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雲廬感舊集/藝術經典》收錄瞭十五篇短文,有的寫於1997年,有的在2017年,前後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錄一篇)寫的是十位老師和前輩,基本上根據作者認識他們的時間前後來排列。這些師長都齣生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蕭鐵先生生於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於1905年,是世紀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迴憶他們的。
內容簡介
白謙慎是著名的書法史研究專傢和書法傢,在書法界享有盛名。“雲廬”是白謙慎的齋號,《雲廬感舊集》是作者迴憶學書的曆程。文章有《滬上學書摭憶》《淩雲健筆意縱橫——章汝奭先生的小楷》《憶趙寶煦老師對我的藝術活動的關心和支持》《紀念王方宇先生》《汪世清先生帶我去讀書》《萊溪主人的情懷——記翁萬戈先生》《憶和曹寶麟兄在北大時的交往》等。
作者簡介
白謙慎,1982年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畢業,1996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美國西密執安大學藝術係和波士頓大學藝術史係,2004年獲波士頓大學終身教職。現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2003),《天倪——王方宇、瀋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寜等閤作,2003),《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2003),《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2003;精裝本,2015),《白謙慎書法論文選》(2010),《吳大瀓和他的拓工》(2013)。
目錄
滬上學書摭憶——從傅山《哭子詩捲》說起
王老師的故事
身殘猶作汗漫遊——記鄧顯威老師
我的老師章汝奭先生
附錄:記與恩師章汝奭先生的最後一次會麵巧
憶趙寶煦老師對我的藝術活動的關心和支持
八大山人的異代知己——紀念王方宇先生
充和送我進耶魯
汪世清先生
汪世清先生帶我去讀書
萊溪居主人的情懷——記翁萬戈先生
憶和曹寶麟兄在北大時的交往
華人德和民間社團及其他
憶我和潘良楨兄的交往
一事能狂便少年——悼念樂心龍兄
懷念周永健兄
精彩書摘
《雲廬感舊集/藝術經典》:
身殘猶作汗漫遊——記鄧顯威老師
上海銀行係統確實有很多善書者。上世紀50年代初,鄧老師在市分行上班時,曾和翁闓運先生(1912—2006)在同一個辦公室裏工作。翁先生因字寫得好,又喜好研究書法,後來調到上海書法傢協會工作。鄧老師曾給我看過翁先生送給他的一本字帖,上麵有翁先生的小楷題跋,十分古雅,和後來人們常見到的翁先生以顔體為根基的行楷很不相同。翁先生在70年代的上海書法界甚有名聲,他有個女弟子周慧珺名氣更大。在古代碑帖不允許齣版的年代,周女士1974年齣版的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風靡全國。得知鄧老師認識翁間運先生,我便問鄧老師能不能帶我去拜訪,他同意瞭。他多年未見翁先生,也很想和這位年長自己十多歲的老同事重逢話舊。鄧老師和翁先生聯係後,我們在一個晴朗的休息日,前往地處虹口區的翁宅拜訪。那天,鄧老師搖著他的車子,我跟在車旁,邊走邊談到瞭翁先生傢,行程大約在一個小時。翁先生很健談,除瞭和鄧老師敘敘舊之外,得知我正在臨習顔碑,就專門以上海街頭一些小店用濕麵團做春捲皮的收尾動作來比喻顔字的收筆,生動而又形象,至今記憶猶新。
不似平常人可以在閑暇時間逛街、走親戚、看朋友,鄧老師平時的休閑大概就是看報、讀書、練字。我後來知道,他還賦詩填詞。上世紀70年代,我國正緻力於發展人造衛星。某年,一個衛星發射成功,舉國歡慶。一兩日後,我去鄧老師的辦公室,他給我看瞭鋼筆字寫的詞稿,是慶賀衛星發射成功的。年代久遠,忘瞭詞牌(不是小令之類的短章),具體的詞句也記不清瞭,隻記得其中描繪衛星在汗漫遨遊的恢宏氣象,讓我震驚,也讓我看到瞭我所不熟悉的鄧老師的一麵。遙想他曾經的少年,品行皆優,對未來充滿憧憬。可一場疾病,給他留下永久的創傷,極大地限製瞭他實現各種理想的可能性和選擇。但是他卻沒有沉淪在頹喪中。如今,他在詞中,馳騁想象,“遊心太玄”。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鄧老師的大字會和他的詞一樣——氣勢豪邁!
鄧老師住在上海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那是四明銀行於1932年建成的石庫門建築群,位於上海展覽館的對麵,離我的另兩位老師王弘之和金元章先生的傢很近。很多藝術傢曾經在四明村居住,如吳待鞦、王福庵、吳青霞、高式熊等。從我傢騎車到鄧老師傢,大約不到十分鍾。但在我的老師中,鄧老師傢我去的次數最少。一方麵是因為他和我同一單位,上班時(那時一周上班六天)請教非常方便;另一方麵,登門拜訪對他來說甚是不便。鄧老師住在由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旁的亭子間裏,房間不足十平方米,並不直接連著廁所。雖說四明村在上海算是很好的住宅區,但石庫門的樓梯還是相當陡,對鄧老師來說,上下十分不便。我如有事去鄧老師傢,他聽見敲門聲,就會打開窗子,用一根繩子把鑰匙吊下來,我拿著鑰匙打開門,然後上樓找他。正因為如此周摺,我通常不去他傢打擾。
鄧老師和哥哥們的感情非常深,兄長們也十分牽掛這位在上海的弟弟。鄧老師一生未婚,和他一起生活的是他哥哥的女兒。這位哥哥在唐山工作,好像也是由上海支援外地建設的工程師。他有三個女兒,二女兒住在上海,平時可以照顧鄧老師,小女兒隨父母住在唐山。不幸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小女兒遇難。
大約在2003年,我去鄧老師傢看望他。那輛手搖車還放在露天的門外,用一張塑料布蓋著,看得齣來,已經很久沒有用過瞭。鄧老師仍然住在那個亭子問,屋子內很擠,床的周邊堆放著日常生活用品和報紙雜誌,床對麵有個小電視機,連接著他和外麵的世界。看到我,他特彆高興,忙著要衝麥乳精給我喝。他告訴我,經濟上沒有問題,退休工資足夠花,醫生定期上門為他檢查身體。隻是隨著年事增高,身體越來越弱,上下樓亦愈發不方便瞭。侄女早已結婚,有瞭孩子,在浦東買瞭房子,周末去住。
……
前言/序言
這本小書收錄瞭十五篇短文,最早的寫於1997年,最晚的在2017年,前後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錄一篇)寫的是十位老師和前輩,基本上根據我認識他們的時間前後來排列。這些師長都齣生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蕭鐵先生生於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於1905年,是世紀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迴憶他們的。在我的老師中,章汝爽先生年紀最輕,生於1927年,今年9月7日他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前輩中僅存之碩果,是翁萬戈先生,今年100歲,精神矍鑠,還在山中著書立說。祝他健康長壽!後五篇寫的是與我同輩的書法傢,其中兩位英年早逝,另外三位,我認識他們的時候纔三十多歲,如今也都年過古稀瞭。
把我和書中的十五位人物連接起來的是兩件事:書法和學術。自從1973年入蕭鐵先生門下學習書法,這門藝術注定地成為瞭我的終身愛好。而1978年考上大學後,學術研究便成瞭我立身的職業。1990年由政治學轉入藝術史後,書法從愛好變為職業。此生能以愛好為業,何其幸哉!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是在朋友的督促下結集的。雖然,這些年來我在不同的場閤發錶過一些懷舊文章,但按照自己的本意,結集之事可以在退休之後。目前教學、帶研究生、收集資料、寫作、臨帖,占去瞭我的大部分時間。我正在做的吳大瀲研究,資料浩瀚。雖說研究本身充滿著樂趣,我從未覺得枯燥艱辛,但這項工作耗時甚巨,常令我無暇旁顧。此次好友邀我結集齣版感舊文字,雖不在計劃之中,卻難以推辭。某些已經發錶但尚需修改的短文和那些打算寫的憶舊文字,隻能等將來編《雲廬感舊集》(二)時再收人瞭。
往昔與師友們的交往,曆曆在目,但距今起碼都已二十多年瞭。本書為這數十年來的經曆留下些許雪泥鴻爪。
雲廬感舊集/藝術經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