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 [Inclusion and cohesion: a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design of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multinational states]

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 [Inclusion and cohesion: a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design of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multinational stat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娥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关系
  • 国家认同
  • 社会融合
  • 制度设计
  • 多元文化
  • 社会稳定
  • 国家治理
  • 包容性发展
  • 多民族国家
  • 和谐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19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38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clusion and cohesion: a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design of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multinational stat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将机制设计概念运用于族际政治研究领域,从制度机制设计的角度对各国处理族际关系的政治实践展开研究,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世界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包容族际差异、协调利益和认同分歧的制度机制及其设计主旨和过程的分析,探索这些制度机制的社会效果及其联系,从中发掘对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具有普遍价值的制度、方法和途径,促进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增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作者简介

  王建娥,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世界历史、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研究。先后供职于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兰州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著有《外国史学史》《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二十世纪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民族:文明与文化》等专著,并出版译著《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其中《外国史学史》一书获兰州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族际政治:二十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都铎王朝和英国现代国家的形成》《世界体系与民族关系——解读现代民族问题的一个视角》《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族际政治视野中的自治、共治与多元文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的解读与治理——多民族国家化解民族矛盾、解决分离困窘的一个思路》《多元文化主义观念和实践的再审视》《多民族国家包容差异协调分歧的机制设计初探》《主体瓦动: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冲突治理的理念、方法和范式》《特殊的机制、普遍的权利——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正当性辨析》等数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包容性制度机制设计的历史场域、观念前提和政治蕴含
第一节 包容性制度机制设计的历史场域
第二节 包容性制度机制设计的政治蕴含
第三节 包容性制度机制设计的现实应对
第四节 包容性制度机制设计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第五节 包容性制度机制设计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非均衡联邦制对差异性的包容:加拿大的经验
第一节 民族差异和制度选择:加拿大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魁北克民族主义与联邦政治
第三节 社会和地区政策:加拿大民族认同建构的有力工具
第四节 应对文化多样性挑战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体系
小结

第三章 包容文化多样性的印度联邦制设计
第一节 现代印度多元化建构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印度联邦制度及其特点
第三节 包容差异促进平等的特殊机制设计
第四节 印度模式的制度功效及其面临的新挑战
小结

第四章 以分权为特征的西班牙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 多民族的西班牙国家及其政治体制的嬗变
第二节 1978年宪法和现代西班牙政治体制的确立
第三节 民主化进程和加泰罗尼亚地区民族主义的消长
第四节 巴斯克民族主义:张力和消解之道
第五节 区域自治与加利西亚地区民族主义的消解
第六节 西班牙政治体制的特点、功效及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中的机制设计
第一节 北爱尔兰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英爱合作与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推进
第三节 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中的机制创新
第四节 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意义及社会效果
小结

第六章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整合与协调机制
第一节 包容和协商性的超国家政治结构
第二节 经济一体化和欧洲凝聚力
第三节 地区性民族主义运动的消长
第四节 欧盟框架内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机制
第五节 欧盟的移民政策及其面临的挑战
小结

第七章 整合与包容:美国处理种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从封闭到开放:美国社会文化的嬗变
第二节 美国制度法律对差异和多样性的包容与保护
第三节 美国经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小结

第八章 现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机制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族际政治体系
第二节 中国民族制度建构过程的历史解构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迎接挑战: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法制化
小结

第九章 社会结构、政治文化与制度机制设计
第一节 国情多样性和制度多样性
第二节 共享政治中的平等参与和协商民主
第三节 影响包容性制度机制设计的多重因素及其联系

第十章 制度机制设计和多民族国家政治凝聚力
第一节 政治系统对多样性的包容
第二节 经济社会系统的合作与互惠
第三节 社会生活系统的公平和正义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智慧:跨越分歧,共铸辉煌》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多民族国家始终是连接不同文化、语言、信仰与历史叙事的独特存在。这些国家因其内部多元性而充满活力,但也面临着潜在的分裂与冲突的挑战。如何在一个由众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框架内,实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是历代政治家、学者与社会活动家孜孜不求的难题。本书《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智慧:跨越分歧,共铸辉煌》并非直接探讨特定国家的制度设计,而是从更宏观、更具普遍性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多民族国家在治理过程中所普遍遭遇的挑战,并系统性地梳理和探讨了那些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增进共识、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治理原则、策略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基石在于对“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我们认识到,民族的界定本身就充满复杂性,它可能基于血缘、语言、文化、历史认同,甚至是被建构的共同记忆。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群体往往拥有独特的历史轨迹、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这些差异在历史发展中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压制,但它们始终是理解多民族国家治理逻辑的重要出发点。本书回避了对任何具体国家内部特定民族群体细致入微的描绘,而是聚焦于这些群体在国家整体框架下的互动模式与潜在张力。 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分歧”的本质及其对国家整合的挑战。多民族国家的分歧并非仅仅是表面的文化差异,更可能触及深层的政治权利、经济资源分配、文化传承的自主性以及国家认同的边界等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这些分歧得不到妥善处理,就可能演变为民族隔阂、社会不公,甚至政治动荡,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因此,本书的研究核心之一便是审视那些能够将潜在的冲突转化为合作契机,将差异转化为国家丰富性的智慧。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因为每个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情况都千差万别,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都决定了其治理路径的独特性。然而,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民族国家治理实践进行概括性、分析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理“原则”和“维度”。 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身份认同的构建与协商”。在多民族国家中,单一的、排他性的国家认同往往难以获得所有民族的普遍认同。因此,本书探讨了如何构建一种包容性的、多层次的国家认同,既能维系国家的统一,又能尊重和承认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这涉及到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民族自治,如何在统一的法律框架下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如何在教育、媒体和社会交往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本书强调,有效的国家认同构建是一个持续协商、不断调整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宣示。 另一个核心维度是“权力分配与政治参与的公平性”。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权力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政治稳定感和归属感。本书研究了多种政治制度安排,例如联邦制、区域自治、比例代表制等,它们在理论上如何能够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多参与国家治理的渠道,如何避免大民族的“多数暴统治”,以及如何确保权力制衡的机制能够有效运行。当然,本书不会深入探讨具体国家在实施这些制度时的具体细节,而是侧重于这些制度设计背后所蕴含的公平原则和治理逻辑。 “经济发展与资源分配的包容性”是维系多民族国家稳定的关键。长期的经济不平等或资源分配不公,极易加剧民族间的矛盾与对立。本书关注的是那些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平等机会的政策导向。这包括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促进各民族间经济合作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来防止经济剥削和资源掠夺。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经济治理理念。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是处理多民族关系的核心。本书研究了如何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各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传承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教育的权利。这并非鼓励民族隔离,而是认为在一个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汇聚成国家文化的丰富画卷。 在治理的实践层面,本书也关注“冲突预防与危机应对”的机制。尽管我们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但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因此,本书探讨了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以及公正独立的冲突调解与仲裁机制的重要性。这包括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民族纠纷,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危机时刻保持理性与克制,避免事态升级。 本书并非一部历史教科书,也非某一个国家的案例研究的汇总。它更像是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试图为理解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和思路。我们力求从最根本的原则出发,去探寻那些能够促使不同民族群体在一个共同的国家框架下,超越历史遗留的伤痕,克服现实的挑战,最终实现共同繁荣与长治久安的治理智慧。 《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智慧:跨越分歧,共铸辉煌》希望能够启发读者对国家治理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它不是在为任何具体制度提供蓝图,而是在提炼和总结那些能够指导各国在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寻求平衡、促进合作、最终实现国家和谐与稳固的普适性理念与策略。通过理解这些治理的智慧,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真正力量,恰恰在于其内部的多元性,在于其能够有效管理和转化这些差异,最终汇聚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点出了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在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国家里,如何才能做到既尊重各民族的独特性,又能让他们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问题。 我对书中“制度机制设计”的着墨尤其感兴趣。 这意味着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政策、法律、治理结构等层面去探讨。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有哪些具体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防止民族间的隔阂与冲突,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 比如,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平衡民族语言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在政治权力分配上,是否存在更具包容性的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又该如何确保所有民族都能从中受益,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们理解,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和谐,并非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需要精巧的制度设计来引导和维系。

评分

看到《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而且其研究的议题,恰恰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挑战。 “包容”和“凝聚”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文化、语言、历史背景差异巨大的多民族国家。仅仅依靠情感上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扎实的制度作为保障。我对书中关于“制度机制设计”的论述抱有极大的期待,它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是侧重于政治制度的改革,例如权力分享、地方自治的模式?还是会关注经济政策,如何通过资源分配来缓解民族间的贫富差距?又或是文化层面的措施,例如如何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又鼓励主流文化的传播?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本书或许能为那些希望构建更加公平、稳定、和谐的多民族国家提供宝贵的洞见和理论支持,让我们理解,成功的民族国家并非偶然,而是制度设计智慧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关怀。 “包容与凝聚”这几个字,立刻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在多元的民族构成中,找到共存共荣的平衡点,构建稳固和谐的社会。 “多民族国家”本身就自带复杂性,历史、文化、地缘、经济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动荡的根源。而本书聚焦的“制度机制设计”,则点明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不是依靠抽象的理念,而是要构建可操作、可执行的系统。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各种治理模式、法律框架、社会政策充满好奇。我会想知道,作者会从哪些历史案例中汲取经验?是会侧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多民族治理模式,还是会考察亚洲、非洲等更具挑战性的地区?书中会不会提出一些创新的、前所未有的制度设计理念?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关于如何化解民族矛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智慧,让那些原本可能分裂的力量,最终汇聚成国家强大的凝聚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于理解复杂国家治理的兴趣。“包容与凝聚”这两个词,触及了多民族社会最核心的矛盾与目标。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侧重于“制度机制设计”,这表明作者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那些成功实现民族融合与稳定的国家,它们是如何在制度层面构建起“包容”的框架?比如,在政治参与、法律保障、资源分配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同时,又会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来促进“凝聚”,让不同民族在认同国家、服务国家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观点?本书是否会探讨,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制度设计需要如何适应这些新趋势?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构建强大、和谐、稳定的多民族国家的“操作手册”,让我们看到,差异并非一定是分裂的根源,而是可以成为国家独特魅力的源泉。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关系的画面。 “包容与凝聚”四个字,仿佛是一把钥匙,试图解锁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的难题。我最感兴趣的是“制度机制设计”这个部分,因为我知道,再好的愿景,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度支撑,也只是空中楼阁。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得失?例如,是否会对比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在包容不同民族方面的差异?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政策工具,比如在教育、就业、文化保护等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包容”?同时,“凝聚”又是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的?这是否意味着需要在国家认同、公民意识的培养方面,设计出更为精巧的机制?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否能给出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范例,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套解决“多元”与“一体”之间张力的方法论,让我们看到,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也能锻造出强大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让整个国家像一个紧密的整体一样运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