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明清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学者王一樵初次尝试通俗历史写作,利用大量一手档案和资料,讲述明清宫廷中那些被历史叙事所忽视的小人物的故事。贩夫走卒、太监宫女、宫廷门卫、驿递差役、膳房厨子、民间狐仙相继登场,展现丰富的历史图景。
◎用故事来呈现的历史,一个又一个史书根本不会记录的人物,不同于我们固有的历史记忆,不同于史家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同于官方刻意营造的帝王将相家谱。他们身上没有令人称奇的英雄壮举,也没有改变整个历史轨迹的巨大能力,他们不过是安安静静地躺在历史档案中的几行文字而已。但是,他们的生命并不比那些皇亲国戚更卑贱,他们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历史潜流。
◎明清宫廷里小人物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他们或许能够凭借时势与自身努力身居高位,然而登高必跌重。他们心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心机,在上司、体制、社交网络中小心翼翼地周旋。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辛酸和无奈,却努力从不自由的光景中寻求解脱途径。他们的人生际遇和生活甘苦,正闪烁出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吉光片羽。
◎大陆版和台湾版同年上市,《和食古早味》作者胡川安、《大人的日本史》作者涂丰恩、铭传大学通识教育教师骆芬美、台湾金鼎图书奖得主苏上豪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一样的紫禁城,不一样的风景。《紫禁城里很有事: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描述明清时期那些我们常常在历史小说或宫廷戏剧中看到,却又相当陌生的宫中小人物的故事。作者王一樵花费心力阅读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明清两朝实录及清代养心殿造办处、军机处、内务府等机构一手档案资料,从中发掘那些并未被正史记录,同时也是在我们的宏大历史叙述中常被隐去的形形色色小人物:朝鲜贡女、交趾太监、工匠、真假白莲教徒、狐仙、紫禁城守门兵丁、驿递马夫、皇宫仆役、迫于生计进宫的太监和秀女等,让我们一同进入历史的生活场景,去体会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欢乐与辛酸,也让我们透过这些小人物,看见更为丰富的历史、社会、经济、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图景。
作者简介
王一樵
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学士,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台湾大学哲学博士,受教于思想史家王汎森先生,专攻明清社会文化史和思想史。曾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奖学金,参与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并热衷于历史档案数据库建设。现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除学术专著外,作者还发表了《明清之际云庄大易师程智与其弟子的师友社群》(2016)、《近二十年明清书籍、印刷与出版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评述》(2016)、《从“辅翼圣教”到“改正经传”:林希元思想研究——并讨论一些有关“理学祖”的儒学宗教化现象》(2015)和《从“吾闽有学”到“吾学在闽”:十五至十八世纪福建朱子学思想系谱的形成及实践》(2011)等学术论文。他初次尝试的通俗历史著作《紫禁城里很有事: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是他在十多年来阅读明清一手档案的基础上写作的宫廷小人物故事集。作者电子邮箱:ichiaowang@cuhk.edu.cn
目录
第一章 明清宫中人的生活日常与昔日身影
第二章 明代宫廷中的朝鲜妃子与交趾太监宫人
第三章 紫禁城里上学去:明清时期的皇子教育
第四章 皇帝眼皮下的民间秘密宗教(上):真假白莲教
第五章 皇帝眼皮下的民间秘密宗教(下):狐仙与狐尾
第六章 皇家宫门前的混乱:你不知道的紫禁城门禁管理
第七章 紫禁城守门兵丁的人生苦恼
第八章 百里加急,皇命必达:驿递差役的马上人生
第九章 明清北京的热闹市集与太监宫人的秘密交易往来
第十章 这里也有宫外人:皇宫园林中的各种流动人口
第十一章 太监逃走中:宫中人的生活际遇与个中甘苦
第十二章 秀女、宫女、官女子:明清宫廷女子的日常生活
第十三章 如梦似幻话当年:明清宫廷职人的回忆录
第十四章 是真再来人:紫禁城里的章嘉国师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清宫中人的生活日常与昔日身影
我的授业恩师王汎森先生曾在《时代关怀与历史解释》中写道:“一个关心时代的史学家有可能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史学工作叠在一起,成为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这一本聚焦明清宫中人的小书,诚如一面“三棱镜”,一方面源自我心中的时代关怀,也出自一些生活际遇,更包括了自己多年来从事明清档案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书中许多故事都是我在研究中的有趣发现,书写与构思的过程虽然漫长,但细细想来,更有十多年来求学与研究中不少温暖记忆。
2002年,我初到北京,那时候正是秋初时分,气候正好,我便时常造访故宫。昔日书本上的知识化为实际,实地感受到一种更深刻的情感触动。古老的殿宇楼阁不再只是史料文献中的字句,而是厚实的人文历史积累。漫步在紫禁城的中轴线,随着参访的游客走在古老的宫殿群中,时间蔓延成一种超脱现实的氛围,心灵深处也产生了莫名的震动。
还记得那时候趁着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短期学习交流的机会,我时常拿着谷应泰编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一边准备学科专业知识,一边趁课余时间尽可能去故宫,或是在北京各处转转。由课堂走到历史的现场,体会、感受文字笔墨描述的昔日故迹,相当令人兴奋。兴许,这本书的发端就在那时:我想用文字记录下这份来自历史文化的感动。
往后的十多年,我一直在明清史研究的道路上埋首努力,投入到明清内阁大库的档案整理中,将青春岁月付出在这份数量庞大的历史文献里。这些精彩的宫廷故事以及宫中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来自最无趣的文书整理。每天大量的阅读,日复一日整理内容和编写摘要是这本小书的源头。或许我该这样说,这些明清以来的官方档案文书与史料文献里,一直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但它们一直沉睡在堆积如山的庞大案卷里,静静地等待有缘人的到来,让故事可以被诉说,无声众人的生命际遇可以被后世传讲。
书中各章的撰写时间跨度相当大,编辑成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各方面的修订意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将内容依照时间先后顺序,由明代渐至清代初期,再由乾嘉时期,逐渐铺陈至嘉、道、咸以来宫廷文化的相关人、事、物,最终将叙事延伸至晚清、民国前后的宫中人回忆。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能够在文字叙述中产生“也同欢喜,也同悲愁”的氛围,让读者走进这些为史家所忽略的宫中人的生活,随着各章的叙事,感受宫廷里各个小人物在生命际遇上的喜乐与忧愁。
我们阅读这些宫中人的记录时,或许会有一些错置的问题,把自身的情感与关怀植入这些叙事情节之中,但也许这些宫中人所留下的这些回忆文字,是为将其这一生在紫禁城中的见闻,以及宫廷中的各种日常生活细节,还有自己生在其中的各种独特的人生体悟真实地记载下来。因此,若换一种角度来阅读,由宫中人生活点滴着手,或许我们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听到不一样的历史潜流。读者游走在字里行间,除了感知宫廷文化最繁华富丽的刹那荣景,更有曲终人散后,殿宇楼阁无尽无边的空寂落寞。最后,我想说明一下自己对于宫中人的想法,或者应该说我对这些宫廷中的无声众人,该如何被记忆,甚至成为历史意识的一部分的想法。王老师亦曾在演讲中详细讨论过他对于史学研究者的看法。他强调所谓的“史学”,是一种“扩增新量之学”,为让人们扩展生命的层次与感悟,由心中念头想法,渐至手边日常言谈举止之中。我也认为历史学的普及作品应该要有这样的特质,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提升生命质量,扩大生活的感知体验。讨论这些历史记忆对于我们而言具有何种特别的意义甚至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想法,这些都是在阅读与欣赏历史中必经的过程。我们在阅读这些宫中人故事的当下,必定会发现,在主流叙事中,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或记忆,伏匿深藏,但每种都有其动人之处。这些知识与记忆或许与一般常识有所不同,却是确实的存在。
换句话来说,各种历史知识与历史记忆之间未必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却往往有所出入,甚至让人感到意外。这些差异往往触动到人心深处,特别让人动容,久久难忘。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意一个时代中多元的历史知识,理解与感受它们不同的轮廓,留心各种历史叙事之间,各种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竞合关系。大潮流的叙事中,必定有一些无声的潜流匿伏,也必定有一些小人物的生命际遇会同样让人深受感动。正因为存在着互有出入的历史叙事版本,或者是对于某一段记忆的选择性关心与刻意忽略,我们才有更多元的想法。这些多元的竞合关系,大叙事与小细节之间的异同,都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与取向,产生一些无法忽视的影响。毕竟,身为小人物的我们,也总是在故事中投入了我们自身的感情、信仰,甚至是价值上的认同。
明清宫中人的故事,正是这种特别的叙事,不只是不同版本的历史记忆,也是大叙事中时常被忽视的小细节。华丽宫廷中的人生际遇,生活甘苦,也正与你我生命中的一些吉光片羽相似。
前言/序言
《紫禁城里很有事: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图书简介 一窥帝王之家的烟火气:那些隐匿在宏伟叙事背后的真实生活 作者: [此处留空,或自行添加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自行添加出版社名]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或自行添加出版日期] --- 导言:大历史之外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谈论紫禁城,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庄严肃穆的太和殿、九五至尊的龙椅、以及那些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与盛世传奇。然而,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群,在数百年间,不仅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容纳了数以万计人口的庞大“城中之城”。这里,有金銮殿前的风光无限,自然也有偏僻角落里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与人情冷暖。 本书《紫禁城里很有事: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正是将目光从高耸的宫墙之上,转向了那群支撑起整个皇家运转的“小人物”——他们没有显赫的爵位,没有被载入正史的功绩,却用自己的汗水、智慧乃至委屈,织就了明清两代宫廷最真实、最生动的底色。 这不是一本关于皇帝功过是非的史书,也不是描绘后宫争宠的“宫斗剧本”。它是一部深入宫廷肌理的“生活史”,一幅用细微观察和扎实史料绘制而成的、关于清晨到深夜的宫廷日常风情画。 第一部分:宫墙下的“生存法则”——等级与秩序的日常体现 紫禁城内,等级森严如同头顶的星辰,不可僭越。但即便是最底层的仆役,也有一套严苛而精妙的生存法则。本书将详细拆解这一复杂的社会结构,揭示等级如何渗透到每一个日常细节中: 1. 膳食的艺术与权力:从御膳房到小灶 宫廷饮食,常被视为奢靡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即便是皇帝的膳食,也充满了繁复的流程与制约。本书将深入探讨御膳房的组织架构,从挑拣食材的“采办正”、“试吃官”,到实际烹饪的“待膳匠役”。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将着重描写那些在不同等级的份例限制下的餐饮差异。太监、宫女、低阶侍卫,他们的口粮如何规定?节庆时节的“赏赐”是否能让他们改善伙食?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对“火炭”和“米面”的定量配给,理解“吃饱”在宫墙内也是一种需要努力争取和小心维护的特权。 2. 穿戴的规矩:布匹、颜色与身份的隐形枷锁 宫中的衣着,绝非简单的御寒遮体。每一种面料、每一种颜色、甚至是每件衣服的缝制工艺,都严格对应着穿着者的身份等级。我们不仅会介绍内廷宫装的形制演变,更会聚焦于校对、缝纫和浆洗这些“末端”工作。那些负责为皇后或妃嫔缝制衣物的“针线女官”,她们如何处理不合身的衣物?丢失一粒纽扣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通过对这些服饰管理细节的剖析,读者能清晰看到,即便在最贴身的衣物上,也烙印着森严的制度。 3. 居住的空间哲学:从乾清宫的丹陛到偏房的“打更人” 紫禁城广袤,但适合居住的空间却极为有限。本书将对比不同阶层居住环境的差异。例如,近侍太监和贴身宫女的居住区往往与主子只隔着一两道屏风,这带来了信息获取的便利,也伴随着随时待命的压力。而那些负责维护宫殿、看守库房的低级杂役,他们的住所可能在宫墙的边缘地带,甚至需要与工具为伴。我们将还原这些居住空间的大小、光照条件、以及取暖纳凉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在同一座宫殿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小宇宙”。 第二部分:权力边缘的“灰色地带”——人际网络与秘密交易 在僵硬的制度之下,人性的需求和现实的压力,催生了无数的灰色地带和隐秘的互动。小人物们利用自己的位置,在制度的缝隙中为自己谋求利益和安全感。 1. 太监的“职业生涯”:从净身到管家 太监群体是宫廷运作的核心动力。本书将跳脱出传统戏剧中对太监的刻板印象,深入研究他们的晋升路径。他们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小豆子”成长为掌握实权的“大总管”或某个机构的“掌印太监”?这其中,管理库银、掌管文书、乃至成为妃嫔或阿哥的私人助手,都是重要的跳板。我们将呈现他们如何利用信息差和人情往来,建立起一套微妙的权力网络。 2. 宫女的“退路”与“嫁妆” 宫女的命运往往与她们所侍奉的主子紧密相连。本书将详细探讨宫女的“出宫”机制。是晋升为管事嬷嬷?还是被指婚出宫为良?对于那些没有被指婚的,她们的结局又是如何? 我们将追溯那些负责打点人脉、为出宫宫女筹集嫁妆的“老宫人”,她们如何积攒财富(可能是来自赏赐的边角料、或是帮助主子传递私信的酬劳),为自己争取一个相对体面的后半生。 3. 宫中“物流”与“跑腿”的艺术 紫禁城内,任何物品的流通都需要人来完成。这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跑腿”系统。无论是给皇上送一碗新鲜的瓜果,还是给被冷落的妃子送一封密信,都牵涉到严格的巡查和严格的路线。本书将描绘负责“传递”和“采购”的低级仆役,他们如何在不同的院落间穿梭,如何应对突发的检查,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手中的“便利”,进行一些微不足道的“私货”交易。 第三部分:节庆与日常——仪式感下的松弛与紧张 宫廷生活是高度程式化的,尤其体现在各种大典和祭祀活动中。但在这份仪式感的背后,却是小人物们高强度的劳动和无休止的准备。 1. 仪仗与更夫:维护威仪的幕后英雄 在皇帝出行或重大庆典时,那些身着华丽服饰的仪仗队成员,他们的服装是否合身?他们的马匹是否经过了足够的训练?本书将揭示仪仗队更替的周期、服装的维护,以及随行人员的紧张状态。同时,我们将聚焦于日夜值守的更夫,他们的敲更声、巡逻路线,如何构成了宫中安全的基石,以及他们如何熬过漫长寒冷的夜晚。 2. 节日的“狂欢”与日常的回归 春节、万寿节,这些大节日的到来,意味着宫中会举行盛大的宴会。但对于负责准备宴席、布置场景的小人物而言,这却是最忙碌的时段。我们将描述宴会前夕,数百人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宽阔的殿堂布置得井井有条。宴会散去后,清理工作的速度和效率,也同样是考验他们能力的时刻。一旦出现失误,比如打碎了一件陈设,他们将如何承担责任? 结语:历史的余温 《紫禁城里很有事》的目的,不是颠覆既有的历史认知,而是填补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遗漏的细节。通过对明清宫廷小人物日常的细致还原,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的另一面:即便是被金砖玉瓦环绕,生活依然是关于生存、关于温饱、关于人际交往的本质活动。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或许平凡,却构成了紫禁城作为“活着的城市”最温暖也最真实的底色。他们的喘息、欢笑与辛酸,让这座冰冷的宫殿,终于有了烟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