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伤寒论>注评(典藏版)/中医经典注评丛书》在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集体编写的。
《<伤寒论>注评(典藏版)/中医经典注评丛书》按宋·赵开美本条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评注,其编写体例是继每条原文后,分列[校勘][词解][句解][提要][选注](评述]等项,对附有方剂的条文每方之后复列[方解][验案][评述]等项目。条文及方剂的[评述]部分多能集中反映作者的学习研究心得,而[验案]一项则选择前贤应用经方佳案予以评析,以期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服务。
目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30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127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28~178条)
辨阳阴病脉证并治(179~262条)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3~272条)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3~280条)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81~325条)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381条)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2~391条)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92~398条)
附录一条文索引
附录二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伤寒论>注评(典藏版)/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至“当解之薰之”为第二段,说明二阳并病之治法,仍拟先汗后下之法。先发汗以解太阳之表,则阳气散越,诸症自减,若表解后里热仍在者,再议清下。对于“设面色缘缘正赤……当解之薰之”一段,诸家认识未尽一致。有以面部为阳明经所布,故面色缘缘正赤是阳明热壅所致者,如上述成、汪二氏,皆有此意;但亦有据“阳气怫郁在表”和“解之薰之”之法,认为是太阳之证者。孰者为是?面色缘缘正赤一症,即所谓面色潮红也,太阳、阳明皆可见到。但因阳明之热者,必是里热薰蒸于面所致;在太阳之经者,即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所言“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如23条桂麻各半汤证之“面色反有热色者”之类也。文中云“阳气怫郁在表”,若无风寒之外闭,岂有阳气之怫郁!且治法明言“当解之薰之”,均取汗解表之法,何以治里热之阳明证,非太阳经而何?或有人以“解之”为清解之法,则与经旨相背。观《伤寒论》原文云“解”者,多指解表而言,如“欲解外者”、“外证未解”、“表未解”、“当以汗解”、“非已解也”等,又岂能断为清解之法。当然单凭“面色缘缘正赤”一症是难以辨其太阳阳明的,还需结合全身其他证候,才能辨明。《医宗金鉴》有谓“赤色深重,潮热便硬,里实也;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也”亦可参考。
从“若发汗不彻”至“以脉涩故知也”,为第三段,是重申本病因发汗不彻所致之病机脉证。但对本段条文的解释,尤其是对“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一句有分歧。而此一句中,症结又在“不足言”三字上。一种见解认为“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为一句。不足言者,是不能说也,即汗出不彻不可以认为是阳气怫郁不得越,只有当汗不汗才是阳气怫郁不得越,如成氏、喻氏等。一种见解认为“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中间断开分两句,不足言即不足以说、微不足道之意,是指“汗出不彻”而言,则“汗出不彻”就是引起“阳气怫郁不得越”的原因。尤、汪二氏及今之《伤寒论译释》均属此见。笔者认为从上下文义来理解,后一见解较妥。因本段是解释汗出不彻之病机及病证。前已指出,阳气怫郁不得越是二阳并病的一种病机变化,发汗不彻或当汗不汗均可引起之。更何况“发汗不彻”和“当汗不汗”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很难强分。故本段可以理解为“发汗不彻”是因当汗而未汗或汗不得法而致,并引起了阳气怫郁不得越,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并指出脉象为“涩”。
这些证候归纳起来有二:一是“躁烦”、“不知痛处”。躁烦,即烦躁之意,不必按阴证之躁烦强解。“不知痛处”既说明阳气怫郁不得通畅之机体不适,似痛非痛,莫名其状的一种症状,故“按之不可得”;又说明是躁烦的一种表现。这种病机病证与39条“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很相似,再加上“躁烦”一症。大青龙汤证亦有“烦躁”,二者可谓相像,但实则不同。大青龙汤证为太阳病,里仅郁热而已;此则二阳并病,内外皆有,故“乍在腹中,乍在四肢”,非独郁热,里真有热也。彼则病专太阳,且无汗出,故宜峻汗;此则病兼阳明,又已汗出,故宜小汗。二是“短气但坐”,短气一症有表里虚实之别。其表证实证,或由汗出不彻,阳气怫郁,肺气壅塞,不能宣达而致,或是热郁于内,失其清肃,则肺气上逆;而虚证则可由过汗或热邪伤气,致肺气不足,不能续息而致。
……
前言/序言
《伤寒论注评》是我班1978年级的中医研究生在学习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集体编写的。全书按宋·赵开美本条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评注,其编写体例是继每条原文后,分列[校勘][词解][句解][提要][选注][评述]等项,对附有方剂的条文每方之后复列[方解][验案][评述]等项目。条文及方剂的[评述]部分多能集中反映作者的学习研究心得,而[验案]一项则选择前贤应用经方佳案予以评析,以期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服务。
该书初稿完成后,1979年级、1980年级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有关修改工作。该书由时任研究生部的主任方药中研究员及副主任时振声副主任医师进行指导、总审,教研室王琦副主任主持了修改定稿工作。这次付印一则作为研究生院《伤寒论》教学参考之用,一则作为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的学习参考。
《伤寒论》注评(典藏版)/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书的内容不错,挺好的,学习学习
评分
☆☆☆☆☆
书的内容不错,挺好的,学习学习
评分
☆☆☆☆☆
包装完好,质量不错,内容也很详细。
评分
☆☆☆☆☆
还好
评分
☆☆☆☆☆
质量好,都是干货,囤货中,慢慢看
评分
☆☆☆☆☆
包装完好,质量不错,内容也很详细。
评分
☆☆☆☆☆
翻开此书,犹如诸位大家亲临授课解惑,非常好的系列注评,对于西医攻读中医的我来说,犹获至宝,希望研究院的老师们能把更多的中医经典注评刊行!方药中精神长存于世!
评分
☆☆☆☆☆
还好
评分
☆☆☆☆☆
翻开此书,犹如诸位大家亲临授课解惑,非常好的系列注评,对于西医攻读中医的我来说,犹获至宝,希望研究院的老师们能把更多的中医经典注评刊行!方药中精神长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