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4
动物武器 [Animal Weapons: The Evolution of Batt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从动物武器到人类战争,一本书读懂武器进化史,妙趣横生,又让人茅塞顿开!
著名学者、“伯凡时间”创始人吴伯凡,华大基因CEO尹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贝小戎,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等知名大咖鼎力推荐!
荣获美国大学优等生联谊会“科学图书奖”,一本有趣又有料的“新博物学”佳作!
湛庐文化出品。
《动物武器》是一本集军事、历史、演化、博物学及营养学等内容于一体的科普书,内容之广博,用语之精炼,案例之丰富,令人手不释卷!书中还囊括了70多幅手绘插图,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动物武器》一书回答了我们关于动物与人类武器的诸多疑问,比如明为同一类物种,为什么有些配备有武器,有些却手无寸铁?人类武器的迭代与动物武器的进化有哪些共通之处?动物武器进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用犰狳的甲类比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再到现代的防弹衣,用兽类的尖牙利齿类比狩猎的梭镖再到战列舰上的巨炮,向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武器进化中那些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的生动故事。
[道格拉斯·埃姆伦]
进化生物学家,从事动物武器相关研究20余年。
蒙大拿大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和“爱德华·威尔逊博物学家奖”。
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开始关注“新物种”“新造物学”等话题,我相信这是一本能让他们感到惊喜的书。这是一本动物世界版的《竞争战略》,一本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的经济学著作。同时,这也是一部体现“知识大融通”风采的“新博物学”佳作,妙趣横生,又让人茅塞顿开。
——吴伯凡
著名学者,“伯凡时间”创始人
《动物武器》是一本构思新颖又风趣幽默的科普书,军事、历史、演化、博物学及营养学等内容交相辉映。书中精彩案例极多,如用犰狳的甲类比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再到现代的防弹衣,用兽类的尖牙利齿类比狩猎的梭镖再到战列舰上的巨炮……作者和译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勾绘出一幕幕引人入胜的情景,而又不时笔峰一转,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担忧和警告。人类是一个很奇葩的物种,明明出身于兽类,却想尽办法使自己脱身于兽类。此书毫不客气,一再提醒,如果一味因为技术发展而放大人类自身的贪欲,那么必将给整个生态环境和地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尹 烨
华大基因CEO
我不知道有多少小男孩儿是这样长大的,一边拿着一根树枝张牙舞爪地挥舞着,一边做着盖世英雄的梦:在梦中也许手持宝剑,也许端着冲锋枪,也许踩着七彩祥云,也许骑着高头大马……当我们慢慢长大,学会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起自己,儿时的那根树枝也就遗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武器对动物、对人类而言都很重要,它可以赋予我们勇气和信心,甚至梦想。《动物武器》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了解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各式武器,使我们伴随着金戈铁马如梦。
——谢 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为什么有的动物身上的武器大到跟它们的身体不成比例?这本书给出了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男性读者看了这本书,等于获得一种武器,在求偶时能够显著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在女性面前显得更博学、更幽默、更睿智。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这部书告诉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人和其他万物都是在永无休止的殊死搏斗中苟活于世的,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永远都需要武器,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
——河森堡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动物世界中充满着大量爪牙相向的血腥场面。我们需要一位真正的生物学家对这一重要现象进行讲述和解释。埃姆伦无疑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动物武器》中以极富戏剧性的手法将这一切展示了出来。
——爱德华·威尔逊
社会生物学之父,《半个地球》《人类存在的意义》等畅销书作家
赞 誉
测试题
前 言
引 言
一 起始于小
01?伪装及护甲?
02?尖牙和利爪?
03?钩钳与巨颚?
二 水到渠成
04?竞争:男争女斗?
05?经济:物有所值?
06?对决:一决雌雄?
三 自生自灭
07?不惜血本?
08?表里如一?
09?不战而胜?
10?盗亦有道?
11?偃旗息鼓?
四 殊途同归
12?沙石城堡?
13?国之利器?
14?万劫不复?
译者后记
1969 年 11 月的一个晚上,夜色沉沉。月光在树林间闪烁,在干干净净的地面上投射下鹅卵石和细枝条的影子。一扇金属门倏然打开,放出了两只老鼠,宛如格斗士被放进了罗马斗兽场。黑暗中它们两个如赛跑般到处寻找藏身之处,但只有一只老鼠能活下来。原来,在头顶的树枝上正蹲着一只虎视眈眈的猫头鹰。它死死盯住其中一只老鼠,优雅地俯身冲下,悄无声息之间手到擒来。前一刻还有两只活物,下一刻就只剩地上的血滴见证这刹那间的杀戮了。
6 个混凝土外壳箱体并排放在一起,外面均裹着铁丝网,猫头鹰就被困在里面。足足有 4 米宽、9 米高的空间,对老鼠来说,感觉就跟你我走进哩高球场一样。6 个笼子都一样,主要的区别是,其中 3 个中的土壤是从旁边的野地里挖过来的,颜色黝黑。而另 3 个笼子中放的是从海边运来的白色沙土。每个笼子里都待着一只伺机而动的猫头鹰。在南卡罗来纳的夜色下,总共大约有 600 只老鼠被一对对地放出来:一只灰色、一只白色,生死时速就这样一遍遍地上演着。如此大费周章,只为回答一个问题:猫头鹰会先抓什么毛色的老鼠?
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它在吞食猎物的时候,会将无法消化的部分连皮带骨地裹在一起吞进胃里,回头再反咳出一颗颗紧密的小球。生物学家勤勤勉勉地收集、检索着猫头鹰吐到地上的这些小球,通过统计、辨识其中的骨头,可以得知猫头鹰在某一天的进食情况。一只猫头鹰一晚可以吃掉 4 ~ 5 只老鼠,一年下来就是 1 000 多只。视地域不同,猫头鹰能吃掉10% ~ 20% 不等的鼠辈,也就是说,全世界的老鼠有 1/5 丧命于猫头鹰爪之下。
然而,尽管有诸多像猫头鹰这样的捕食者强敌四伏,灰背鹿鼠仍然在美国东南部的大地上茁壮成长着。它们的足迹遍布废弃的玉米地和棉花田、树篱墙边、林中地上,还有各式各样的灌木丛。在海岸边杂草丛生的沙丘里,甚至在亚拉巴马和北佛罗里达的近海岛屿上,都能够发现它们的踪影。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弗兰西斯 · 伯特地 · 萨姆纳(Francis BertodySumner),当时伟大的鼠类生物学家,注意到在佛罗里达海岸上出现了一种稀奇的白色老鼠。他奔走于鼠群之间,一丝不苟地对一代又一代老鼠进行采样。萨姆纳捕获了部分老鼠带回实验室继续饲养,对其余的则都进行了剥皮处理,收藏在博物馆内。这些样本呈现出来的特点非常显著:凡内陆地区的鼠群的皮毛都是深灰色的。这些老鼠住在铺有碎秸秆的田地和林中空地里,主要分布在亚拉巴马、田纳西、南卡罗来纳、佐治亚和内佛罗里达,与美国其他地方的田鼠没什么区别。而凡是聚集在海岸线内外沙质土地上的鼠群,皮毛就都是白色的。如果从内陆地区向海岸线行进,你就会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老鼠的毛色在这里产生了从灰色到白色的突变。而这条分界线宽度约 60 公里,轮廓延伸和海岸线几乎一模一样。
萨姆纳发现,分界线中土壤的颜色变化的趋势也是一样的。内陆地区的土壤呈灰色,充斥着腐烂植物产生的有机残渣。而在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土壤则呈沙白色。在有些地方,老鼠藏身的沙丘是由被海水反复漂白的沙子组成的,看上去就像一座座白色糖霜状的冰山。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哈佛大学的两位生物学家,琳恩 · 马伦(Lynne Mullen)和霍皮 · 霍克斯特拉(Hopi Hoekstra)重演了当年萨姆纳的工作。同样的模式仍然存在。土壤颜色从灰色变成白色,与此同时,老鼠的毛色也从灰变白。灰色老鼠与白色老鼠分别分布在内地和海岸区域。
除了毛色以外,内陆鼠与海岸鼠几乎相差无几,就连它们打地洞的方式都一样,都是先以某个角度斜插入地,再平行进入一个位于地表以下30 厘米左右的巢穴。许多地洞还带有一个“逃生出口”,也就是一条从巢穴延伸出的垂直向上的管道,靠近地表的那头在距离地表二三厘米的地方打住。遇到有蛇或者黄鼠狼鬼鬼祟祟地在地洞附近转悠的时候,老鼠就可以启动“爆破”,冲出这段薄土,逃之夭夭。它们的食物种类也相差无几,无外乎昆虫、种子,偶尔有些浆果、蜘蛛什么的。总而言之,两者的相异之处只有毛色。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也正是上文提到的那个 1969 年 11 月开展的实验想解决的问题。唐纳德 · 考夫曼(Donald Kaufman)是这个博士论文实验的实施者,他不厌其烦地将深色和白色皮毛的老鼠一遍遍放出笼子。然后,猫头鹰负责杀戮,考夫曼负责记录。结果表明,土壤颜色和老鼠毛色都有影响。在深色土壤上,浅色老鼠容易被杀,反过来,在白色沙地上,灰色老鼠运气很差。
还有一些细微之处,例如,深色土壤上的白色老鼠在漆黑的夜晚很倒霉,它们的毛色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到了月光明亮的夜晚,白色的土壤又会将深色皮毛的老鼠衬托得分外显眼。老鼠的命运与月光及周围环境都有关,但整体模式仍然确凿无疑:谁跟背景环境格格不入,谁就将大祸临头。
霍皮 · 霍克斯特拉和她的同事们则接过接力棒,继续展开研究。这一次他们追踪了决定老鼠毛色的基因及其突变。只要能找到引起老鼠毛色变化的分子机制,他们就能够精确地重现老鼠的进化过程。大多数灰背鹿鼠的毛色是深色的,与它们居住的环境浑然一体,比较容易通过自然选择的考验。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大概是几千年前吧,内陆鼠迁徙到了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沿岸区域的空旷地带,摇身一变成了海岸鼠。老鼠们照旧打洞,只不过这一次它们遇到了沙丘和草堤,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于是深色的海岸鼠就突然成了和尚头上的虱子。
海岸鼠身上与黑色素分泌有关的基因有两个,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有时会发生突变。携带突变基因的老鼠会与其他个体产生少许不同(人们常说的等位基因开始发挥作用),毛色会变得更浅一些。这样的老鼠在近海区域有更大的生存概率,所以其幼代的数量会逐渐多起来。假以时日,携带新旧基因的老鼠数量此涨彼消,直至深色老鼠彻底绝迹,整个种群改头换面。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论的都是与伪装有关的故事。这本书以伪装这个话题起头,多少有些奇怪。但实际上,武器并不都是进攻性的,它本身就有很多种形态。让我们以步兵为例来看看各式各样可以增强作战能力的装备。步兵配备有各种专业化武器,如榴弹发射器、自动武器(SAW),以及配备了可装卸刺刀的 M4 卡宾枪等主武器。除了这些,士兵们还要带着杀伤手榴弹、匕首、食物、饮用水、急救包,穿着护甲(由精制凯夫拉材料制成的防护衣,可防弹、隔热),戴着头盔,而士兵身上的制服,即“迷彩服”,其颜色、图案都与周围环境十分相似。
上述的很多装备都是用于防御而非进攻的,但它们的重要性不会逊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也是武器。尽管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各类极致的武器,也就是在军火库中陈列的那些大型的工具,但是别忘了,它们正是从其他类型的武器演变而来的。本章中我们主要讲解的是与迷彩服、护甲相仿的武器的功能,到第2章,我们再来说说那些动物身上轻型、便携的武器的表现。通过对这些动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就可以对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进程了然于心。而这一切都和人造武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明显,士兵和老鼠之所以都要尽量与环境融为一体,原因完全相同。想想看,夜战正酣,士兵们却穿着雪地迷彩大肆招摇是个什么效果。 早在 2003 年,美国军方就采用了与考夫曼完全相同的方法,分别针对市区、沙漠、林地等各种环境测试了超过一打的颜色与图案,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不易被发现的组合,从而确定军队迷彩服的样式。在夜间测试日,携带新旧基因的老鼠数量此涨彼消,直至深色老鼠彻底绝迹,整个种群改头换面。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论的都是与伪装有关的故事。这本书以伪装这个话题起头,多少有些奇怪。但实际上,武器并不都是进攻性的,它本身就有很多种形态。让我们以步兵为例来看看各式各样可以增强作战能力的装备。步兵配备有各种专业化武器,如榴弹发射器、自动武器(SAW),以及配备了可装卸刺刀的 M4 卡宾枪等主武器。除了这些,士兵们还要带着杀伤手榴弹、匕首、食物、饮用水、急救包,穿着护甲(由精制凯夫拉材料制成的防护衣,可防弹、隔热),戴着头盔,而士兵身上的制服,即“迷彩服”,其颜色、图案都与周围环境十分相似。
上述的很多装备都是用于防御而非进攻的,但它们的重要性绝不逊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也是武器。尽管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各类极致的武器,也就是在军火库中陈列的那些大型的工具,但是别忘了,它们正是从其他类型的武器演变而来的。本章中我们主要讲解的是与迷彩服、护甲相仿的武器的功能,到第 2 章,我们再来说说那些动物身上轻型、便携的武器的表现。通过对这些动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就可以对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进程了然于心。而这一切都和人造武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很明显,士兵和老鼠之所以都要尽量与环境融为一体,原因完全相同。想想看,夜战正酣,士兵们却穿着雪地迷彩大肆招摇是个什么效果。早在 2003 年,美国军方就采用了与考夫曼完全相同的方法,分别针对市区、沙漠、林地等各种环境测试了超过一打的颜色与图案,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不易被发现的组合,从而确定军队迷彩服的样式。在夜间测试矛盾说来就来,2009 年,所有人都意识到了通用迷彩图案在阿富汗战场上的糟糕表现。美国军队匆忙赶制出了所谓的“持久自由行动迷彩”(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 Camouflage Pattern,简称 OCP),并在 2010年投放于阿富汗战场。特种部队是无需考虑大规模生产的限制的,他们一直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定制军服的。其他国家军事部门的做法也大同小异。战场上的生死厮杀相当于在对军服进行一次次的自然选择,各种版本轮番登场,表现各有千秋,表现好的版本自然会被留下来(通常是这样)。尽管整个发展史中间有些反复,但所有人都同意现代军服更高一筹,而且从历次战争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代战争强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自打记事起,我就对大型武器痴迷不已,说不清为什么。我的祖祖辈辈可都是贵格会教徒,所以这事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每次去自然历史博物馆现场教学,吸引我的不是鸟类或斑马,而是长着弯曲长牙的乳齿象,或是头上顶着一米半长大角的三角龙(triceratops)。每个展厅里都仿佛埋伏着一头张牙舞爪的怪物,或者从头部猛地突起犄角,或者从肩胛骨之间冒出一块骨头,又或者从尾巴上钻出一根尖刺。高卢驼鹿(Gallic moose)的鹿角有近 4 米宽,非洲有角兽(arsinotheres)的角则将近 2 米长,甚至连角的根部也有 30 厘米宽。我常常目不转睛、暗自思忖,它们身上长出来的这些武器为什么都这么大?
随着年岁增长,特别是积累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后,我意识到所谓的“大”和绝对尺寸其实没什么关系,真正的“大”是指和全身尺寸的比例关系超乎寻常。一些巨大的武器构造,也可以长在体型微小的动物身上。例如,博物馆标本柜中就藏着不计其数的干燥标本,个个都是古怪的物种:有的甲虫长着超长前腿,必须要把它的腿以一种怪异的姿势折叠好,否则连抽屉门都关不上;还有些动物的角实在是太大了,不得不挂在抽屉侧面;而许多物种由于太过微小,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其武器构造,正如西非黄蜂(West African wasp)那一脸扭曲的獠牙,或者苍蝇头上那对分叉的大角。
冥冥之中,我以对终极武器的研究开始了我的学术生涯。我总是竭尽全力去探寻疯狂、怪异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生活的秘境。我所专注的秘境是热带,研究的对象是那些数量众多的动物,而且既能在野外观察,又能在实验室饲养。就这样,我和蜣螂,也就是俗称的“屎壳郎”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对此十分抗拒,蜣螂算啥呀,没有麋鹿或驼鹿的派头也就算了,还吃大便!而且,在跟非业内人士解释我的工作的时候,我要怎么启齿啊!写到这儿,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我岳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退休的空军上校。当我提出想带着他女儿一起到一个遥远的热带雨林研究站去,而且是去看屎壳郎时,他脸上的古怪表情令我终身难忘。
话说回来,蜣螂的确是我的命中贵人,它们在热带到处可见,而且是验证我的各种想法的很好的样本。你看这些蜣螂,蹲在地上就像一只只小乌龟 ,还长着各式各样的角,浑身披挂,可谓武装到了牙齿。更棒的是,人们对它们是如何使用这些角武器的,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弄清楚为什么它们的角会这么大,又为什么会这么千变万化。这些事情是生物学家做梦都想弄明白的。就像人类探索海洋和星空一样,我实在抵御不了这些未知领域的诱惑,终于一头扎了进去,将对动物终极武器的研究历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20 年后的今天,我仍然保持着当年对蜣螂武器的那份热爱之情、敬畏之心。我追随着它们,足迹踏遍非洲、澳洲以及中南美洲,收获颇丰。同时,我终于有机会将同行们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将在苍蝇、大象、麋鹿、招潮蟹等动物身上发生的终极武器的故事大白于天下。通过此书,我将初次尝试将大自然在动物武器上恣意妄为、波澜壮阔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在整合这些动物的故事时,我发现还有一个物种需要关注:人类。我越是努力地去寻找多姿多彩的动物武器背后的共同特征,就越是发现人类的武器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将此书衍生到了各个领域内的终极武器。通过在浩瀚的军事历史卷宗中跋涉,我一点点挖掘出了人类那些值得称道的武器是如何随着环境和条件而不断升级、进化的。果不其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却也天下同宗。所有的故事都环环相扣、相灭相生。历经求索,我把动物武器和人类武器融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这本小册子。
这是一本关于终极武器的书。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让我们一起启程吧!
看推荐购买的,618囤了好多书,希望有帮助,期待双十一。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很好的科普书
评分孩子买回来,正在慢慢读,希望能有所收获!
评分产品非常好,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好价送货快好好好
评分朋友翻译的书,一口气看完,写的有昆虫记的格调。
评分从动物@到人类战争,一本书读懂@进化史,妙趣横生,又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打折买书慢慢读
动物武器 [Animal Weapons: The Evolution of Batt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