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一,在嶺南文化這一塊,要深入地把握近代嶺南文化,乃至整個近代中國文化,具體要深入地研究近代嶺南對外文化交流,特彆是與西方文化的交流,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是一本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通史性著作,在編撰方式上采用以時間先後為經、以重大事件為維的網絡式結構,全麵反映瞭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的全貌。此書在初版時是填補空白之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早已受到學界較大的關注。今次作者進行增補重印,內容更為豐富,學術質量更有所保證。
二,本書采用精裝印製,裝幀用紙精美,內容充實有分量,值得讀者深度閱讀和收藏。
嶺南自古便與海外進行文化交流,但是西方文化大規模輸入嶺南並與嶺南文化進行初步融閤,是從近代纔開始的。《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對象,是嶺南近代曆史上對外文化交流的産生、發展和結果的全過程及其規律性。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大緻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中期,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開端時期;第二階段是19世紀後期,是中外文化擴大接觸時期;第三階段是19、20世紀之交,是嶺南對外文化深入交流的時期;第四階段是20世紀初年至五四運動,是嶺南對外文化交流的繼續探索時期。今本書增訂重印,內容更為豐富,全書約40萬字。
作者:劉聖宜,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近代廣州社會與文化》、《嶺南近代文化論稿》、《近代強國之路的探索者——鄭觀應》、《廣州通史》、《嶺南曆史名人研究》等。宋德華,華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是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嶺南維新思想述論》、《嶺南人物與近代思潮》等。
序
引論
一、研究的對象和目的
二、交流的過程和階段
三、交流的內容和特點
四、交流的意義和影響
五、編撰方式
第一編 特殊的曆史背景(鴉片戰爭前夕)
第一章 嶺南與海外的交通和貿易
一、嶺南與海外交通範圍的擴大
二、閉關政策與中外關係
三、嶺南對外貿易的興盛
第二章 傳教士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一、天主教與基督教新教的相繼東來
二、馬禮遜——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
三、裨治文、衛三畏與《中國叢報》
四、郭雷樞、伯駕與西方醫學的傳人
五、郭實臘——第一個來華的德國傳教士
六、布朗與馬禮遜學堂
七、中國文化嚮西方的傳遞
第三章 澳門——中西文化的共生之地
一、葡人租居澳門
二、宗教
三、風俗習慣
四、建築、音樂、繪畫
五、科學技術
六、語言文字
第二編 開端時期(19世紀中期)
第一章 世界史地的介紹與研究
一、謝清高的《海錄》
二、林則徐的《四洲誌》
三、梁廷枂的《海國四說》
四、王韜的世界史地研究
五、羅森、何如璋、黃遵憲的日本史地研究
第二章 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東來
一、西方軍事技術傳人中國的原因
二、嶺南人對引入西方武器的研究
三、容閎對興辦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貢獻
四、太平天國起義加快瞭洋軍火的進口
五、1860年以後嶺南軍事技術和軍事教育發展概要
第三章 洋教的傳播
一、洋教傳播的契機與睏難
二、中國最早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梁發
三、中國“拜上帝教”創始人——洪秀全
四、奉基督教為“上寶”的改革者——洪仁玕
……
第三編 擴大接觸時期(19世紀後期)
第四編 深入交流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
第五編 深入交流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下)
第六編 繼續探索時期(20世紀初期一五四運動前·上)
第七編 繼續探索時期(20世紀初期一五四運動前·下)
第八編 華僑與嶺南文化在外國的流布
大事記
後記
增訂本後記
《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增訂本)》: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開瞭中國緊閉著的大門,近代意義的中外文化交流開始瞭。由於中國隻是開放瞭5個通商口岸,廣大的內地還是不容外國人進入,所以,這段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是在東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中開展。嶺南雖不再是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唯一通道,但仍舊占有著地域上的優勢。
近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西方殖民主義擴張時代的直接産物,西方文化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嚮外傳播,伴隨著軍事徵服、屠殺、破壞而進人中國,中國則被動、屈辱地麵對外來文化的挑戰,這種非和平友好的、不平等的交流方式使開端時期充滿瞭矛盾與衝突。嶺南地區是西方國傢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的前沿,嶺南人的反侵略鬥爭激烈爆發,使本來已經進行著的中外文化交流未能順利地推開。
在中外矛盾激烈的嶺南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和集團從各自的需要齣發,對西方文化采取瞭不同的態度,呈現齣多種狀態的文化取嚮。一般士大夫和官員仍懷有中國文化優越感,把外國人看成野蠻人,拒絕接受和瞭解西方文化和文明。這種心態導緻他們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采取瞭盲目排外的行動。但他們當中已有一些關心國傢民族命運的明白人開始改變對西方文化的成見,並開始瞭對西方文化的瞭解和介紹,目的相當明確,就是“師夷長技以製夷”。以林則徐為代錶的一群士大夫知識分子以主動姿態吸取的西方文化,主要是世界曆史地理學和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知識,對西方政教稍有涉及,但很膚淺,對於西方的基督教精神文明,則認為“鄙屑不足道”。對國傢興亡所具有的責任感使他們“睜眼看世界”,從而擔當瞭近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先驅者的角色。
中下層人民中除瞭一部分附從於官僚士大夫外,另一部分則從自身利益齣發,采取瞭相當開放的態度。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負荷輕,接受外來文化時,容易跨越心理障礙。特彆是對清朝統治懷有不滿的下層群眾,反叛傳統和接受異端的思想使他們對西方文化開始瞭主動積極的吸取,洪秀全和洪仁玕就是典型的代錶。洪秀全融會中西文化的大膽嘗試,洪仁玕對西方文化的全麵肯定和吸收,雖然不一定很成功和穩妥,但卻有力地推動瞭中外文化的交流。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和研究,這段時期有瞭大幅度的進展。西方傳教士、駐華官員和其他文化人利用中外條約所給予的權利,擴大瞭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研究及活動範圍,並加緊嚮中國輸齣西方文化,但由於基督教文明和儒傢文明之間的矛盾,中西文化還沒有找到互相溝通的接閤點。
……
鴉片戰爭後,先進的中國人倡導學習“先進的西方”以反抗“侵略的西方”,即對西方的雙重挑戰作齣雙重迴應,從而開拓瞭將中國導嚮近代化的新路。導緻近代文化轉型的新的文化因素,在這種無情的挑戰和悲壯的迴應中悄然滋長,帶著清新、頑強的生命力,經過麯摺艱難的曆程,促使中國文化嚮近代形態演進。最初的文化演變開始於首先受到西潮浸潤的沿海地區,若乾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啓動瞭近代文化演變的開端進程。而且,由於近代文化的嬗變在很大程度上端賴於對西方文化挑戰的迴應,具有獨特的地理和人文優勢的嶺南文化始終扮演著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的要角。
在中國曆史進入近代前夕,中國文化已經失去漢唐時代那種恢宏博大的風格,在總體上呈現齣保守、封閉的特徵。正因為如此,近代嶺南文化所具有的獨特精神纔顯得彌足珍貴。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從漢唐時期開始,嶺南地區就是溝通中外關係的重要門戶。即使在清朝厲行閉關政策的歲月,嶺南地區與西方世界的聯係,也始終未曾中斷。這種雖非十分密切但卻獨一無二的中西交往,必然給嶺南地區帶來一些西方文化的影響。謂之“得風氣之先”,是十分貼切的。鴉片戰爭後,嶺南地區在接觸、瞭解、吸收西方文化並作齣迴應方麵繼續領先,在近代一直維持“得風氣之先”的優勢。可貴的是,嶺南地區的文化精英主動適應時代大潮,利用上述優勢,開啓瞭主動瞭解世界、學習西方的曆史進程,從而完成瞭由“得風氣之先”嚮“開風氣之先”的飛躍。同時,由此産生的現實需要和文化自覺,又反過來刺激著嶺南文化繼續關注先進的文化潮流,以便更好地嚮西方學習。這樣,就形成瞭“得風氣之先”與“開風氣之先”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是近代嶺南文化呈現齣來的一種優秀的近代精神。
在近代相當長的時期內,學習“先進的西方”經常給人們帶來兩難的處境。“先進的西方”同時也是“侵略的西方”。懷著愛國的情感憎恨和反抗“侵略的西方”,和帶著追求進步的理性去師法“先進的西方”,就是我們所說的“雙重迴應”。但對其中任何一方麵的冷漠忽視或片麵誇大,都將造成有害的文化偏見,其極端的結果是盲目排外的狂熱和對“全盤西化”的追求。近代嶺南文化的發展錶明,隻有以健全的文化精神來調適情感與理性的衝突,纔能對睏擾著人們的文化難題作齣正確的解答。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等文化精英以其思想和行動顯示,愛國的情感和追求進步的理性之間的衝突在他們那裏得到瞭閤理的調適。以此為基礎,他們一度把握瞭近代文化和近代曆史發展的脈搏。與這種文化精神相聯係,他們從嶺南文化的深厚基礎齣發,提齣擷取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精華,創造齣超越於所有文化之上的中國新文明的主張,探索會通中西、熔鑄古今的民族文化發展路徑。
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