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9
乡土与现代之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乡土与现代之间》内容简介:作者对内地某小山村做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以散文的风格,白描了这个小山村三十年来的变化。举凡地方人口的聚散、土地的经营、现代观念的渗透、城市化与边缘化、经济社会的货币化、地方社会秩序、权力与财富的运作、妇女地位的发展等,一一娓娓道来,没有生僻的学术名词,生动形象而不失深度。乡土社会在急剧的变迁中,呈现形形色色的复杂画面,这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走出乡土,是否意味着顺利进入现代社会?这正是本书所思考的问题。
?作者:王君柏
王君柏,男,197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石门,土家族,199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心理学,尤其是经济心理的研究,并且在结合中国实践的研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也略有涉猎,先后在《社会科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就职于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一、吾乡的人才
时间考验锋芒
自觉与不自觉的奉献者
那些过早飘零的希望
一去不复返的游子
希望不能说没有
二、人口裂痕
回望计划生育
那些在婚姻市场上就败下阵来的人们
独生子女一代的婚姻
人口逆淘汰在这里也存在
职业新旧交替之际不免纷扰
第一批直接受伤者:老无所养
那些正在消失的户
世道之变与人心之变
要来的终归要来
三、现代性的渗透与走样
两次大规模的建房潮
农业:走向市场过程中的荆棘
现代平等精神与自治意识
是否存在不逝的乡愁?
四、中心化与边缘化
关于人口流动的争论
大城市的吸引力
中心化与边缘化的趋势
地方积极性如何发挥?
中心的作用:消耗还是辐射?
城镇是否做好接纳人口的准备?
道德说教与生态平衡
五、货币化的山村
钞票就是最好的礼物
当以钞票的眼光打量生产
一切都有个价格
钞票作为财产
内地有所谓农村金融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
六、土地
传说中的“老业”
责任制一度激发热情
变局:种地落伍了
山区的土地:穷乡僻壤还是宝山?
土地的制度性困惑
七、静中有动的秩序
道德公义:内心的秩序
行政力量的进退:权威、权力及平等主体
村民自治与村级行政
家族:尚有利用价值
八、权力与财富
财富的创造及其不足
简单粗暴的侵占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津路
真假之间:连哄带骗
地方精英的作用:寄生还是创造?
坐享理念下的教育
我们已经走出乡土了吗?
九、妇女的世界
女性的定位:属于家庭不属于自己
娘家的势力
以辛劳维持地位
其它影响妇女地位的补充因素
“时代不同了”
家庭之外
十、展望
人的问题是一切的根本
积蓄村庄自身的力量
顺势而为发展新农村
尽量减少过渡中的阵痛
未来的乡村
附录:
2015回乡散记
行政的最后一公里
直面乡村的失落:理性派抑或乡愁派
后记
繁华的小津市:
这小镇是个什么所在,让贺龙一干人等如此着迷,花几年的时间在此周旋?并且从此以后,随着贺龙革命的几起几落,他还将反复在这小镇上出现,他手下的得力师长贺锦斋,也就在小镇后面的山坡上陨落,在突围战中,以身殉职。小镇此时的名字还是宜沙,虽然地处偏远的大山之中,却正有小津市的美名。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津市是个什么所在,可能也并没有什么概念,不妨多说两句。津市是洞庭湖西边的一个小城市,湖南四大河流之一的澧水,奔流到此就从容驯服了,直至缓缓注入洞庭湖。在运输全靠骡马和水流的时代,整个澧水流域的物产,诸如杉木、桐油、茶叶、棉花、山货等等,都顺水而下,从这里转大船运往长沙武汉,再散向更远的地方,而在农村很金贵的一些外来物品,如煤油、食盐、铁器等等,都从这里逆水而上,最终分散到家家户户中去。所以津市就成为一大口岸、地方枢纽,五方杂处,物阜民丰,在当日的澧水流域,正相当于今日中国之上海。
而泥沙这个小地方,要沿澧水上溯,一直到一条叫作碟水的支流,再靠老练水手撑篙,壮汉拉纤,越过无数激流险滩,河面越来越窄,河水也越来越清澈,经过几天筋疲力尽的跋涉之后,突然一个拐弯,一个小镇就出现在眼前。小镇在河岸的石头之上,依山顺势而建,鳞次栉比,与环境完全协调一致,像自然生长在这左岸山坡上一样,虽然都是木板房,倒也别有韵味,各色居民都随着自然的节奏,按照自己的章法,有条不紊做着自己分内的那点事情,身心都很安宁。镇上做生意的,大多都是江西人,追溯起来,可能还是江西填湖广的结果。这是一个崇山峻岭的所在,放眼望去,都是奇峰怪石,既秀且险,山下略平坦处,梯田错落有致,房舍星布其间。从此地再翻过一个山就是湖北地盘了,湘鄂交界处,百里之内这是唯一一个通道。湖南的最高峰,也正在此地,大山巍峨,溪水湍急,交通不便的时代,这就是个彻底的世外桃源。
贺龙缴枪在1916年,《年谱》准确的记载,是1月21日,不知道是阴历还是阳历,若是阳历,这一天就是1915年的腊月17日,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若是阴历,这一天就是1916年元宵节后的一个礼拜。此时的泥沙小镇,正是鼎盛时期,人口达到五万[1],水路上下的船只,每天在百余左右,陆路过往的商旅,每天在万余上下,镇上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商业信用与诚实之风,为各地之冠,所以得了小津市之美称。小镇的南端,有一座青砖白墙的巍峨建筑,高高的风火墙,与街上的木板建筑截然不同,格外显眼,高高的正门上,一块长约四尺的横额,“海国流芬”赫然映入眼帘,通过此大门,每日有大量人员与财物进进出出,这就是著名的泰和合茶号,小镇的繁荣,实靠它来支撑,流芳海国的,正是这里做出来的红茶。此时通过这个门送出去的茶叶,已经占整个中国红茶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而茶号的主人,并不追求财富的个人积累,却主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是有各种长远规划,修了七百里的骡马驿道,一律青石板铺就,宽可容两匹骡马并行,如今大多都保留了下来,当地人叫作“骡马路”或“大路”;浚通河道,减少水运事故;劝说地方顽劣不吸鸦片,扶助老幼,甚至搜集编辑地方传说,形成了有模有样的地方戏剧。以往普通的茶叶,终于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一时真正物阜民丰,家给人足,小津市之名随之而起。
给小镇带来二十年繁华的香山人:
长话短说,1887年的时候,有一帮广东香山人,都是二三十岁的年纪,带了湖南官厅的矿物开采证,以及各色勘测器,奔湘西北淘金,风尘仆仆来到泥沙小镇,暂时安置下来,因为他们的目的地就在小镇三十公里外的大山里,名叫九台山。在小镇上雇了人工,就向山里进发,在与各种困难做斗争之后,终于大功告成,很快就提炼出上千吨的优良黄铜。杀猪宰羊一番庆祝之后,形势却急转直下,湖北人出面干涉,因为铜矿的矿洞在湖南,矿脉却在湖北,一方的心花怒放,另一方却是怒火万丈,先是直接持械阻止,后是官方出面打官司,各种折腾的结果,就是广东人耗不起,退出。
当其他伙伴都离去后,却有一人在小镇上逗留,不舍这里如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总认为可以在此做点什么。此人名卢次伦(1858——1929),一生习儒而不愿做官,务农而自赡自给,行医而不取其酬,经营宏大产业而不自居其功。一年多的走访调查后,此地的茶叶品质上乘,引起了他的注意,毅然决然地决定再次做一番事业。1889年春买棹南下,回广东家乡筹资,接着是一系列的创新,从安徽祁门请来红茶技术人员,劝说当地茶农改变千百年来一贯的制茶习惯,改制红茶,以出口为导向,瞄准国际市场,三五年间,就有所起色,盈利颇丰,十年之后,品牌响当当,“宜红”成为国际红茶界的佼佼者,到1915年达到顶峰,占中国红茶出口的百分之四十,仅茶厂员工就近万名。(泥沙原名宜沙,又称宜市,故茶叶名“宜红”。民国时期改为泥沙,又称泥市,1995年又合并周围三乡,改名壶瓶山镇,取境内湖南最高峰壶瓶山之名。)
既受国际茶业市场变动的影响,又因国内局势的动荡,动荡直接的后果,就是国际市场不断萎缩,现存的财富又成为各种力量觊觎的目标,小镇兴盛二十年后,终于急转直下,1917年,卢次伦将产业托付给当地人,在万人的送别之下,登一叶扁舟,挥手告别在此奋斗三十年的美丽小镇。时至今日,老人们都能一一指出,这里那里的田是覃家人的,也就是他离开时,将大量田产委托给当时一覃姓人家代管的。
查香山相关资料,卢氏并无其名,再略一思考,也很正常,因为与他上下年纪的香山人,都是郑观应、徐润、唐廷枢、唐绍仪、马应彪、孙中山等等这些人,查权威的《辞海》名人录,全部收录不过两千余人,而小小一个香山就有三十余人。香山因其地理位置,率先与西洋文化接触,开风气之先,勇于睁眼看世界,既明事理,又重实践,更有长远眼光、造福社会、强大国家的抱负,这一股强大的创造性力量,竟然能够辐射到湘鄂交界的大山之中,并且能够在如此偏远之地,开花结果,使地方受益几十年。一代开拓者的胸襟与韬略,终归没有经受住时代的簸弄,令人扼腕叹息,更让人无限敬仰。
那一方水土
一百年以前,卢次伦所修的七百里骡马石板道,就有一条蜿蜒伸展,穿过一条长长的山岭下沿,此处稀疏的分布着几户人家,绿树掩映中,偶有炊烟升起,表示是有人居住。那时,骡马道靠近村子的一个拐弯处,有骡马店,便于来往商旅住宿,给骡马添加草料。骡马驮出去的是茶叶与山货,驮回来的是煤油、海带、食盐等,村子里的人,其他的消费不起,但盐总是要吃的,于是就有盐放在骡马店里代销,久而久之,盐铺就成为当地一个地名。店旁边就是一个大溶洞,冬暖夏凉,父母总是要叮嘱孩子们,天热不要进洞,会生病的,毕竟,炎热的夏天,突然进入一个寒气逼人的地方,冷热失度,生病是十有八九的事。此处在山腰,往下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往上就是散布在树林与竹林中的几户人家。人烟稀少,时光几乎是凝固的,偶有鸡犬之声,表示还有人在此居住。放眼所及,是连绵的大山,春夏秋冬,大山的颜色随之发生变化,山大林密,往往是空山不见人的,倒是飞禽走兽品种繁多。
村子的历史应该并不长,估计不超过两百年,仅有的墓碑,也大概都是泰和合茶号生意兴隆的时候的,老人们能够对自己的家世口口相传,一般也只能追索到130多年之前。而距今一百年的时候,村中不超过十户人家,各家有各家的田地,勤勤恳恳,也能勉强糊口。毕竟,这里是山,旱地居多,水田较少,过去的稻谷产量很低,要维持一年的生计,必然要用玉米红薯之类的来凑数补足。从老年人的各种口头禅来看,开始到此落脚的,应该是汉族人,甚至可能是有点文化的汉族人,比如对坚守原则、克己为人的人,被他们定性为“天理人”,毫无疑问,这个天理是宋代以后的天理,赌咒发誓说自己已经作了足够的让步与体谅,就会说“我已经仁至义尽了”,诸如此类,从没有文化的老农嘴中脱口而出,应该都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很是有几分古风。
20世纪80年代初,应该是村子的鼎盛时期,因为解放初到八十年代初,三十年的时间内大都在折腾,初级社、高级社、大集体,统一的指挥虽然整齐划一,但地里能够出多少庄稼,却是另外一回事了,饭总是不够吃,青黄不接的时候总是很长。村子里的老人讲,当年地里的种子如何被偷吃,人饿得如何的浮肿,说起来都是泪。在饥饿的威胁下,有人自开自留地,但往往被铲除得干干净净,甚至栽种两棵南瓜,也被连根拔起,扔得远远的。老实人在这个时代流尽了汗水,狡猾的人虽然付出不多,但也还是一起挨饿。八十年代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大家一下子看到了希望,自己的劳动可以自己享受了,于是热情爆发,很多人晚上打了火把还在劳作,尤其是水田太少,就出大力气,将旱地改造为水田,但这里并没有随叫随到的水源,只能等到老天爷下雨,所以只要下大雨,无论白天黑夜,勤劳的人们都会去改造水田,在泥水中把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使完为止,造就了城里人当作景观的梯田。无论怎样的辛苦,他们都认为是值得的,毕竟,这是为自己干活。
但随着人口的繁衍,村中已经是一百多号人了,虽然克勤克俭,无非还是向土地求生活,而土地是有限的,到处开荒拓展土地,也还是只能求一温饱,不过一亩三分地,还能指望更多吗?经济作物,就指望烟草了。烟农从开春育苗,到移栽,施肥,再到一批批采摘回来烤干,整个过程烦琐无比,有一个环节失误,满盘皆输。虽然成品的香烟价格不菲,但作为原料的烟草,那时候却并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太多的收入,毕竟,烟草专卖,独家生意,只能到一家去卖,烟叶定了各种不同的级别,上下相差十多倍,买卖双方力量不对称的时候,利润就严重偏向了收购方,被动的一方,只好拐弯抹角找关系,或是径直送礼给收购人员,以期得一公道的价格,心性耿直的,或者找不到关系的,只好接受收购员的一言九鼎,到完全不能接受时,要么愤怒中将自己的烟草挑到桥上,往河中心一倒,虽然彻底白忙了,倒也解了胸中的一口恶气,要么就发挥一点反抗精神,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拳脚相加,更有放火焚烧收购站的。但总体的结果是,大半年的费神劳形,换来的回报,也就勉强应付孩子学费、家庭日常开销,加上每年的上缴提留、农业税,更是让他们难以张罗,闹到不可开交处,不免矛盾纷纷,若有超生罚款之类,就更是无处设法,一方面是一无所有,一方面是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牵猪赶羊,拆屋背粮,也就闹到势同水火,日子自然就彻底无法过了,懦弱点的往往一病不起,刚烈点的,或者抱刀讲理,终归身陷囹圄,或者一瓶农药、一根绳子,就了结自己的一生,将对这个世界的憎恨一起带走。
在与外在世界交流不多的时代,村子就是整个世界,因为家家户户都只有有限的一亩三分地,为了增加自己的机会,就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地盘,为了田地和山林的边界,就始终有各种恩恩怨怨上演,甚至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有很多通不过去的隔阂。淳朴归淳朴,但在生存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并认为这点有限的资源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淳朴之情也会被挤压得奇形怪状,难以辨认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庄子说,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实,人们往往是难以相濡以沫的,倒是相忘于江湖,更容易一些,只要世界给他们敞开,他们往往就自然而然地相忘于江湖了。当然,敞开的世界使人们相忘容易,但是否能够有江湖之丰饶,也还是个问题。
在世纪之交的当口,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终于成为劳动的主力,但一阵狂风吹过山岭,年轻人丢下家里那点薄地,留下年幼的孩子,纷纷奔向广东、上海,“打工”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人们不是出去打工,就是在为打工做准备,或是数着日子等待打工的人归来。从此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封闭的乡土社会,开始土崩瓦解,而这些出去的人,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切都事起仓促,在外面城市世界里摸爬滚打,任凭时代洪流的裹挟、簸弄、上下沉浮,自己却很难左右自己的去留,大部分最终又像江中浮渣一样,被拍上岸来。我们这里所描绘的,就是新世纪以来的这一波大潮,希望看看大潮中,乡土社会是如何渐行渐远,新的社会又将走向何方。
[1] 根据卢次伦茶号总管的儿子所描述,但是否能够达到五万,还是表示疑问,因为当前该镇在合并其它两乡的情况下,全部人口仅三万。新中国成立前夕,泰和合茶号总管的儿子在国民政府服务,旋即退到台湾,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带往台湾的大量茶号资料,写了《卢次伦传》。
乡土与现代之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