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5
中華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中華的智慧》收入從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傢古代哲學傢(個彆是哲學著作,如《周易》),從中總結、提煉齣他們思想中極具有貢獻與閃光點的精華,尤其是對後人有所啓迪之處,進行介紹、闡述,使讀者對中華民族五韆年的思想智慧有一個係統全麵的瞭解,也可以藉此對現實生活有所啓發與指導。本書體現瞭中國傳統優秀思想領域中,各派思想傢的智慧的相互融閤、兼收並蓄、去粗取精、去僞存真、辯證發展的曆程,正是在這種思想的融會碰撞中,最終形成瞭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貢獻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另外,本書對這些哲學傢生平有生動的介紹,每篇之前配有哲學傢的插圖,也是更立體形象瞭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書又具有當下意義,尤其是現在傳統文化受到重視、提倡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為仁由己 / 10
三 過猶不及 / 13
四 “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 / 15
老子 / 19
一 道為萬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30
四 柔弱勝剛強 / 34
墨子和墨傢 / 37
一 “義利”統一與“德力”並重 / 40
二 好學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為貴,君為輕 / 55
二 “恒産”與“恒心” / 58
三 “生”與“義”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傳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72
二 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 74
三 “精義”“利用”“崇德”三者統一 / 76
四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 77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 / 79
莊子 / 85
一 逍遙遊 / 90
二 生有涯而知無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氣變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與小一 / 108
二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韆裏 / 109
三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 “小同異”與“大同異” / 110
六 南方無窮而有窮 / 111
七 今日適越而昔來 / 111
八 連環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 / 113
公孫龍 / 115
一 名,實謂也 / 118
二 白馬非馬 / 119
三 離堅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於天人之分 / 130
二 製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閤而萬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 / 134
五 化性起僞 / 137
六 虛壹而靜 / 139
韓非 / 143
一 道盡稽萬物之理 / 146
二 參驗 / 147
三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 149
四 以法治國,法不阿貴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間若虛而實 / 161
二 天地人相為手足,閤以成體 / 163
揚雄 / 169
一 吾於天見無為之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 / 177
五 極則必反,不極則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無為 / 184
二 自然感應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貴通、貴用、貴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 “本末”與“體用” / 207
三 “名教”與“自然” / 211
嚮秀與郭象 / 217
一 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 221
二 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 / 227
三 順其自然即是無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 / 235
二 諸後作而善於前事 / 237
三 “天地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與“氣竭則命終” / 238
僧肇 / 243
一 “非有非無”與“立處即真” / 248
二 動靜未始異 / 250
三 “能知”和“所知”,“相與而有,相與而無” / 253
範縝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質神用 / 262
三 “人之質,質有知”與“知慮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體、體即用 / 271
二 “緣起相由”與“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圓融 / 275
四 “一中多,多中一”與“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識本心,即是解脫 / 285
二 迷來經纍劫,悟則刹那間 / 286
韓愈 / 289
一 文以載道 / 294
二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 297
柳宗元與劉禹锡 / 301
一 天人不相預 / 304
二 天人交相勝 / 307
三 理昧而言關 / 309
四 “生人之意”與“勢” / 311
周敦頤 / 313
一 孔顔樂處 / 316
二 動靜互根,變化無窮 / 318
三 誠、神、幾 / 319
四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 / 320
五 太極本無極 / 321
六 一與思 / 322
張載 / 325
一 虛空即氣 / 329
二 凡象皆氣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兩故化 / 334
五 閤內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與 / 337
程顥 / 341
一 渾然與物同體 / 345
二 動靜皆定 / 347
三 形上與形下 / 349
四 無獨必有對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頤 / 355
一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 359
二 動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為理 / 360
四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 361
五 道則自然生萬物 / 363
六 物極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對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 / 367
硃 熹 / 369
一 理與事 / 373
二 理與氣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兩端相對 / 377
五 陰陽交變 / 379
六 體用對待而不相離 / 380
七 “道心”與“人心” / 383
八 心統性情 / 384
九 格物緻知 / 385
十 知先行後 / 388
十一 主敬涵養 / 388
陸九淵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義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緻知與格物 / 405
二 知行閤一 / 406
三 緻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氣是實體 / 414
二 氣種有定 / 415
三 理載於氣 / 416
四 氣有變化,理亦有變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變 / 419
六 知是思與見聞之會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一切虛,貫一切實 / 426
二 物有則,空亦有則 / 426
三 獨性各彆,公性則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氣、形、光、聲四幾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圓∴三點 / 431
八 交、輪、幾 / 433
九 “質測”與“通幾” / 433
黃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齣於學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寜鑿五丁之間道,不假邯鄲之野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體用胥有 / 454
二 氣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誠者實有 / 456
五 非閤兩而以一為之紐 / 457
六 陰陽具於太虛之中 / 458
七 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窮理 / 460
十 知以行為功 / 461
十一 由野蠻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勢閤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務義 / 469
顔元 / 473
一 由粗會精、崇跡行義、見理於事 / 476
二 踐形以盡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實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 483
五 講讀與習行二八開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陰一陽、生生而條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彆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於欲 / 498
附 記 / 502
引用書目 / 503
後 記 / 509
陳來中國哲學書單 / 511
劉笑敢中國哲學書單 / 516
序 言
西方所謂哲學的原義是“愛智”,“愛智”即追求智慧。何謂智慧?智慧即對於真理的認識。西方哲學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學所取得的成果可謂之“西方的智慧”。中國古代哲人誌在“聞道”,“道”即真理,亦即最高的智慧。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曆代哲學傢所提齣的創造性見解,亦可謂之“中華的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層次。普通的“智慧”可謂實用的智慧,即處理一般疑難問題的智慧。《戰國策》記載春鞦之末晉國貴族知伯與趙襄子的鬥爭。趙襄子抗拒知伯的要求,知伯決水灌晉陽,圍晉陽三年。城中糧食將盡,趙襄子對張孟談說:“糧食匱,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張孟談說:“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智士也!”(《戰國策·趙策一·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於是設法齣見韓、魏之君,共攻知氏,取得瞭消滅知伯的勝利。這個故事說明,在危急存亡的關頭,救亡圖存、轉危為安要依靠智士的智慧。“智慧”之所以可貴,在於有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的妙用。這類解決危難問題的智慧,雖然和哲學有關,但還不是哲學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我們這本書所講的“智慧”,基本限於哲學智慧。
哲學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是關於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的解答,這就是中國古代哲人所講的“道”。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道的學說包含哪些智慧呢?
孔子自述學術宗旨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孔子是以“好學”自許的,學的目的在於“聞道”。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可見他對於道的重視。孔子在當時以“博學”著稱,直到戰國時期,孔子仍被認為是知識最多的人。《莊子·鞦水》河伯與北海若問答的寓言中,河伯說:“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可見一般人以孔子為多聞的典型。但是在孔子,博學多聞隻是求道的途徑。《論語·衛靈公》記載:“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又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裏仁》)。孔子的“一以貫之”即其道之所在。孔子又自稱“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下學即緻力於“多學而識之”,上達即達於一貫之道。
老子也宣揚“聞道”,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莊子亦講“聞道”,《莊子·大宗師》設為寓言說:“南伯子葵問乎女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儒傢、道傢都以“聞道”為目的,但他們求道的方法有所不同。儒傢以為“道”與“學”是統一的,要通過博學來求道。道傢則把“道”與“學”對立起來。老子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第四十八章)《莊子·外篇》更宣稱“無思無慮始知道”(《莊子·知北遊》)。道傢認為這“無思無慮”的“知”纔是最高的智慧。
中國哲學所謂的道,具有不同層次的含義,道指真理,亦指真理的客觀內容,即最高的原理、原則。這最高的原理、原則又可分為若乾層次:人生之道,自然之道,緻知之道。
人生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中心議題。孔子說:“誰能齣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這“道”指人生的最高原則。人生之“道”亦即人生的智慧。孔子論“知”雲:“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這就是說,人生的智慧在於提高道德覺悟,而不必注意鬼神問題。孔子這句話錶現瞭一種重要傾嚮,即不從宗教信仰來引齣道德,而認為道德與鬼神無關。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傾嚮之一。這確實錶現齣很高的智慧。
孔子所提齣的最高原則是“仁”,“仁”的主要含義是“愛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一原則含蘊一個基本前提,即承認彆人和自己都是人,這可以謂之同類意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但肯定彆人也是人,還要求協助彆人共同提高生活。應該承認,這是一項深湛的思想。孔子曾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孔子肯定瞭人與人的同群關係。但是孔子在肯定人與人的同群關係的同時,又承認人與人之間的貴賤等級差彆。這錶現瞭仁的階級性。孟子也宣揚“仁”,肯定人與人是同類,但又斷言:“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是儒傢學說不可剋服的矛盾。所以儒傢所講的“愛人”是不徹底的。雖然如此,“仁”作為一個道德原則,在曆史上還是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的。
闡發人生之道,必然要涉及人生價值問題。社會上的貴賤等級是世俗的價值差彆。儒傢雖然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區分,但又認為,一個人的價值與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貴賤地位並非一事,處於高位的貴族未必具有真正的人格價值,處於下位的平民可能具備較高的人格價值。孟子提齣“天爵”“良貴”之說,他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又說:“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孟子·告子上》)“天爵”對“人爵”而言,“良貴”對“人之所貴”而言。“人爵”即人之所貴,這種“貴”是可以剝奪的。天爵即“貴於己者”,這是不可能剝奪的。“良貴”就在於道德覺悟,這是不以官爵高下為轉移的。孟子更提齣大丈夫的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這樹立瞭崇高的人格典範,在曆史上起瞭激勵人心的巨大作用。
儒傢雖然承認天命,但不廢人事。孔子自述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錶現瞭積極有為的精神。傳說孔子晚年著《易傳》(即《周易大傳》)。據近代學者考證,《周易大傳》當是戰國時期的著作,是孔子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周易大傳》提齣兩條非常重要的人生原則,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自強不息”揭示瞭人類生活的內在本質,人必須積極努力、奮發嚮上,充分實現固有的潛在能力。“厚德載物”錶達瞭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人與人之間應相互關懷,敦厚寬容。《易傳》的這兩句名言,對於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起瞭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凝結瞭儒傢學者的深湛智慧。
先秦哲學中曾討論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之間的關係的問題。《管子·牧民》中提齣瞭“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名言。《論語·子路》記載孔子的一個故事:“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從這個故事來看,孔子是認為治理國傢應先“富之”然後“教之”,即先解決物質生活的問題,然後再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從社會生活來講,應該如此。孔子又認為,從個人修養來講,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應先追求物質需要的滿足。他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又說:“飯疏食,飲水,麯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孔子的弟子顔迴遵守孔子的這些教導努力實行,孔子贊美顔迴說:“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賢哉迴也!”(《論語·雍也》)孔子、顔迴的這種生活態度,宋代哲學傢周敦頤稱之為“孔顔樂處”。周敦頤加以解釋說:“夫富貴,人所愛也。顔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通書·顔子第二十三》)又說:“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顔子也。”(《通書·聖蘊第二十九》)周氏弟子程顥說:“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顔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二程集·遺書》捲二上)“孔顔樂處”是宋明理學經常談論的重要題目。理學傢把“孔顔樂處”看作精神修養的最高境界。這裏要區彆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生活的問題,一是個人修養的問題。關於社會生活,應肯定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關於個人修養,應強調道德的自覺。孔子論治理國傢,主張先“富之”而後“教之”;論道德修養,贊揚雖貧而樂。這兩個方麵是相互補充的。
墨傢論人生之道,與儒傢不同。儒傢所謂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遠;墨傢則主張“愛無差等”的兼愛。兼愛的原則是:“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傢若視其傢,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墨子雖然反對差等,但是還沒有提齣廢除等級差彆的要求,兼愛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墨子·兼愛中》)。貧富貴賤的區彆還是存在的,隻是不相欺淩、和睦相處而已。墨傢關於人生的獨特見解是肯定人類生活的特點在於“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禽獸麋鹿等“因其羽毛以為衣裘”,“因其水草以為飲食”,人與此不同,農夫必須“耕稼樹藝”,婦人必須“紡績織紝”,纔能獲得“衣食之財”,“士君子”亦必須“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以“聽獄治政”,纔能保持國傢的安寜,否則“國傢亂而社稷危矣”(《墨子·非樂上》)。墨傢可以說初步認識瞭勞動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這也錶現瞭高度的智慧。
道傢論人生之道,又大異於 中華的智慧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圖書日活動買的,感覺摺扣不如以前瞭,不過還不錯,送貨很快...
評分好書一籮筐,好書一籮筐
評分精品收藏,人文閱讀,學術權威.
評分整閤瞭中國曆朝曆代的思想傢哲學傢的思想,對瞭解中華思想精髓大有好處,覺得中國古代思想都是唯心主義的人更要讀讀
評分收入從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傢古代哲學傢(個彆是哲學著作,如《周易》),從中總結、提煉齣他們思想中極具有貢獻與閃光點的精華,尤其是對後人有所啓迪之處,進行介紹、闡述,使讀者對中華民族五韆年的思想智慧有一個係統全麵的瞭解,也可以藉此對現實生活有所啓發與指導。
評分全書收錄瞭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傢,介紹其學說。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推薦大傢細讀。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吧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內容比較豐富,講的很細緻
中華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