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

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新豪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业史
  • 传统肥料
  • 农业技术
  • 土壤学
  • 肥料知识
  • 清史
  • 明史
  • 农业发展
  • 生态农业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4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5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2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以降,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很多地区开始凸显出来,农民开始向山要地、与水争田,努力从广度上扩大着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随着宜农土地被耕种殆尽,人们开始意识到“买田莫如粪田”,遂通过在已有土地上精耕细作,以在原有田地上增加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肥料技术被视作农业增产的一种重要措施而倍加受到重视,施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比前代有了重大改变。首先,《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尝试把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部分,即士人学者的技术与农民在实践中使用的技术,厘清其不同之处,这在科学史与经济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导言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既往研究评述
三、本书的思路及结构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六、本书所用之资料

第一章 宋代以降农业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一、多熟制与肥料需求的增加
二、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与地力损耗
三、施肥的社会因素
四、集约化施肥的尝试:区田在宋代以后的命运

第二章 气论与医道:士人对施肥理论的阐述
一、为何施肥
二、以何物施肥及如何施肥
三、粪气如何运行
四、士人施肥理论的意义及其缺陷

第三章 惜粪如金:农人对肥料的珍视与搜集
一、罱河泥:宋代以降日常技术之场景
二、拾粪:从部分参与到全家动员
三、渗人日常:从生产到生活的肥料积攒
四、金汁业:从城镇到乡村的肥料流动
五、勤勉革命抑或生存压力?

第四章 粪之器:肥料技术各环节中使用的农具
一、肥料搜集的工具
二、肥料运输的器具
三、施肥的工具
四、传统淤荫工具的特点及其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

第五章 制肥技术中的“农业炼丹术”——以徐光启著述中记载的“粪丹”为中心
一、晚明文献中的粪丹
二、“粪药说”、炼丹术与古农法:粪丹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粪丹出现的社会背景
四、粪丹的失败及其原因

第六章 士人与肥料知识的传播——以江南与华北农业区的技术流动为中心
一、江南肥料技术向华北传播之原因
二、江南肥料技术向华北流动、传播之过程
三、肥料技术传播的效果及影响肥料技术传播的因素
四、肥料技术传播中的士人与农民

第七章 施肥技术的发展与制约——以江南地区为中心
一、“接力”:江南施肥实践中的追肥技术
二、新型肥料的出现及其使用范围的扩大——以豆饼、石灰为例
三、施肥技术中的土宜、时宜与物宜
四、施肥实践中关于肥效的认识
五、宋代以降农业中的真实施肥技术

结语
附录1 明代农书中所载主要作物之施肥方法
附录2 中国古代肥料史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
  珀金斯在《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一书中,根据农业用肥种类的不同,把日本肥料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农民使用野草或搜集的其他含有肥效的物质来肥田;在德川时期(1603-1867年),农民开始转向以鱼干、豆饼为主的各种商品肥料的使用上,这是日本肥料史的第二阶段;第三个阶段发生在20世纪初,彼时日本国内的工厂开始生产化学肥料,并迅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中国用肥的历史也大致经历了类似的三个阶段,但珀金斯认为中国肥料史分期的时间节点与日本有着很大的不同,迟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农业施肥实际上也并没有真正进入以使用化肥为主要标志的施肥第三阶段,而是长期徘徊于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①且由于豆饼等油粕类商品性肥料售价高昂,导致商品性肥料的施用范围并不普遍,仅仅某些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或某些资本丰厚的农民才能用得起商品肥料,所以日本肥料史上第二阶段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时代表现得也不甚明显,绝大多数农民依然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一切可用作肥料的物质来粪田。河泥、人粪尿、牲畜粪便、草木灰、垃圾、野草、旧墙基、淘米水、人畜毛发、炕土等任何含有肥效的物质都被视若珍宝,这使得中国传统时代的肥料供给长期依赖于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对肥料的积攒与收集。所以可以说,在从殷商时代农人开始知晓利用粪便、草木灰来肥田开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段漫长的时间内,中国农业主流的肥料供给长期处于珀金斯描述的肥料史的第一阶段,即通过搜集、积攒来获得肥料,虽然这种通过积攒、收集获取的肥料存在肥效很低,并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农忙时节来收集的诸多缺点,但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肥料依然是中国肥料史中最重要的特色。
  虽然中国肥料史长期徘徊于以农户自行积攒、搜集肥料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但并不能说在这段漫长时期中农民对肥料的获取方式是一幅完全没有变化的、停滞的画面,从宋代开始,伴随着人口激增与土地一人口比率的降低,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从打猎、捕鱼、采集、砍樵等公共资源中获取生计的几率变得愈来愈小,不得不投身于且愈加依赖于农业,而伴随着适农的土地逐渐被开发殆尽,农民便从单纯依靠耕地量的增长转变到注重现有耕地质量的提高上,努力地提高农业生产率,以期从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可以过活的资源,政府与官员也不遗余力地推广各种先进农业技术,这些转变使农业生产在各个方面上都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图景,农业生产领域的这种变化被学者们称为中国的“中世纪农业革命”或“绿色革命”,学界普遍认同出现在肥料领域的革新是这场始于宋代的“农业革命”得以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继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施肥或施肥理论的环节,认为宋代肥料技术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地力常新壮”论的提出、肥料积制、保存技术的进步以及施肥技术的提高上,鲜有学者把研究触角延伸到肥料搜集和获取的环节中。在传统时代,肥料搜集是农家一件极为重要的农事安排,尤其宋代以降,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自家积攒的粪肥在数量上已远远满足不了田地对肥料的需求,甚至某些地区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三十年前禾一穗若干粒,今减十分之三”这种土壤肥力递减的现象,所以农书或地方志的编纂者们都在著作中反复强调肥料获取对农业生产的极端重要性,鼓励农民要“惜粪如金”,并且能随时“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惜粪如金”在各种场合屡被提及以致作为传统社会中一句甚为流行的格言而被记录在供给社会上普通人阅读的日用通书之中,清洗收粪或施肥时被粪污染的粪汗衣的方法也成为一项百姓居家必用的日用知识。虽然农书的撰写者们对肥料收集极为重视,但在其著作中却鲜有篇幅论述如何积粪壤,或许他们认为积攒肥料的关键在于勤劳,并不需要特别的技术来做指导,所以根本不值得花费笔墨来描述,这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致力范围。这种观点同样被现今从事中国农业技术史研究的学者所继承,他们也不屑将此类简单到人人都能掌握的搜集肥料之“技术”列入技术史的研究范畴,而研究经济史的学者往往把历史上农民对肥料的收集过程简单用“资本”一词来概括,忽略掉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投入与技术的施用。白馥兰以人类学为进路所进行的技术史研究把人们的视野吸引到对这种琐碎、微不足道的日常技术的关注上来。
  ……

前言/序言

  新豪的著作就要出版了,这对于忝为人师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和纪念的事。值此之际,写下我对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的一点亲历、认识,以及本书选题的一些背景及特色,既表达对著作出版的祝贺,也冀望有助读者诸君对本书的理解。
  肥料,特别是其中的粪肥,在使用抽水马桶、养着宠物的城里人看来,是很陌生的,但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拾粪是我乡村生活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至今我依然记得,冬日清晨,我和小我两岁的弟弟,一人负责前面照明,一人左手提筐、右手执耙,在村前村后捡拾狗粪的情形。时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每天都要收集各家捡拾的粪便,过秤后给各家计人相应的工分。人们为了积肥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各家都有自己的厕所(茅房,敝乡土语称为“窖”),上厕所产生的粪便经过腐熟之后,便是农田中最好的肥料。各家的房前屋后也都有沤粪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和废弃物,打扫之后倒人沤粪坑,经过一段时间的堆放发酵,送到田间地头。在村民的眼里,具有肥力的东西很多:塘中的污泥、作物的枯枝败叶、禽畜的羽毛兽骨、老墙上的硝土,等等,都是上好的肥料,即便是房屋中每日来回踏过的地皮土,隔段时间也要用锄头刮去一层,送到地里。养猪是积肥的主要方法。人民公社时期,每家每户一年到头总要养上两三头猪。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生猪征购任务,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同时,重要的是积肥。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养猪很早就已成为定居农耕的标配。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猪在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和剩余劳动力,变成宗庙之牺和盘中之餐的同时,也产生出了大量的厩肥,成为农家肥的主要来源。虽然养猪直接的产出未必很多,但间接的收入却相当可观。在农村中就流传着这样的农谚,“养猪不挣钱,回头望望田。”“猪多肥多粮亦多。”养牛、养羊、养鸡、鸭、鹅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养牛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为农业提供动力。
《肥田沃土:中国传统农事智慧与物质应用(10-19世纪)》 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农民凭借着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与朴素智慧,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事实践体系。其中,对于土壤肥力的维系与提升,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本书《肥田沃土:中国传统农事智慧与物质应用(10-19世纪)》并非直接聚焦于某种特定的肥料,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从宋元到晚清,中国传统农业在肥料认知、施用技术以及相关物质应用方面的宏观图景与精妙细节。 本书的研究时段,选取了10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宋代商品经济的兴起,到明清时期人口的剧增与耕地面积的扩张,都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肥料知识与技术,经历了从经验传承到初步系统化,再到不断丰富与创新的过程。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演变过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动因。 第一部分:土壤与肥力的哲学认知 在传统中国农业观念中,土壤并非仅仅是物理性的介质,更被赋予了生命与德性的意义。“地生万物”,“稼穑而作”,土地的肥沃被视为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本书将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审视古人对土壤本质、肥力来源的理解。我们将探讨“五行”、“阴阳”等哲学概念如何渗透到农事实践中,影响人们对土壤性质的判断与改良思路。例如,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湿度来区分其“禀性”,并据此采取不同的耕作与施肥策略。 同时,我们还将考察古代农书中对于“肥”、“瘠”概念的阐述。肥沃的土壤被视为“元气充盈”,而贫瘠则源于“元气耗损”。这种观念直接引导着人们对肥力的追求,并将施肥视为“养地”、“培元”的关键环节。本书将梳理不同时期关于土壤肥力“循环论”的思想,如“地力衰竭论”与“地力再生论”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指导农民进行土地休养与地力恢复。 第二部分:多元化的物质基础与应用 本书将重点梳理10-19世纪中国传统农业中,被广泛用于提升土壤肥力的各类物质。这些物质的来源极为广泛,反映了中国农民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智慧。 人畜粪便的系统化利用: 这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肥料来源。本书将详细考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民如何对人畜粪便进行收集、处理与施用。这包括对不同动物粪便(猪、牛、羊、鸡、鸭等)特性的认识,以及针对不同粪便的堆积、发酵、腐熟等处理技术。我们将探究“尿肥”、“粪肥”、“栏肥”等不同名称的肥料,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细化管理。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人粪尿”作为一种重要的肥料,在古代农书中是如何被强调其价值与使用方法的。 绿肥与种植作物的循环: 绿肥,即通过种植特定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或收割后翻入土壤,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与养分。本书将深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推广应用的绿肥作物种类,如豆科植物(苕子、紫云英等)、禾本科植物(刈草等)以及其他杂草。我们将探讨农民如何根据土壤类型、季节与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绿肥种类,并掌握翻耕的最佳时机与深度。这种“以生养生”的理念,是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体现。 河泥、塘泥与湖泥的价值发掘: 水体的沉积物,如河泥、塘泥、湖泥,在中国沿海、沿江、沿湖地区,是重要的土壤改良剂与肥料来源。本书将考察农民如何对这些泥土进行采集、晾晒、与有机物混合等处理,并将其作为“地肥”施用于农田。我们将分析这些泥土中富含的矿物质与有机质,以及它们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方面的作用。 植物残渣与副产品的再生利用: 秸秆、落叶、草木灰、糠麸、豆渣、油渣等农作物秸秆、林木落叶以及加工副产品,在传统农业中均被视为宝贵的肥料资源。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残渣的收集、储存与应用方式。例如,草木灰的钾肥价值,秸秆的还田技术,糠麸的堆肥方法,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于补充土壤的各种营养元素。 矿物肥料的早期探索: 虽然有机肥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流,但对某些矿物质的认识与应用也已有所萌芽。本书将考察一些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如石灰、硫磺等物质在改良土壤或作为“土药”的用法。我们将分析这些矿物质的应用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及其局限性。 第三部分:施肥技术的精细化与地域差异 肥料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学的施用技术。本书将深入探讨10-19世纪中国农民在施肥技术上的精进与地域性差异。 不同作物与不同土壤的施肥策略: 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不同的土壤性质也决定了施肥的侧重点。本书将通过梳理大量农书文献,展现古代农民如何根据作物种类(稻、麦、粟、棉、果树等)的生长周期与需肥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同时,我们将分析不同土壤类型(沙土、黏土、壤土等)的改良与施肥技术,例如沙土的保水保肥,黏土的疏松透气。 “薄肥勤施”与“重施”的辩证: “薄肥勤施”是中国传统农业中一种重要的施肥原则,尤其适用于对养分需求相对稳定的作物。本书将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即避免一次性施肥过多导致养分流失或烧根。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在特定时期、特定作物上的“重施”技术,如在土地休养期或在种植某些高耗肥作物时,如何进行一次性的大量施肥。 底肥、追肥与封垆: 肥料的施用时间,对效果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介绍底肥(播种前施用的肥料)、追肥(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的肥料)以及封垆(在作物生长后期,为补充养分或改良土壤而进行的施肥)等不同时期的施肥技术。我们将分析不同肥料在这些不同施用阶段的适宜性。 施肥工具与机械的演变: 尽管传统农业以手工为主,但工具的改进也为施肥带来了便利。本书将考察一些古代的施肥工具,如粪勺、粪桶、播种机等,并分析其在提高施肥效率与均匀度方面的作用。 地域性施肥传统的形成: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作物类型、文化习俗各异,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施肥传统。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南方水稻种植区的施肥特点,北方旱作区的施肥智慧,以及沿海、山区等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施肥经验。 第四部分:肥料知识的传承与传播 肥料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本书将探讨10-19世纪中国肥料知识的传播途径与载体。 农书与农学著作: 各种农书,如《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授时通考》、《豳风广义》、《士农必备》等,不仅是宝贵的史料,更是肥料知识系统化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著作中关于肥料的论述,考察其内容、体系与影响。 口头传授与家族传承: 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肥料知识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本书将尝试通过对一些地方志、民俗资料的爬梳,来还原这种口头传授的模式与内容。 民间经验与地方知识: 除了官方刊行的农书,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农事经验与地方知识,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肥料智慧。本书将关注如何发掘与解读这些“隐性知识”。 结语 《肥田沃土:中国传统农事智慧与物质应用(10-19世纪)》旨在呈现一个丰富、细腻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传统肥料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肥料的技术手册,更是对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深刻关系的探索,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业文明的一次深度回溯。通过对这一时段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为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的伟大成就,乃至当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的研究,旨在剥离出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普适性与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厚重的质感,立刻就吸引住了我。我本来对历史上的农业技术了解不多,总觉得那是书本上的老知识,但翻开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和智慧光芒,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宝贵经验,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将当时的社会背景、农耕哲学融入其中。比如,书中对不同地域的土壤特性和因地制宜的施肥方法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不禁想象起过去的农民们是如何凭借着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一代代传承下这些宝贵的知识体系的。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

评分

作为一名现代农业从业者,我原以为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登峰造极,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真是“坐井观天”。它不是简单地批判古人不如现代科技,而是以一种非常谦逊和尊重的态度,展现了传统智慧的深邃。尤其是在探讨肥料的来源和处理方式时,那种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极致追求,在今天“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下显得尤为超前。书中对堆肥、草木灰、粪肥等各种有机肥的配比、发酵周期以及应用时机的精准把握,其科学性并不亚于现代的一些复杂配方。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对“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正的创新,往往是对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理的重新发现和激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称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晦涩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一段段关于土地和劳作的传奇故事。有些章节,比如描述特定历史时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肥料短缺及其应对策略,其紧张感和人文关怀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我甚至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对先民智慧的敬意。这种文学性和学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普及读物,即便是对外行来说,阅读体验也极其流畅愉悦。

评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实践”二字的强调。它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而是大量的案例和技术操作流程的记录。书中对于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差异,以及古人如何通过经验观察来调整施肥策略,这些具体到操作层面的细节,对于正在摸索有机复兴之路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活的“操作手册”。那些看似简单的经验总结,背后蕴含的却是数百年的试错成本和血泪教训。能够将这些零散在地方志、农书乃至民间口述中的知识点系统地梳理出来,并进行科学的归类和解读,这种“抢救式”的学术工作,功德无量。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10到19世纪”这个时间跨度感到有些担忧,生怕内容会过于庞杂而失焦。然而,作者高超的结构设计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全书的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每一个章节都紧密围绕着“知识”与“技术实践”的双重主线展开,前后呼应,层次分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的演变脉络,以及在不同朝代间是如何继承、发展和适应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有了一个立体而深刻的认识,远超我最初的预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