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动力取向心理咨询的核心技术,并为咨询师提高自我咨询技术和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议题:
l 基于对咨询师专业和伦理态度的巩固,讨论其个人和专业的成长。
l 把专业能力与理论基础结合起来,并加以巩固。
l 系统地介绍这些专业能力。
l 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来介绍如何有效利用督导。
l 使用个案材料来说明咨询相关的能力和困境。
作者简介
苏珊·霍华德(Susan Howard)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师、临床心理学家,于萨里大学任教,同时工作于一家私人咨询所。
译者简介
吴明霞,女,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与临床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咨询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动力取向心理咨询方向)。西南大学咨询督导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系统的注册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著有多本学术专著及通俗读物。
现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和专业个人注册系统重庆督导点负责人;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赋予了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全新视角。它并没有提供一些浅显的“心灵鸡汤”,而是通过深入剖析心理动力学的核心概念,引导我们去认识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深层力量。我被书中关于“客体投射”的理论所吸引,这让我对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误解和冲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正地看到了对方,而是看到了我们内在的“投射”。当我能够识别和接纳自己内在的“阴影”,我才能在外部世界建立更真实、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书中对于“自体客体”的讨论,也让我对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熟,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在的稳定和完整。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解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自己和他人的互动,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这种改变,是微妙的,但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同。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有同理心,更能理解他人的处境,也更能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成长的可能性,也给了我踏上这条探索之路的信心。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人性,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毫无疑问地满足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所有期待,甚至超越了。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极富张力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动力学中那些复杂深邃的理论,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解释。我被书中对早期依恋模式如何塑造成年后人格的阐述深深吸引,这让我对自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讨好型人格”,在书中得到了极其精妙的解读,我明白了这并非简单的性格弱点,而是可能源自于童年时期为了获得关注和爱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这种解释,让我从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转而对自己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更令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梦境、潜意识的探索,将那些看似混乱无序的内心世界,展现得井井有条,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内心秘密花园的大门。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梦境,并结合书中的理论去解读,每一次解读都像是在解开一道复杂的谜题,每一次的顿悟都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宇宙,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和待解的奥秘。它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或技能,更是向内探索,去理解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它以一种极其迷人的方式,探索了那些潜藏在我们意识之下的动机和欲望。我一直对“童年经历”如何塑造成年人性格的议题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其深刻的见解。它详细阐述了早期创伤和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我曾一度困惑于自己总是会重复一些不健康的恋爱模式,在书中,我找到了关于“重复强迫”的解释,它让我明白了,我们有时会被一种无意识的力量驱使,去重现过去的痛苦体验,以便在潜意识层面获得某种“掌控感”。这种解释,让我从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转而对自己多了一份理解。书中对于“梦境分析”的指导,也让我对自己的潜意识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梦境,并结合书中的理论去解读,每一次的解读都像是在解开一道复杂的谜题,每一次的顿悟都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给了我探索和理解自己的勇气。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看”自己内在世界的方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心理学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种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被书中关于“客体关系”的理论所吸引,这让我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有时候会渴望亲密,有时候又会害怕被吞噬,这些看似矛盾的情绪,在书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其实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外化。当我能够理解并接纳自己内在的“客体”,我才能在外部世界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人际关系。书中对于“投射性认同”的分析,让我对一些人际冲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有意伤害他人,而是将自己内在的某些部分“投射”到了对方身上,并试图让对方按照我们内在的期望去行动。这种理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宽容和理解。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关注“自我”的个体,变成了一个更懂得“关系”的人,一个更懂得如何与世界连接的人。
评分这本看似“学术”的书籍,却拥有着令人惊叹的“治愈力”。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感到被深深地理解,仿佛作者洞悉了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书中对于“创伤”如何影响个体一生,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去理解和修复创伤的论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痛点。我开始反思一些童年时期的经历,那些曾经被我刻意遗忘的片段,在书的引导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并与我成年后的某些行为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关联。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够好”,而是被过往的经历所“塑造”。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即使是深重的创伤,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痛苦的新视角,一种从“受害者”转变为“疗愈者”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自体”概念的探讨,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重建健康的自我认同。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我一直所渴望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部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在的坚定和完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我疗愈的路径,也给了我勇气去踏上这条探索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在我内心深处久久探索却始终迷雾重重的水域投下了一束明亮的光,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潜藏的、影响着我当下行为和感受的深层动力。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情绪起伏、人际关系的模式,甚至是一些难以解释的执念,都只是“性格使然”或者“运气不好”,却从未想过它们可能源自于更早期的经历,抑或是未被觉察的内心冲突。这本书的描述,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我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为自己进行一场细致的心理“体检”,通过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行为模式的根源,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被遗忘的碎片,在书页的翻动中逐渐浮现,并被赋予了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移情”和“反移情”的讨论所吸引,这解释了我为什么在与某些人相处时会莫名的感到不适,或者又会特别亲近。这种“看见”本身,就带来了一种巨大的释然,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解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自己和他人的互动,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起初是有些笨拙的,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也更能理解他人的处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如此系统地获得过的。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坏”或者“错”,只是被一些我们自己也未曾察觉的心理动力所驱使。这种理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看见”的力量。它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行为模式。我一直对“压抑”和“升华”这两个概念感到好奇,这本书对其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潜意识在自我保护,将那些难以承受的情绪和欲望,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转化为其他形式。例如,我在感到压力时,会不自觉地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而忽略了休息和情感的连接,这在书中被精准地描述为一种“升华”或“隔离”。这种“看见”让我意识到,我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这些防御机制,并非是为了批评自己,而是为了更有意识地去选择更健康的应对方式。书中对于“依恋理论”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一些反复出现的模式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我明白了,我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依恋模式的影响。这种理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的力量。它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我一直对“心理防御”这个概念感到好奇,这本书对其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明白了,我很多时候的行为,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痛苦的意识。例如,我在面对失败时,总是会迅速转移注意力,开始新的项目,而不是去反思失败的原因。这在书中被归类为一种“否认”或“隔离”。这种“看见”让我意识到,我并非是逃避责任,而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这些防御机制,并非是为了批评自己,而是为了更有意识地去选择更健康的应对方式。书中对于“顿悟”和“洞察”的描述,让我对心理治疗的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和持续的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也给了我踏上这条改变之路的信心。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潜意识层面,并揭示隐藏动机的书籍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它以一种极其细腻且深刻的方式,剖瞰了人类心理的幽微之处。书中关于“无意识”如何驱动我们的行为,以及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如何以各种象征性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显现的论述,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许多选择,那些看似随意的决定,在书的引导下,竟然都隐藏着一些我未曾察觉的深层动机。例如,我对某些事物的执着,或者对某些情境的回避,在书中找到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这种“看见”让我不再被动的接受自己的一切,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对家庭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关系中,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扮演某种角色,或者重复某种模式。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错综复杂的心理剧,而理解这些“剧本”,正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知识层面的增益,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我是谁”的深刻对话。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性且逻辑性很强的人,对情感的表达和理解总是显得有些笨拙。然而,书中对于情绪如何被压抑、如何以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及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回想起很多次,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自己总是试图用“道理”去压制内心的不适,却忽略了那些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书中关于“防御机制”的详细讲解,让我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有了全新的认知。例如,我经常在感到压力时,会不自觉地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而忽略了休息和情感的连接,这在书中被精准地描述为一种“升华”或“隔离”。这种“看见”让我意识到,我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潜意识在自我保护。通过学习书中的技术,我开始尝试去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再试图去“控制”它们,而是去理解它们想要表达什么。这种改变,是微妙的,但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同。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有同理心,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也更能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关注“结果”的个体,变成了一个更懂得“过程”的人,一个更懂得如何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