通過率
4.4.2 代碼覆蓋率
4.4.3 斷言覆蓋率
4.4.4 功能覆蓋率
4.4.5 缺陷麯綫
4.5 本章結束語
第5章 驗證的管理
5.1 驗證周期的檢查清單
5.2 驗證管理的三要素
5.2.1 時間管理
5.2.2 人力資源安排
5.2.3 任務拆分和重組
5.3 驗證的收斂
5.3.1 迴歸流程
5.3.2 迴歸質量
5.3.3 迴歸效率
5.4 讓漏洞無處可逃
5.5 團隊建設
5.6 驗證師的培養
5.6.1 全矽能力
5.6.2 不做假設
5.6.3 專注力
5.6.4 邏輯性
5.6.5 “戰鼓光環”
5.6.6 降低復雜度
5.7 驗證的專業化
5.7.1 對驗證的偏見
5.7.2 驗證麵臨的現狀
5.7.3 驗證標準化
5.7.4 驗證經驗的積纍和突破
5.8 本章結束語
第6章 驗證的結構
6.1 測試平颱概述
6.2 硬件設計描述
6.2.1 功能描述
6.2.2 設計結構
6.2.3 接口描述
6.2.4 接口時序
6.2.5 寄存器描述
6.3 激勵發生器
6.4 監測器
6.5 比較器
6.6 驗證結構
6.6.1 項目背景
6.6.2 MCDF驗證進度安排
6.7 本章結束語
第7章 SV環境構建
7.1 數據類型
7.2 模塊定義與例化
7.2.1 模塊定義
7.2.2 模塊例化
7.2.3 參數使用
7.2.4 參數修改
7.2.5 宏定義
7.3 接口
7.3.1 接口連接方式1
7.3.2 接口連接方式2
7.3.3 接口的其他應用
7.4 程序和模塊
7.4.1 Verilog設計競爭問題
7.4.2 SV的仿真調度機製
7.4.3 module數據采樣示例1
7.4.4 module數據采樣示例2
7.4.5 program數據采樣示例
7.5 測試的始終
7.5.1 係統函數調用方式結束
7.5.2 program隱式結束
7.5.3 program顯式結束
7.6 本章結束語
第8章 SV組件實現
8.1 激勵發生器的驅動
8.1.1 激勵驅動的方法
8.1.2 任務和函數
8.1.3 數據生命周期
8.1.4 通過接口驅動
8.1.5 測試嚮量産生
8.1.6 仿真結束控製
8.2 激勵發生器的封裝
8.2.1 類的封裝
8.2.2 類的繼承
8.2.3 成員覆蓋
8.2.4 虛方法
8.2.5 句柄使用
8.2.6 對象復製
8.2.7 對象迴收
8.3 激勵發生器的隨機化
8.3.1 可隨機的激勵種類
8.3.2 約束求解器
8.3.3 隨機變量和數組
8.3.4 約束塊
8.3.5 隨機化控製
8.3.6 隨機化的穩定性
8.3.7 隨機化的流程控製
8.3.8 隨機化的係統函數
8.4 監測器的采樣
8.4.1 Interface clocking簡介
8.4.2 利用clocking事件同步
8.4.3 利用clocking采樣數據
8.4.4 利用clocking産生激勵
8.4.5 monitor的采樣功能
8.5 組件間的通信
8.5.1 通知的需求
8.5.2 資源共享的需求
8.5.3 數據通信的需求
8.5.4 進程同步的需求
8.5.5 進程通信要素的比較和應用
8.6 比較器和參考模型
8.6.1 異常檢查
8.6.2 常規檢查
8.6.3 時序檢查
8.6.4 組件連接
8.7 測試環境的報告規範
8.7.1 信息報告庫
8.7.2 信息庫使用場景
8.8 本章結束語
第9章 SV係統集成
9.1 包的意義
9.2 驗證環境的組裝
9.2.1 封裝驗證環境的方式
9.2.2 模塊環境的復用考量
9.2.3 比較器的復用考量
9.2.4 頂層環境的實現
9.3 測試場景的生成
9.3.1 動態控製激勵
9.3.2 調度多個激勵器
9.3.3 綫程的精細控製
9.3.4 動態測試嚮量
9.3.5 嚮量群落的並發控製
9.4 靈活化的配置
9.4.1 Agent的兩麵性
9.4.2 各個組件的模式配置
9.4.3 驗證結構的集成順序
9.5 初論環境的復用性
9.5.1 復用的策略
9.5.2 水平復用的應用
9.5.3 垂直復用的應用
9.6 本章結束語
第10章 UVM世界觀
10.1 我們所處的驗證時代
10.2 類庫地圖
10.3 工廠機製
10.3.1 工廠的意義
10.3.2 工廠提供的便利
10.3.3 覆蓋方法
10.3.4 確保正確覆蓋的代碼要求
10.4 核心基類
10.4.1 域的自動化
10.4.2 復製
10.4.3 比較
10.4.4 打印
10.4.5 打包和解包
10.5 phase機製
10.5.1 phase執行機製
10.5.2 如何開始UVM仿真
10.5.3 如何結束UVM仿真
10.6 config機製
10.6.1 interface傳遞
10.6.2 變量設置
10.6.3 config object傳遞
10.6.4 config機製
10.6.5 其他配置方法
10.6.6 uvm_resource_db的使用
10.7 消息管理
10.7.1 消息方法
10.7.2 消息處理
10.7.3 消息機製
10.8 宏的優劣探討
10.9 本章結束語
第11章 UVM結構
11.1 組件傢族
11.1.1 uvm_driver
11.1.2 uvm_monitor
11.1.3 uvm_sequencer
11.1.4 uvm_agent
11.1.5 uvm_scoreboard
11.1.6 uvm_env
11.1.7 uvm_test
11.2 把DUT裝進TB分幾步
11.2.1 MCDF頂層驗證環境方案1
11.2.2 MCDF頂層驗證環境方案2
11.3 構建環境的內經
11.3.1 環境構建的四要素
11.3.2 環境元素分類
11.4 本章結束語
第12章 UVM通信
12.1 TLM通信概論
12.2 單嚮、雙嚮及多嚮通信
12.2.1 單嚮通信
12.2.2 雙嚮通信
12.2.3 多嚮通信
12.3 通信管道應用
12.3.1 TLM FIFO
12.3.2 Analysis Port
12.3.3 Analysis TLM FIFO
12.3.4 Request & Response 通信
管道
12.4 TLM2通信
12.4.1 接口實現
12.4.2 傳送數據
12.4.3 時間標記
12.4.4 典型使用
12.5 同步通信元件
12.5.1 uvm_event應用
12.5.2 uvm_barrier應用
12.5.3 uvm_callback應用
12.6 本章結束語
第13章 UVM序列
13.1 新手上路
13.2 Sequence和Item
13.2.1 Sequence Item
13.2.2 Flat Sequence
13.2.3 Hierarchical Sequence
13.3 Sequencer和Driver
13.3.1 雙方的TLM端口和方法
13.3.2 事務傳輸實例
13.3.3 通信時序
13.4 Sequencer和Sequence
13.4.1 發送sequence及item的方法和宏
13.4.2 sequencer的仲裁特性及應用
13.5 Sequence的層次化
13.5.1 Hierarchical Sequence
13.5.2 Virtual Sequence
13.5.3 Layering Sequence
13.6 本章結束語
第14章 UVM寄存器
14.1 寄存器模型概覽
14.2 寄存器模型的集成
14.2.1 總綫UVC的實現
14.2.2 MCDF寄存器模塊代碼
14.2.3 Adapter的實現
14.2.4 Adapter的集成
14.2.5 前門訪問
14.2.6 後門訪問
14.2.7 前門訪問和後門訪問的比較
14.3 寄存器模型的常規方法
14.3.1 mirrored、desired和actual value
14.3.2 prediction的分類
14.3.3 uvm_reg的訪問方法
14.3.4 mem與reg的聯係和差彆
14.3.5 內建sequences
14.4 寄存器模型的場景應用
14.4.1 如何檢查寄存器模型
14.4.2 功能覆蓋率的實現
14.5 本章結束語
第15章 驗證平颱自動化
15.1 為什麼需要一款代碼生成器
15.2 UVM Framework
15.3 如何定製一款TB自動化工具
15.3.1 驗證環境的自動化創建
15.3.2 測試框架和測試用例的垂直復用
15.3.3 中心化的功能覆蓋率管理
15.4 本章結束語
第16章 跨平颱移植復用
16.1 便攜激勵標準(PSS)
16.2 PSS工具集概覽
16.2.1 inFact
16.2.2 Perspec
16.2.3 Breker Trek係列
16.3 跨平颱的驗證結構考量
16.3.1 virtual prototyping與simulation的混閤仿真
16.3.2 virtual prototyping與FPGAprototyping的混閤仿真
16.3.3 simulation與emulation的混閤仿真
16.3.4 virtual prototyping與emulation的混閤仿真
16.4 本章結束語
第17章 SV及UVM接口應用
17.1 DPI接口和C測試
17.1.1 總綫接口的讀寫實現
17.1.2 virtual_core類的定義
17.1.3 DPI方法的實現
17.1.4 多核並行處理實現
17.1.5 中斷響應的實現
17.2 SystemC與UVM的TLM2通信
17.2.1 UVMC連接
17.2.2 UVM指令API
17.3 MATLAB及Simulink模型與UVM的混閤仿真
17.4 腳本語言與UVM的交互
17.4.1 綫上控製和綫下激勵的交互應用
17.4.2 綫上控製和綫上激勵的交互應用
17.5 本章結束語
第18章 SV及UVM高級話題
18.1 SystemVerilog開源公共庫
18.1.1 SV開源庫之一:svlib
18.1.2 SV開源庫之二:cluelib
18.2 SV單元測試方法SVUnit
18.3 OVM到UVM的移植
18.3.1 OVM代碼檢視
18.3.2 OVM到UVM的代碼自動轉換
18.3.3 替換OVM phase方法
18.3.4 替換OVM objection方法
18.3.5 替換OVM configuration方法
18.3.6 添加UVM的新特性
18.4 OVM與UVM的混閤仿真
18.4.1 UVM-ML驗證框架
18.4.2 OVM兼容層
18.4.3 XVM
18.5 本章結束語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序(一)


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IC)産業高速蓬勃發展,與發達國傢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國傢集成電路産業基金起到瞭積極的推動作用。産業基金的第二期將重點投資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預計規模有望達2000億元。設計領域的投入,將會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通信、智能汽車、智能電網等國傢戰略和新興行業,創造齣科技含量更高、能夠實現進口替代的高端集成電路芯片。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集成電路企業正呈現齣數量和規模迅速增長、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在大量資本投入的背景下,企業對IC設計工程型專業人纔的需求非常迫切,形成瞭巨大的人纔需求缺口。需求差距錶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高校每年畢業的IC設計人纔無法滿足數量需求。另一方麵,畢業生的專業IC技能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也存在一定欠缺。因此,為瞭全麵推動創新型復閤IC工程人纔的培養,作為人纔培養主力軍的高校和集成電路企業之間就需要進行資源共享與深度産學閤作,共同推動我國IC人纔培養質量的提升。

在産學閤作方麵,十多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通過與英特爾等行業骨乾企業的密切閤作,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在閤作機製、課程體係、教學方法等方麵形成瞭鮮明的特色,為IC創新人纔培養奠定瞭堅實的基礎。2015年,微電子學院與本書作者及其所在的英特爾公司攜手開展IC教學內容改革與協同育人的産學閤作項目,邀請作者到我院客座講授集成電路芯片驗證課程,並在課程結束後優選學生到英特爾和其他眾多國內高端IC公司參加實習,進行項目實踐並完成工程論文。可以說,將企業實踐經驗引入教學體係,搭建起良好的産學協同育人平颱,使得我院學生在知識體係和實踐能力方麵獲得瞭顯著提升,大大提升瞭我院人纔培養的行業適應度和滿意度。我院與英特爾公司建立的研究生培養基地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示範基地。

在與作者交流時,得知作者計劃將此書作為IC驗證工程類教材,我感到非常高興。我校已經和作者達成一緻,將這三年以來逐漸打磨完善的芯片驗證課程推廣至中國大學慕課(MOOC)在綫教育平颱,將閤作多年形成的優秀工程實踐課程成果與全國其他高校分享,共同推進我國IC專業人纔培養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作者一直工作在企業研發的一綫,是國際IC行業領導者英特爾公司的資深驗證專傢,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深知目前IC驗證人纔所需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同時,作者在我校和西安交通大學客座講授芯片驗證課程多年,對驗證理論有很深的理解。因此,我相信本書將會成為集成電路驗證理論與實踐高度融閤的不可多得的著作。作者能夠堅持多年在我校開展芯片驗證工程教學,在校企閤作培養集成電路工程型人纔中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在此我對作者長期緻力於産學結閤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錶示由衷的感謝與敬意。

在本書齣版前夕,我應邀為本書作序,感到非常榮幸。希望本書能為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創新型工程人纔培養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希望作者進一步將本書和芯片驗證課程嚮全國推廣,為中國集成電路人纔培養貢獻更大的力量。

張進成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序(二)


數字集成係統的驗證,是提高設計芯片一次流片成功的關鍵。驗證工作與設計仿真工作不同,仿真的目的是證明設計方案的正確性,用仿真的方法證明設計方案符閤擬定的設計規範;驗證工作則是證明設計方案中不存在錯誤。理想情況下,存在任何設計錯誤的方案都不應該進入流片,換句話說,進入流片環節的設計方案中不應該存在已知錯誤。驗證過程的目標就是找齣設計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錯誤。

設計錯誤很容易造成芯片完全不能工作,而修正錯誤重新流片不但需要投入額外的費用,更會大大推遲將芯片上市時間,這些風險對於芯片産品的開發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隨著芯片製造工藝的更加精細,芯片製造費用的不斷增加,芯片功能越來越復雜,驗證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本書作者2010年在瑞典皇傢理工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芯片驗證工作,本書是其多年實際工作經驗的結晶。全書的內容涉及驗證方法及流程設計,也涉及常用數字單元的驗證經驗。相信本書的內容有益於高等學校數字集成係統設計的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學習,有益於集成電路領域從事數字係統設計的工程師的工作,更有益於直接從事集成電路驗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

中國集成電路産業的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高速發展階段。相信本書的齣版定會給集成電路設計行業帶來新的知識、成熟的經驗,為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王誌華

清華大學教授,IEEE Fellow

2018年3月於清華園




前 言


在我有限的工作生涯中值得我慶幸的是,剛進入工作崗位時的第一任老闆給瞭我選擇的權利——設計崗還是驗證崗?因為當時我已經在國外學習瞭芯片驗證的相關知識,也瞭解瞭驗證的相關事務,於是便選擇瞭驗證崗並一直從事到現在。與國內多數驗證工程師的入職經曆不同的是,我當時是有更多選擇的,而選擇驗證崗,並不是被公司指派到瞭驗證崗。這中間的差彆在於,一傢認可驗證工程師貢獻的公司是將驗證崗位與其他崗位同等看待的,甚至由於依賴驗證質量而會給予驗證更多的褒奬。從這兩年芯片設計行業的招聘數據來看,驗證工程師與設計工程師的薪資是看齊的。盡管驗證工程師的春天已經到來,不過我們還需要在芯片設計産業鏈上製定自己的從業標準,提高驗證工程師的從業形象,繼而纔能擺脫多年以來設計為主,驗證為輔的陳舊思想。

參考清華大學魏少軍教授在2017年SEMICON大會上的講稿內容,我國在2020年的芯片設計從業人數需求將從現有的13萬人急速增長到28萬人,而全國高校每年培養的各類集成電路人纔還不到1萬人。這中間的人纔數量差距對於高校人纔培養和企業用人單位都已是嚴峻的問題。在這麼大的人纔資源挑戰麵前,2015年國傢教育部發布瞭關於支持有關高校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通知,其中包括9所高校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17所高校籌備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在提高教學質量、擴充從業人纔的同時,該通知要求加快培養集成電路産業急需的工程型人纔,建立學院新型用人機製,鼓勵教師潛心育人並主動開展産學閤作,聘請一定比例的企業專傢授課或擔任指導教師,引進國外高水平專傢,建立一支由專職教師、企業專傢和兼職教師組成的師資隊伍,推動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國際化發展。

同樣也是在2015年春季,我應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梁峰教授的邀請,為集成電路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開設瞭“SoC係統驗證”英文課程。同年,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史江義教授的邀請,為集成電路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開設瞭“SystemVerilog芯片驗證”課程,到現在已然度過三個春鞦。隨著課程內容體係的不斷打磨完善,以及每學期上百人的課程反饋,院方和學生都一緻認為應該將這門課推廣到全國。因此在本書齣版的同時,我也在積極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對接,希望通過結閤驗證課程和本書的齣版,在不久的將來通過中國大學MOOC(慕課)網可以讓更多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學生瞭解驗證的知識,擴大産學結閤的影響。讓更多在校學生能夠接觸主流的芯片驗證知識,同時也使得芯片設計企業可以獲得具備相關技能的人纔,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

響應國傢集成電路産業戰略是IC從業者的幸事。在與高校展開校企閤作的不久,我於2016年春季開始計劃將驗證課程做成精品課程,從高校教育齣發來影響芯片行業對驗證崗位的認識,並且為企業輸送閤格的工程類人纔。為瞭配閤這一計劃,我創辦瞭“路科驗證”的技術訂閱號。我創辦這個訂閱號的初衷一方麵是為瞭督促自己能夠定期地輸齣文章,另外一方麵也是可以從驗證技術文章中早一點獲得讀者的反饋來修正本書內容。在2017年夏季,本書的所有內容完成,有賴於張國強先生的引薦,我得以與電子工業齣版社簽訂著作齣版閤同。不過與計劃有點齣入的是,此書原本是計劃在2017年鞦季麵市的,這可以為我的學生們提供配套的驗證課程教材,也是為瞭給我的女兒大濛慶祝生日。結果由於企業項目的壓力和對齣版過程的樂觀估計,一直將此書延遲到瞭2018年的春季,以至於我的二女兒小濛已然半歲瞭。

路科驗證訂閱號在2017年鞦季校招期間發布瞭一篇文章——《麵對這份2017年的IC應屆薪資錶,我真想再畢業一次!》,引起瞭驗證從業人員的廣泛評論和轉載。這篇文章也讓即將從事驗證的大學生們認識到國內IC行業的朝陽形勢。我相信,隻有正確引導大學生對驗證的認識,纔可能在未來讓這些從事IC行業的精英們將驗證的重要性銘記在心,而不論他們將來進入設計崗位、驗證崗位又或者是項目管理等其他崗位。

麵對日益復雜的芯片係統設計和IP的高度集成方式,驗證的重要性日益突齣。驗證工程師們不再僅僅掌握某一種工具或者某一種語言就可以確保芯片的功能正確。他們需要掌握多種工具和多種語言,並且在項目環節中需要選擇閤適的工具和方法纔有可能滿足緊張的項目節點和復雜的設計功能要求。同時,功能正確也不再是芯片的唯一指標,在移動化時代,芯片的低功耗和高性能兩大要求也被擺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驗證工程師即使掌握瞭十八般武藝,還需要將它們靈活應用,最終纔能做好芯片的“守護人”,為高成本流片掃清障礙,降低流片的風險。

驗證工程師的經驗提高得比較快,這與他們從事於近似軟件代碼編寫的工作性質有關。驗證工程師可以通過快速訓練、試錯並且再糾正來提升經驗。基於這一背景,近些年驗證方法學一直藉鑒軟件開發的手段,不斷地在提升驗證效率。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驗證行業將因為與芯片設計復雜度不斷加大的效率代溝而需要不斷推齣新的工具、語言和方法學來提升其效率。驗證崗位的知識“半衰期”要比同行業的其他崗位更短,驗證工程師因此需要保持不斷學習的心態來武裝自己。同時對於高校畢業生,驗證崗位的招聘要求也將不斷提高。可以預見到是,將來的芯片設計行業需求矛盾在於,需要數量巨大的驗證工程師來為芯片質量保駕護航,但日益提高的崗位技能要求又使得高校無法很好地培養驗證人纔。相比於設計工程師,驗證工程師是更趨近於工程型的人纔,因此如何能



《深入理解集成電路設計與驗證:從理論基石到實踐前沿》 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浪潮中,集成電路(IC)作為驅動這一切的“大腦”,其復雜性與日俱增。一款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的芯片問世,離不開一個至關重要但又常常被低估的環節——驗證。本書並非旨在提供某個特定領域或工具的“漫遊指南”,而是緻力於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集成電路從設計理念到最終成品過程中,驗證的核心思想、方法論以及其在現代芯片開發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的全麵認知。 我們深知,現代芯片設計已經從最初的晶體管級彆電路設計,發展成為高度抽象、模塊化、係統化的工程。同樣,驗證也早已超越瞭簡單的功能檢查,演變為一個涵蓋瞭從規格定義、架構設計、邏輯實現到最終物理實現的全流程、多層次的質量保障體係。本書的核心目標,正是要撥開籠罩在驗證工作上的迷霧,揭示其內在的邏輯與科學性,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係統性的思考框架。 第一部分:驗證的思想基石——從係統理論的視角 驗證的本質,是“證明”。但證明什麼?證明設計是否忠實地實現瞭其預期的規格,並且能夠在各種預期的和非預期的條件下穩定運行。這一“證明”的過程,離不開深刻的係統理論支撐。 1. 信息論與驗證的邊界: 任何設計都存在一個信息論上的最大可能復雜度,而驗證的任務,就是在這個無限可能性的空間中,找到並覆蓋所有關鍵的、可能導緻失效的“信息點”。我們將探討信息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熵、信道容量等,如何隱喻地體現在驗證的覆蓋度分析中,以及為何我們永遠無法實現“絕對100%”的驗證,而是追求“足夠高”且“可證明”的信心。 2. 形式化方法與邏輯推理: 在追求精確性的道路上,形式化方法為我們提供瞭嚴謹的數學工具。本書將深入淺齣地介紹一些基礎的形式化方法,例如模型檢測(Model Checking)和定理證明(Theorem Proving)。我們將闡述這些方法如何通過數學邏輯精確描述設計行為和規格,並利用算法自動搜索潛在的錯誤。這不僅僅是工具的使用,更是理解如何將抽象的邏輯轉化為可執行的驗證過程。我們將強調,理解形式化方法的邏輯原理,比掌握某個特定工具的語法更為重要,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理解驗證的深層限製與可能性。 3. 狀態空間爆炸與搜索策略: 現代芯片的復雜狀態空間是驗證的最大挑戰之一。我們將從圖論和搜索算法的角度,分析狀態空間爆炸(State Space Explosion)問題的本質,並介紹一些經典和現代的搜索策略,例如廣度優先搜索(BFS)、深度優先搜索(DFS),以及更高級的啓發式搜索(Heuristic Search)和隨機搜索(Random Search)。理解這些搜索策略的優劣勢與適用場景,是高效構建驗證環境和選擇驗證方法的基礎。 4. 抽象層次與驗證粒度: 驗證並非總是以最精細的晶體管級彆進行。本書將探討不同抽象層次的驗證方法,從係統級(System Level)到寄存器傳輸級(RTL)再到門級(Gate Level)。我們將分析在不同抽象層次下,驗證的關注點、方法、工具以及對驗證效率的影響。這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要選擇在某個特定層次進行驗證,以及如何從高層次的係統行為推導齣低層次的邏輯要求。 第二部分:現代芯片驗證的係統性工程實踐 理論的指導最終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工程實踐中。本部分將聚焦於現代芯片驗證中常見的工程方法論和核心技術。 1. 麵嚮驗證的設計(Design for Verification - DfV): 驗證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計的可驗證性。我們將探討DfV的原則,例如如何通過模塊化設計、良好的接口定義、清晰的規格說明、以及內置的自檢(Self-test)和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機製,來簡化驗證工作,提高覆蓋度,並減少後期返工。理解DfV,意味著從設計之初就將驗證納入考量,實現設計與驗證的有機融閤。 2. 驗證方法論的演進與選擇: 我們將迴顧不同的驗證方法論,從傳統的動態驗證(Dynamic Verification),如仿真(Simulation)和後仿真(Post-simulation),到靜態驗證(Static Verification),如形式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靜態時序分析(Static Timing Analysis - STA)和靜態代碼分析(Static Code Analysis)。我們將深入分析每種方法的原理、適用範圍、優勢與局限性,並探討如何根據項目的具體需求,組閤使用不同的方法,形成一套最優的驗證策略。 3. 激勵生成與場景覆蓋: 驗證的有效性高度依賴於激勵(Stimulus)的質量。本書將詳細介紹各種激勵生成技術,從手工編寫(Directed Test)到隨機激勵(Random Stimulus Generation),再到覆蓋度驅動的激勵(Coverage-Driven Stimulus Generation - CDS)。我們將探討如何定義有效的約束(Constraints)和期望模型(Assertions),以及如何利用覆蓋度指標(Coverage Metrics),如功能覆蓋度(Functional Coverage)、代碼覆蓋度(Code Coverage)和錶達式覆蓋度(Expression Coverage),來指導激勵的生成,確保關鍵場景得到充分的測試。 4. 響應檢查與行為斷言: 僅僅生成激勵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效地檢查設計的響應。本書將重點介紹斷言(Assertions)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仿真環境中實現屬性檢查(Property Checking)。我們將講解如何利用各種斷言語言(如SVA, PSL)來錶達設計的預期行為,並闡述斷言如何捕獲那些傳統測試用例可能遺漏的瞬時錯誤和時序相關的問題。 5. 驗證環境的構建與組件: 現代驗證需要一個健壯的驗證環境。我們將探討驗證環境的架構設計,以及其中包含的關鍵組件,如測試平颱(Testbench)、激勵生成器(Stimulus Generator)、響應檢查器(Response Checker)、覆蓋度收集器(Coverage Collector)以及調試工具(Debugging Tools)。我們將強調驗證環境的可復用性(Reusability)、可擴展性(Scalability)和可維護性(Maintainability)對於項目成功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驗證工具與流程的實踐智慧 雖然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工具,但理解現代驗證工具的設計理念和工作流程,對於有效運用它們至關重要。 1. 仿真技術: 仿真仍然是驗證中最主流的技術之一。我們將探討事件驅動仿真(Event-Driven Simulation)的原理,以及編譯器驅動仿真(Compiled-Code Simulation)和解釋器驅動仿真(Interpreted Simulation)的差異。同時,我們將介紹一些提高仿真效率的技術,例如增量編譯(Incremental Compilation)、並行仿真(Parallel Simulation)、分布式仿真(Distributed Simulation)以及波形查看器(Waveform Viewer)的使用技巧,以應對大規模設計的驗證挑戰。 2. 靜態分析與形式驗證的應用: 對於一些關鍵模塊和核心邏輯,靜態分析和形式驗證能提供比仿真更精確、更具說服力的結果。我們將介紹靜態時序分析(STA)在發現時序違例方麵的核心作用,以及形式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如何在不依賴仿真激勵的情況下,通過窮盡搜索來證明設計的正確性或發現反例。我們將重點討論如何閤理地選擇使用形式驗證的時機和方法,以及如何將形式驗證的結果與仿真驗證的結果進行互補。 3. 覆蓋度驅動驗證(Coverage-Driven Verification - CDV)的流程: CDV是現代驗證的核心理念。我們將詳細闡述CDV的完整流程,包括: 定義覆蓋度指標(Defining Coverage Items): 如何根據規格和設計,精確定義需要覆蓋的功能點、狀態和轉換。 生成激勵(Generating Stimulus): 如何利用覆蓋度信息來指導隨機激勵的生成,確保“盲點”被覆蓋。 收集與分析覆蓋度(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Coverage): 如何使用工具收集仿真結果中的覆蓋度數據,並對覆蓋度報告進行深入分析,識彆未覆蓋區域。 迭代優化(Iterative Refinement): 如何根據覆蓋度分析結果,調整激勵策略、增加測試用例、或修改設計,形成一個持續優化的閉環。 4. 跨團隊協作與驗證流程集成: 芯片開發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驗證團隊需要與設計團隊、軟件團隊、係統集成團隊等緊密協作。我們將探討跨團隊溝通的策略,以及如何將驗證流程無縫集成到整體的芯片開發生命周期(Chip Development Lifecycle - CDL)中。這包括版本控製(Version Control)、問題跟蹤(Bug Tracking)、自動化構建(Automated Builds)和持續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等工程實踐。 結語 本書並非一本“速成手冊”,而是希望成為讀者在集成電路驗證領域深入探索的引路人。我們相信,隻有深刻理解瞭驗證背後的科學原理、係統思想和工程方法,纔能真正掌握高效、可靠的驗證技術。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 建立起係統性的驗證思維,理解驗證的本質和目標。 掌握多樣化的驗證方法和技術,並能根據項目需求做齣閤理選擇。 理解現代驗證工具的底層原理,並能更有效地使用它們。 掌握覆蓋度驅動驗證的核心流程,從而提升驗證的效率和質量。 理解麵嚮驗證的設計(DfV)的重要性,並將其融入到設計過程中。 具備解決復雜驗證問題的能力,自信地應對不斷演進的芯片技術挑戰。 這趟旅程,將帶領您從抽象的係統理論,一步步深入到集成電路驗證的實踐前沿,最終幫助您構建一個全麵、深刻的驗證全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芯片驗證漫遊指南》,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視界”這個名字真的名副其實。它不僅僅涵蓋瞭UVM這個驗證方法論,更重要的是,它將UVM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去解讀。書裏對係統理論的闡述,讓我對驗證的邊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RTL的仿真,而是從係統需求、架構設計開始,就應該融入驗證的思維。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做驗證時,容易陷入局部問題,而這本書則幫助我跳齣這個怪圈,看到瞭整個驗證的生命周期和各個環節之間的聯動。它講到瞭環境的搭建、約束隨機、覆蓋率分析,這些都是UVM的核心,但它解釋得非常到位,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讓你理解這些方法背後的邏輯和優勢。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UVM組件的交互和通信時,能夠清晰地分析不同場景下的優劣,並給齣相應的指導。這對於我這種在實際項目中經常遇到各種復雜場景,需要靈活運用UVM的讀者來說,極具參考價值。而且,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細膩,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像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交流,能夠捕捉到很多細節上的精髓。

評分

《芯片驗證漫遊指南》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它並不是一本單純的技術手冊,而更像是一次對芯片驗證藝術的深度探索。我一直覺得,驗證工作不僅僅是寫代碼,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係統進行嚴謹分析和驗證的哲學。這本書從係統理論這個宏大的視角切入,讓我看到瞭驗證的全局觀,它將驗證的重要性不僅僅局限於某個階段,而是貫穿於整個芯片設計的生命周期。然後,它巧妙地將這些理論與UVM這個具體的實現工具結閤起來,讓我能夠理解UVM為何如此設計,以及如何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它。我特彆欣賞書中在講解UVM高級特性時,能夠結閤具體的場景和實際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堆砌概念。它讓我明白,UVM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而掌握這些特性的關鍵在於理解其背後的設計理念。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我對驗證工作的全新認知,讓我更加熱愛這個充滿挑戰和創造力的領域。

評分

這本《芯片驗證漫遊指南》真是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平常接觸驗證的時間不算特彆長,但一直覺得驗證的知識體係浩如煙海,而且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像是無頭蒼蠅一樣,抓不住核心。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給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能從一個更宏觀、更係統的角度去審視芯片驗證這件事。它不僅僅是教你某個具體工具怎麼用,或者某個特定場景的驗證方法,而是從最基礎的係統理論講起,然後循序漸進地引齣UVM,中間穿插瞭很多“為什麼”和“如何做”的思考。這種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種既想打牢基礎又想快速上手UVM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述係統理論時,能夠清晰地闡述為什麼需要驗證,驗證在整個芯片設計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抽象層次下驗證的側重點。這讓我不再是單純地為瞭完成任務而寫測試用例,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驗證的價值和挑戰,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更有方嚮感,也更能提齣有建設性的意見。它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代碼風格和驗證的規範性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意義的。

評分

作為一名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的驗證工程師,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梳理驗證知識體係的書籍,而《芯片驗證漫遊指南》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局限於某個具體的工具或者某個特定的驗證場景,而是從最根本的係統理論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芯片驗證的本質。它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與UVM這個業界主流的驗證方法論緊密結閤,使得讀者在學習UVM的過程中,能夠深刻理解其背後的設計思想和工程實踐。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驗證策略和驗證計劃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對於指導實際的項目驗證工作具有極高的價值。它不僅講解瞭如何編寫符閤規範的代碼,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思考如何製定一個高效、全麵的驗證計劃,如何有效地管理驗證的進度和風險。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上理解驗證的意義和挑戰,從而提升自己的驗證能力和職業素養。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這些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學習和反思的平颱。

評分

我最近讀瞭《芯片驗證漫遊指南》,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老道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芯片驗證的復雜世界。它不同於市麵上很多隻講皮毛或者工具操作的書籍,而是將驗證的整個生態係統娓娓道來。從基礎的係統理論,到如今非常重要的UVM,它都給齣瞭非常紮實的講解。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復雜概念時的邏輯性,不會讓你覺得摸不著頭腦,而是層層遞進,讓你能夠一步步理解。比如,在講到約束隨機時,它不僅僅是介紹語法,而是讓你理解為什麼需要約束隨機,它能解決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設計齣有效的約束。這對於我這種需要不斷優化驗證效率的工程師來說,非常有啓發。書中的一些例子和案例分析也非常貼切,能夠幫助我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而且,它的語言風格很獨特,不像教科書那樣死闆,而是充滿瞭作者的思考和見解,讀起來很有味道。這本書讓我對芯片驗證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規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