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是知名的理论研究者丁亚平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追踪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变化,梳理和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历程,视野宽广,考察细致。论著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探索书写电影史的新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当代电影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当代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主要电影人物、电影政策、电影文化成就,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当代电影历史。《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注重历史的叙述与理论的评述相结合;反映了电影史学发展的新意识,新观念。
作者简介
丁亚平,1961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国家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两次获批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出版个人著作《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先后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第1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第4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第5届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首届“飞天奖”论文评奖理论类一等奖。
目录
绪论
Ⅰ 电影政治与选择的限度(1949—1976)
第一章 电影:火焰与政治(1949—1955)
第一节 影像、声音和国家
一、砥砺前行与身份的分野
二、国家电影管理、“东影”的历史传承与《桥》
三、向人民学习与“人民的电影”
四、虚实相生:美国和苏联电影
五、电影指导与电影审查
六、“停映”和修改:《内蒙春光》《荣誉属于谁》《胜利重逢》
第二节 新的现实:接受、理解与适应
一、不完整的完整
二、孙瑜的《武训传》及其批判
三、艺术家、历史与政治
四、从夏衍到沈浮
第三节 电影的想象与转折
一、成荫、汤晓丹执导影片《南征北战》:在战争的世界寻找意义
二、欲望与想象:史东山的自杀
三、电影创作和跃升
第二章 电影书写与介入(1956—1965)
第一节 他者的镜语
一、“百花时代”:多题材、类型创作和电影的讨论
二、巴金小说改编的影片《家》
三、吕班的系列“讽刺喜剧片”“拔白旗”和“歌颂性喜剧”
第二节 存在胜于电影
一、新的链条:从“反右”、石挥之死到“纪录性艺术片”
二、影坛两次“井喷”: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谢铁骊等人的创作
三、反特片、儿童片与美术片
第三节 电影:在寻找和共名之间
一、广受国内观众注目的22大明星
二、叩问电影之路:理论的探索
三、电影史经典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前因与后果
四、《红日》等片中的历史拟态
第三章 “文革”电影中的革命与影像(1966—1977)
第一节 电影的历史“向量”
一、革命的张力和“文革”的疯狂
二、电影的转折:“样板戏”的首亮相与“三突出”原则
三、《智取威虎山》的拍摄与谢铁骊
四、新闻纪录电影和洋为中用的《红色娘子军》
五、迷幻的激情
六、朱石麟与《清宫秘史》批判
第二节 重塑与激活
一、大师视角下的中国
二、第二批样板戏影片
三、“重拍片”和“文革”时期第一批故事片
四、故事电影《海霞》
五、一部电影引起一场政治风波
第三节 红色的视域与密码
一、《创业》事件:艺术与政治
二、江青如日中天之时
三、激发观众政治热情的电影《决裂》和《春苗》
四、在历史的通道上:“内参片”的意义
五、逝去的“英雄”:从《闪闪的红星》到《金光大道》
Ⅱ 电影文化、国家话语与社会现实(1977—1999)
Ⅲ 电影空间:电影艺术、社会与市场(2000年以来)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