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

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摄影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秦岭
  • 引汉济渭
  • 水利工程
  • 环境影响
  • 生态保护
  • 地理
  • 陕西
  • 2016
  • 影像
  • 纪录
  • 西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6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65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是一本完整的工程影像志,用摄影家的镜头来记录重大水利工程。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就十分重大,在中国摄影史上也是绝无的。正如蒋建军先生所言,引汉济渭在建造两个工程,一个是水利工程,一个是文化工程,而这本摄影画册正是文化工程的主要组成。

目录

前言

特别邀请
三河口
黄金峡
秦岭隧洞
金水镇
石墩河
梅子镇
真符村
拍摄地点示意图
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 一、 引言:山河壮丽,时代巨变 这是一本关于水利工程的影像记录,也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搏斗、改造自然的史诗。2016年,在巍峨的秦岭山脉深处,一项意义深远的宏伟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本书,便是以影像为笔,以秦岭为卷,记录下这个伟大时代里,那些令人震撼的瞬间,那些在荒野中崛起的奇迹,以及那些在艰苦奋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秦岭,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素有“中华龙脉”之称。它阻挡了南方的湿润气候,成就了北方的干旱,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渭河平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汉江流域却水资源充沛,水量丰沛。为了缓解这一地区的水危机,国家审时度势,启动了引汉济渭工程,一项旨在将富余的汉江水引入干旱的渭河平原的浩大工程。 2016年,是引汉济渭工程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一年。这一年,工程进展如火如荼,一座座隧洞在秦岭腹地被打通,一座座水库在山谷中拔地而起,一条条输水渠道蜿蜒盘旋。工程的建设,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源调配,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较量,是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无数建设者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壮丽篇章。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这一伟大工程的敬畏,对时代变迁的记录,以及对中国力量的赞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影像,将秦岭深处的壮丽风光、引汉济渭工程的宏伟气势、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以及工程带来的深远影响,真实而生动地呈现给读者。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见证,一份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承诺。 二、 工程背景:时代呼唤,民生所需 引汉济渭工程,并非一日之功,其孕育和规划,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深入的调研。渭河平原,这条承载着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土地,自古以来便饱受水患之苦,也同样经历着长期性的缺水困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秦岭以南的汉江流域,水资源相对充沛,其中很大一部分水量最终汇入长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如何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引汉济渭工程应运而生。它是一项集供水、发电、灌溉、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其核心是将汉江流域的水源通过一系列的输水渠道和隧道,跨越秦岭,引入渭河平原,为关中地区提供稳定的、优质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 2016年,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多项重大节点性工程集中推进,如穿越秦岭主脊的重大隧洞工程,以及骨干输水渠系的建设。这些工程的挑战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前所未有。要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数条数十公里长的隧洞,如何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确保工程安全,如何在保护脆弱的秦岭生态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施工,都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巨大考验。 本书所记录的2016年,正是工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缩影。每一个画面,都凝聚着决策者的深谋远虑,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更凝聚着无数一线建设者们日夜兼程、挥洒汗水的辛勤付出。 三、 秦岭之韵:自然造化,生态屏障 秦岭,作为中国地理上的一道天然屏障,其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生态环境,都对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书中的影像,将带领读者深入秦岭腹地,领略其壮丽而独特的自然风光。 秦岭山脉,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深邃幽静。这里既有陡峭的悬崖峭壁,也有蜿蜒曲折的山谷。植被茂密,四季分明,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意盎然,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这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 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必须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如何避开敏感区域,如何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如何进行生态修复,都是工程规划和实施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本书中的一些画面,将展现出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努力,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对植被的保护,对水源地的严格管控,以及在工程完成后进行的生态恢复措施。 2016年的秦岭,在工程建设的背景下,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壮美。宏伟的工程设施,在巍峨的山脉之间,显得渺小却又充满力量。冰冷的钢筋水泥,与古老的山川土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读者将透过镜头,看到工程建设者们如何在险峻的地形中穿梭,如何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如何在严寒酷暑中坚守。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工程的记录,更是对秦岭雄浑气魄的赞颂,以及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的展现。 四、 工程脉络:巨龙腾飞,水系新生 引汉济渭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取水口、输水隧洞、输水渠、泵站、水库等关键建筑物。2016年,是这些建筑物集中施工、加速成型的关键一年。 本书中的影像,将聚焦于工程的各个关键节点,展现其建设的宏伟气势。读者将看到: 取水口工程: 汉江之水如何被引入,取水口的选址和设计如何体现科学性和生态性。 隧洞工程: 穿越秦岭主脊的巨型隧洞,是如何在地下深处被一点点打通的。这些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血管”,它们将汉江的水源源不断地输往渭河平原。书中将展现钻爆法、TBM(全断面掘进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挑战。 输水渠系: 沿着山脊和山谷蜿蜒的混凝土输水渠,以及架设在复杂地形上的倒虹吸工程,它们如同大地上的脉络,将水输送到更远的地方。 泵站及配套设施: 在需要克服高差的地方,强大的泵站将如何工作,将水提升至更高的位置。 施工现场的景象: 巨大的挖掘机、运输车辆、高耸的塔吊,以及在施工现场忙碌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现代工业文明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画面。 2016年的工程现场,是充满活力的。爆炸的轰鸣声,机械的运转声,建设者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壮丽的建设乐章。本书中的影像,将努力捕捉这些充满力量的瞬间,展现工程建设者们如何克服艰辛,将宏伟的设计图纸变为现实。 五、 建设者风采:汗水铸就,初心如磐 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都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辛勤付出。引汉济渭工程,更是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他们是工程师、技术员、工人,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筑梦人”。本书的影像,将聚焦于这些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 读者将看到: 工程师们: 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对着图纸,讨论着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他们是工程的“大脑”,智慧的结晶促成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线工人: 在危险的地下隧洞中,冒着粉尘和噪音,进行着艰苦的掘进工作。在严寒酷暑中,他们坚守岗位,用汗水和力量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 协调着各项工序,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他们的身影,穿梭于各个角落,是工程顺利推进的“保障者”。 建设者们的日常生活: 在艰苦的施工条件下,他们的生活虽然朴素,但却充满了战友情和对工程的投入。一张张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脸庞,一张张在集体劳动中互相鼓励的场景,都将成为本书中最动人的篇章。 2016年的秦岭深处,对于这些建设者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成就感的地方。他们远离家乡,在荒野中挥洒汗水,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都融入了这项伟大的事业。本书中的影像,将力求展现他们的淳朴、坚韧、奉献和不屈的精神,让读者感受到,在冰冷的钢铁和水泥背后,跳动着的是一颗颗火热的心,一颗颗为国家、为民生而奋斗的初心。 六、 工程之效:生命之水,滋润关中 引汉济渭工程的建成,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2016年,虽然工程尚未完全建成,但其宏伟的蓝图已经清晰可见,其为渭河平原带来的希望也已初现端倪。 本书中的影像,将不仅仅停留在工程建设本身,还将通过一些侧面的镜头,展现工程建设对当地及未来的深远影响: 工程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大量的工程建设,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的努力: 通过影像,展现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的重视,以及在施工结束后进行的生态修复工作。 未来水资源的保障: 想象一下,当汉江的清水潺潺流入渭河平原,将如何缓解这里的缺水状况,如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如何促进农业、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的引汉济渭工程,是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它承载着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书以影像为载体,记录下这一伟大时代的壮丽篇章,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水利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中国人民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决心和能力。 七、 结语:历史的坐标,未来的序章 2016年,秦岭深处,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版图上闪耀。本书,正是将这一璀璨的光芒,凝固在永恒的影像之中。 通过这些画面,我们看到了巍峨的秦岭,看到了宏伟的工程,看到了辛勤的建设者,更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与智慧,一个国家发展的勃勃生机。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像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关于人与自然、关于梦想与奋斗的史诗。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伟大的工程,了解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们,了解中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2016年,是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而这本书,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梁,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昭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当汉江的清流最终滋润关中大地,当千千万万的生命因此而改变,这本书中所记录的每一个瞬间,都将化为永恒的荣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就被其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细节所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图文记录,它更像是一位艺术家,用镜头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关于人、自然与工程交织的壮丽画卷。我沉浸在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中,从宏大的航拍俯瞰,可以看到工程与连绵的山脉融为一体,展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从近距离的特写,可以看到建设者们脸上凝固的汗水,机器轰鸣中迸射出的火花,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书中对于秦岭自然风貌的描绘也毫不逊色,巍峨的山峰、幽深的峡谷、葱郁的森林,在工程建设的映衬下,更显其雄伟与神秘。我特别关注那些展现工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例如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环保施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影响,这体现了现代工程的智慧和责任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伟大的工程,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那是无数建设者用智慧、汗水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壮举。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工程的实力,也让我对秦岭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给我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它以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为载体,将秦岭这片土地的风貌与人类的智慧结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工程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类精神的体现。这本书的影像,正是这种精神的最佳注解。我被那些展现施工难度的照片深深吸引,例如在陡峭的山坡上架设桥梁,在地下深处挖掘隧道,这些画面无不体现了工程人员的勇气和技术。同时,我也看到了工程对秦岭自然景观带来的影响,但更让我欣慰的是,书中也展现了建设者们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尽量减少对这片珍贵生态系统的破坏。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引发了我无尽的遐想。我仿佛看到了建设者们日夜兼颠,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仿佛看到了秦岭在人类文明的介入下,所焕发出的别样生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影像档案,更是一部关于拼搏、关于奉献、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奇。

评分

刚拿到《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这本书,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充满力量感的封面所吸引。翻开书页,一股浓厚的历史与工程气息扑面而来。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是人类挑战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而这本书,则以最直观、最震撼的影像方式,将这一切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置身于那段火热的建设年代,亲眼见证着一座座宏伟的桥梁拔地而起,一条条蜿蜒的隧道穿透山体,一滴滴水流在崇山峻岭间汇聚,最终滋养着更广阔的土地。书中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故事性,无论是航拍镜头下,工程与秦岭的壮阔融合,还是建设者们在恶劣环境中辛勤劳作的特写,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坚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秦岭自然环境的展现,巍峨的山峰、幽深的峡谷、苍翠的森林,在工程建设的映衬下,更显其雄浑与神秘。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工程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坚韧、关于奉献、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史诗。

评分

翻开《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大门。我一直对宏大的工程项目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崇山峻岭之间的。这本书的影像资料,让我得以近距离、全方位地观察和理解引汉济渭工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照片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图纸,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温度的生命体。我看到巍峨的山峦被一丝丝地“雕刻”,坚硬的岩石在巨型机械的轰鸣声中被驯服,潺潺的溪流被巧妙地引导,汇聚成改变区域格局的生命之脉。书中的视角变化多端,时而是俯瞰全局的航拍,将整个工程与秦岭的地形地貌融为一体,展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时而是深入细节的特写,捕捉到焊接的火花,混凝土的浇筑,甚至是工人们粗糙却有力的大手,这些细节充满了力量和真实感。我尤其喜欢那些展现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画面,例如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秦岭的生态,这体现了现代工程的智慧与责任。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工程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智慧、毅力和勇气的赞颂,也是对秦岭这片土地的深情回望。

评分

《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摄影集,不如说是一部可视化的史诗。它将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过程,用最直观、最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被书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深深吸引。我仿佛能听到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感受到钻机的刺耳声响,看到汗水顺着工人的额头滑落。书中不仅记录了宏大的工程场面,更捕捉到了无数动人的瞬间。那些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的工程车辆,那些在漆黑隧道里默默耕耘的建设者,他们的身影在光影的交织中显得格外高大。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构图,色彩、光线、视角都恰到好处,极大地增强了视觉表现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秦岭自然风光的展现,它并非刻意去渲染,而是通过工程的视角,将这片古老山脉的壮丽与深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将人工痕迹与自然美景巧妙融合的画面,充满了力量和哲学意境。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工程,更是记录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录无数普通人在追求宏伟目标过程中的坚韧与付出。

评分

拿到《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呈现出的壮丽景象所吸引。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在秦岭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以影像为主要载体,让我得以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这个宏大工程的魅力。照片的构图和视角都非常出色,既有俯瞰全局的壮阔,也有深入细节的精准。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工程机械在崇山峻岭中作业的画面,它们如同钢铁巨兽,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渺小,却又充满了征服的决心。而那些建设者的身影,无论是在高空作业,还是在黑暗的隧道中,都散发着坚韧不拔的光芒。书中对秦岭自然风光的展现也同样令人惊叹,巍峨的山峦、蜿蜒的河流、葱郁的植被,它们与现代工程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视觉冲击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雄心,也让我反思,如何在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评分

刚收到这本《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迫不及待地翻开,瞬间就被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所包裹。虽然书名点明了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这个宏大的背景,但我更被其中蕴含的秦岭气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工程建设的画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片古老山脉在现代文明介入下的另一种生命状态。那些照片,无论是宏大的航拍,捕捉到山峦起伏的壮丽轮廓,还是深入隧道、桥梁建设现场的细节特写,都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工人们辛勤身影的镜头,他们置身于茫茫群山之中,渺小却又坚韧,汗水与机械的轰鸣一同奏响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壮歌。而那些偶尔闪现的秦岭特有的植被、岩石,甚至可能偶尔一瞥的野生动物的踪迹,都让这幅工业图景多了一份自然的灵动。这种将人工痕迹与自然风光巧妙融合的摄影手法,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仔细品味每一幅画面,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关于秦岭的故事,以及它在时代洪流中的变迁与坚守。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质感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是历史、是工程、是自然,以及无数个普通人的奋斗。

评分

《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这本书,如同一部视觉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引汉济渭工程的窗口。2016年,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份,在这本书的影像中被鲜活地定格。我被书中多角度、全方位的摄影手法所吸引,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图,到微观的建设细节,无不展现出工程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我看到了工程师们的智慧,如何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勘探与设计;我看到了建设者们的汗水,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挥洒青春与活力;我更看到了秦岭这片土地的韧性与包容,在人类文明的介入下,依然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书中那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影像,让我看到了现代工程的进步,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努力守护这片绿水青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民族的奋斗,以及人类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它让我对引汉济渭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秦岭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读完《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的初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感受”。它不是那种需要我费心去理解复杂叙事的书,而是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纯粹的方式,将视觉的冲击力传递给我。2016年,我并未亲身经历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但通过这本影像集,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那些照片,构图精巧,光影恰到好处,捕捉到了工程建设的每一个关键瞬间。从最初的山体开挖,到桥梁墩柱的拔地而起,再到隧道内部的黑暗探索,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我尤其被那些夜景照片所打动,工地上璀璨的灯光如同星河般点亮了深邃的秦岭,人造的光明与自然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彼此呼应,构成了一幅充满工业美学和人文关怀的画卷。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工人疲惫却满足的眼神,机械设备在崎岖山路上的艰难跋涉,都让我对他们的付出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秦岭,不仅仅是旅游手册上那些秀丽的山水,更是它作为连接南北、孕育生命的地理枢纽,所承载的巨大价值和战略意义。它是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记录了那个时代,那个工程,以及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

评分

《秦岭深处:2016引汉济渭影像》这本书,宛如一部史诗般的视觉交响曲,用镜头语言诉说着2016年引汉济渭工程的宏伟篇章。它不仅仅是一份工程建设的记录,更是一次对秦岭这片土地的深情致敬。我被书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所深深吸引,无论是广袤的航拍图,勾勒出工程与山脉的壮丽融合,还是细节处的写实照片,捕捉到建设者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都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我仿佛能感受到机器的轰鸣,听到汗水滴落的声音,甚至能闻到泥土和金属的气息。书中对秦岭自然风光的描绘也同样出色,它并非刻意去渲染,而是通过工程的视角,将这片古老山脉的雄伟、深邃和灵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将人工痕迹与自然美景巧妙融合的画面,充满了哲学意境,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工程的实力,也看到了无数建设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是时代的英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