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筑照明艺术与建筑文化内涵紧密相连,通过灯光照明全面展现建筑的文化内涵。本书从建筑文化入手,分析建筑自身的文化特征,对建筑文化正确理解和准确定位,剖析建筑照明的文化内涵。通过大量实例对比,细致讲解建筑照明设计的方法技能。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发研究建筑照明艺术设计,对当代建筑照明艺术设计理论进行全新定位,从理论到实践详细阐述建筑照明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供行业人士参考学习,有助于理解掌握建筑照明艺术设计的方法技能。
作者简介
吴冬梅,任职于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除担任环境设计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外,主持了连云港滨海城市夜景照明设计研究,连云港地区绿色建筑背景下办公建筑照明零能耗方案模型研究等市级重点课题,出版了《建筑空间绿色采光与照明技术理论与方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理论专著一部,在《中外建筑》等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建筑照明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001
一、建筑文化的外在表现 / 007
(一)古建筑物?/?007
(二)近现代建筑物?/?017
(三)后现代建筑?/?019
二、建筑文化的内在表现 / 021
(一)思想意识?/?021
(二)文化体系?/?022
(三)价值观念?/?023
三、建筑文化的照明表现 / 024
(一)中式建筑照明?/?024
(二)西方欧式建筑照明?/?029
(三)现代建筑照明?/?035
第二章?建筑照明设计艺术的风格特征?/?044
一、建筑照明设计风格 / 044
二、建筑照明设计的艺术特征 / 045
(一)照明设计非实体化特性?/?045
(二)照明设计成果的非稳定性?/?046
(三)照明设计作品对建筑空间的依附性?/?046
三、建筑照明设计的艺术风格 / 047
(一)分类解析建筑照明艺术风格?/?047
(二)建筑照明设计浓郁的地域特色?/?051
(三)功能性照明与艺术性照明?/?054
(四)其他建筑照明设计风格?/?059
第三章?建筑照明设计艺术的构成要素?/?070
一、建筑照明灯光构成 / 070
(一)光影?/?070
(二)光亮?/?073
(三)光色?/?074
(四)光动?/?077
(五)灯具?/?078
(六)其他?/?080
二、建筑照明模式构成 / 083
(一)日常照明模式?/?084
(二)节庆照明模式?/?085
三、建筑照明的视觉感官构成 / 088
(一)视听觉?/?089
(二)视味觉?/?091
(三)视触觉?/?092
(四)视幻觉?/?093
(五)视错觉?/?095
第四章?建筑照明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099
一、建筑照明的相关要求 / 099
(一)功能合理,科技先进?/?102
(二)重点突出,整体协调?/?104
(三)注重艺术规律和美学法则?/?107
二、建筑照明的基本原则 / 111
(一)遵循照明美学原理?/?113
(二)尊重照明环境心理学?/?123
(三)遵从照明环境伦理学?/?127
(四)强化人与社会的认知?/?130
第五章?建筑照明设计艺术的分类解析?/?133
一、商业建筑 / 133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33
(二)建筑照明设计处理?/?134
二、办公建筑 / 141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41
(二)建筑照明设计处理?/?142
三、博览建筑 / 148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48
(二)建造照明设计处理?/?149
四、交通建筑 / 154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54
(二)建筑照明设计处理?/?157
五、校园建筑 / 163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63
(二)建筑照明设计处理?/?164
六、住宅建筑 / 169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69
(二)建筑照明设计处理?/?171
七、工业建筑 / 176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76
(二)建筑照明设计处理?/?177
八、体育建筑 / 182
(一)建筑风格特征与文化元素?/?182
(二)建筑照明设计处理?/?187
第六章?建筑照明设计的发展趋势?/?192
一、宏观趋势 / 192
(一)新光源的应用?/?192
(二)智能化照明控制?/?198
(三)新能源开发?/?202
(四)人性化发展?/?206
二、微观发展趋势 / 208
(一)媒体建筑照明设计运用?/?208
(二)多元化建筑照明艺术的发展?/?210
(三)人机交流互动型建筑照明艺术的发展?/?213
(四)虚拟现实幻影成像建筑照明艺术的发展?/?216
附录?建筑照明设计的案例分析?/?219
案例一:临潼芷阳广场办公楼夜景照明 / 219
案例二:纽约帝国大厦建筑照明设计 / 221
案例三:广州塔(小蛮腰)建筑照明设计 / 224
案例四:伊旗体育馆夜景照明 / 225
参考文献?/?228
精彩书摘
第一章?建筑照明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
建筑照明艺术与建筑文化内涵紧密相连,通过灯光照明全面展现建筑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深入分析建筑自身的文化特征,对建筑文化正确理解和准确定位,将建筑文化通过照明艺术充分展现,最终将建筑照明的文化内涵与建筑自身的文化特征融为一体。
所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文化如同“音乐的旋律”,如若没有文化,建筑也就缺少灵魂,成为钢筋和混凝土的牢笼。建筑是一种思想表达、一种灵魂体现、一种哲学观念和一种精神寄托,建筑设计师往往都将自己所感知的客观世界上升到主观精神,继而通过建筑的物质形态进行思想传递。建筑可以说是寄托着人类的精神梦想,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意识,而建筑师是帮助人们实现精神梦想和达成人们的思想意识的社会群体。如何将人类文化意愿展现到建筑中,如何利用建筑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借用建筑照明深入刻画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本章节的主要内容。
建筑所反映的不仅仅只是技术,更多层面体现的是文化,可以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内,融于生活中。
如图我国古代大型宫室建筑(图1-1、图1-2),普遍都是中轴对称纵向延伸,从中体现出国家政治文化: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别,并且展现出稳定、中庸、内敛、保守、和谐的内在特质。在我国君权神权合二为一并以君权为最高威权,这些在建筑中都可看出端倪。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多么高大雄伟、巍峨壮观,但却很少给人留下“高耸”的印象,只是让人感觉“宽广”,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全是在一个大的平面上铺展开来,这些都与古代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四方,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故宫以太和殿(图 1-3)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庞大的建筑群,外围更有天坛、社稷坛、日坛、月坛等拱卫,这些又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日月星辰的划分相互关联。
皇家宫殿建筑(图 1-4、图 1-5)是帝国形象的象征,普通民居建筑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通常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即便偏远乡村中的住房也都遵守着古建筑中蕴含的社会体系与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因此自古人造建筑与周围山川自然景物、自然地质形态密切融合,致使水石花木这些自然元素成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注重风水学说,这与“天人合一”思想观不谋而合。古代中国除了建筑本身的建造成就外,还设有坚实的围墙将建筑围合起来,古代帝王还筑起一道万里长城(图 1-6),以国为家建造了世界最大的围墙,透过古代建筑围墙隐约可见中国内敛保守的传统文化特征。(图 1-7—图 1-11)
西方古建筑(图 1-12—1-19)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发展时期,与被儒教思想统一了近两千多年的中国古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特征差异及其显著,并且都有特定的形式命名,如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而中国古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化发展的痕迹微乎其微,除非专业人士才能依据斗拱的层数给予建筑正确的年代界定。
如若说建筑是技术毋宁说建筑是艺术,那么艺术的灵魂仍是文化,从中西方古建筑(图 1-12—图 1-19)文化差异可以看出西方比我国有着更为丰富的建筑文化。
中国儒学虽然也有宗派支流衍变的论战争执,但孔孟思想却一脉相承,即使韩愈、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观点各异,但也全都以孔孟继承者自居,其间尽管也有晚明李贽等人对儒学进行过抨击与批判,但却仍旧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西方与中方明显不同,他们在中世纪否定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而后启蒙主义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与蒙昧,重新尊崇人的价值,在巴洛克、洛可可走上华丽、花俏、奢靡的险途之后,古典主义又一次向简洁、典雅的传统回归,如此西方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演变,比中国社会更早地迈向现代文明。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和中东基督文明。古希腊文明中特有的是酒神文化,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这种享乐与丰收富饶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明快、乐观、积极的倾向,与中国中庸、内敛、保守的观念大相径庭。此外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带有人的七情六欲,并从中折射出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源头都在古希腊,罗马在继承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法治思想,共同构成西方社会的文化基石。此后基督文明又为西方带来宗教色彩的罪感文化与契约文化,总之西方传统文化体现的更多的是如磐石般的直率、刚硬、雄壮。
从总体来看,西方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与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得总体印象,即使附带草坪、花园也都设在开阔处,而中国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才可获取整体轮廓,因为大门处设有照壁,门外还圈有围墙,尤其建筑庭院(图 1-10、图 1-11)回环、繁复、曲折,总之中国古建筑无论宫室殿宇还是私家宅院,相比西方建筑的直接、简约、开敞,总让人感觉含蓄、内敛、深幽。
中西方古建筑之间的差异可以透过中西方文化探其缘由,西方文化源于希腊的海洋文明带有潜在的商业性质,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和伊阿宋都是典型的海洋冒险家,《圣经》中记载着犹太人在埃及、巴比伦等地不断流转迁徙,中世纪的骑士在欧洲各地游击作战,因而骑士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文明。而后麦哲伦、哥伦布的探险之旅改写了整个西方世界史。美国是由一群来自欧洲的冒险家的后裔开创的,后来很多美国人到西部淘金,成就了美国的西部大开发,由此可见西方海洋文明带有明显的外向扩张意识。
中国文明可说是黄土文明即农业文明,东西方的两种文明差异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中国人安土重迁,家园不仅提供衣食还是宗庙所系,虽战国秦汉时也出现过纵横家和游侠之士,但却在后世几近消失。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几次北人南迁,但都是出于军事政治方面的原因。中国由于居于世界中心因而相对于周边的夷狄民族而言有着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实行德化主张近者安而远者归还有四夷宾服,总之中国文明带有独特的内向聚敛性。
海洋文明与黄土文明之间的这种本质差异在中西方建筑上得以充分反映,西方建筑的发展变迁足以证明西方文化传统的不断革新,他们大量采用石头建造房屋,与西方文化特性一一对应,这些开放、轩敞的西方建筑(图 1-12—1-19)都是海洋文明的必然产物。综上观之,中西方建筑由于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呈现出外在及内在的决然不同。
一、建筑文化的外在表现
(一)古建筑物
1.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从单体来看,其最大的形态特征就是屋顶,房屋面积越大所覆盖的屋顶也就越大,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还是曲面造型,由于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致使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是我国古建筑固有的典型特征。大体量的屋顶经由曲面、曲线的处理和一些辅助性的装饰,自身不再显得那么沉重、笨拙。(图 1-20)
大屋顶建筑有多种架构形式(图 1-21)不同形式反映着不同等级,其中以庑殿式最为尊贵,其次是歇山,再则是悬山,接着是硬山、卷棚等。庑殿顶(图1-23)又称“四阿顶”“五脊殿”是四坡顶,前后两侧的坡面称之“撒头”。庑殿顶中最高的建造形式为重檐庑殿,只建于皇家祭祖的太庙和举行皇帝登基典礼的最隆重的殿阁之上。庑殿顶的侧面形态也从早期的舒缓伸展逐步演变为凹曲加深,山面陡峻挺拔,产生巍峨、雄壮的艺术效果。
仅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图 1-24),歇山顶可看作是由硬山顶或悬山顶,外加周围的廊,形成屋面式样。歇山顶的两侧坡面也叫做“撒头”,山间部分称作“小红山”。歇山顶的山面有博风板、悬鱼等装饰物。由于歇山顶上的各个坡面相交形成九条屋脊,所以又称“九脊殿”。随着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歇山顶的举高逐渐加大,山面逐渐减少,屋顶的正立面宽度更大,坡度更陡,给人感觉建筑高峻而凝重。
悬山顶(图 1-22)大多仅见于民用建筑,由于悬山屋的建造等级较低,因此木构架形式多为简洁的梁柱做法,有时还在檩下配以简单的斗拱。在宫殿建筑中主要用于主体建筑的配殿或次要建筑群,以三、五开间居多。硬山顶(图 1-25)和悬山顶都是两坡顶,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山墙上是否露出木檩。上述四种屋面的坡面相交会形成一条线,这些线被称为屋脊。位于屋面最高处的线称为正脊,自屋顶至檐口处的线称为垂脊,自垂脊下端到屋檐并与垂脊成 45 度的部分屋脊称为戗脊。屋脊处不起脊而成圆脊的称为卷棚顶。硬山、悬山和歇山式屋顶的正脊通常可以做成卷棚形式。卷棚式屋脊由于建造等级较低,规模较小,多用于主体建筑前后的抱厦或小规模的配殿之中。
建筑照明设计艺术概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