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哲学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开本:16开
价格:180元
太乙,修真,真元,元明,金丹,龙虎,真如,丹砂,丹田,太极,统元。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进一步阐述了太乙元明功系列中高层次的修持方法,合盘托出元明八式的原图、口诀与谱文。
绪言
丹田结印
托珠自化
灵芝现瑞
金刚槊质
太乙分身
掌托日月
阴阳化合
合扣丹庭
大道真乎,玄机密也
浩渺大千,真元一注,发天地之幽微,畅玄机之道妙,延源真流……斯穷无蒂。虽然笔研成章,简装为函,至刊本之初,语曰:当之有序。凡书且需托名人作序,如此也是世情。概云序文笔出名人,举目遥览海内,名人焉,吾焉;吾焉,名人焉。一时真无所措,不知着谁人作序。尚在踌躇之间,泛波无限,一阵清风吹来,不自持地昏沉——
笔者好似来到福地洞天,连吸几口新鲜的世外之气,顿觉头脑清晰,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奇花异草,湖石映玉竹;日高月朗,丹凤吸紫烟。
奇花异草,奇花捻香泉,阵阵香风飘鸾麝;异草吐英华,层层霭雾喷虹霓。观不尽的山峦翠色,寿石漏影映碧落,数不清的丹顶白羽,仙岩射光照三界……
举目间,眼前转来二人,走在前者,头戴一顶重阳冠,肩压云羽藏紫电,腰间玄壶真玛瑙,足下一双履云色,古貌清奇。长者身后隐秀女,浅淡装,朱砂额,步移悄然星光闪,身飘倩姿似凤鸾,手捧玉砚新研制,砚中有痕映大千……只听老人语道:“鸿鸿浩天,弘愿已偿,茫茫世界,物我相忘……”吟哦之际,老神仙忽抬头,目光见我,笔者正在惊疑之际,一团迷雾飘来,身觉浮动,不自主地随老者坐在一块巨石旁,石上有展卷待书之章。彷徨之刻,耳旁听到:“待老夫将你作序”,时秀女掩口而笑,笔者不自觉地拿起笔来……
序曰:天地寥廓,大千浩瀚,自天地演为三才,阴阳感而万类聚。光阴渺、法轮转,日月经天,四时计而五行全。时天地弥弘,众灵仰源。古有先师圣者,几度真贤,留法典而充世间。纳真元为一气,注入人天,大道演真,穷其理而审其源。故物遗真,脉流三千,使智光朗然。愿万类万物尽然。复有法本浩列,遍存春山,撒玄壶之瑞气,润泽大千。今古无常,岁月无常,反复无常,三昧即觉,赖一束天光照彻,龙雷震撼,道源而示之。
先老玄而吐紫气,留言五千。一气三清,分化真元。历寒暑而周旋,演为岁月。又闻风砂飞雨,数劫人天,人事兴而万事备,荡为风尘滚波,持作乾元。
时务天机者,或剑道侠贤,或悟真修仙,或洞天绝壁,或纳文演编,此事故惊绝,谁人已畅。先天玄机之持,非是人为所度。今又重开真境,始觉大道感人天。如此浩渺之境,书作真如之章,实大千之经纬,万缘之机畅。留有本编,脉演三绝,大道非常,焉可无序。时光天度,岁月人尝,真如道妙,至柔至刚,故园月光朗,几趁返归航。
眼前一震,背后推了一掌,睁开眼时,手中的笔依然在应律而章,留下梦中摇笔诸多文字,是授此仙序之由来。伏生又记,为统元楼藏真丛典之作为,留迹山川,以示大千者也矣……。
诗曰:
有迹鸿蒙感大千,真如道妙至今传。
法传至本留鸿迹,丹成此真隐高玄。
迷来神境显大道,悟彻灵机出真元。
当年伏生授经处,一团瑞色映人天。
谓我东瀛几度返,问君西游何时还。
至今三千留踪迹,曾经大千踱前缘。
灯火案头书真本,道妙缘中悟旧传。
一声裙带玉佩响,笔研画就明月环。
月圆西涉旧境颜,照彻大千印真传。
不是当年授法镜,何能此刻感旧缘。
朗朗金华呈月象,浩浩真如垂凤鸾。
梦中未忘依稀语,书罢此函即往还。
我来大千隐尘境,事因笔墨费周旋。
人事难分天地界,神魂忽离内外关。
只有炉火不可测,唯此玄机微言。
一派天光推飞体,化为玉气立床前。
月朗玄穹忆故园,故人约我来大千。
山人来时天飞雪,明月照彻法镜圆。
高声朗吟雷霆赋,悬笔长挥樱花坛。
先生当年曾飞剑,出入人天任往还。
壬申霜降前二日
人类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繁演为历史。过去遗留下来的物象,可以说是古人生活中的遗痕,可以说是一面镜子,能窥测追溯出前人对自然的认识。人们通过历史印证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易"学,已经在的生活中,被人们追颂,是祖先几千年来留下来的文化。前人在生活中,对自然的模拟,本能的天性良知,促使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造作了天真的瑕想和灿烂的文化。既包括童真的稚语,也深涵科学和理想。人们在生活中,对以往历史的追叙,是怀念古人,引前人以为骄傲,当然更着重的则是,人们的创造。的贡献会是留给后人的一种良知,亦然演为历史。
当人们正愉快地走向未来的生活过程中,对前人的遗迹也越发重视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物资生活,给人们以空隙,让人们向更广阔的空间涉求。一方面是新的科学探索,一方面是看先人在自然界中的遗迹。这样,空隙便使人类有了新的创造,演为历史。
在的生活中,人健康的身心是工作的保障和基梁。正因为如此,全社会的人,都在注意到身心健康方面的探求,当然这是在科学地认识。因为如此,锻炼身心的系列内容已被人们广涉。健美、保健、食谱、服装、艺术……渐而形成体系。在的烂漫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会想起我们的先人是否也曾经有过这类的生活,是否古人也走过相似的路。
太悠久的历史不可追溯,虽然史学都有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有文字可考确认只是几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人类已经从自然界的认识中创造了生活,丰富了生活。如望月观星繁衍为天文,水谷之生发展为农业,避水火狼虫而演为武学养生。从自然运化规律中火的使用,工具的创造……这不是几千年,而是万万年的人类史。
任何事情都是一点一滴做起,古人留下来的遗产中,当然存在着一定的意义,同时有其局限性。做为一个不同时代的内容能否发现其伟大的价值,这是应该引起人们注重的。
《武库遗真》中概说出宋元而后的九派峰峦之势,是继汉唐而起的学术风格。因时间上的紧促,不能以寥落之笔所勾画出全貌,当然这是以后要做的事情。古老的民族,富饶的土地,光辉灿烂地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术也象其他学术一样,有着一定的生态。
国术是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于一处的表现形式。而近人以武术来概论国术,深有失遗,武术是国术中的部分内容。国术包含的博大宏深之学识是不能仅以武学而论的。
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反思,实践,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这则是前人指出的:人类如何重新认识人类本身。这门学问孽生出丹道,养真、武学、医道、天文、数学、易学、文字……诸家精良。此中之学训颇为湛精,难怪古人有"以形鉴真"、"以文观意"、"以音弘法"之论。这次带有联语的八帧图照,功谱是刊出,见面读者的。
太乙元明功,系古传之"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此是旧说。其修真中,有重要价值,尤以自身中之元气做为基础,是立于身心而行持的内容。与一些虚幻的左道邪说有本质上的区别。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功谱,由初级到完整系列之谱文。高层次暂时没写,因为一般人难以做到。这次刊出之内容,仅暂定健身祛病,以利身心之修真部分功法,供多数人修持习练应用而已,其余待后续。刊出照片为原图,显示了古人经漫长岁月之修真而提炼,经演化而成的,即朴素又简易的修持功法"图形"。通过功谱能够反映出古人对修真之探索,功谱谱文中的韵律,依稀可见古人在文思上高深造诣。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当然这不是一篇文学诗词之作,也不是通过文学诗词来反映修真,是通过修真的著作反映出文学的成就。这一点足以说明当时的修真思想,其学术风格上,已臻尽成熟。通过这一修真著作,可以看出医学、武法、道宗、文字、诗词、丹青等学融为一炉,呈现出综合之造艺风貌。
书的出版能给读者按书来习炼功法,而且还能受到传统文采,书画的熏陶,功谱是用联语形式形成的。
联语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为古,至推而用之楹柱,盖宋人始,元明以后作者渐多。《楹联丛话·清》言:"则大贤无不措意于此矣。""而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品。"据图示之风格,可以追溯前贤。文词精工良对,有天工之趣。实修持中有成就者撰造,人物形态中含有风神,结合联语,演示精邃之哲理,亦是不可多得的内容。鉴于承前启后,作者提供珍藏图照,为广大读者提供素材,以欣赏研究之用。
谱文是在练功的实际中,经过升华而提炼出来的,亦是用来帮助记忆,总结练功次第,而示于后人,便于学习的一种方法。谱文的文风雅俗之别,是反映做谱人的文化程度。有的出于俗俚之语,有的属于高雅之辞。乃出于文武兼修人之手。至使一些烩炙人口的佳作传世。过去前人曾有目不识丁者,功谱也必需经口传相授,用他们的口语来说:这里还有一套嗑呢!以便记忆。
这里引用《温敬铭·浅谈武术流派的形成》中的一段话:"农民言拳则说'头路弹腿似扁担,二路弹腿人拉钻'"。无论语言,还是动作都有农民的特点;读书人言拳则说"一语不能加,虫蝇不能落。"动静之中,落笔纸上都难免有些书香之气;"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戚继光论拳则显出了大将的本色。
参阅功谱进行望文生意的参正,同时也是审定其功夫内容,在历史淹留延革中的影响。只有普及,才有提高,在民众之间流传愈广,其谱文文理次第则愈有欣赏韵律。因此,在练功修持的同时,阅读谱文是必要的。功谱是时人延习记忆和供后人流传研究之用。这样除去仅能对其渊流风格上的考正而外,当然还有其一定的特殊价值。
图是通过先人以减描的形式勾画出来的,廖数数笔,而见风神,每帧中韵态各异,反映了功法的简而深,易而奥的高深层次。图中文字,是以联语形式出现的,谱文是以古律的形式释图的。
由此可见,在观阅学习之际,诸家谱文图示默默之中都含有本身著作者的层次。相比之下优劣分明。不是说智愚相差,而是说从中可以得知"学有渊流"之各层次第。由图文书写联语观之,可辨其源,系昔贤而为之者。图中示有风神造型,动作确实,神彩内含,隐约之中见性情。联语之平仄音律,对仗虚实相感,无论在对格,辨声,都有欣赏价值。
"晋时有白云上人者,道号紫真子,曾传书诀于王羲之,王羲之乃右将军,本系武人而竞精于书法,留名于后世,足证文武兼修,是有根源的。""写字抒剑气,做画发文光。"(《关亨九·武当修真密笈》)
文武同宗,这个规律已有千年历史。从图中可以窥视到图、谱及作者的常识程度,已臻为宗传掌故。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内容,笔者以手稿墨迹,备有注文,为联语释密。
以法致道,因法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由混沌到清晰。先贤云:事无盘错,学有渊源。以致斯学上可溯宗,下有传留。古之学境尚有:正宗、大家、名家、正流、傍流、末流之分。学渊有术之考,以密谱相参,谓之"以文观意"、"以音弘法"、皆是在阅读中悟彻至极,同时有示图照彻,可谓为"以形鉴真"。
拙著《真元窥密丛书·卷一》中已言动作要领及初入门径的行持之法。此文中尚有功谱原文及简注之文。通过谱文的阅读,可以映显出文采,出之先贤。所以者斯书,不可以文字多寡而论,应注意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专长的学术价值。为此,引书可能为更多的读者展示出正宗一脉之芦山真面。为剖开蹊径,当为"真元说真",真元即人身中的真正之元气耳。
本书提供的功谱,系明代九脉合真后的产物。九脉启于宗元盛于明初,历经苍桑沉浮,多有震动,或毁于战火,或失于诸种危难之灾,不知凡几,已经余者多以缺损不全,幸经师口授在记忆中,可以追思,但亦恐难全其貌。此谱本乃九脉合真之后的产物,恐非吾辈所,九脉遗真亦有密存者,与以补正,益于后人,是幸矣。时雨隆真人颂云:
乘虹飞举起高蓬,娑婆世上可用功。
腾霄自羽灵光聚,悟真独往苍浪洪。
惊滔千倾随吾去,朝日一轮伴潮生。
从此大千开宝境,丹砂初结龙虎中。
山人几度挥笔墨,云雷山馆隐长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