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事典040:秦國東進之路·英國海軍刀劍·尼羅河口海戰

戰爭事典040:秦國東進之路·英國海軍刀劍·尼羅河口海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圖書標籤:
  • 戰爭史
  • 海軍史
  • 秦國
  • 英國
  • 尼羅河
  • 刀劍
  • 海戰
  • 軍事
  • 曆史
  • 冷兵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75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728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戰爭事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秦國能占據河東,既因秦兵的耐苦戰,也因秦將的高瞻遠矚,還有外交上的閤縱連橫。這八年的徵戰可謂戰國時代的精彩縮影之一。

結閤風帆海戰的特點、納爾遜的人生經曆、英國戰艦的人員構成和管理,探討英國艦隊在尼羅河口海戰中能取得大勝的原因。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迴顧瞭伊闕大捷後秦國發起的旨在吞並河內、河東地的曆次戰爭,白起、魏冉、司馬錯三人將相聯手,軍事外交一同發力,曆經八年終在黃河北岸占據一大塊根據地;記述瞭納爾遜所率英國艦隊和拿破侖所率法國艦隊於1798年在尼羅河口展開的較量,並介紹瞭風帆海戰的特點和相關知識;講述瞭英國海軍刀劍從實戰兵器到如今禮儀用具和榮譽象徵的轉變;*後,從軍刀的諸多細節齣發,描繪普魯士海軍在1871年德意誌第二帝國建立前的軍官佩劍情況。

作者簡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眾多曆史、戰史作傢組成,從事古今曆史、中外戰爭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緻力於通過嚴謹的考證、精美的圖片、優美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為讀者理清曆史的脈絡。目前已經齣版軍事曆史類圖書四十餘本,其中包括《戰爭事典》《戰場決勝者》《透過鏡頭看曆史》《信史》四款MOOK係列叢書,以及《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倭寇戰爭全史》《明帝國邊防史》《拿破侖戰記》《秘密戰三韆年》《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帝國強軍:中國八大古戰精銳》等專題性圖書。
原廓:現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體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主編,記者,電視紀錄片策劃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論壇古戰版塊版主,長期緻力於軍事曆史研究及相關圖書的策劃編審齣版工作,努力打造專業軍事圖書和自媒體平颱,緻力於專業的古代與近代軍備評測,普及中外軍事曆史知識,講述不為人所知的戰爭故事。
始安公士或:80後戰國秦史愛好者,主攻戰國秦代軍事、秦國社會製度變革話題,緻力於透過戰國社會經濟法製知識來解讀秦國、秦軍和戰國戰爭。
李昊:風帆戰艦資深愛好者,通覽當代關於西歐風帆戰艦技術史的主要著作,閱讀瞭大量18世紀以來的原始資料,更與國內外古典帆船玩傢、套材商及古董商多有交流。緻力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戰鬥例子,全方位展示風帆時代的船·人·社會三方麵全景圖。
王駿愷:2014年入讀中央財經大學商法專業,2016年前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當交換生,軍事史愛好者,主攻方嚮為15—19世紀世界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八年徵戰平河東——伊闕大捷後的秦國東進之路
1798年尼羅河口戰役——納爾遜時代的英國海軍和風帆海戰
英國海軍刀劍——從實戰兵器到身份象徵
普魯士海軍軍官佩劍史1657—1870(下)

精彩書摘

浩浩湯湯的九麯黃河,在華夏的北方寫下瞭一個巨大的“幾”字。這個“幾”字右部的竪彎鈎劃分瞭四個重要的地理單元。那一竪劃開瞭今天的陝西省和山西省,但戰國時沒有這個行政區劃,他們管黃河以西之地叫“河西”,把黃河以東的地方稱為“河東”。那彎鈎的一橫把今天的河南省分為兩部分,黃河以北部分叫“河內”,黃河以南的地盤叫“河外”。
眼下秦國早已得到整個河西,白起在伊闕殲滅韓魏聯軍24萬後又拔5城,讓秦國的版圖延伸到雒陽以西的河外地區。如此一來,與河西隔河相望的河東之地自然成為秦國君臣的新目標。畢竟,河東給秦人留下瞭太多復雜的迴憶。
春鞦時,秦國先君穆公護送晉公子夷吾(晉惠公)迴國登基。晉惠公許諾以河西五城為謝禮,事後卻賴賬。晉國鬧飢荒,嚮秦國藉粟救急。秦穆公君臣不計前嫌輸粟於晉,船隊從當時的秦都雍城到晉都絳城首尾相連,史稱“泛舟之役”。次年,秦國飢荒,晉國豐收,秦請粟於晉,晉卻恩將仇報。秦人怒而興師,在韓原②之戰俘虜晉惠公。晉惠公不得不割讓河西五城,秦國東界開始到達黃河岸邊。
那些曾經前往河東晉地賑濟的秦國吏民,對晉惠公君臣的人品不齒。後來秦穆公助晉公子重耳(晉文公)迴國即位,纔留下短暫的“秦晉之好”記憶。但他們不會想到,就在穆公之子秦康公即位的*一年,晉國竟做齣更惡劣的毀約行為。
晉襄公去世,晉卿趙盾原本派大夫先衊、士會迎接晉襄公之弟公子雍接任晉君,後改變主意決定擁立襄公之子夷皋(晉靈公)為君。秦康公不知晉國已經另立新君,派兵護送公子雍返晉至河東的令狐①。趙盾居然率軍偷襲,大破秦師,是為令狐之役。
從此以後,秦晉兩國頻繁交戰,晉以富庶的河東地為根基,不斷徵服河西的要點。三傢分晉後,魏國依然把伐秦作為基本戰略,不僅奪取瞭整個河西,還侵占瞭關中平原東部……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兩片土地寫滿瞭秦魏興衰之玄機。從晉惠公嚮秦穆公獻河西地到魏文侯派西河守吳起奪秦河西,從秦獻公東伐河西地到白起揮師攻打魏河東,秦魏的國運 在百餘年中不斷流轉。毫不誇張地說,秦得河西纔能國安,秦不得河東則難以平天下。這主要是因為,河西與河東恰好是秦國的軍隊與商旅進入中原的重要交通樞紐。
河西地偏南的部分位於關中平原與函榖關的過渡帶,這個方嚮正對著豫西通道,即秦與晉等東方諸侯反復爭奪多年的崤山函榖關通道。河西地偏北的大部分地盤則與河東地區隔河相望,對岸恰好是秦國東齣的另一大路綫——晉南豫北通道。①魏國西河郡橫跨多個地理單元,恰好把這兩條通道都堵死瞭。對於秦國而言,無論是保衛關中腹地不受侵犯,還是東齣討伐中原諸侯,都不能不打通崤函與河東兩大交通綫。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不是彆的,就是從魏國手中奪迴河西地。
曆經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國終於奪迴河西地。河東爭奪戰隨即上升為秦魏的主要矛盾。
河東之地西接秦之關中,北通韓之上黨和趙之太原,東臨魏之河內,南連河洛之地,堪稱串聯黃河中遊各個地理單元的交通樞紐。秦國若能占據河東,不僅將得到一個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的重要地理單元,還將獲得*二個進攻山東列國的通道,即晉南豫北通道。到那時,閤縱聯軍要同時封堵兩個東齣通道纔能徹底抑製秦軍攻勢。這是非常睏難的,事實上,直到六國滅亡都沒能做到這點。
在未來的曆次戰爭中,秦國隻要遇到從豫西通道打不開局麵的情況,就會改從晉南豫北通道齣手,反過來也成立。比如,多年以後的邯鄲之戰,秦軍主要是從晉南豫北通道齣擊,因為豫西通道隔著周韓魏等國,無法給趙國首都緻命一擊;而後來將軍摎(jiū)選擇從豫西通道反擊攻秦聯軍,連敗韓趙兩國並滅瞭西周君,纔重新穩住瞭戰綫,讓六國無力繼續西徵。這是後話。
盡管秦惠文王派兵攻占瞭河東的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太陽村),但作戰意圖並不是徵服河東地,而是切斷魏國上郡與河東之間的聯係,迫使其投降。秦國真正開始把徵服魏國河東地區當成新目標,是在秦武王四年。
秦拔韓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北14裏洛河北岸的韓城鎮)之後乘勝追擊,先派兵涉河在河東地南部的武遂(今山西垣麯縣東南)築城,後從西邊攻皮氏。直到秦昭王元年,當年在修魚之戰中斬首82000閤縱聯軍的老相邦樗裏疾還攻過一次皮氏。此戰打到秦昭王二年①,卻半途而廢,令一代智囊名將留下終生遺憾。武遂也在丞相甘茂的主持下歸還給韓國。就在同一時期,秦國後方爆發瞭季君之亂,宗室、大臣、諸侯皆有為逆者②。
…………
“前衛”號南下直布羅陀的*一步是到達裏斯本。由於盛行風的影響,這段航程通常會很波摺。大西洋上吹來的西風總是要把戰艦推迴到英吉利海峽去,戰艦隻好花費漫長的時間,逆風前進。
逆風航行聽起來似乎違背瞭科學道理。確實,帆船當然沒法正麵朝著風吹來的方嚮前進,不過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提高,18世紀的風帆戰艦雖然重達上韆噸,看起來很笨重,卻仍然可以大緻上朝風吹來的方嚮前進。當然朝各個方嚮前進的速度不可能一樣。跟風嚮呈小於90°角航行的時候,航速會很慢,因為風力很大一部分是用不上的,特彆是拼命和風隻呈67°到70°角航行的時候。這是對風帆戰艦機動戰術*關鍵的航行角度,稱為“貼風航行”(Sailingby/onthewind),比這更小的角度,船就要開始失速*終停死在水中瞭。反之,順風航行的時候速度會快很多,但是風從正尾方吹來時的航速沒有風從船尾側麵吹來時快。因為3根桅杆上的帆會相互遮擋。但就算在速度*快的情況下,風帆船的航速以今天的標準看也非常低,*高可能隻有10節,而且無法維持,因為強風下高速航行久瞭,木製的桅杆可能彎麯變形甚至摺斷,故一般隻能以相當於人步行的速度航行。
“前衛”號就這樣以步行的速度逆風航行,一會朝風嚮左邊偏,一會又調頭朝風嚮右邊偏,劃齣“之”字。這樣一晝夜,也許戰艦已經航行瞭100海裏,但朝著預定的目的地,實際上隻推進瞭不到30海裏。
…………
水手每天的生活處在嚴苛的時間管理之下。英國戰艦上實行12小時兩班倒的嚴酷工作製。當然連續12小時進行繁重體力勞動是不可能的,所以實際上將一天24小時分成6份,兩班水手交替工作4個小時、休息4個小時,但這樣一來,水手能夠連續睡覺的時間就隻有近4個小時瞭。
兩班倒的日子,每一天的開始是在正午12點。那時候沒有今天電子設備上的數字鍾,確定時間的辦法隻能是太陽上到中天的時候艦長帶領軍官們拿著六分儀連續測量太陽高度角,達到*高時方為這天正午12點,這時候趕緊拿過沙漏來——這種30分鍾漏完的沙漏比18世紀什麼樣的機械鍾都更準確、更不怕海上的顛簸。這樣每30分鍾沙漏倒過來一次,同時海軍陸戰隊打鼓或者吹喇叭,這就是“打更”。8次後,敲響船鍾,這班水手就可以迴到甲闆下休息,換另一班上來工作值勤。這樣船上水手就要平均分成兩班,分彆稱為“左舷班”“右舷班”,但這隻是稱呼,每班水手登上露天甲闆操作風帆纜繩的時候,當然還是左右舷按需分配人員。
下麵按照今天的時間習慣介紹下一個水手兩天當中倒班工作的情況。假設一名水手先上“早班”,在甲闆下從0點睡到4點,4點海軍陸戰隊的值班隊員打起軍鼓,於是他在水手長助手的刺耳嗬斥聲中從甲闆下的吊床裏下來,趕緊拆下吊床抱著它跑到甲闆上點名。同時,剛纔抱上來的吊床也要疊好,堆碼在戰艦船幫四周像城垛子一樣。戰列艦上居住空間有限,艦長和軍官們就占瞭很大的空間,結果全船300多名水手,每人隻有2米長、0.5米寬的睡覺空間。即使這樣,一層甲闆也隻能安排100多個吊床,所以水手們必須兩班倒,纔有地方睡覺。然後4點到8點這個時段內,做艦麵的清洗工作,也就是趴在地上撅起屁股,手握海浮石打磨甲闆(Sanding)。8點值班結束,與這4個小時在甲闆下睡覺的另一班人馬一起吃早飯——一些煮爛的餅乾、燕麥糊糊和咖啡。吃飯時間半小時。然後這班水手繼續從8點半一直休息到12點。可以選擇打盹,有追求的年輕水手則會跑去戰艦底艙幫忙。那裏有負責物資整備保養的各種專業技師,也就是前文提及的各種士官長和士官,即木匠、縫帆纜匠、炮長、箍桶匠等等。
到12點,按照當時的習慣,新的“一天”就開始瞭。首先吃午飯半小時。午飯是一天中熱量*高的一頓,一周7天有4天會有肉吃,剩下幾天用鹹魚、鹹菜對付,這些都是國傢供給的,雖然食物質量在今天看來讓人難以下咽,但熱量和蛋白質充足,比當時一般窮苦大眾飢一頓飽一頓要好很多。然後在剩下的3個半小時下午班裏,水手會進行各種操作訓練——甲闆上操作風帆訓練,甲闆下進行火炮裝填訓練。火炮訓練並不發射火炮,因為國傢沒有為日常訓練留齣火藥配額。這班結束後到瞭16點,英國海軍將16點到20點的時間再分成兩半,稱為“*一狗班”“*二狗班”(DogWatches)。兩個“狗班”之間18點吃晚飯,晚飯比早飯好點,但也趕不上午飯。然後20點到24點休息。
通過16點到20點的“狗班”,將兩班值勤的順序對調,這樣舉例的這名水手所在的班就開始值“子夜班”瞭。從0點到4點,非常辛苦,主要是負責瞭望,如果遠處齣現白浪,說明有暗礁,需要趕緊將甲闆下睡覺的人也招呼起來,大傢緊急操作風帆避讓。一般來說夜裏戰艦都保持*低速,海風輕輕吹,海浪慢慢搖,讓不值班的水手在甲闆下好好睡覺。子夜班結束後這名水手能夠從4點睡到8點,起床抱著吊床上甲闆點名,吃早飯,然後8點到12點進行訓練——和午後另一班人錯開。然後12點到16點在甲闆下打盹或者進入底艙幫工。16點到18點值勤“*一狗班”,吃晚飯,20點到24點值班,其實也是夜班,隻是比子夜班稍微輕鬆些,夏天能見度還比較好,然後0點到4點睡覺。如此周而復始。
…………
5月17日的土倫港,“東方”號寬闊的後甲闆上站著年輕的拿破侖,他身邊圍繞著法蘭西科學院的各位專傢。太陽就要升起,點點繁星正漸漸湮沒於東方的魚肚白。拿破侖這次率領的遠徵大軍包括3萬多名步兵、1200多名騎兵、170多門野戰炮和攻城炮,擔當護衛的是布呂埃海軍上將指揮的13艘戰列艦,以及七八艘作為艦隊耳目的巡航艦。這種小戰艦隻搭載輕型火炮,船身也用比較輕薄的木料製成。這樣,巡航艦就成瞭那個時代跑得*快的大型戰艦,上麵搭載的火力足以壓製一般的炮艇和武裝商船,麵對敵人的戰列艦,也可以利用航速優勢且戰且退,因此是當時任何一支戰列艦艦隊都不可缺少的前齣偵察力量。早晨6點,能見度良好,旗艦“東方”號和其他12艘戰列艦、幾百隻運兵船同時拔錨起航,乘著這個緯度盛行的西風,嚮意大利北部熱那亞方嚮駛去。在艦隊前頭開路的是那七八艘輕盈的巡航艦,作為艦隊的眼綫提前警戒可能的英國攔截行動。
雖然布呂埃的護航是埃及遠徵行動成功的基礎,但在陸權至上的法國,剛剛在意大利大勝、人望如日中天的拿破侖是不可能把艦隊司令布呂埃放在與他平起平坐的位置上的,更何況布呂埃還是陳腐的舊貴,本該上斷頭颱或者逃亡外國。因此“東方”號的主人顯然是拿破侖,艦隊司令和整個艦隊的行動都在拿破侖的直接指揮下。手腳受到束縛,這為布呂埃的結局埋下瞭伏筆。
拿破侖齣發3天後,5月20日,納爾遜到達土倫外海,麾下的3艘巡航艦立刻散開來搜尋拿破侖艦隊。與此同時,拿破侖艦隊已經在意大利靴子跟的西北部,和來自熱那亞、科西嘉島的另外數百艘運兵船以及一些意大利戰艦會閤,摺嚮南方,沿著西地中海中的科西嘉、撒丁尼亞兩大島東海岸南下。兩大島擋住瞭從太平洋吹來的一陣強勁西北風,而此時仍然位於兩大島西邊的納爾遜艦隊可遭瞭殃——6艘大小艦船被大風吹散。大風從21日一直吹到23日——海上和陸地上不同,沒有山巒阻隔,在某種大氣構造的持續控製之下,可以形成非常狂暴的大風大浪。
23日14點,納爾遜的旗艦“前衛”號摺斷瞭主桅杆,不久,前桅杆和後桅杆也摺斷瞭。納爾遜坐鎮的“前衛”號還齣現這樣的重大事故,似乎不可思議。遇到大風和風暴,早就是有一整套規範化應對方案的。首先,在風勢增加時要及時收帆,一般是先收*高處的帆,因為高處的帆和桅杆材料都非常輕便、不牢靠,禁不住大風的考驗。如風浪進一步加大,戰艦桅杆也要放倒。戰艦的桅杆是上中下三段拼接成的,所以可以把上段、中段放倒,固定在露天甲闆上。相對的,戰艦的下段桅杆直插到龍骨,也非常粗壯結實,隻要高處桅杆及時放倒,下段桅杆是很難被大風摺斷的。
………………

前言/序言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發動涉河之戰,是為秦平河東之起點;秦昭王二十一年,司馬錯迫使魏國進獻安邑,移民實邊,設置新郡,是為秦平河東之終點。白起、魏冉、司馬錯等富有戰略頭腦的軍事傢,讓秦國在八年平河東之戰中擴地韆餘裏,增加瞭無數人口與財富。《八年徵戰平河東——伊闕大捷後的秦國東進之路》將帶您迴顧這段戰國大爭之世的殘酷曆史。

1798年尼羅河口一戰,英國皇傢海軍的少壯派指揮官納爾遜初次指揮艦隊決戰就取得驚人戰果。其麾下12 艘戰列艦一夜之間幾乎全殲旗鼓相當的法國埃及遠徵艦隊,進而導緻拿破侖麾下的埃及遠徵軍被睏死在中東。納爾遜和英國海軍為何會贏得這場戰役?他們是怎麼贏的呢?請看《1798年尼羅河口戰役——納爾遜時代的英國海軍和風帆海戰》一文。

《英國海軍刀劍——從實戰兵器到身份象徵》一文將為您介紹大約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水手們在海上及岸上戰場或決鬥中使用刀劍的場景,以及刀劍在如今的英國皇傢海軍中扮演的角色。同時也會迴答“海軍佩劍的*後一次實戰運用到底發生在何時”這一有趣的問題。

德國海軍的曆史,追根溯源係在普魯士海軍身上。從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1657年正式下令列裝武裝商船,到德意誌第二帝國成立,完成曆史性的統一,這期間德國海軍經曆瞭怎樣的發展?其軍官的隨身武器及製服又發生瞭多少變化?《普魯士海軍軍官佩劍史1657—1870》將為您解答這一切。


《海權下的文明脈動:從地中海到太平洋的戰略角逐》 序章:潮湧的時代 曆史的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時代,仿佛積蓄瞭韆年的力量,在某一刻爆發,徹底改變文明的走嚮。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正是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古老的帝國在新興力量的衝擊下搖搖欲墜,全新的思想理念如同燎原之火,點燃瞭民族覺醒的導火索。而在這場巨變之中,一股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悄然塑造著世界的格局——那便是海權。 大海,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探索、交流與衝突的舞颱。然而,在這個被工業革命的火光點亮的時代,大海的意義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堅船利炮,航海技術的飛躍,使得國傢的力量不再局限於陸地疆域,而是能夠延伸至遙遠的彼岸,影響深遠。國傢間的競爭,從陸地上的邊境摩擦,演變成瞭橫跨萬裏的海軍對決;經濟的擴張,不再依賴商隊的駝鈴,而是依靠龐大的商船隊和隨之而來的軍事護航。這是一種全新的力量平衡,一種以海洋為樞紐的文明脈動。 本書《海權下的文明脈動:從地中海到太平洋的戰略角逐》,正是試圖描繪這一時期,海權如何成為推動曆史車輪前進的關鍵力量,以及不同文明如何在海洋的競爭與閤作中,書寫各自的命運。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被海權深刻影響的區域,探尋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麵貌的關鍵戰役、戰略決策和技術革新。 第一篇:帝國餘暉下的戰略棋局——地中海的風雲變幻 1.1 拿破侖的雄心與英倫的堅盾 法國大革命的烈焰熄滅後,拿破侖·波拿巴以其非凡的軍事纔能和政治智慧,迅速崛起,席捲歐洲大陸。他的野心,如同燎原的野火,試圖將法蘭西的榮光散播至每一個角落。然而,當他的目光越過英吉利海峽,投嚮那座孤懸海外卻日益強大的不列顛島時,他遇到瞭一個幾乎無法逾越的障礙——英國海軍。 英倫三島,四麵環海,自古以來就與海洋結下瞭不解之緣。而英國海軍,更是憑藉其精湛的航海技術、嚴密的組織紀律和強大的火炮威力,成為瞭無可爭議的“海上霸主”。從特拉法加海戰的輝煌勝利,到對法國本土的持續封鎖,英國海軍如同海上的巨盾,有效抵擋瞭拿破侖的登陸企圖,守護瞭國傢的獨立與自由。 這一時期,英國海軍的強大不僅僅體現在戰艦的數量和火炮的威力上,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先進海軍戰略和戰術思想。對海域的控製,對航綫的保障,對海外殖民地的維係,都離不開海軍的強大支持。拿破侖試圖通過大陸封鎖政策來扼殺英國的經濟,但英國海軍對全球貿易的掌控,使得這一政策最終以失敗告終。英國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海權戰略的勝利,它為歐洲大陸的穩定,甚至為後來的世界格局奠定瞭基礎。 1.2 埃及的命運與蘇伊士的曙光 在地中海的東岸,古老的埃及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局。拿破侖遠徵埃及,其目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徵服,更是試圖削弱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並打開通往印度的新航綫。雖然這場遠徵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卻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瞭深刻的漣漪。 這場戰役,雖然陸地上法軍一度取得優勢,但海上力量的失利,特彆是尼羅河口海戰中,英國海軍對法國艦隊的毀滅性打擊,徹底斷絕瞭拿破侖在埃及的補給與後援。這充分說明瞭,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中,製海權的重要性是何等關鍵。失去製海權,即使陸地戰綫取得暫時的勝利,也難以維持長久的戰略優勢。 然而,這場戰役也孕育瞭新的可能。對蘇伊士運河的構想,雖然在拿破侖時期未能實現,但其潛在的戰略價值,卻被深深地烙印在戰略傢的心中。這條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水道,一旦建成,將極大地縮短歐洲與亞洲之間的航程,徹底改變全球貿易和軍事運輸的格局。而控製這條水道的國傢,必將獲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蘇伊士運河的未來,也成為瞭日後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之一。 第二篇:東方帝國的心跳與西方的窺探——印度洋的暗流湧動 2.1 印度:被巨艦炮火切割的命運 當目光從地中海轉嚮印度洋,一個古老而富饒的文明古國——印度,正麵臨著來自西方海上力量的巨大衝擊。曾經輝煌的莫臥兒帝國,早已步入衰退,而在這片土地上,歐洲的商業力量,特彆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卻在悄然擴張。 從早期的貿易港口,到後來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英國在印度的勢力滲透,是典型的以商業利益為先導,以軍事力量為保障的海權擴張模式。殖民地的建立,不僅是為瞭獲取珍貴的香料、棉花等商品,更是為瞭建立戰略補給基地,以及為本國工業提供原材料和傾銷市場。 強大的海軍,是英國實現其印度戰略的關鍵。它不僅能夠保護其在印度洋的貿易航綫,還能在必要時,對印度的內陸勢力施加軍事壓力。那些在印度洋上縱橫馳騁的戰艦,如同無聲的宣告,標誌著舊秩序的瓦解和新力量的崛起。印度,這個曾經的東方巨象,在西方海權巨獸的圍獵下,一步步走嚮被殖民的命運。 2.2 航海技術的飛躍與全球網絡的形成 蒸汽機的轟鳴,取代瞭風帆的低語。19世紀,航海技術的革命性發展,為海權擴張注入瞭新的活力。蒸汽動力戰艦,不再受製於風力,航速更快,機動性更強,能夠更精準地抵達目標。這使得海軍的部署和反應速度大大提升,戰略上的靈活性也得到瞭極大的增強。 金屬船體的應用,使得戰艦更加堅固,能夠搭載更強大的火炮。而綫膛炮和後膛炮的齣現,則徹底改變瞭海戰的戰術。精準度更高、射速更快的火炮,使得戰艦之間的距離拉近,戰鬥的殘酷性也隨之增加。 這些技術革新,直接推動瞭全球航運網絡的形成。蒸汽輪船的齣現,使得洲際航行的時間大大縮短,全球貿易更加頻繁和高效。而作為軍事力量的海軍,也能夠更迅速地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部署和乾預。英國,作為當時的海權強國,正是憑藉其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海軍實力,構建瞭一個覆蓋全球的殖民地網絡和貿易體係。這個體係,以英國本土為中心,通過密布的航綫,將世界各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但也為日後的地緣政治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三篇:太平洋的潮汐與新大陸的崛起——遠東的目光 3.1 遠東的門戶:打開還是緊鎖? 當西方的目光越過浩瀚的太平洋,遠東古老的帝國,如中國和日本,也逐漸被捲入全球的海權爭奪之中。長久以來,這些國傢實行著相對封閉的政策,對外界的工業文明和軍事技術知之甚少。然而,當巨大的鐵甲戰艦和強大的火炮齣現在它們的海岸綫時,閉關鎖國的大門,注定要被無情地打開。 無論是鴉片戰爭的炮火,還是西方列強在遠東的軍事存在,都無一例外地展現瞭當時海權力量的絕對優勢。西方海軍憑藉其先進的技術和戰術,輕易地瓦解瞭舊有的防禦體係,迫使這些東方帝國不得不麵對一個全新的世界。 然而,不同於印度的被動接受,日本在西方海權力量的衝擊下,展現齣瞭驚人的學習能力和變革決心。明治維新,正是日本試圖在保留自身文化核心的同時,全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和製度,以應對來自海洋的挑戰。日本的海軍建設,更是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中之重。 3.2 遠洋艦隊的夢想與新時代的黎明 20世紀初,隨著新興工業國傢的崛起,太平洋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日本,在經曆瞭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為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其對“遠洋艦隊”的追求,不僅僅是軍事上的雄心,更是國傢崛起和國際地位提升的象徵。 擁有強大的遠洋海軍,意味著一個國傢能夠將其影響力投射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能夠保護其海外利益,並在全球舞颱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日本海軍的崛起,在東亞地區引發瞭新的戰略格局,也為日後太平洋戰區的衝突埋下瞭伏筆。 同時,美國,作為太平洋沿岸的新興大國,也開始加速其海軍建設。從“大白艦隊”的環球航行,到其在太平洋島嶼上的軍事部署,都錶明瞭美國對太平洋地區戰略優勢的重視。太平洋,這個曾經相對寜靜的海洋,逐漸成為瞭大國角逐的新舞颱。 結語:潮起潮落,海權永恒 《海權下的文明脈動:從地中海到太平洋的戰略角逐》,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更是試圖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海洋的力量是如何塑造國傢命運,影響時代變遷的。 從拿破侖時代的歐洲戰場,到印度洋上的殖民擴張,再到太平洋地區的戰略爭奪,海權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關乎貿易的暢通,關乎國傢的安全,關乎文明的交流與碰撞,甚至關乎整個世界的未來走嚮。 每一個時代的潮起潮落,都伴隨著海權的更迭與演變。而理解海權的本質,掌握海權的力量,也成為瞭每一個想要在世界舞颱上有所作為的國傢,必須麵對的課題。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片段的深入剖析,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人類文明波瀾壯闊的畫捲中,海洋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總能激起我內心深處對曆史和軍事的探索欲。“秦國東進之路”,這四個字,仿佛帶我穿越迴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看見瞭秦國如何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一步步吞並六國,最終統一中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秦軍的軍製、兵法以及裝備的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剋服復雜地形,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機動的?士兵的武器、戰術又有著怎樣的創新?是否會提及一些著名的戰役,如閤縱連橫時期的關鍵衝突,或是統一戰爭中決定性的戰役?“英國海軍刀劍”,這個組閤,讓我眼前浮現齣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以及身披紅色製服的英國海軍士兵。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英國海軍在不同曆史時期,特彆是那些奠定其海上霸權的海戰中,刀劍作為海軍士兵近身格鬥武器的地位和作用。刀劍的種類、形製、以及它們在登船作戰、甲闆肉搏中的實際應用。會不會提及一些著名的海軍將領,以及他們在戰鬥中如何指揮使用刀劍?而“尼羅河口海戰”,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神秘感和異域風情,仿佛預示著一場發生在古老文明與新興力量之間的史詩級較量。我希望能在這部分看到對這場海戰的詳細解讀,包括其戰略背景、參戰雙方的軍事實力、以及具體的作戰過程。尼羅河口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條件,會如何影響戰局?雙方的指揮官又會如何運用戰術,在這片水域中展開一場決定命運的搏殺?這本書的題目,讓我感受到一種宏大的敘事感,它似乎在試圖連接起人類軍事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輝煌與殘酷。

評分

這本《戰爭事典040》的題目,如同一張藏寶圖,指引著我去探索三個截然不同但同樣引人入勝的軍事主題。開篇的“秦國東進之路”,讓我聯想到的是那個統一中國的偉大王朝建立的崢嶸歲月。我期望書中能深入解析秦國軍隊的組織結構、訓練方法,以及那些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將領們。比如,在東進過程中,秦國是如何剋服地域和民族的差異,整閤不同區域的軍事力量的?其戰術體係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從早期的車陣,到後來的步兵方陣,再到弩的廣泛應用,這些變化背後蘊含著怎樣的軍事思想?緊接著,“英國海軍刀劍”,這個詞組充滿瞭海風的鹹濕氣息和金屬的冰冷光澤。我想象中的內容,是關於英國海軍在不同曆史時期,尤其是那些奠定其海上霸權的關鍵戰役中,海軍士兵所使用的刀劍。這些刀劍的形製、材質、以及它們在登船作戰、甲闆肉搏中的實際作用。會不會提及一些著名的海軍軍官或士兵,以及他們使用刀劍的傳奇故事?而“尼羅河口海戰”,則如同一幅宏大的油畫,描繪著古老尼羅河畔可能發生的激戰。我希望書中能詳細剖析這場海戰的戰略背景,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以及具體的作戰過程。是炮火連天的近代海戰,還是更具古風的戰船對決?其中,尼羅河的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戰局的?雙方的指揮官又是如何運用智慧和勇氣,在這片水域中展開殊死搏鬥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從多個維度、多個時代,去解讀戰爭的奧秘,從陸地到海洋,從東方到西方,展現人類軍事史的廣闊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謎題,誘惑著我一探究竟。秦國東進之路,這片土地上的雄心壯誌與血火洗禮,總能讓我熱血沸騰。想象一下,那些身披鐵甲的秦軍將士,如何在連綿的山巒與奔騰的河流間,用他們的銳士之矛與戈,一步步丈量和徵服著東方的土地。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秦國軍事製度的詳細闡述,比如軍功爵製的具體運作,以及士卒的訓練方式和裝備的革新。而“英國海軍刀劍”,這個詞組本身就帶著一種英倫的紳士風度和冰冷的殺氣,讓人不禁想到那些手持軍刀,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進行殘酷肉搏的英國水手。我渴望瞭解,在那些偉大的海戰中,海軍士兵的刀劍是否僅僅是一種象徵,還是在關鍵時刻能扭轉乾坤的緻命武器?它的材質、形製、以及不同兵種(如水手、陸戰隊員)對它的使用有何區彆?以及,是如何在航行過程中保養和使用這些冷兵器的?最後,“尼羅河口海戰”,這個詞組充滿瞭神秘與史詩感,讓人立刻聯想到古埃及的尼羅河,以及可能發生的、規模宏大的海戰。我希望書中能描繪齣這場海戰的地理背景,天氣條件,參戰雙方的兵力部署,以及關鍵的戰術動作。是巧妙利用地形?還是依靠科技優勢?抑或是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在戰場上的極緻展現?這本書的標題,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軍事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隨作者的筆觸,去體驗那些塑造瞭曆史進程的戰爭瞬間。

評分

《戰爭事典040》這個標題,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和期待。“秦國東進之路”,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時代的迴響,一個民族崛起的史詩。我渴望在這本書中,讀到秦國是如何從一個西部諸侯,憑藉其卓越的軍事組織、嚴明的軍紀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一步步嚮東方擴張,最終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故事。或許,書中會詳細描述秦軍的兵種構成,從裝備精良的步兵到戰車部隊,再到遠程的弓弩手,他們的協同作戰能力是如何被訓練和強化的。而“英國海軍刀劍”,則將我的思緒帶到瞭廣闊的海洋,以及那些身披製服、手持利刃的英國海軍戰士。我期待瞭解,在那些決定國傢命運的海上決戰中,除瞭火炮之外,刀劍在海軍士兵的近身格鬥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刀劍的材質、鍛造工藝,不同時期海軍使用的刀劍種類,以及它們在登船作戰、甲闆搏殺中的具體運用,這些細節都讓我躍躍欲試。最後,“尼羅河口海戰”,這個名稱本身就充滿瞭異域風情和曆史的厚重感。我希望書中能詳細解析這場海戰的戰略背景,包括參戰雙方的動機、實力對比,以及具體的作戰過程。尼羅河口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條件,是否對戰局産生瞭關鍵影響?雙方的指揮官又是如何運用戰術,在這片水域中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個精心編織的網,將秦國徵服之路的鐵血,英國海軍的榮耀,以及尼羅河畔的戰火,都巧妙地網羅其中,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那一抹暗紅色的“戰爭事典”字樣,總能勾起我濃厚的興趣。040這個編號,似乎暗示著這是一個龐大而詳實的係列,而這次聚焦的“秦國東進之路·英國海軍刀劍·尼羅河口海戰”,更是巧妙地將三個截然不同的軍事主題串聯起來。秦國東進,那是鐵騎踏破山河,建立統一帝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而英國海軍的刀劍,則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大海上縱橫馳騁的戰艦,以及冷兵器時代海軍的精銳風采;尼羅河口海戰,光是聽名字,就充滿瞭異域風情與曆史的厚重感,想必是關於那個古老文明與現代軍事力量碰撞的精彩篇章。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主題有機地融閤在一起的,是分彆論述,還是試圖找齣它們之間的某種內在聯係?是單純的軍事技術分析,還是融入瞭更深層次的戰略、政治、社會背景的探討?我尤其期待看到秦國東進過程中,兵種的構成、戰術的演變,以及對當時地理環境的適應。至於英國海軍的刀劍,我希望能深入瞭解不同時期、不同艦種的海軍士兵使用的格鬥武器,以及它們在海戰中的實際作用,甚至可能包括一些著名的海戰事例,其中海軍士兵的近身搏殺場景。而尼羅河口海戰,我設想它可能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或者技術裝備差距懸殊但戰術運用得當的戰役,其中戰略決策的製定和執行將是關鍵。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軍事史記錄,更像是在拼湊曆史的碎片,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軍事事件的剖析,展現戰爭的本質與演變。

評分

京東貨品送貨快,貨品也正品可靠!

評分

戰爭事典這個係列不錯,一直在買

評分

不錯,結閤風帆海戰的特點、納爾遜的人生經曆、英國戰艦的人員構成和管理,探討英國艦隊在尼羅河口海戰中能取得大勝的原因。

評分

很好很滿意很好很滿意很好很滿意很好很滿意很好很滿意很好很滿意

評分

店已經收藏瞭很久,不過是第一次下手。應該說還不錯。 第二次來買瞭,貨比我想像中要好!!老闆人錶揚下。。 包裝看起來很好,包得很用心,相信貨一定很好,謝謝 瞭!

評分

趕上活動買的,價格便宜

評分

東西不錯,快遞也很給力!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京東貨品送貨快,貨品也正品可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