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相对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在中国的学术根基弱,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一门拥有几千年历史、涉及三大洲和诸多国家的服饰演化历史,依目前国内的专业学界尚无力穷尽如此浩瀚的历史画卷,且缺乏相当的专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更何况东西方思维、文化差异甚大。因此,在此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也留给了年轻学子未来突破的更多空间。
在这样的前提下,《外国服装史》教材编撰的本身就有诸多困难,虽然国外有不少这类专著,但并不能解决中文教材的问题。如,外国服装历史中的专用名词问题,这是西方长达几千年历史而形成的,其专业的称谓就涉及源自希腊语、罗马语、拜占庭的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还有来自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语言因子。完全的音译不适合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不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况且东方人对西方的服饰诸多不察与懵懂,故难以用生僻的音译中文解读外国的服装。所以《中国高等教育服装服饰教学创新丛书:外国服装史》将目前尚未约定俗成的专业名词均将混合使用音译与意译,此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又如,西方服装结构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复杂和奇特是东方人难以理解的,即使将实物放在面前,我们都难以解读他们的服装结构,更难以“知其所以然”。西方服饰历经几千年,且不说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即使二三百年前的欧洲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结构就会令我们费解、琢磨。何况我们对西方的传统难以有像对中国古代服饰那般的理解、熟悉,所以教材中亦难以详尽外国服装的结构和细节。但不能忽视的是,西方服装在立体的剪裁方面远甚于我们东方,学习西方的服装就是为了获取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毋庸置疑,这本《外国服装史》仅仅是一部简史、一本入门读本,依教材绪论的说法,即学习外国服饰历史的“游学指南”。所以《中国高等教育服装服饰教学创新丛书:外国服装史》具有指南的特质。《中国高等教育服装服饰教学创新丛书:外国服装史》的写作方法是对服装史教学和服装史类书籍写作的一种创新和尝试,整书以服装史为主线,以相关历史、地理和文化阐述背景,在参照国外及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梳理、整合、概括了外国服装历史的基本脉络,从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开始,跨过古希腊、古罗马,步入拜占庭、中世纪,随后的文艺复兴到意大利、西班牙,而后的荷兰、法兰西,最后进入20世纪的现代历史。为了让中国学子读到更加精准和丰富的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教材中专设了“阅读资料”栏目,即直接引用外国服装史论、外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美学等领域的大家、名家著作的相关论述,甚至直接引用外国服装的英文原著(辅以摘译),以期有助于学生直接了解中外学者的观点、论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有助于指点出学生进一步探求的途径。
作者简介
袁仄,上海人,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等。从事服装史论、服装设计、设计艺术史等方面教学与研究。著有《百年衣裳》、《中国服装史》、《服装设计学》、《世界时装大师》等专著及教材,发表诸多专业论文。
蒋玉秋,文学硕士,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讲师。
李柏英,文学硕士,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一、展开外国服装历史画卷
二、外国与中国的服装之别
三、如何学习外国服装史
第一章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服饰
一、古埃及地理及历史背景
二、古埃及艺术、宗教与社会结构
三、古埃及服饰
四、两河流域地理和历史背景
五、两河流域的宗教、艺术与社会结构
六、两河流域服饰
七、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明之差异
第二章 古希腊与古罗马服饰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历史背景
二、克里特人服饰
三、古希腊服饰
四、古罗马服饰
五、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
第三章 拜占庭与中世纪服饰
一、拜占庭与中世纪历史背景
二、拜占庭服饰
三、中世纪早期服饰
四、日耳曼人服饰
五、罗马式时期服饰
六、哥特式时期服饰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
一、文艺复兴历史背景
二、文艺复兴时期服饰
三、意大利风服饰
四、德意志风服饰
五、西班牙风服饰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服饰
一、17世纪欧洲历史背景
一、巴洛克时期服装
三、荷兰风时期
四、法国风时期
第六章 洛可可时期服饰
一、18世纪欧洲历史背景
二、洛可可艺术
三、洛可可时期服饰
四、纺织品和纺织技术
五、发式、配饰、鞋帽
第七章 19世纪欧洲服饰
一、19世纪欧洲历史背景
二、新古典主义和帝政时期服饰
三、浪漫主义时期服饰
四、克里诺林撑架裙时期
五、巴斯尔裙时期
第八章 20世纪欧洲服饰
一、20世纪历史背景与时尚
一、现代女装的开端
三、现代女装的形成
四、女性的回归与战时着装
五、新风貌与造型时代
六、年轻风暴
七、时尚多元的年代
八、迈向新世纪
前言/序言
史学教育是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持学科的三大基石之一。但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学生对史地人文的重视程度普遍下降,甚至有的学生对学习史论及专业史学的重要意义不甚了解,此乃基础教育之悲哀。但是,编者在编撰专业历史教材《外国服装史》时,始终虔诚地认定:“历史是人类的财富,历史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更是滋润今日世界文化的土壤,唯有全球各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方能浇灌出今日文明世界的一片灿烂。”
专业学子学习专业历史是专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会画设计图、会打版裁剪、会电脑营销这些仅仅是专业的技艺,但不是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今天的服装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才,是能开拓中国服装产业未来的人才,仅学会技艺的学子是不足以担当繁荣和振兴中国服装重任的。史学就是弥补专业技艺教育中对专业源、流的探究以及丰富学生素养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知识链,恰是外国服装历史的教育。
相对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在中国的学术根基弱,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一门拥有几千年历史、涉及三大洲和诸多国家的服饰演化历史,依目前国内的专业学界尚无力穷尽如此浩瀚的历史画卷,且缺乏相当的专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更何况东西方思维、文化差异甚大。因此,在此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也留给了年轻学子未来突破的更多空间。
在这样的前提下,《外国服装史》教材编撰的本身就有诸多困难,虽然国外有不少这类专著,但并不能解决中文教材的问题。如,外国服装历史中的专用名词问题,这是西方长达几千年历史而形成的,其专业的称谓就涉及源自希腊语、罗马语、拜占庭的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还有来自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语言因子。完全的音译不适合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不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况且东方人对西方的服饰诸多不察与懵懂,故难以用生僻的音译中文解读外国的服装。所以该教材将目前尚未约定俗成的专业名词均将混合使用音译与意译,此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又如,西方服装结构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复杂和奇特是东方人难以理解的,即使将实物放在面前,我们都难以解读他们的服装结构,更难以“知其所以然”。西方服饰历经几千年,且不说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即使二三百年前的欧洲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结构就会令我们费解、琢磨。何况我们对西方的传统难以有像对中国古代服饰那般的理解、熟悉,所以教材中亦难以详尽外国服装的结构和细节。但不能忽视的是,西方服装在立体的剪裁方面远甚于我们东方,学习西方的服装就是为了获取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毋庸置疑,这本《外国服装史》仅仅是一部简史、一本入门读本,依教材绪论的说法,即学习外国服饰历史的“游学指南”。所以该教材具有指南的特质。该教材的写作方法是对服装史教学和服装史类书籍写作的一种创新和尝试,整书以服装史为主线,以相关历史、地理和文化阐述背景,在参照国外及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梳理、整合、概括了外国服装历史的基本脉络,从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开始,跨过古希腊、古罗马,步入拜占庭、中世纪,随后的文艺复兴到意大利、西班牙,而后的荷兰、法兰西,最后进入20世纪的现代历史。为了让中国学子读到更加精准和丰富的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教材中专设了“阅读资料”栏目,即直接引用外国服装史论、外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美学等领域的大家、名家著作的相关论述,甚至直接引用外国服装的英文原著(辅以摘译),以期有助于学生直接了解中外学者的观点、论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有助于指点出学生进一步探求的途径。
这种直接使用原著的办法可以避免编者将“咀嚼”后的知识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直接吸纳高层次的学术知识。这样,在对西方服装历史梳理的同时,更大程度发掘了服装产生背后的时代和历史等诸多因素,是对专业学生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的一种拓宽与培养。同时,教材在各个章节都设置了不同的“链接”、“小资料”,一些与服饰相关的知识点能令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世界文化的修养。
教材编写中对难易程度和教材文字量的把握适度,我们更注重学生整体知识的拓展,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以所谓“丰富”的知识来“喂饱”学生,这就是本教材编撰的初衷。
该教材是集体辛劳的结果,参与编撰的成员有:欧阳琦编撰第一章和第八章,李柏英编撰第二章和第三章,蒋玉秋编撰第四章和第七章,蒋函廷编撰第五章,朱珠编撰第六章;袁仄全面负责、统筹、统稿和编撰绪论,蒋玉秋负责运作及统筹图片,孙宁宁手绘插图,张猛、李岩翻拍、修图等。正是团队的精诚合作,才使教材的编撰排除困难,创出新意,最终共同完成这部《(外国服装史》。我们并不奢望该教材是服装史论教学中的完美之作,诚如总序的结尾之言:“为中国的服装教材建设添砖加瓦、抛砖引玉……”
在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国内专家、学界友人的指点和帮助;得到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的帮助,使该教材得以顺利出版,在此一并感谢!
中国高等教育服装服饰教学创新丛书:外国服装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