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全5册)

奥利弗·萨克斯“探索者”系列(全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奥利弗·萨克斯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医学
  • 心理学
  • 传记
  • 病例分析
  • 人类学
  • 文化
  • 疾病
  • 大脑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TSJD0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13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64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奥利弗·萨克斯被书评家赞为20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学专家”,也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他的这一系列“探索者”读本在欧美畅销近30年,不断再版,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风靡欧美的经典认知读物。
··············································································
★J.K.罗琳、理查德·道金斯敬意推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曙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精彩解读并撰写推荐序。
··············································································
★科学与真实的完美融合是萨克斯的作品的标志,他讲故事的方式与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相似,不同的是,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有着*的专业背景,他笔下的人物全部来自真实的故事。书中24个脑部神经受伤者神奇的遭遇和经历揭示了人类大脑的奇妙。本书在欧美自出版以来不断再版,备受追捧。
··············································································
★萨克斯说:“我们用眼睛看世界,也用大脑看世界。用大脑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我们熟悉自己的想象模式,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的行为,并将伴随一生。”认识世界的*步就是认识自己,人类终其一生都走在探索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道路上。萨克斯对众多不可思议的生命的书写,将人类大脑神奇的适应能力与创造潜能展现了出来,改变了一代人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

内容简介

萨克斯是杰出的脑神经专家,也是誉满全球的畅销书作家。他认为:大脑是整个宇宙中*不可思议的物体,具有卓越的可塑性和惊人的适应能力。这套书包括《错把妻子当帽子》《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钨舅舅 : 少年萨克斯的化学爱恋》《看见声音 : 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
··············································································
他风靡欧美的众多作品中,《错把妻子当帽子》是*为出色的一部。萨克斯认为:大脑是整个宇宙中*不可思议的物体,具有卓越的可塑性和惊人的适应能力。《错把妻子当帽子》中24个脑部神经受伤者:有人把自己的妻子当成帽子,要一把抓过往头上戴;有人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有人完全不能和人交流,却能与动物自如对话;还有人不会加减乘除,却能直接知道复杂算式的精确答案……这些常人眼中的异类,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激发的巨大潜能,*了我们现有的认知。萨克斯的作品兼具科学与浪漫的情怀,对人类心智的奇妙探索给我们带来无限启发。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讲述了七名脑神经受伤者遭受的巨大生活变故。车祸后患上色盲症、双眼看不见色彩的画家,反而迎来事业的高峰;从小失明的男孩,因爱情而手术,恢复视觉后,却想再度变回盲人;对生活绝望的男人,因为患上怪病,意外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自己是无法治愈的病人,却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这些常人眼中的异类,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激发的巨大潜能,*了我们现有的认知。萨克斯的作品兼具科学与浪漫的情怀,对人类心智的奇妙探索给我们带来无限启发。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这本书会刷新我们对于音乐与大脑的关系的认知:一个能轻松记住2000出歌剧的天才,却连2加2等于几都无法计算;我们看得到番茄、咖啡的颜色,有人却看得到音乐的颜色…… 萨克斯仔细聆听这些脑神经受伤的群体的话语,设身处地的想象他们的感受,甚至进入他们的经验,将这些故事诉说了出来,体现了音乐不可思议的力量以及它对我们的大脑与生活的影响。
《钨舅舅》讲述了一段与科学结缘的浪漫故事,一本展现了化学之美的童年回忆录。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少年萨克斯受到钨舅舅的影响和鼓励,狂热地喜欢上了化学,沉浸在各式各样魔术般的化学实验中。在他的笔下,金属、原子、冷光、力线、放射线、元素周期表等这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名词,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陪伴了作者在二战阴霾笼罩下的童年。萨克斯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激情澎湃的描写将科学知识与心灵成长无缝结合,令人叹为观止。
人,是语言的产物。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他以为凡是人都有思想能力。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却忘了,人是用语言来思想。没有了语言能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看见声音》带我们进入了失聪人的世界,讲述了他们在语言上所面对的艰酷挑战以及种种困难,探索了这个世界的种种面向,以及人何以为人。萨克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异国度之门,他人是一面镜子,从他人身上,我们能更好的看自己。

作者简介

[美]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1933,7—2015,8)
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他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纽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是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乔治敦大学等多所世界级著名学府的荣誉博士,也是古根汉学术奖获得者,还被英国女王授予高级骑士勋章。他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供稿,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胜作家。因其在文学和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萨克斯荣膺霍桑登奖、乔治·波克奖,以及专门授予科学作家的刘易斯·托马斯奖。

精彩书评

“奥利弗·萨克斯是一个伟大的记录者,对这7个深深困扰的个体具有洞察力的探索,将人的体验的边界进行了拓宽并且告诉了广大的读者。” ----《波士顿环球报》

“萨克斯的故事如此动人,它们不仅给现代医学以启示,更给现代人的生活以巨大的启发。” ----《纽约时报》

“萨克斯有着惊人的天赋,他的文笔明晰晓畅而又动人心弦,人物刻画精致细腻,让当今大多数的小说家相形见绌。” ---- 《每日电讯》

“萨克斯用他的故事给我们的人生以绝妙的启迪!” ----《卫报》

“一场对人类心智深处的扣人心弦的探索。”
----《每日邮报》

“萨克斯将人类心智强大的力量以及微妙的平衡感展现了出来。”
----《泰晤士报》
由于萨克斯是神经学家,也是业余音乐家,就音乐神经故事,没人能比他写得更好。从《睡人》、《错把妻子当帽子》以来,他开创了独特的文体。他写的每一章都像探险故事,带我们深入大脑的秘境。
----《时代杂志》

目录

《错把妻子当帽子》目录
推荐序1 姬十三
推荐序 2 蔡曙山
自序 “心”天方夜谭的创造与源起
第一部 不足:失去左脑会怎样
导 言
第一章 错把妻子当帽子
第二章 迷航水手
第三章 灵魂与躯体分家了
第四章 被一条怪腿纠缠的男子
第五章 天生我手必有用
第六章 “割”剧幻影
第七章 麦格雷戈的平准眼镜
第八章 左边怎么不见了
第九章 谎言不侵的世界
第二部 过度:激情过分燃烧
导 言
第十章 鬼灵精怪的小雷
第十一章 幸得爱神病
第十二章 失去现实感的人
第十三章 是谁,又有什么关系?
第十四章 千面女郎
第三部 神游:时光不停倒流
导 言
第十五章 回荡在脑中的儿时记忆
第十六章 63 岁的“不良少女”
第十七章 归乡
第十八章 那段拥有狗鼻的时光
第十九章 谋杀者
第二十章 希尔德嘉德的异象
第四部 心智简单者的世界
导 言
第二十一章 表演中再现生命
第二十二章 歌剧通马丁
第二十三章 数字天才宝一对
第二十四章 自闭画家的心路历程
---------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目录
推荐序1 姬十三
推荐序 2 蔡曙山
自 序 想象之外的国度
第一章 失去色彩的画家
第二章 最后的嬉皮士
第三章 精采过活的妥瑞氏症医师
第四章 宁可再度失明的人
第五章 用画笔重建故乡的人
第六章 孤绝的奇才
第七章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目录
推荐序1 姬十三
推荐序 2 蔡曙山
1 天打雷劈
2 似曾相识的旋律
3 噢,那该死的音乐又来了!
4 心灵唱盘
5 脑虫入侵
6 音乐幻觉的变奏曲
7 理性与感性
8 没有音乐的人生
9 爸爸打喷嚏的音是G
10 失落的音感
11 为什么人有两只耳朵?
12 脑袋里装了2000 出歌剧的人
13 盲人的恩宠
14 D 大调是蓝色的
15 只有7 秒钟记忆的人
16 不能说,可是能唱
17 不解之缘
18 触摸天堂
19 节奏救了我的腿
20 阿根廷探戈的神效
21 独臂钢琴家
22 手指的背叛
23 音乐之梦
24 音乐冷感症
25 幽禁在黑暗中的灵魂
26 天鹅之歌
27 不停唱歌的人
28 音乐小精灵
29 用音乐找回自我
---------
《钨舅舅 : 少年萨克斯的化学爱恋》目录
推荐序1
推荐序2
钨舅舅
故园
少小离家
理想的金属
万家灯火
辉锑之地
化学魔术
地狱的气味
出诊
化学的语言
诗人化学家戴维
影像
道尔顿先生的小圆木块
力线
家庭生活
门捷列夫的花园
袖珍分光镜
冷火
妈妈
射线
居里夫人的元素
罐头巷
猛虎出闸
光芒万丈
此情可待成追忆
死灰复燃
---------
《看见声音 : 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目录
推荐序1 姬十三
推荐序2 蔡曙山
作者序
第一章 走入寂静
第二章 人性与语言
第三章 无声的怒吼
延伸阅读

精彩书摘

推荐序1
因为写这篇序的缘故,仔细阅读了奥利弗·萨克斯的生平,发现其实我早就与他有些联系。萨克斯的研究理念,可以说师承俄国神经科学家卢瑞亚(A. R.Luria),而这位前辈,曾经因为在大脑皮层功能研究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被我的博士论文多次引用。
五六十年前,关于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入,大脑内“神经线路” 的联系,一旦固定还能否改变,还没有一个笃定的结论。卢瑞亚和萨克斯认定大脑有“卓越的可塑性、惊人的适应能力”,而且这些“不仅仅是在神经或感知障碍的这种特殊(而且经常是令人绝望的)环境下才会出现”,他们主张不单单要面对来问诊的病人,更要看到处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病人。这些见地,在当时的情境下,可谓先锋。
萨克斯和卢瑞亚的交情,始于1974年前后的一段通信。那年萨克斯在挪威的一个边远山区,遭遇了一头愤怒的公牛,情急之下他急转逃生,一脚踩空,左腿肌腱断裂,神经损伤,造成了严重的残疾。
他慢慢发现这条腿仿佛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奇异的遭遇让他以一个病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他将之称为“医学的机缘”。正是因为这个机缘,他和卢瑞亚讨论起人体的整体机能,关于个体和环境的联系。卢瑞亚鼓励说“你正在揭示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样的信件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萨克斯的这段遭遇,后来被写成《单腿站立》一书,于1984 年出版。事实上,从1973 年起,他就开始以亲身的医患经历,写作了一系列的“医疗轶事”,《觉醒》、《错把妻子当帽子》,这些都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他将病患案例文学化,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饱含同情,着力描写患者的各种身心体验,给读者打开一道通往奇异世界之门。这一系列的书,获得了极大成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萨克斯因癌症于2015 年8 月30 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2 岁。他生前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顶尖医生的同时,也成为了著名的畅销
书作家,被称为“脑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萨克斯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例“病感失认症”,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中风或其他原因,病人可能无法辨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觉得那是别人的。他们会在火车上指着自己的手对邻座说:“对不起,先生,您把手放在我的膝盖上了。”即便被旁人提醒,这些可怜的病人都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身体的错误感知,有时会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记得英国《卫报》曾有个记者写到自己的遭遇,他有天早晨起来,感觉“自己跟电视机遥控器一样高”,“脚陷进了地毯里”。此后,他时不时被猛然抛进童话世界:手指变得有半里长,走到街上,路旁的车看起来像威尔士矮脚狗那么大。有时办公的时候,身体突然缩小,椅子变得好大,感觉自己就好像走进了仙境的爱丽丝。还记得阿兰·德波顿描写过一个家伙,他把自己当做一个煎蛋,始终不敢坐在椅子上,后来有个朋友出了个招,在椅子上放了块面包。如此,他始终肯把自己像三明治一样放在椅子上了。
萨克斯将神经病学的理论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写进书里,既轻盈又沉厚。本来,神经病患,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类与自己很少发生关联的遥远而陌生的群体。萨克斯以客观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与他们交流,在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那是另外一个伟大而奇异的境界。每一个患者,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着我们未必能够达到的宁静和辽远,甚至是通透。
每一本萨克斯医生的书都可当做非常精彩的医学传奇集。《错把妻子当帽子》展现了24 个脑神经失序的患者,这本书大多数讲述的是“白痴天才(或称白痴学者)”的事迹。这些故事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告诉我们,“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普通读者能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受到人类心智活动的繁复和奇妙,更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日常与人生。《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描写的则是另一种“变形记”。书名同题文写的则是一位自闭症患者、杰出的动物行为科学家坦普·葛兰汀。一方面,她有韧性、真诚、坦率、非常敏锐,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病症带来的情感缺陷,使得她在感知情绪时会有障碍,在社交中常感困惑。文中也提到阿斯伯格综合征——因为一部动画电影《玛丽与麦克斯》而让影迷们熟知的病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自闭症的关系,学界尚不是很清楚,两者有类似的症状,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刻板、重复的兴趣、自我中心、然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不易被发现,他们在外在表现上很难与正常人区分开。影片中的麦克斯就是一个44 岁的肥胖古怪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不擅长交际却又渴望温情。我们自认为是正常的地球人,将这些病人视为“火星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被他们当做是“外星人”呢?又何尝不处处表现出怪异的举动呢?这正是萨克斯想告诉读者的。
萨克斯的“小说”谈的不仅仅是猎奇的故事,他探讨的是人性的无限可能性,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我们现有认知的关系,他希望“火星人”与地球人相互了解,相互表达。这正是萨克斯的文字的珍贵之处,也是中信出版社这套书的珍贵之处。

姬十三(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

前言/序言

《错把妻子当帽子》 推荐序1
因为写这篇序的缘故,仔细阅读了奥利弗·萨克斯的生平,发现其实我早就与他有些联系。萨克斯的研究理念,可以说师承俄国神经科学家卢瑞亚(A. R.Luria),而这位前辈,曾经因为在大脑皮层功能研究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被我的博士论文多次引用。
五六十年前,关于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入,大脑内“神经线路” 的联系,一旦固定还能否改变,还没有一个笃定的结论。卢瑞亚和萨克斯认定大脑有“卓越的可塑性、惊人的适应能力”,而且这些“不仅仅是在神经或感知障碍的这种特殊(而且经常是令人绝望的)环境下才会出现”,他们主张不单单要面对来问诊的病人,更要看到处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病人。这些见地,在当时的情境下,可谓先锋。
萨克斯和卢瑞亚的交情,始于1974年前后的一段通信。那年萨克斯在挪威的一个边远山区,遭遇了一头愤怒的公牛,情急之下他急转逃生,一脚踩空,左腿肌腱断裂,神经损伤,造成了严重的残疾。
他慢慢发现这条腿仿佛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奇异的遭遇让他以一个病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他将之称为“医学的机缘”。正是因为这个机缘,他和卢瑞亚讨论起人体的整体机能,关于个体和环境的联系。卢瑞亚鼓励说“你正在揭示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样的信件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萨克斯的这段遭遇,后来被写成《单腿站立》一书,于1984 年出版。事实上,从1973 年起,他就开始以亲身的医患经历,写作了一系列的“医疗轶事”,《觉醒》、《错把妻子当帽子》,这些都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他将病患案例文学化,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饱含同情,着力描写患者的各种身心体验,给读者打开一道通往奇异世界之门。这一系列的书,获得了极大成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萨克斯因癌症于2015 年8 月30 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2 岁。他生前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顶尖医生的同时,也成为了著名的畅销
书作家,被称为“脑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萨克斯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例“病感失认症”,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中风或其他原因,病人可能无法辨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觉得那是别人的。他们会在火车上指着自己的手对邻座说:“对不起,先生,您把手放在我的膝盖上了。”即便被旁人提醒,这些可怜的病人都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身体的错误感知,有时会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记得英国《卫报》曾有个记者写到自己的遭遇,他有天早晨起来,感觉“自己跟电视机遥控器一样高”,“脚陷进了地毯里”。此后,他时不时被猛然抛进童话世界:手指变得有半里长,走到街上,路旁的车看起来像威尔士矮脚狗那么大。有时办公的时候,身体突然缩小,椅子变得好大,感觉自己就好像走进了仙境的爱丽丝。还记得阿兰·德波顿描写过一个家伙,他把自己当做一个煎蛋,始终不敢坐在椅子上,后来有个朋友出了个招,在椅子上放了块面包。如此,他始终肯把自己像三明治一样放在椅子上了。
萨克斯将神经病学的理论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写进书里,既轻盈又沉厚。本来,神经病患,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类与自己很少发生关联的遥远而陌生的群体。萨克斯以客观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与他们交流,在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那是另外一个伟大而奇异的境界。每一个患者,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着我们未必能够达到的宁静和辽远,甚至是通透。
每一本萨克斯医生的书都可当做非常精彩的医学传奇集。《错把妻子当帽子》展现了24 个脑神经失序的患者,这本书大多数讲述的是“白痴天才(或称白痴学者)”的事迹。这些故事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告诉我们,“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普通读者能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受到人类心智活动的繁复和奇妙,更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日常与人生。《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描写的则是另一种“变形记”。书名同题文写的则是一位自闭症患者、杰出的动物行为科学家坦普·葛兰汀。一方面,她有韧性、真诚、坦率、非常敏锐,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病症带来的情感缺陷,使得她在感知情绪时会有障碍,在社交中常感困惑。文中也提到阿斯伯格综合征——因为一部动画电影《玛丽与麦克斯》而让影迷们熟知的病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自闭症的关系,学界尚不是很清楚,两者有类似的症状,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刻板、重复的兴趣、自我中心、然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不易被发现,他们在外在表现上很难与正常人区分开。影片中的麦克斯就是一个44 岁的肥胖古怪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不擅长交际却又渴望温情。我们自认为是正常的地球人,将这些病人视为“火星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被他们当做是“外星人”呢?又何尝不处处表现出怪异的举动呢?这正是萨克斯想告诉读者的。
萨克斯的“小说”谈的不仅仅是猎奇的故事,他探讨的是人性的无限可能性,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我们现有认知的关系,他希望“火星人”与地球人相互了解,相互表达。这正是萨克斯的文字的珍贵之处,也是中信出版社这套书的珍贵之处。

姬十三(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第七章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7 月,我与史蒂芬共处几天之后不久,我又开车到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去看另一位自闭画家杰西[她母亲曾以最美且最有智慧的个人观点,将她的故事写成《心的围城》(The Siege)一文], 欣赏她色彩强烈、缀满星斗的图画(和史蒂芬的画非常不同),以及那似迷宫又似魔术般相互关联的世界(数字、色彩、道德与天气之间的相互关联)。我又拜访了几所专收自闭症儿童的学校,并且参加了一个为自闭儿童举办的夏令营,与他们共同度过了非常特别的一星期,这个温士顿营地位于安大略省(Ontario)。这次的经验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其中一位顾问是患有妥瑞氏症的朋友夏安,他又冲又撞, 一会儿摸这儿,一会儿碰那儿,充满了活力与情不自禁的冲动,却似乎能够触动把自己锁得最紧密的自闭儿童的心灵,这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后来我又转往西行,拜访了加州一个自闭患者家庭。父母两人都非常有天赋,还有他们的两个小孩,4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自主地蹦上跳下,挥动双手,并且大声尖叫。这会儿我终于启程往科罗拉多州(Colorado)的柯林堡(Fort Collins),去看所有自闭患者当中最不寻常的一位:坦普·葛兰汀。她虽然有自闭症,却取得了动物学的博士学位,任教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并且经营一份自己的事业。
20 世纪40 年代,坎纳与阿斯伯格虽然同时描述了自闭症的现象, 但坎纳似乎视之为一种彻头彻尾的大灾难,阿斯伯格倒觉得其中或许有某些正面或补偿性的特质,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思想与经验,很可能促使未来取得杰出的成就”。
在这些初步的描述中,就可看到自闭症的各种现象与病征,不过仍可以再加更多内容。坎纳类型的自闭儿多半智障,而且往往是严重智障,还有一大部分会并发癫痫,或是有“非定位性”神经系统的迹象与征候,包括各式各样重复或无意识的动作,如痉挛、抽搐、摇晃、旋转、弹弄手指、两手翻来翻去。他们的身体协调与平衡有困难,有时要启动动作时有困难,跟帕金森症的症状很类似,同时也可能有很明显且矛盾难解的知觉反应,有些知觉极为强烈,甚至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其他知觉(可能包括疼痛的知觉)则降低或彻底消失。
如果自闭儿能发展出语言能力的话,会有怪异且复杂的语言失序现象,倾向于喋喋不休、空洞的多言、充满了陈词滥调与公式化的言语。心理学家艾伦(Doris Allen)形容自闭症的这一面向为“语义一语用障碍”。相对来说,阿斯伯格型自闭儿童往往智能正常(有时甚至非常优异),通常在神经方面的问题也较少。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
坎纳与阿斯伯格以临床观点来看待自闭症,提出如此完整与精确的病情说明,即使到了50 年后的今天,仍难有人与之抗衡。不过一直到20 世纪70 年代,赫梅林、奥康纳与他们在伦敦的同僚,由于受过认知学新方法的训练,才开始运用较系统的方法,将心力集中于研究自闭症的心智结构。他们的工作成果(其中尤以温恩为最)使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自闭患者都会呈现某种核心症状,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种:与他人社交互动的缺陷,言语与非言语上的沟通缺陷,游戏与想象活动的缺陷。
他们认为这三种缺陷一起出现并非偶然,它们都显示出某种根本性的发展失常。他们提出一种学说,认为自闭患者对别人或自己的心智了无概念,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些患者并不具备“心智理论”。不过这只是许多假设之中的一种,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足以涵盖我们见到的各种自闭现象。坎纳与阿斯伯格即使在20 世纪70 年代,仍在思索他们30 年前所描绘的综合征;而今天神经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也都至少花了二十多年在思考这个问题。自闭症触及本体论最难以了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头脑与心智发展的一种极端偏离的现象。我们的了解有所进展,但却缓慢得令人心焦。要彻底了解自闭症,可能需要先进的科技与概念,但这些是我们现今想象不 到的。
“典型的自闭儿”真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如果问到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医生亦然)什么是自闭症,大家脑中即刻会出现一个重度残障儿童的影像,有着常同性的动作,或许是拿头去撞墙, 语言也极有限,几乎无法了解其想法,是一种几乎没有未来的动物。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第一章 天打雷劈
42 岁的托尼·西科里拉是在纽约州北部一个小城执业的骨科医生,名声不错。他身材壮硕、肌肉结实,大学时还是橄榄球校队队员。一个午后,秋高气爽,微风习习,他和家人在湖边的亭子聚餐。他抬头一看,发现远方的天空飘着几朵乌云,好像快下雨了。
他走到亭子附近的公用电话,想打电话跟他妈妈说几句话(那时是1994 年,手机还很罕见)。接下来发生的事,他仍记得一清二楚:“本来我还在跟我妈打电话。细雨飘下,远方雷声隆隆。我挂上电话,才跨出一步,就被雷劈个正着。我记得那公用电话传来一道闪光,击中我的脸,我整个人就弹开了。”
说到这里,他似乎迟疑了一下:“然后,我觉得我往前飞。我左看右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我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地上,我对自己说:‘天啊,我就这么死了。’我看到大家都跑到我身旁。站在我后方等着打电话的那位女士跪下来,帮我做心肺复苏术……我感觉自己在楼梯上飘,我的意识还很清楚。我看到我的孩子,我知道他们没事。接着,我被一道有点蓝蓝的白光包围……觉得很舒服、平和,人生的高低潮都在眼前一闪而过。但我只是冷眼旁观,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沐浴在纯粹的思考、纯粹的狂喜之中。我感觉自己在爬升,
速度愈来愈快,而且往一定的方向。我对自己说:‘我从来没有过这种荣耀的感觉。’突然间,我砰地摔到地上。我回来了。”

回到尘世
西科里拉医生知道他已回到自己的身体是因为疼痛。他的脸和左脚像被火烧灼般剧烈疼痛,那两个部位正是电流进出身体之处。他领悟到“只有活的肉身会感到疼痛”。他想回去那个极乐之境,想告诉那个女人不要再帮他急救,让他走吧,但是太迟了,他已回到尘世,
回到自己的血肉之躯。过了一两分钟,他终于能开口说话:“没关系,我是医生!”帮他急救的那位女士刚好是个加护病房的护士,她回答:“什么没关系!几分钟前还不知道你是死是活呢。”
警察赶到现场,想帮他叫救护车。他说不必了,但看起来有点神小时”)。回到家后,他才打电话联系自己的心脏科医生。医生帮他检查之后,认为当时可能是暂时的心脏麻痹,但现在一切正常,心电图等检查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医生说:“被雷劈,没死,算你命大。”
他认为西科里拉应该没事了。
西科里拉觉得精神不济、反应迟钝,很不寻常,于是去看一位神经内科医生。他还发觉自己的记忆力减退,有些熟人的名字他居然想不起来。医生为他做了检查,包括脑电波检查和磁共振造影扫描,似乎还是没有异常。
几个星? ? ? ? ? ? ? ? ? ? ? ? ?记忆仍然有点问题,偶尔会想不起某些罕见疾病或手术的名称,但开刀技术和以前一样好。又过了半个月,他的记忆已完全恢复。他心想,那意外事件早已烟消云散。

突然狂恋钢琴
然而,最惊异的事才开始发生,即使是到今天,距离遭到雷击的那个午后已12 年了,西科里拉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就在生活似乎恢复正常两三天后,他突然有股强烈的渴望,想要听钢琴演奏的音乐。过去的他完全不曾如此,他说,小时候虽然上过几堂钢琴课,“不过
没什么兴趣”。他家里也没钢琴,平常听的音乐多半是摇滚乐。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