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 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掘報告/金沙遺址係列報告 [Jinsha site: the excavation of Yangguang Didai Erqi construction site]

金沙遺址 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掘報告/金沙遺址係列報告 [Jinsha site: the excavation of Yangguang Didai Erqi construction sit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金沙遺址
  • 考古報告
  • 四川省
  • 成都
  • 青銅時代
  • 遺址發掘
  • 陽光地帶二期
  • 金沙文化
  • 文物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519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340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金沙遺址係列報告
外文名稱:Jinsha site: the excavation of Yangguang Didai Erqi construction sit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金沙遺址 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掘報告/金沙遺址係列報告》認為:
  金沙遺址陽光地帶二期地點位於成都市西郊金牛區營門口鄉黃忠村六組,地處金沙遺址的西北部,東南距離金沙遺址祭祀區約1000米,它是金沙遺址聚落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地點發現瞭豐富的遺跡並齣土瞭大量的遺物。
  陽光地帶二期地點遺存豐富,遺跡主要有灰坑、陶窯、墓葬等。灰坑往往集中分布於陶窯周邊和建築遺存附近,它可能與陶窯或建築有著密切的關係。陶窯是目前金沙遺址中發現*為集中的地點,陶窯均為小型饅頭窯,由窯室、火膛、操作坑組成。墓葬是該地點發現數量*多的遺存,有船棺葬與竪穴土坑墓,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葬法有一次葬和二次葬;頭嚮以西北東南嚮和東南西北嚮常見。隨葬品一般置於死者兩端,亦有少量置於兩側或生前佩戴和使用的部位。墓主人既有成人,亦有未成年人或兒童。
  齣土遺物主要為陶器、另有少量玉、石器、青銅器等。陶器有平底器、圈足器、尖底器、三足器、圜底器等。尖底器和圈足器是*多見的器形,其次為平底器,三足器和圜底器非常少見,尤其是圜底器,僅見陶鉢。器形以束頸罐、高領罐、甕、盆、缸、尖底杯、尖底盞、器蓋、壺、簋形器、紡輪等為主,另有少量的尖底罐、鉢、尊、盂、高柄豆等。玉、石器和青銅器無論數量和種類上均非常少見。玉、石器有工具、裝飾品及半成品,器形有錛、斧、鑿、磨石、耳塊等,這些玉、石器多為半成品,幾乎不見完整器,少數玉器邊沿有切割痕跡,除瞭磨石和條石常見隨葬墓葬外,其餘少見墓葬。銅器有兵器、工具、裝飾品、銅塊等,兵器和工具是*多的器類,兵器形製單一,以銅鏃*多見,另有少量劍;工具有刻刀、刀、鑿等;裝飾品僅見蟬形飾。
  植物和動物考古分析認為水稻和粟可能是當時居民主要食物來源,傢養的豬和水牛是其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同時野生動物也是其必要的食物補充,這些居民不從事農業生産,他們主要從事專門的製陶工業和相關生産。
  陽光地帶二期地點商周時期的遺存的時代距今3400~2900年。該地點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就已經有人群在此活動,在距今3400~3330年,製陶作坊開始齣現於該地點,隨後製陶業得到緩慢發展;在距今3300~3200年,該地點局開始齣現瞭墓葬。在距今:3200~3100年,陶窯和墓葬大量齣現於該地點,距今3100~3000年,該地點的製陶工業急劇萎縮,墓葬數量較之前有瞭極大地增長,尤其是船棺葬較此前逐漸增多。距今3000~2900年左右,製陶工業已經消失,船棺葬聚族而葬,形製更加豐富,而且集中分布,形成專門的墓地。土坑墓數量劇減,隨葬品缺乏,個彆墓葬隨葬有青銅器。陽光地帶二期地點商周時期的遺存,無論是從文化內涵,還是時代特徵均屬於成都平原商周時期的十二橋文化,該地點的發掘與整理為研究金沙聚落群的內部結構和文化特質以及聚落發展演變提供瞭重要的考古材料,同時也延展瞭十二橋文化內涵與時代的寬度與厚度。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曆史沿革
第三節 考古曆程
一 金沙遺址考古概述
1.第一階段:初始期
2.第二階段:興盛期
3.第三階段:整理期
二 發掘經過
三 整理經過

第二章 綜述
第一節 地層綜述
一 VT2310~VT5310北壁
二 VT3901~T3930、ⅧT3901~T3902西壁
三 VT4501~T4508、ⅧT4501~T4510西壁
第二節 遺物綜述
一 陶器
1.尖底杯
2.尖底盞
3.尖底盂
4.尖底罐
5.高領罐
6.束頸罐
7.鉢
8.鉢形器
9.豆
10.尊
11.尊形器
12.杯形器
13.壺形器
14.簋形器
15.筒形器
16.盒形器
17.壺
18.瓶
19.盆
20.甕
21.缸
22.器蓋
23.盔形器
24.陶臼
25.坩堝
26.紡輪
27.支柱
28.器座
29.器紐
30.器耳
31.器底
32.圈足器
33.圈足
34.袋足
35.豆柄
二 玉石器
(一)玉器
1.玉斧
2.玉錛
3.玉料半成品
(二)石器
1.石斧
2.石斧半成品
3.石錛
4.石鑿
5.耳塊
6.磨石
7.石芯
……

第三章 地層堆積
第四章 建築遺存
第五章 灰坑
第六章 陶窯
第七章 墓葬
第八章 結語
附錶
附錄
後記
金沙遺址,一個承載著古蜀文明輝煌過往的神秘之地,其深厚的曆史積澱與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無數探尋者。本次發掘的陽光地帶二期工地,作為金沙遺址保護與展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揭示瞭古蜀王國在某一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的社會生活、祭祀活動以及聚落形態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本報告聚焦於陽光地帶二期工地發掘現場的詳細記錄與嚴謹分析。報告係統地整理和闡述瞭該區域內齣土的各類遺跡現象,包括但不限於房屋基址、墓葬、灰坑、水井、道路遺跡以及各種生産生活用具和裝飾品。每一處遺跡、每一件器物都經過瞭精細的測繪、編號、分類與辨識,力求最大程度地還原其原貌與功能。 在遺跡分析方麵,報告深入探討瞭房屋基址的結構特點、布局方式,推測其居住功能與社會階層分布。對於墓葬的發掘,詳細記錄瞭葬式、葬具、隨葬品等信息,並結閤人骨、動植物遺骸等證據,嘗試解讀墓主人的身份、社會地位以及當時的喪葬觀念。灰坑、水井等生活設施的發掘,則有助於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水源利用以及垃圾處理等。道路遺跡的齣現,則暗示瞭聚落內部的交通網絡與空間組織。 器物分析是本報告的另一核心內容。報告詳細呈現瞭齣土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等各類材質的器物。對陶器的造型、紋飾、胎質、燒製工藝進行瞭細緻的描述,並結閤考古學上的類型學分析,嘗試確定其年代序列與文化內涵。石器的種類、製作技術及其使用痕跡,反映瞭古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工具的製造能力。尤為重要的是,報告對齣土的玉器和金器進行瞭重點闡述。金沙遺址以其精美的太陽神鳥金飾、玉琮、玉璧等聞名於世,本次發掘的金器和玉器,即便數量和精美程度可能與核心區域有所差異,也同樣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報告將對這些器物的材質、工藝、紋飾、象徵意義等進行深入研究,力求將其置於更廣闊的金沙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探尋其在祭祀、禮儀、權力象徵等方麵的作用。 此外,報告還將嘗試結閤齣土遺物與遺跡的相互關係,對陽光地帶二期的聚落結構、功能分區、社會組織以及當時的經濟活動進行初步的重建與推測。例如,特定區域內集中齣現某一類器物,可能暗示著該區域的專業化生産或特定的社會功能。墓葬與房屋基址的相對位置關係,則可能揭示瞭傢族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本報告並非孤立地呈現發掘成果,而是將陽光地帶二期的發掘信息置於金沙遺址整體考古研究的宏大框架之中。報告會適時引用和對比金沙遺址其他區域的發掘成果,例如遺址的核心區域,以便更全麵地理解金沙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演變與差異。同時,報告也將藉鑒國內外相關考古學理論與方法,運用年代學、類型學、聚落考古學、環境考古學等多種手段,力求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學、客觀、深入。 本報告的編寫,旨在為學界提供一份詳實、準確、係統化的考古發掘報告,為金沙遺址乃至古蜀文明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我們希望通過這份報告,能夠讓更多人走進金沙,瞭解金沙,感受古蜀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同時也為金沙遺址的保護與傳承貢獻一份力量。報告中所呈現的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我們對曆史的敬畏與對真相的不懈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書名上的“發掘報告”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考古學傢,但我對研究方法和科學嚴謹性很感興趣。我想象著這本書裏一定會有詳細的圖紙、精確的測量數據、以及對齣土器物的分類和年代鑒定。這些內容或許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會有些門檻,但我相信,如果能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精神,也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我尤其好奇,考古學傢們是如何通過分析地層、器物風格等來確定遺址的年代和文化內涵的,這其中的邏輯和推理過程一定非常精彩。

評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沉甸甸的,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考古發掘充滿好奇,尤其是像金沙遺址這樣充滿瞭神秘色彩的地方,每一次的發現都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這本書的題目“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掘報告”,讓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當時考古隊員們揮灑汗水,在烈日下小心翼翼地挖掘著每一寸土地的場景。我想象著他們如何用最專業的工具,一點一點地揭開層層泥土,將那些被遺忘在地下的寶藏重新展現在世人麵前。

評分

我對古代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總是充滿瞭好奇。金沙遺址作為古蜀文明的重要代錶,其發掘成果無疑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組織、經濟形態、宗教信仰提供瞭重要的綫索。這本書的“發掘報告”性質,讓我相信其中會包含大量關於遺跡、遺物的分析,這些分析可以直接指嚮當時的社會麵貌。我尤其想知道,在“陽光地帶二期”的發掘中,是否發現瞭關於居住區、祭祀區、墓葬等不同功能區域的綫索,它們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勾勒齣古蜀人的社會分工和生活圖景。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文明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總覺得考古報告離我有點遙遠,像是專傢們的學術論文。但是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陽光地帶二期”,給我一種親切感,仿佛這次發掘就在我們熟悉的“陽光地帶”。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加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份枯燥的報告,更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走進金沙遺址的過去,講述那些關於生活、關於信仰、關於文明的故事。我希望能在文字和圖片中,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精美的圖片。我一直覺得,考古報告最直觀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將那些沉睡的文物“復活”,讓它們重新煥發光彩。那些金光閃閃的黃金製品,那些刻著神秘符號的玉器,還有那些造型奇特的陶器,每一件都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我特彆喜歡那些近距離拍攝的文物特寫,能清晰地看到它們錶麵的紋飾和工藝,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手藝和他們對美的追求。想象著這些文物在幾韆年前是如何被使用,如何被珍藏,真是讓人驚嘆。

評分

讀一本考古報告,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這本書的標題,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實地考察”的現場感。“陽光地帶二期”的地點發掘,意味著它記錄的是一次具體的、發生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考古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記錄下整個發掘過程,包括勘探、試掘、正式發掘的每一個步驟,以及在發掘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我想象著,在那些技術性的描述中,也能感受到考古隊員們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他們是如何剋服艱苦的條件,隻為守護和還原那份珍貴的曆史。

評分

“金沙遺址”這四個字本身就自帶一種神秘的光環。我知道那裏齣土瞭許多震驚世界的珍貴文物,尤其是那件“太陽神鳥”的標誌,更是成為瞭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這本書聚焦於“陽光地帶二期”的發掘,這讓我很好奇,在同一個遺址的不同區域,是否會發現不同的文化信息,或者是否有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活動留下的痕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闡述這次發掘的意義,它在金沙遺址研究體係中占據著怎樣的位置,又為我們理解古蜀文明增添瞭哪些新的認知。

評分

我一直相信,每一件齣土的文物都是曆史的“眼睛”,它們默默地注視著我們,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過去。這本書,作為一份發掘報告,無疑匯集瞭無數雙“眼睛”。我期待著能從這本書中看到那些在陽光下被發掘齣來的,閃爍著曆史光輝的器物。我更期待著,通過對這些器物的描述和分析,能拼湊齣那個失落文明的真實麵貌。我想象著,在那些關於器物細節的描述中,我能窺見古人的生活細節,他們的審美情趣,甚至他們的精神世界,那將是一種何等奇妙的體驗。

評分

對於一個對古蜀文明知之甚少的人來說,一本詳實的考古報告就像是一本“入門教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嚮我介紹金沙遺址的整體情況,以及“陽光地帶二期”發掘的重要性和意義。我期待著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瞭解到古蜀文明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占據著怎樣的地位,它又與其他古代文明有哪些聯係和區彆。這本書的題目中包含“金沙遺址係列報告”,這讓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更宏大的研究體係,而這本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我打開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

我總是對那些看似平凡的泥土中蘊藏的巨大價值感到驚嘆。這本書的標題“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掘報告”,讓我感覺它是在記錄一個具體而微小的“故事”。我好奇,在“陽光地帶二期”這個特定的地點,究竟發掘齣瞭什麼,這些發掘成果又具有怎樣的獨特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每一件齣土文物的細節,它們的大小、材質、顔色、紋飾,以及它們在整個遺址中的位置和關係。通過這些具體的描述,我纔能真正“看到”那些被埋藏瞭韆年的寶藏,纔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厚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