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全集(第38卷 1917.7-1917.10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

列宁全集(第38卷 1917.7-1917.10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 列宁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 译
图书标签:
  • 列宁
  • 全集
  • 马克思主义
  • 历史
  • 政治
  • 俄国革命
  • 十月革命
  • 苏联历史
  • 思想理论
  • 经典著作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1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19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列宁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字数:4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从1984年开始发行第1卷,是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并增收《列宁全集》俄文版中的部分文献编辑而成的。全集共60卷,共2600万字,收载列宁文献9000多篇,比第一版新增6000篇。全集分三大部分,即著作卷、书信卷和笔记卷。著作卷(第1~43卷),收载列宁的著作、文章、报告、决议草案、批示、指示、命令、一些具有独立著述性质或涉及重大方针政策的书信形式的文献。书信卷(第44~53卷),收辑了列宁各个时期的书信,与《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相比,这一部分文献增加数量*多。著作卷和书信卷的附录,还包括某些正式文献的提纲、草稿、有关的笔记和批语等。笔记卷(第54~60卷),收辑了列宁为研究某些专题所作的文献资料的摘录、提要和批注等。该版各卷有编者写的前言,介绍该卷所收文献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书后附有资料性的注释、简介、人物和人名索引、列宁引用和提到的文献资料的索引、记述列宁主要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年表。《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中国人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列宁全集(第38卷 1919年12月-1920年4月第2版 增订版)》是其中的第38卷,收载列宁在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期间的著作。

目录

前言
1919年
立宪会议选举和无产阶级专政(12月16日)
*对关于征用和没收的法令草案的意见(1919年12月16日和1920年1月24日之间)
*致我们的接班人(12月18日以前)
*在普列斯尼亚区纪念1905年十二月起义大会上的讲话(12月19日)
*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文献
1 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报告(12月20日)
2 就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报告所作的总结(12月20日)
*人民委员会关于向莫斯科调运粮食问题的决定草案(12月23日)
为战胜邓尼金告乌克兰工农书(12月28日)
*人民委员会关于供给工人衣鞋问题的决定草案(12月30日)
*人民委员会关于采购原料指示的决定草案(12月30日)
论纯洁俄罗斯语言(休息时的联想,即一些会上的发言引起的联想)(1919年或1920年)

1920年
致彼得格勒省妇女代表大会主席团(1月10日)
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的讲话(1月12日)速记记录
*国防委员会关于全俄肃反委员会运输局的决定草案(1月16日)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对阿塞拜疆政府的政策的决定草案(1月17日或18日)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协约国企图通过俄国合作
组织开始同俄国建立贸易关系问题的决定(1月17日或18日)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总司令对给土耳其斯坦方面
军司令的命令提出抗议一事的决定草案(1月17日或18日)
*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序言(1月20日)
俄共给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复信草稿(提纲)(1月20日)
*致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1月23日)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工人检查问题的指示(1月23日)
*对《工农检查院条例》草案的意见和补充(1月24日)
*在普列斯尼亚区非党工人和红军战士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月24日)报道
*关于鼓动指导列车和轮船工作的指示(1月25日)
……
附录
插图

精彩书摘

  《列宁全集(第38卷 1919年12月-1920年4月第2版 增订版)》:
  在普列斯尼亚区纪念1905年十二月起义大会上的讲话(1919年12月19日)
  同志们,我们今天开大会来纪念14年前莫斯科爆发的十二月起义和普列斯尼亚的战斗。
  同志们,1905年莫斯科起义是俄国规模最大的革命工人运动之一,尽管当时起义还不可能获得成功,但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只有现在,当我们看到俄国革命多年来的整个历史准备过程的时候,才能真正认清1905年十二月起义和红色普列斯尼亚工人同沙皇政府的军队进行搏斗的意义。同志们,现在我们清楚地看到,当时俄国工人的力量还多么弱小;我们看到,当时所遭受的牺牲现在已经成百倍地得到了补偿。
  但是必须指出,1905年12月,沙皇政府就不得不拿出全部力量来镇压这样一次还很微弱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工人起义了。不久以前,我们的莫斯科党组织出版了两本回忆录,追述十二月起义、普列斯尼亚战斗的日子,追述当时力量薄弱的地下党组织怎样作起义的准备,这次起义怎样得到了莫斯科的工人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大力支持。不久以前发表的这些新材料中,特别有趣的是一个宪警人员的招供,他说,革命者当时,在1905年12月,还不知道我们这些沙皇制度的维护者是多么虚弱。这个沙皇的奴仆供认说:“要是革命者的打击稍微再有力一些,再持久一些,那么在当时我们已经开始混乱的局面下,我们就会支持不住的。”这就是特务的特别有趣的招供,它表明,当时普列斯尼亚工人为工人的自由和解放事业所作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用自己的英雄榜样向一切敌人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并且撒下了千千万万的火种,这些星星之火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岁月终于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05年之后,俄国工人运动经历了本身历史上困难最多流血最多的时期。沙皇政府用前所未闻的野蛮手段来对付1905年莫斯科起义的英雄。莫斯科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俄国工人阶级还几次尝试掀起群众斗争。1906年春天爆发了群众性罢工和农民运动;1907年又作了一次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只是牵制了反动派的进攻,却并没有能够完全把它阻止。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运动转入了地下,成千上万的工人阶级的儿女在绞架上、在监狱里、在流放地、在苦役中牺牲了。
  以后我们又看到,从1910-1911-1912年起,工人阶级又开始集聚力量。1912年4月勒拿惨案18之后,强大的群众性罢工浪潮起来了,波及全国各个角落,大大动摇了沙皇制度。1914年夏天,彼得格勒甚至出现了街垒。也许促使沙皇政府孤注一掷,下决心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想利用战争来摧毁革命运动。然而,战争不但没有摧毁革命运动,反而使革命运动传播到各个先进的国家中去了。
  ……

前言/序言

  本卷收载列宁在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期间的著作。
  1919年底,红军在国内战争的各条战线上,经过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激烈较量,先后战胜了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的白卫军队,解放了大部分被占领的国土,取得了国内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力量妄图扼杀苏维埃俄国的阴谋破产了。英、法、意等国不得不在1920年1月宣布解除对苏维埃俄国的封锁。不久,苏维埃政府同爱沙尼亚签订了和约,同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等国也开始了和平谈判。虽然外高加索、远东等地还处在武装干涉军的铁蹄之下,波兰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军队以及盘踞在克里木的白卫军残部卷土重来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历经战乱的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终于又一次获得了一个短暂而又可贵的喘息时机。俄国共产党和列宁决定抓住这一喘息时机,再一次把工作重点由战争转到国内建设:医治战争创伤、振兴俄国经济、谋划社会主义建设。由于苏维埃政权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由于共产党员和工人们的忘我劳动,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开始出现转机。但是,1920年4月下旬,波兰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军队以及弗兰格尔的部队对乌克兰大举进攻,战火重又燃起,和平建设被迫中断。苏维埃俄国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举国上下又一次紧急动员起来,投入了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的战斗。
  编人本卷卷首的《立宪会议选举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文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的任务。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所以夺得革命的胜利,是因为它“得到无产阶级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得到近半数军队的拥护”;“在决定性时机和决定性地点,即在两个首都和靠近中部地区的各方面军中的力量占压倒的优势”(见本卷第11页)。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利用新的国家政权来实现自己的阶级目的: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尽可能把劳动农民吸引过来,利用从资产阶级那里剥夺来的工厂和全部生产资料组织大机器生产,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强调,只有把大多数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争取过来,才能巩固革命的胜利。他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后,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而是用另一种形式、另一种方法在继续进行。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这个工具进行的阶级斗争。列宁最后总结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剖析了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实质,批判了第二国际代表人物及其追随者鼓吹的机会主义观点,他强调指出:“要使无产阶级作为夺取胜利的准备,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进行长期的、顽强的和无情的斗争,去反对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社会沙文主义以及诸如此类的资产阶级影响和思潮。”“不进行这种斗争,不预先完全战胜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就根本谈不上无产阶级专政。”(见本卷第25页)列宁还在收入本卷的《在各省肃反委员会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雅·米·斯维尔德洛夫逝世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全俄矿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全俄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
《列宁全集》(第38卷 1917.7-1917.10 第2版 增订版)是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汇编,它集中收录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1917年7月至10月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撰写、发表和谈话的文字。这段时期,俄国正经历着动荡与变革的洪流,十月革命的炮火即将硝烟四起,而列宁,这位布尔什维克的灵魂人物,他的思想和策略在这短短几个月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并最终引导了历史的走向。 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简单整理,更是对一个伟大革命家思想演进过程的深度剖析,以及对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详实记录。它为研究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展、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20世纪早期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珍贵史料。 核心内容与历史背景: 1917年的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的洗礼,沙皇专制被推翻,但建立起来的临时政府却未能解决俄国人民最迫切的土地、面包和和平的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形势依然严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在瑞士流亡后,于当年4月返回俄国,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政治活动中。 第38卷所涵盖的时间段,恰恰是列宁从“四月提纲”的提出,到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这一波澜壮阔的历程。在这几个月里,俄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 七月事件及其后果: 1917年7月,俄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被称为“七月事件”。这次事件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却标志着革命力量的一次重大挫折,布尔什维克党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列宁本人被迫再次转入地下。本卷中收录的文献,将深刻揭示列宁对七月事件的分析、对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的判断,以及他如何在这种不利局面下调整策略,继续领导革命。 科尔尼洛夫叛乱: 1917年8月,俄国陆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试图发动军事政变,企图镇压革命力量,恢复秩序。这次叛乱的失败,在客观上壮大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也暴露了临时政府的软弱和无能。列宁在此期间的著作和讲话,将清晰地展现他如何看待科尔尼洛夫叛乱,如何部署布尔什维克党来粉碎这一反革命企图,以及如何利用这一事件来争取更广泛的群众支持。 准备十月武装起义: 随着秋天的到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支持布尔什维克党的群众力量不断壮大。列宁以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组织才能,开始精心策划和准备武装起义。本卷中将包含大量列宁关于起义时机、策略、组织部署以及如何争取军队和工人的文献。这些文献是理解十月革命爆发前夕布尔什维克党内部讨论、决策过程以及列宁作为最高指挥者战略思想的宝贵资料。 文献的多样性与深度: 《列宁全集》(第38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收录文献的时间跨度,更在于其文献的丰富性和代表性。这里面既有: 系统性的政治论述: 列宁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大量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文章和著作,例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国家与革命》(虽然最终成书于十月革命后,但其核心思想和部分章节的构思和写作必然与此时期的思考紧密相关)、《论口号》等等。这些著作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更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革命纲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具有指导意义的指示和号召: 列宁针对具体的政治斗争和革命实践,撰写了大量的指示、决议草案、公开信以及在各种集会上发表的讲话。这些文献直接指导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工厂、军队、苏维埃以及各地地方组织中的工作,明确了斗争方向, mobilised 了革命力量。 与同志们的通信: 与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地方组织以及其他重要领导人的通信往来,揭示了党内高层在复杂局面下的讨论、争论和决策过程,体现了列宁作为领导者如何与其他同志协同工作,如何凝聚党内共识。 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分析和评论: 列宁对临时政府的政策、各政党的动向、国际形势等进行了尖锐的分析和批判,揭露了反动势力和机会主义的本质,为广大工农群众指明了方向,增强了革命的自觉性。 研究价值: 《列宁全集》(第38卷)为研究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深刻洞见: 十月革命的起源与进程: 本书是理解十月革命如何发生,其内在逻辑是什么,以及布尔什维克党是如何一步步赢得胜利的,最直接、最权威的文献来源。通过阅读列宁在这一时期的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到革命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宣传动员以及领导者在高压和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艺术。 列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917年是列宁主义形成的关键时期。列宁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关于国家、革命、党、无产阶级专政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对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第38卷中的文献,是研究列宁主义思想形成过程的第一手资料。 布尔什维克党的发展壮大: 本卷集中展现了列宁如何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从一个相对弱小的政党,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通过坚定的斗争和正确的策略,最终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并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 20世纪早期俄国社会政治状况: 通过列宁的论述,可以深入了解当时俄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主要矛盾、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临时政府的统治危机和各党派的活动。 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列宁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实践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与俄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紧密结合。本书中的文献,正是这种结合的最佳体现,展现了他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 “第2版 增订版”的意义: “第2版 增订版”的出版,通常意味着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补充和修订。这可能包括: 增加了新的文献: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发现更多在初版时未能收录的、与1917年7月至10月这一时期相关的列宁著作、信件、讲话记录等。 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校勘和注释: 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更加细致的校对,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增加更详尽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背景、含义和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 更新了研究资料和学术观点: 增订版可能也会包含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某些历史事件或列宁的思想进行新的解读,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总而言之,《列宁全集》(第38卷 1917.7-1917.10 第2版 增订版)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集。它不仅记录了俄国历史上最关键的几个月,也浓缩了列宁作为一位伟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思想精华。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十月革命、列宁主义以及20世纪世界历史的研究者、学生和爱好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必读之作。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是如何被伟大的思想和坚定的行动所塑造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政治学和历史学都颇有研究的读者,我对《列宁全集》的这卷内容充满了期待。1917年7月到10月,这是俄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列宁思想和实践的关键时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列宁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分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性质,是如何批判和抵制机会主义的,以及他是如何提出“全部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并为十月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的。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国家机器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初步构想,都将是我研究的重点。我期待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养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解,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用于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这本书,无疑是理解20世纪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文献。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就必须深入了解他思想形成和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本《列宁全集》(第38卷)所涵盖的1917年7月至10月,正是俄国革命风暴最为猛烈的几个月,也是列宁思想的集中爆发期。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列宁对当时严峻局势的深刻洞察,他如何在高压政治环境下保持革命的坚定性,以及他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和演讲,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前进的方向。书中对于战争、和平、土地、面包等直接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议题的论述,对我来说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我渴望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那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那种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磅礴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凝聚着历史命运和思想火花的巨著。

评分

我一直对革命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1917年的俄国革命无疑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页。这本《列宁全集》选取了革命爆发前夕的几个月,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的环境下,列宁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的。他提出的关于国家、政党、以及群众动员的理念,在那个时期是如何被具体化和实施的?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情绪的描绘,对于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剖析,是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革命的内在逻辑?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列宁非凡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他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并如何通过他的著作和言论来凝聚人心,推动历史前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理解一个伟大时代的关键钥匙,也是探寻革命真谛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列宁全集(第38卷 1917.7-1917.10 第2版 增订版)》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它作为“全集”的份量,更在于它截取了1917年那个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期。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争论,都如此真切地展现在眼前。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几个月里,列宁是如何思考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的。他提出的理论,他分析问题的视角,以及他为革命进程指明的方向,都是我学习和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书中可能出现的那些对于革命策略的深入探讨,对于社会阶级关系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都值得我反复揣摩。我期待能够从中找到关于政治哲学、经济理论以及组织实践方面的深刻见解,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我对历史进程和革命理论的理解。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件本身,更是为了探究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思想脉络和驱动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革命的逻辑和推动力感到好奇,而1917年的俄国无疑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绝佳案例。这本《列宁全集》所截取的1917年7月至10月,恰恰是革命从酝酿到爆发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列宁对于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他如何洞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弱点,如何批判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妥协退让,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将布尔什维克推向夺取政权的道路。书中对于“七月流血事件”后的思考,对于“四月提纲”的进一步阐释,乃至对于新经济政策的萌芽,都可能在其中有所体现。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清晰地理解列宁的革命策略是如何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的,他的理论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并最终引领俄国走向历史的巨变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理解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必读之作,是探寻革命思想精髓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