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总结20多年来库车盆地(主要是中段)白垩系沉积相研究成果的专著。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迄今为止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认识,用大量实际资料充分地反映了库车盆地白垩系上述沉积体系的展布面貌及其特殊性。并从沉积相的角度展示了盆地白垩系的勘探远景,分析了今后勘探的有利方向。同时本文对前陆冲断带的构造格局、构造样式及其演化作了简要描述,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库车盆地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地质条件。
我之前在某个地质学论坛上看到有朋友推荐这本书,说是在研究中非常有价值,于是抱着好奇心找来阅读。拿到书的那一刻,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我一直对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地球古老历史的沉积记录。库车前陆冲断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宏伟的气息,让我联想到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书的开篇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沉积相的详细描述,而是先对整个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地质背景进行了宏观的梳理,这对于我这样并非该领域深耕多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地质图件和构造简图,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冲断带的形成过程、构造样式以及它在全球构造格局中的地位。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区域地质背景时,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穿插了对不同地质学派观点的梳理和评价,这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前人对这一区域的研究进展。同时,书中对于研究方法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野外调查的技巧到实验室分析的手段,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本方法的指南,对于想要进行类似研究的同行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在沉积相分析上的严谨和细致。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几个岩性单元,而是运用了包括岩石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证据,对中部白垩系的不同沉积单元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辫状河三角洲和浅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的描述。作者通过对岩石的颜色、颗粒度、分选性、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波痕等)的细致观察,结合 fósiles(化石)的种类和分布,以及一些古地理指标(如重矿物组合、孢粉等),成功地构建了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河流方向和物源区分析的部分,作者通过对砂体的形态、方向以及物源区岩性的推断,清晰地展现了当时河流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对于浅海相沉积,作者则侧重于对碳酸盐岩的微相分析,比如颗粒滩、藻席、生物屑等,并结合了微体古生物(如有孔虫、介形虫)的证据,来重建当时的古水动力、古盐度和古生物群落。这些分析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海洋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沉积环境下生命的多样性和演化。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沉积相的宏观描述,更深入到了微观层面,揭示了沉积物形成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作者在讨论河流相沉积时,详细阐述了不同流速、流态下砂粒的搬运、沉积和固结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沉积构造。例如,在描述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时,作者通过分析岩石的薄片结构,比如石英颗粒的圆度、磨圆度和表面特征,以及黏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来推断沉积物的搬运距离和后期改造程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砂体连通性”和“孔隙度、渗透率”的讨论很感兴趣。作者结合了岩性、沉积构造和一些测井资料(如果书中包含的话),分析了不同砂体之间的连通状况,这对于油气勘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此外,书中对有机质富集和生油条件的讨论也十分精彩。作者结合了沉积环境的演变(如缺氧条件下的生物碎屑积累)和一些地球化学指标(如TOC含量、生烃潜量等),分析了中部白垩系形成优质烃源岩的可能性和分布规律。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反复揣摩的著作,它的内容之丰富、细节之详实,足以让任何一位对白垩纪地质构造和沉积演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受益匪浅。作者在书中对库车前陆冲断带中部白垩系沉积相的划分,并非基于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综合考虑了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地层以及古地理信息,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沉积单元时,所引用的详实数据和分析图件。比如,在描述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时,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岩性柱状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层位的岩性变化、沉积构造特征以及微体化石的组合。作者还通过对古水流方向的分析,精确地勾画出了当时河流的流向和物源区的轮廓。对于浅海相的碳酸盐岩沉积,作者更是运用了非常细致的微相分析方法,比如对生物碎屑的类型、含量以及沉积体形态的描述,来重建当时海洋环境的古水动力和古生物群落。这些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该区域中部白垩系的沉积演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深深吸引。书中不仅仅是对岩性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到对岩石颗粒的形态、表面特征、胶结物类型等方面的细致观察。例如,在讨论砂岩的沉积环境时,作者会分析石英颗粒的次生加大,或者对长石的观察,来推断沉积物的成熟度和后期的改造过程。对于泥岩的研究,作者也并没有止步于颜色和细度,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中赋存的微体化石(如藻类、孢子花粉)以及黏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从而推断其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盐度和生物活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水进-水退”旋回的分析。作者通过对地层剖面中岩性、古生物组合以及沉积构造的系统性变化,清晰地识别出不同级别的海进和海退旋回,并分析了它们对沉积相的影响。这些精细的分析,让我体会到了地质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让我对沉积环境的动态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它对库车前陆冲断带中部白垩系沉积相的详尽描述,更在于它所展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充分融合了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以及构造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进行沉积相分析时,作者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岩性、沉积构造特征,还充分利用了地球化学指标(如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和古生物标志(如宏观化石、微体化石、孢子花粉),来更精确地恢复沉积环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整合”和“侵蚀”现象时的严谨态度。在识别不同的沉积单元时,作者会仔细分析地层界面处的侵蚀痕迹、填充物以及不整合面的类型,并结合构造运动的背景,来解释这些地质现象的成因。这对于理解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尤其是构造抬升和剥蚀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沉积相”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沉积相就是一种简单的分类,比如河流相、湖泊相、海相等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沉积相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包含了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属性,以及沉积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作者通过对库车前陆冲断带中部白垩系不同沉积单元的细致分析,成功地展现了从陆相河流三角洲到滨海浅海,再到深海陆棚等一系列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书中对不同沉积相的划分,不仅考虑了岩性的差异,更深入到了沉积物的能量状态、水体动力、生物活动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多个方面。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河口三角洲沉积时,区分了近岸的河流相、河口湾相和滨海相,并且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侧向连通关系。这些精细的划分,让我对古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宏大和分析之深入,让我不得不为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严谨治学态度点赞。作者在书中对库车前陆冲断带中部白垩系沉积相的划分,并非孤立的进行,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区域构造演化和物源供给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物源区”的讨论。作者通过对沉积物成分、重矿物组合以及微体化石的分析,详细推断了不同时期、不同沉积单元的物源区位置和岩性组成。例如,在分析某一层砂岩时,作者识别出其中富含的变质岩碎屑,从而推测其物源区可能位于区域内的高山区,并且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剥蚀。这种将沉积相分析与构造地质学、物源区分析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沉积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地堆叠起来的岩石层,而是一部记录着地球生命和环境变迁的史诗。作者通过对库车前陆冲断带中部白垩系沉积相的深入研究,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一区域在白垩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湖泊相沉积时,分析了不同湖泊水位变化以及干湿气候的交替对沉积物类型和沉积序列的影响。例如,在描述某一层湖相泥岩时,作者结合了偶发的砂层和生物碎屑,推测其可能是在相对稳定的湖泊环境中形成的,而偶发的砂层则可能代表了临近河流的短暂洪水事件。同时,书中对海陆交互作用的描述也十分精彩,作者通过分析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的过渡,展现了海平面升降和海岸线变迁的过程。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它还蕴含着作者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书中不仅仅是对数据和图表的堆砌,更充满了作者对地质现象的思考和对科学问题的追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河流相沉积时,对“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区分以及它们各自的沉积特征。作者通过分析砂体的形态、侧向加积和纵向叠置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沉积构造,来精确地判断河流的类型和演变过程。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作者对一些“特殊现象”的解释,比如一些层段中异常的火山岩碎屑,或者是一些罕见的微体化石组合。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积极地搜集证据,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充分体现了一位优秀地质学家的严谨和求实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