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第一册-第六册)/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戏曲史料汇20-25 套装共6册)》是晚清光绪八年至民国二十一年总共五十年间北京演出的戏剧资料汇编,总共有6册。分为前后两编。前编是《戏簿》,汇录了清朝最后三十年北京几十个戏班演出的九百多个剧目,后编是根据1907年至1932年的北京各戏班戏单整理而成的。
作者简介
周明泰(一八九六-一九九四),字志辅,别号几礼居主人,安徽至德县(今东至)人。酷爱戏曲,专门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他熟悉梨园掌故,广泛搜集戏曲史图籍,并常与著名京剧演员交往。后移居上海、香港等地,闭门着述。着有几礼居戏曲丛书几礼居随笔读曲类稿枕流答问等,后将所藏珍贵戏曲史料及唱片捐赠国家。
内页插图
目录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 第一册》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 第二册》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 第三册》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 第四册》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 第五册》
《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 第六册》
前言/序言
戏曲,是我国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从金元时期戏曲趋于成熟的阶段算起,历经明清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它已经走遇了近七百年的道路,发挥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戏曲,包括杂剧、传奇乃至花部小戏等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不断地变化融合,也经历过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和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进人了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史而言,这是具有特别意义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时期。
我国戏曲,元代以杂剧为主流,明清两代,剧坛以传奇为主,也兼演杂剧。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经常在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全国性节日,引进各种地方戏班,进入北京会演。以此为契机,徽班以其精彩的表演和它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特质,在京城落地生根,影响日益扩大。它融合了其他唱腔,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京剧’的新剧种。这时候,各处的地方戏,风起云涌。至于曾在舞台上流行的杂剧、传奇,即使在某些方面结合时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终究敌不过以徽班为代表的清新、活跃、更接地气的地方戏。愈到后来,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渐渐无人问津,走向衰落。从此,‘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中国的剧坛,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从晚清到民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西方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也陆续涌入古老的天朝。我国戏曲领域,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也出现了深刻的改良活动。以京剧为例,剧坛上呈现出与元明清三代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从金元以至明清,我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创造、沉淀,在剧本创作上,特别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乾嘉以来,商业兴旺,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一带,市场繁荣,观众日多,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宫廷的大力提倡,各个地方戏种有了交流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机会。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特别在表演艺术方面,日臻成熟,达到了中国戏曲史上的高峰。那时候,戏班众多,名角迭出。咸丰、道光年间,京师出现以演老生见长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这三杰,被称为'三鼎甲'。后来又出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被称为‘后三鼎甲弋他们的做派唱工,或如黄钟大吕,慷慨沉雄;或如雁啸长空,悲凉苍劲。他们风格各异,而其共同之点:品行端正,敬业不懈,严肃地对待艺术创造。因此,他们被艺术界公认为偶像,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尊敬。
到民国初年,观众喜爱老生的热忱,逐渐转换为对旦角的追捧。当时京剧涌现出四大男旦。梅兰芳以俊美的容姿,唱、做、念、打已达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让观众如痴如醉。程砚秋擅演悲剧,以青衣应工,幽韵哀情,如泣如诉,唱到剧中的凄楚之处,让观者感同身受。荀慧生则表情多变,做派风流活泼,有第一花旦的美誉。尚小云嗓音圆亮高朗,在串演女性角色中透露着英勃之气,他尤擅演刀马旦,在旦角中自成一派。那时候,梅、程、苟、尚红透了中国剧坛。
可以说,清末民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高潮时期,尤其是在表演技巧方面,更是发展到艺术的顶峰。
近代戏曲文献研究:传承与开拓 本书系旨在系统梳理与深入探究近代中国戏曲发展脉络,涵盖剧目、理论、演出实践、戏班生态等多个维度,力求为当代戏曲研究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 本套丛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地域戏曲史料的简单汇编,而是着眼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戏曲艺术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不懈探索。 第一卷:清代中晚期戏曲思潮与剧本流变 本卷聚焦于乾嘉道光年间至同治光绪初年,中国戏曲思想的激荡与剧本创作的转向。此时期,徽班进京,昆曲影响力渐弱,地方声腔如京剧、花部乱弹迅速崛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戏曲的审美范式与表演形态。 一、声腔革新与演出形态的世俗化: 详细考察徽班声腔如何融入弋阳腔、昆腔的元素,最终定型为京剧的腔调体系。着重分析“花部”的兴盛对传统“雅部”的冲击,探讨其在民间社会中的传播机制与接受度。通过对早期徽班进京的档案、戏班章程以及文人批评论述的梳理,揭示声腔流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二、剧本创作的题材拓展与文体探索: 分析清中后期传奇与杂剧在民间剧场的适应性改造。着重研究以“乱弹”、“文思丹”等新兴剧种为载体的剧本,其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上如何突破传统藩篱。收录和解读一批鲜为人知的手抄本、刻本中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揭露社会弊病的剧作,展现近代戏曲对现实关怀的增强。 三、戏曲批评的转型: 梳理自李斗《扬州画舫录》、梁廷柟《 অন্ধ 讱 》至后来的“梨园旧闻”等批评文本,分析批评视角如何从侧重词曲的典雅转向关注演员的表演技巧、声腔的特色以及剧目的“好听”、“好看”。探讨批评家对戏曲“正宗”与“旁门”之争的立场与影响。 第二卷:晚清都市剧场与戏班的现代化尝试 本卷将目光投向同光宣之后,上海、天津、武汉等新兴都市的戏曲活动。这些都市成为戏曲艺术接触西方文明、寻求自我更新的重要场域。 一、都市剧场的兴建与功能转变: 考察近代剧场建筑的材料、结构以及空间布局的变化,分析这些新式剧场(如张园、大新舞台)如何适应新型观众群体的需求。探讨剧场从传统公馆、会馆的附属功能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商业娱乐空间的意义。 二、戏班的商业化管理与演员地位提升: 深入研究戏班的组织结构、营收模式以及演员的契约关系。通过对伶人收入、行头置办、戏班内部等级制度的考察,展现伶人群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微妙提升与身份的复杂性。重点分析“四大名旦”等早期名角崛起前,舞台艺术的传承与竞争格局。 三、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剧目改编与移植: 关注西方戏剧(如话剧、歌剧片段)的传入对本土戏曲的刺激。收录和分析早期出现的将外国故事、历史题材改编入戏曲的实例,探讨戏曲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所采取的吸收、融合或排斥策略。 第三卷:光宣遗民的戏曲记忆与史料补遗 本卷致力于搜集和整理那些散佚于地方志、私人日记、报刊附录中的零星史料,旨在填补主流史书叙事中的空白。 一、地方声腔的生存状态记录: 关注京剧和花部之外,如川剧的“川扬变调”、粤剧的早期发展、湘昆的衰微等地方戏曲的存续情况。通过地方文人的笔记、地方商会的记载,重建不同地域戏曲生态的微观图景。 二、戏曲与社会事件的关联: 梳理戏班参与社会慈善、节庆活动、政治宣传的记录。考察戏曲如何被用作民间舆论的载体,如在戊戌变法前后,戏文中隐晦表达的政治倾向。 三、戏曲教育与传承的非官方渠道: 揭示清末民初,戏曲教育如何在科班之外,通过家庭传承、师徒私授等非制度化的方式进行延续,并分析这些民间教育体系在时代变局下面临的困境。 第四卷:近代戏曲理论的本土构建与域外影响 本卷集中探讨近代知识分子和戏曲从业者对戏曲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考与理论建构。 一、传统理论的现代性阐释: 重新审视南戏、传奇的理论遗产(如《曲论》、戏曲小说)在近代的再发现与再阐释。分析知识分子如何运用西方美学观念(如审美、形式主义)来重新解读和评价传统戏曲的得失。 二、关于“文学性”与“表演性”的争论: 深入分析围绕戏曲本质的持续辩论。一方主张回归文学根基,强调词曲的典雅;另一方则推崇舞台实践,肯定演员的“化身”之术。收录学者如王季思、张次溪等人的相关论述,展现理论光谱的全貌。 三、早期现代戏的探索与思辨: 考察新剧运动的理论先声,如“新本新戏”的提倡。分析早期新剧对“雅俗共赏”原则的颠覆与重建,以及对西方戏剧理论(如易卜生主义、写实主义)的初步引介与本土化尝试。 第五卷:戏曲人才的跨界流动与艺术融合 本卷关注近代戏曲界人才的流动性及其对艺术疆界的突破。 一、文人与伶人的互动网络: 详细描绘士大夫、官员、商贾与戏班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文人在戏曲创作、演出投资、戏班赞助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互动如何促进了艺术质量的提升或商业资本的渗透。 二、演员的个人艺术风格研究: 选取光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位重要演员,通过现存的剧评、回忆录、戏单等资料,重构其舞台形象。着重分析他们在声腔、做功、念白上的独特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成为日后某一剧种的标志性特征。 三、跨界艺术家的贡献: 考察那些既是戏曲演员,又涉足诗词、绘画、乃至早期电影表演的艺术人物,分析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多重身份,为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视野。 第六卷:散佚戏曲文献的考订与整理方法论 本卷并非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如何在浩瀚的近代史料中“打捞”戏曲遗珠进行方法论的探讨。 一、文献的类型学辨析: 界定“散佚文献”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科班教材的残本、地方戏曲的民间手抄本、戏园子的演出日志、商业印刷的戏文小册(如“打鼓书”类)、以及报刊上刊登的零星戏评与讣告。 二、版本校勘与考证原则: 提出在缺乏权威底本的情况下,如何运用“互证法”、“时空定位法”对模糊不清的戏文内容、人名地名进行核实。重点分析因避讳、抄录错误、或故意篡改而导致史料失真的常见陷阱。 三、数位人文方法的应用潜力: 探讨利用近代报刊数据库、地方志索引等电子资源,进行戏曲信息提取、时间轴构建和地理空间映射的可能性,为未来的戏曲史研究提供新的工具箱。 本套丛书的出版,旨在提供一个多维、扎实、充满细节的近代中国戏曲图景,超越简单的“兴衰论”,关注艺术在剧变时代中的韧性与创造力。它面向的读者群体包括高校历史学、戏曲学、艺术史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近代文化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