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1917—1991)

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1917—199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寒冰,项佐涛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主义
  • 苏联史
  • 冷战史
  • 政治史
  • 历史学
  • 20世纪史
  • 共产主义
  • 制度演变
  • 俄罗斯
  • 社会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084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0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社会主义史丛书
开本:小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丛书围绕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为主题,在内容上,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突出道路与抉择过程。本丛书系列第一部《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1516—1847)》着重展现“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变动为线索,以生动语言配合名家视角梳理社会主义空想阶段的发展特色;丛书第二部《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1849—1917)》集中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部《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1917—1991)》以宏观视角配合精妙点评展现社会主义发展由一国到多国的情状与特点;丛书第四部《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1991—2013)》,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根基,展现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全新面貌。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首建政治制度
第二节 苏维埃俄国经济制度的初建和转折
第三节 苏维埃俄国的文化制度
第四节 苏维埃俄国的军事制度

第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初步实践
第二节 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
第三节 列宁去世后联共(布)的党内斗争
第四节 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肃反运动
第五节 苏联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大国关系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
第三节 欧洲的分裂与东欧的形成
第四节 民主德国的诞生

第四章 东欧国家为何首先确立人民民主制度
第一节 东欧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东欧国家人民民主制度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第三节 东欧人民民主制度的终结

第五章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行
第一节 东欧国家与苏联同盟关系的确立
第二节 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三个地区性组织
第三节 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第四节 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冲突
第五节 东欧各国党内的清洗运动

第六章 新中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锁定
第一节 新中国采取苏联模式的基础
第二节 移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第三节 中苏两国之间的“蜜月”关系

第七章 苏联共产党二十大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第一节 引起轩然大波的苏联共产党二十大
第二节 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和十月事件
第三节 震撼世界的匈牙利事件
第四节 苏联共产党二十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60-80年代的变革
第一节 苏联共产党二十大以后苏联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发展
第三节 南斯拉夫的社会发展
第四节 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发展
第五节 民主德国和保加利亚的社会发展

第九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
第一节 苏联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 苏联的解体
第三节 东欧剧变的内外动因
第四节 东欧国家急剧的社会变革

第十章 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节 越南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节 老挝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节 朝鲜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节 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五节 蒙古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节 柬埔寨共产党短暂的共产主义试验

第十一章 欧洲社会民主党另辟蹊径探索“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参与或执政的社会民主党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的潮起潮落:一个时代的宏大叙事(1917—1991) 引言: 1917年至1991年,这短短的七十余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社会主义”这个词汇,如同燎原之火,席卷了全球,塑造了无数国家的命运,也引发了深刻的理论思辨和现实挑战。本书《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1917—1991)》旨在拨开历史迷雾,深入剖析社会主义从最初的俄国十月革命实践,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演变,最终又走向何方的复杂历程。我们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单一理论范式,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历史图景,探讨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土壤相结合,激荡出怎样的涟漪,又面临哪些共同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章:十月革命的曙光与苏联模式的开端(1917—1920年代)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响彻彼得格勒,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场革命不仅仅是俄国社会的剧变,更是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颠覆性冲击,点燃了全球左翼运动的希望。本章将聚焦革命爆发的深层社会、政治、经济根源,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如何抓住历史机遇,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我们将详细阐述列宁主义的理论核心,特别是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先锋队理论”以及“帝国主义论”等关键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实践中如何被初步运用。 革命成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战的严峻考验。本章将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及其对俄国经济社会的冲击,探讨其在巩固政权和应对危机方面的作用,以及由此暴露出的经济效率问题。同时,我们将初步审视苏联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所进行的制度性探索,例如土地改革、工业国有化、苏维埃政治体制的构建等。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愿景与残酷的现实斗争交织在一起,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奠定了基础,也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扩张与多样的实践探索(1920年代—1940年代) 随着苏联的巩固,社会主义的理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催生出多样化的实践模式。本章将首先关注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如何通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行了激进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我们将深入分析“五年计划”的实施,考察其在推动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怎样的社会代价,例如强制劳动、牺牲农业、牺牲消费品生产等。同时,本章也将审视斯大林体制下政治集权、意识形态控制的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崇拜和政治清洗。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也开始在亚洲、欧洲等地生根发芽。本章将聚焦中国革命的道路,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模式。我们将探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此外,我们还将简要考察其他国家,例如蒙古、东欧部分国家,在苏联影响下,如何初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径,分析其初期面临的挑战和初步的政策尝试。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呈现出从单一模式向多元探索的趋势,但也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以及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变形。 第三章:冷战格局下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内部分化(1950年代—19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本章将重点分析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包括华沙条约的建立以及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我们将探讨苏联如何通过援助、政治和经济协调等方式,维持其对阵营国家的领导地位。 然而,社会主义阵营并非铁板一块。本章将深入分析中苏关系的变化,从最初的“兄弟情谊”到后来的“论战”与“疏远”,探讨导致两国关系破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发展道路上的分歧。同时,我们将考察南斯拉夫的“独立社会主义”道路,分析铁托如何在不依赖苏联的情况下,探索市场经济与工人自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模式,并阐述其对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的影响。此外,本章也将关注古巴革命的成功,以及其在美苏两大阵营夹缝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经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外压力下,既有大规模的建设成就,也暴露出日益显著的矛盾与分化,为后来的深刻变革埋下伏笔。 第四章:改革的尝试与经济的困境(1980年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辉煌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科技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严峻挑战。本章将聚焦这一时期各国进行的改革尝试。我们将详细分析苏联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深入探讨“改革”在经济领域试图引入市场机制、放松国家管制,但最终因改革措施的矛盾性和阻力而陷入困境的历程。同时,我们将分析“公开性”政策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带来的影响,如何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矛盾和民族情绪。 我们还将审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独特道路。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的经验,但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将探讨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方面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带来的巨大成就与潜在的挑战。此外,本章也将简要分析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方面的不同尝试,例如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匈牙利的改革尝试等,以及这些尝试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认识到原有模式的局限性,开始了痛苦而艰难的改革探索,但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成效却千差万别。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终结与历史的回响(1989—1991)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拉开了东欧剧变的序幕,随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更迭,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实践戛然而止。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宏大实验走向了历史的终点。本章将深入分析东欧国家剧变的根本原因,包括经济的停滞、政治的僵化、民众对自由民主的渴望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将审视“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如何一步步瓦解苏联的东欧卫星国。 同时,本章也将重点分析苏联解体的过程。我们将探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控,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叶利钦等政治力量的崛起如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瓦解。我们将考察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冷战的结束、地缘政治的重塑以及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那些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本章也将简要分析其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应对策略和面临的挑战。尽管社会主义制度在许多国家走向了终结,但其在20世纪留下的深刻印记,对世界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影响,以及其所引发的持续辩论,至今仍在延续。 结语: 《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1917—1991)》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力求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分析,勾勒出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与复杂图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与传播,不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难曲折,以及最终导致这一历史时期终结的深层原因。这是一段充满理想与失落、变革与冲突的时代,也是一段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汲取经验的历史。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也为我们展望未来提供重要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这部著作的落点——1991年——具有强烈的终结性意味,这必然要求作者对这段历史的“遗产”进行严肃的总结。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某个政权崩溃的简单的“盖棺定论”,而是对那些被实践者们寄予厚望的社会理想,在历史的检验下,究竟哪些部分是具有持久的普适价值,哪些部分则被证明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个优秀的总结段落,应当能引导读者思考:当这一特定的“多国体系”瓦解后,原先被压制或整合在其中的社会需求和矛盾,是以何种形式在后冷战时代重新浮现的?这本书如果能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将1991年视为一个阶段的结束,而非历史的终点,并为理解当代全球政治的诸多残留问题提供一个坚实的分析基础,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回顾性的史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洞察力的工具书。

评分

坦率地说,评估涉及如此敏感和复杂的历史议题的著作时,我最警惕的是叙事的单向性和价值判断的预设立场。我期望作者能采取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少道德裁决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所谓“从一国到多国”,意味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同一指导思想的诠释和应用必然产生了巨大的异质性。我想知道,这本书如何处理这种内部的多元性?比如,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与东方阵营的“国家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是否被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作者能将分析的触角伸及到文化、知识分子阶层以及普通民众对这些制度的感受和接受程度,而非仅仅聚焦于高层政治博弈,那么这本书的厚度将大大增加。历史不应是教科书式的教条灌输,而应是一面能映照出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复杂性的镜子,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反思的叙事。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标题颇具宏大叙事之感,聚焦于二十世纪的全球政治版图变迁,尤其是那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91年。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首先被其横跨近八十年的时间跨度所吸引。通常,讲述如此宏大主题的著作,往往容易陷入对特定事件的碎片化叙述,而对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挖掘有所欠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一国实践”如何逐步扩散并最终形成一个多极(或曰阵营化)的全球体系,并在此过程中,探讨不同国家在采纳与改造同一意识形态时所产生的关键性分野与张力。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历史分析绝不应止步于对“发生了什么”的描述,而必须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些演变对后世产生了哪些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意识形态的本土化过程,比如,当一种理论从其诞生地移植到文化、经济基础截然不同的土壤时,其核心要素是如何被重塑、扭曲,或在某些情况下得到某种程度的“激活”。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宏观的国际关系变迁与微观的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史学著作。

评分

从书名所暗示的“演进”二字来看,我更看重作者对动态过程的把握能力。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思潮和实践路径,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不断自我修正与迭代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现实的巨大挑战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划分这个漫长历史阶段内的关键转折点的?例如,是否对某一关键事件的失败或成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如果能有一章专门探讨理论如何应对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例如农业集体化与现代化速度之间的取舍,那将是非常精彩的。我希望作者不要仅仅停留在对政治口号的罗列,而是能深入挖掘经济决策背后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一个理想的论述,应该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实践模式之间的“路径依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当外部环境(如冷战格局)发生变化时,这些路径依赖又如何反过来制约了后期的政策转向。这种对“不变”与“变”的辩证分析,才是一个成熟的历史研究应有的深度。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国际体系的读者,我对这本书在分析“多国”阶段时,如何处理国家间互动和阵营冲突尤为关注。1917年后,一个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国际体系逐渐形成,这本书如果能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协调机制、以及它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竞争如何塑造了全球格局——包括第三世界国家的选择——阐述清楚,那将是极大的成功。我希望看到对“经济互助委员会”与“马歇尔计划”在不同层面的对比分析,以及意识形态输出如何成为一种外交工具。这本书如果能避免将整个时期简单地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是揭示出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与意识形态宣传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那么它将超越一般的政治史范畴,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