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泥立丽)

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泥立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泥立丽,王永,田桂娟 等 著
图书标签:
  • 测量学
  • 平差法
  • 误差分析
  • 大地测量
  • 工程测量
  • 数据处理
  • 泥立丽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论与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3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4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4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总结,经过了几次认真核查、修改,确保题目经典、易学,且例题和习题均有清晰的解答步骤。本书是自学的好帮手。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十章,每章包括知识点、经典例题、习题和解析答案四部分,涉及误差分类、精度指标、协方差传播律及权、五种平差方法(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概括平差)和误差椭圆等。本书利用Excel等计算工具进行了题目的计算和推导,并给出了利用Excel绘制误差椭圆的方法;利用AutoCAD进行了图形的绘制,尤其是误差椭圆和误差曲线的绘制,并给出了在任何纸质材料上确定误差椭圆和误差曲线比例尺的方法等。题型多样,难易结合,使读者可以从各角度理解和掌握测量平差和误差理论的原理。
本书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学习测量平差基础课的专业辅导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自学者和考研者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泥立丽,泰山学院教师,数学博士,从事数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数据处理。主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

王永,山东科技大学教师,从事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讲《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籍测量学》、《工程测量学》等课程。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知识点1
经典例题4
习题5
解析答案6
第2章测量误差及精度指标 7
知识点7
经典例题11
习题13
解析答案14
第3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15
知识点15
经典例题22
习题32
解析答案37
第4章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 46
知识点46
经典例题49
习题52
解析答案54
第5章条件平差 56
知识点56
经典例题64
习题85
解析答案94
第6章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111
知识点111
经典例题113
习题120
解析答案124
第7章间接平差 133
知识点133
经典例题137
习题155
解析答案164
第8章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 190
知识点190
经典例题192
习题200
解析答案203
第9章概括平差函数模型 211
知识点211
经典例题215
习题221
解析答案223
第10章误差椭圆 229
知识点229
经典例题235
习题246
解析答案249
附录必要观测数t的确定方法 254
参考文献 263

精彩书摘

二、观测误差
1) 引入
在教材《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中,主要学习了观测,通过观测就可以得到观测值。由于观测时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所以观测值总是带有误差,而且这种误差时不可避免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某人在量取身高时,往往得到的数值是1.8米左右,同时量取多次时的结果往往还不一样,因此出现偏差(误差)。除了量取身高这个例子,在量取体重、房间长度等时这种情况也会出现,而且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从而说明这种偏差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客观存在,那就是不可避免,因此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处理,处理的方法就是平差。
2)误差的表现形式
包括两种:(1)多个观测值之间不相等;(2)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不相等。
3)误差来源
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测量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
这三方面的因素是引起误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把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所以,通常说:观测成果的质量高低客观地反映了观测条件的优劣,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1)当观测条件好一些时,观测成果的质量就会高一些;(2)当观测条件差一些时,观测成果的质量就会低一些;(3)如果观测条件相同,观测成果的质量就可以说是相同的。
4)误差分类
根据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性质,可分为三类: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
(1)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分析】注意是“大小和符号”;
例如,用经纬仪测角时,误差是由照准误差、读数误差、外界条件变化所引起的误差、仪器本身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等综合的结果。而其中每一项误差又是由许多偶然因素所引起的小误差的代数和。例如,照准误差可能是由于脚架或觇标的晃动或扭转、风力或风向的变化、目标的背影、大气折光和大气透明度等偶然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小误差的代数和。
(2)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带有系统性和方向性的误差就称为系统误差。

前言/序言

“测量平差”,也叫测绘数学,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涉及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及矩阵论等知识,同时又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编写了本书,除了一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之外,也引入了一些实际案例,该书中既有作者对众多知识的分析归纳,也有对一些问题的独到分析。
教学十几年来,每年都有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比较难学,而且学习了课程知识后,不知道如何做题。作者就是本着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这种想法,整理了该辅导书。该书所展现的例题中,从分析开始,到具体计算,都有详细的过程。目的就是使初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的读者,真正的会利用其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大量使用了Excel电子表格,进行了法方程系数组成以及解算等的相关计算。大部分习题为作者亲自计算,书中符号的意义严格与全国本专科测绘教材保持一致,与很多版本的测量平差基础教材一致。同时,由于习题是由Excel计算所得,因此保留了解算的过程和结果,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小数位较多。同时,该书保留了大量的关于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等传统三角网的有关题目,虽然这些题目总体偏陈旧,但的确是非常经典的内容,对于读者掌握平差的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全书共分10章,由泰山学院泥立丽、山东科技大学王永、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泰山校区)田桂娟、淮海工学院宁伟、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桂维振、山东农业大学杜琳、山东科技大学陶秋香、山东建筑大学赵同龙、山东东山王楼煤矿有限公司刘鹏共同编著。其中,桂维振、刘鹏编写了第1章;杜琳编写了第2章;泥立丽编写了第3章~第5章;王永编写了第6章、第7章;宁伟编写了第8章;田桂娟编写了第9章;陶秋香、赵同龙编写了第10章。此外,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丁建全老师,山东东山王楼煤矿有限公司刘艳,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的苗元欣、李军亮、王振、赵梦、魏荣宝,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刘洪晓、赵俊光,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的桑志伟等提供了部分素材,并编写了部分内容。 全书由王永统一修改定稿,泥立丽、田桂娟审核。
本书得到了很多前辈的帮助,特别是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独知行教授给予了很大帮助。
本书得到了泰山学院人才基金项目(编号:Y-01-2017001)、泰山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 (编号:QN-01-201306)资助。
本辅导书有大量计算题,由于时间仓促,疏漏在所难免,恳请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7.11
《空间测量学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空间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全书围绕“精度、可靠性、效率”三大关键目标,系统阐述了从基础的几何量测到复杂的空间坐标系建立、从静态测量到动态监测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测量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回顾并深化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与评定方法。详细讲解了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在数据平差中的应用,介绍了各种严密平差和近似平差方法,并结合算例分析,使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如何通过数学模型处理和优化测量数据,以获得最可靠的测量结果。特别强调了误差传播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观测设计来最小化误差影响。 第二部分:现代测量技术 本部分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空间测量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原理与应用: 详细解析了GNSS(包括GPS、GLONASS、Galileo、北斗等)的系统构成、信号原理、定位原理(单点定位、差分定位、RTK等),并深入探讨了GNSS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如基线解算、事后精密定轨(PPK)、动态实时差分(RTK)的应用及其在高精度工程控制网、形变监测、车辆导航等领域的实践。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介绍了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扫描模式、点云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详述了如何进行点云配准、滤波、分割,以及如何从点云数据中提取特征、生成三维模型(如BIM模型),并阐述了其在建筑、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阐述了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类型、影像获取、几何纠正、立体测图、遥感影像分类与信息提取等。重点介绍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UAV Photogrammetry)的优势及其在地籍测量、地形测绘、工程监理、农林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惯性测量单元(IMU)与组合导航: 讲解了IMU的工作原理、测量误差及其在姿态解算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IMU与GNSS、里程计等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实现高精度、全天候、无漂移的组合导航技术,以及其在无人驾驶、机器人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水准测量与导线测量: 虽然是传统测量方法,但书中仍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各种类型的水准仪、水准尺及其操作规范,各种导线(附合导线、断续导线、闭合导线)的布设原则、观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平差。重点分析了其在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网建立等方面的作用,并与现代测量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测量数据处理与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测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应用。 坐标转换与投影: 详细讲解了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方法,包括大地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之间的转换,以及各种地图投影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空间数据管理与可视化: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与数据管理技术。阐述了如何利用专业的软件平台(如ArcGIS, QGIS, AutoCAD Civil 3D等)对测量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可视化,并生成各种专题地图、三维场景等。 工程测量应用: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详细讲解了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放样、沉降监测)、道路工程(路线设计、边坡监测)、桥梁工程(结构监测、变形分析)、水利工程(大坝监测、堤防测量)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形变与监测: 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如GNSS、全站仪、激光扫描、InSAR等)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滑坡、地震)、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桥梁、大坝)、环境变化监测等,并介绍了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 高精度定位与导航: 探讨了高精度定位技术(如RTK, PPK, PPP)在自动驾驶、精准农业、形变监测、无人机自主飞行等领域的实现途径和技术挑战。 总结: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涵盖了空间测量学的经典理论和前沿技术。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图表说明,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现代空间测量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提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地质勘探等相关专业师生和从业人员的理想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真是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当我在网上偶然看到它的名字时,就觉得这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宝藏。我是一名测量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在实际的平差计算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总让我觉得难以消化。市面上关于测量平差的书籍也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讲解不够深入,要么就是案例太少,难以对应实际操作。然而,这本书从目录就透露出一种系统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辅导”和“详解”这两个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并且在每一个关键步骤上都给出详尽的解释,让我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测量误差的来源和传播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平差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减小这些误差的影响。同时,对于一些经典的平差模型,比如最小二乘法,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不同复杂度的案例,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到更复杂的非线性模型,以及在不同工程场景下的应用,比如地形测量、建筑施工、工程变形监测等。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实际测量数据的处理流程和详细的计算过程,那就更完美了,这将极大地帮助我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在测量平差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帮助我突破瓶颈,提升专业技能,真正掌握这门核心技术。

评分

当我拿到《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排版设计,清晰明了,图文并茂,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作为一名在测量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平差计算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精度和质量。我曾遇到过许多棘手的平差问题,一些教材的讲解过于陈旧,跟不上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而一些最新的软件操作指南又过于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能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参考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特别欣赏它在“详解”部分的处理,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它所蕴含的统计学原理。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单位权、等精度、不等精度等,书中都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对比的方式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让我豁然开朗。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各种平差方法的讨论,例如不同权系数的选取原则,如何处理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工程的精度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平差模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参考平台,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我将能更精准地掌握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为项目贡献更大的价值。

评分

这本《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测量新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学校里虽然教了基础知识,但真正面对实际的测量数据和复杂的计算时,总感觉脑袋里一片空白。我之前看过几本其他的辅导书,但要么讲得太快,要么就是例子太少,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本“泥立丽”的书,从它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指导性。我最看重的是它“辅导”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会一步一步地带领我,而不是让我自己去摸索。我希望它能详细讲解如何建立观测方程,如何选取最合适的观测值,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的误差分析。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比如如何输入数据,如何设置参数,以及如何解读计算结果。对于一些常见的平差问题,比如导线测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中的误差处理,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步骤和详细的计算示例,让我能够模仿着去做,并且理解其中的原理。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编写平差报告的指导,那就更好了,因为这在实际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建立起对测量平差完整的知识体系,克服畏难情绪,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再因为平差计算而感到迷茫和焦虑。

评分

不得不说,《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我一直对测量平差这门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被其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的计算过程所困扰。我之前阅读过几本相关的专业书籍,但要么过于学术化,脱离实际,要么就是讲解得过于简单,缺乏深度。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测量平差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详细的步骤,将抽象的公式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平差模型的详细解析,比如如何根据观测值的精度和相互关系来选择合适的权值,以及如何处理带有粗差的观测数据。书中对于如何进行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这对于工程质量的把控至关重要。我期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高级平差技术的介绍,比如卡尔曼滤波在动态测量中的应用,以及三维坐标网的平差处理。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平差过程和结果的展示,那将是对我能力的极大提升。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它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为我的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评分

在翻阅《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的过程中,我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我是一名测绘工程师,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测量数据,而平差计算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环节。虽然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平差方法,但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或需要进行高精度测量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误差来源的详细分类和分析,以及针对不同误差类型提出的解决方法。对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及其在各种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书中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我对这一核心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非线性平差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辅助计算。同时,对于如何进行平差结果的检验和评定,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拓展视野,掌握更多先进的平差技术,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测量仪器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和提升的宝贵资源,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为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添砖加瓦。

评分

《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这本书,真的是为我们这些长期在野外工作的测量人量身定做的。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环境,获取到的原始数据难免会存在各种误差。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显得不够灵活,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只能靠经验去“猜”。这本书的“辅导”二字,恰恰戳中了我们的痛点。我希望它能更侧重于实操,比如在讲解每一个公式的时候,都能够配上具体的野外测量场景,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个公式,以及如何进行现场的观测和记录。对于一些常见的误差,比如仪器误差、人为误差、自然误差,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排除和减小的方法?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GPS、全站仪等现代测量仪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平差计算,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数据中的特殊问题。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工程质量控制和验收的平差知识,那就更棒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野外工作的“口袋书”,随时翻阅,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在面对复杂测量任务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确保工程的精度和质量,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让我们在项目上更有底气。

评分

我对《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能否解决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我不仅需要理解平差的原理,更需要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各种平差问题。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理论太深奥,要么案例太基础,很难满足我这种需要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高级、更具挑战性的平差案例,比如在大规模地籍测量、城市地下管线测量、以及大型桥梁或建筑物沉降监测中的平差处理。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利用高级统计学方法进行误差分析和异常值剔除,以及如何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专业的测绘软件(如CASS, GEOSYSTEM等)进行复杂平差计算的详细指导,包括参数设置、数据导入导出、结果分析等,那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解决复杂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优化平差方案,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从而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成为我在职业生涯中解决技术难题的得力助手。

评分

《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这本书,对我们这些从事不动产测绘的从业人员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地籍测量、土地确权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对测量数据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学校里学到的平差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侧重于地籍测量中的平差问题,比如如何处理相邻地块之间的闭合差,如何进行碎部测量数据的平差,以及如何处理控制点网的平差。我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全站仪、GPS/GNSS等设备进行地籍控制网的测量和布设,以及如何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对于一些常见的误差,比如仪器误差、观测误差,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检验和剔除方法?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示如何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的测量成果,整个平差过程的详细步骤和计算方法。这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提升我们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评分

拿到《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所吸引。作为一名正在攻读测量学硕士的在读研究生,我希望能够对测量平差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目前我所学习的课程,虽然涉及一些理论,但在具体的操作和模型的选择上,我 still feel a little bit uncertain. This book, with its "辅导" and "详解" approach, seems to be designed to fill this gap.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various adjustment methods, such as the covariance propagation, the method of least squa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measurement scenarios. I hope the book will delve into the mathematical proofs and statistical principles behind these methods, allowing me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limitations and advantages. Furthermore, I am keen to explore the book's coverage of advanced topics, such as the adjustment of online measurements,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asurements, and the use of Bayesian methods in surveying adjustments. If the book also provides guidance on how to implement these methods using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s, such as R or MATLAB, it would b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my research and future academic pursuits.

评分

《测量平差辅导及详解》这本书,从我接触到的内容来看,它的内容确实非常扎实,也很有系统性。我是一名在某设计院工作的工程师,我们经常需要对接现场测量的数据,然后进行各种工程计算。对于测量平差这块,我一直觉得是整个工程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但有时候现场提供的数据,会存在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怪异”情况,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去纠正。这本书的“详解”部分,我非常看重。我希望它能够详细地解释在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比如道路、桥梁、建筑等)中,会遇到哪些特有的测量误差,以及这些误差是如何对最终的工程精度产生影响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平差计算来解决这些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处理控制点之间的闭合差,如何进行不同精度等级的测量数据的融合,以及如何评估整个工程的精度。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关于测量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规范的解读,那就更好了,这样我们就能在源头上把好关,减少后续的返工。我相信,这本书的深入讲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测量平差技术,为我们的工程设计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