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7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由高汝龙教授、吴德正教授、唐仕波教授团队倾情推出,知名教授专业解读,内容具有科学性 2.大开本、彩色大图、并配局部放大图,方便辨认眼底病变细节,红绿对比度强尽量还原机器真实输出图片原貌 3.内容按疾病编排,并附以简要病史、诊疗经过,帮助临床医师、技师快速掌握读图技巧,学习眼底病相关知识。
本图谱包括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及正常眼底像解读、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的临床应用两大篇,临床应用篇又创新性地按病变所在眼底部位分成眼底周边部病变应用示例、后极部病变应用示例及全眼底病变应用示例三章,此外还增加了屈光间质异常对成像的影响的相应章节。本图谱共有彩图 张,由于超广角眼底成像是由红、绿两束激光扫描合成的,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的成像原理不同,展示方式也不同,认识和阅读200°超广角眼底像有一个过程。为了帮助读者尽快适应新的阅读方式、缩短学习曲线,我们在每一幅图后都配了详尽的文字说明;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某些疾病,我们还给出了部分相关形态功能检查的结果。
本图谱图文并茂,不但有大量常见和典型眼底病临床表现的200°超广角眼底图像,还有相关诊断和治疗的简单知识,既可作为年轻医生学习眼底病的入门书籍,也可成为已有较深眼底病专业基础的医生开拓思路、了解和认识200°超广角眼底照相的参考书。
196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1981年取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硕士学位,1982—1983年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眼科研究所任客座教授。
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电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眼科学报》和《实用防盲技术杂志》编委。现任《中华眼科杂志电子版》编委。
从事临床视功能研究四十多年,专注于研究视觉电生理和心理物理的临床应用,尤其是结合形态和功能对各种眼底疾病进行诊治及评价,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人工视觉》《视网膜电图学》《临床视觉电生理学》《眼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学》《临床视野学》《罗兰视觉电生理仪测试方法和临床应用图谱学》(中文版和英文版)等8部专著。曾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20名。
马红婕,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助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形态功能科主任。
张静琳,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
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学习十余年,并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眼科系留学。擅长各类眼底病的诊治,精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先后参加、主持6项国家及省、市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与编写《黄斑部疾病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眼科学专著。
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眼底病专业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越秀区青年联合会委员、爱尔眼科集团眼底学组委员。担任《眼科学报》、Austin Ophthalmology等杂志编委。
第一篇 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及正常眼底图像解读
第一章 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梁炯基 吴德正) #
第一节 椭圆的光学性质 #
第二节 共焦激光扫描和椭圆成像原理 #
第三节 200度超广角眼底照相机原理结构图 #
第四节 眼位引导的功能 #
第五节 红、绿激光在眼底的成像原理 #
第六节 软件功能介绍 #
第七节 对200°超广角眼底成像认知的学习曲线 #
第二章 200°超广角正常眼底图像解读 (吴德正) #
第一节 正常眼底周边部 #
一 、 眼底周边部示意图 #
二 、 涡静脉和锯齿缘 #
第二节 正常眼底后极部 #
一 、 黄斑形态 #
二 、 视盘结构 #
?
第二篇 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眼底周边部病变应用示例 #
第一节 周边部视网膜变性 (张静琳 汤云霞) #
一 、 囊性视网膜突起 #
二 、 格子样变性 #
三 、 铺路石样变性 #
四、 非压迫白 #
第二节 周边部视网膜裂孔 (张静琳) #
一 、 马蹄形裂孔(牵拉性) #
二 、 萎缩性圆孔 #
三 、 锯齿缘离断 #
四 、 巨大裂孔 #
第三节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张静琳) #
第四节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张静琳) #
第五节 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 (张静琳) #
一、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
二 、 锯齿缘离断型视网膜脱离 #
三 、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
四 、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发视网膜脱离 #
第六节 脉络膜上腔出血 (陈倩茵 张静琳) #
第七节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 (陈倩茵 张静琳) #
第八节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陈倩茵 张静琳) #
第九节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陈倩茵 张静琳) #
第二章 眼底后极部病变应用示例 #
第一节 黄斑部疾病 (李梦媛 吴德正 张静琳) #
一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二 、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
三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四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
五 、 黄斑前膜 #
六 、 黄斑裂孔 #
七 、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
八 、 Stargardt 病 #
九、 先天性黄斑缺损 #
十 、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
十一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
十二、 家族性玻璃膜疣 #
第二节 视盘疾病 (汤云霞 李双农 林 晨) #
一、 牵牛花综合征 #
二 、 先天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 #
三 、 视神经萎缩 #
四、 视神经炎 #
五、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六 、 先天性视盘小凹 #
七 、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
第三节 后极部疾病 (侯金佟 马红婕 陈倩茵) #
一、 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 #
二 、 Valsava视网膜病变 #
三、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 #
四 、 脉络膜血管瘤 #
五 、 脉络膜裂伤 #
六 、 脉络膜色素痣 #
第三章 全眼底病变应用示例 #
第一节 病理性近视(变性性近视)(侯金佟 吴德正) #
第二节 血管性疾病 (马红婕 邱铭晖 陈建明) #
一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二、 视网膜静脉阻塞 #
三、 视网膜动脉阻塞 #
四 、 Coats病 #
五 、 视网膜毛细血管瘤 #
第三节 先天性疾病 #
一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 (李梦媛 马红婕) #
二 、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侯金佟 吴德正) #
第四节 炎症性疾病 (邱铭晖 马红婕) #
一 、 视网膜血管炎 #
二、 中间葡萄膜炎 #
三 、 全葡萄膜炎 #
四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
第五节 感染性疾病(马红婕 邱铭晖) #
一 、 急性视网膜坏死 #
二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
第六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 (陈倩茵 马红婕) #
第四章 玻璃体疾病应用示例 (马红婕) #
第一节 玻璃体积血 #
第二节 玻璃体后脱离 #
第三节 玻璃体星状病变 #
第五章 晶状体疾病应用示例(马红婕 吴德正) #
第六章 角膜混浊应用示例(马红婕 吴德正) #
前 言
眼底位于眼球的内部,不借助特定的工具无法进行观察。因此,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眼底一直是人体最神秘的结构之一。1851年,Helmholtz发明了检眼镜,尽管当时的检查方法繁杂并且有诸多缺点如:必须进行散瞳、观察范围小、所见为倒像等。但是正是该检查设备,第一次为人们揭开了眼底的神秘面纱,使人们第一次在活体上观察到了眼底的情况,可以看到眼底的正常结构和部分病理改变,为眼底病的认知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正是这一里程碑式的发明,正式开启了眼底病学高速发展的序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底检查设备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除了视力、对比敏感度、视野、微视野、色觉、视觉电生理、立体视觉、运动视觉等各种视功能检查日益精准外,形态影像学检查同样有了长足的进步。直接检眼镜、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三面镜、彩色眼底照相、立体摄影、红外线摄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OCT血流成像(OCTA)等检查设备将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正所谓“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无论这些检查技术和设备如何高端、先进,对于一个眼底病医生来说,眼底照相始终是眼底病诊治中最首要、最重要的检查。通过眼底照相或者直接的眼底观察,获得眼底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的初步印象,可以形成初步的诊断,也可根据眼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但传统的眼底彩照或直接的眼底检查(双目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三面镜)均需充分散瞳,不仅需要等候瞳孔散大,也会因瞳孔散大给病人带来不便,甚至有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此外传统的眼底照相所拍摄的眼底范围一般为30°和45°,仅能拍摄眼底的局部,一般以后极部为主。熟练的眼底照相技师在充分散瞳以及病人配合眼位转动的情况下,可以拍摄到赤道部的部分病灶,但对于更周边的病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由于单张照片的范围小,想全面展现眼底病变的范围和形态需要多次拍摄并进行拼图,费时费力,而周边部的病变始终不能窥及,容易造成漏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提倡给眼底病病人拍摄眼底彩照。眼底彩照记录下眼底的异常改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并为指导治疗、疗效评估、随诊等带来极大方便。眼底彩照也可提供远程会诊,无论临床,科研、教学培养等均有极大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医学的教育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口传手授”,向“远程、云端”等多元模式转变,清晰、全面的眼底照相是远程医疗及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传统的眼底记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
近年来我们有幸应用200°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尤其是2015年引入中国的第三代产品,代表了视网膜成像设备领域最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技术,被认为是150年来,自检眼镜发明以后眼科检查设备领域最重大的突破,成为当前眼底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对眼科诊疗流程带来了革命性的颠覆。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超广角成像设备后,就被它小巧时尚的美观造型所吸引,更为它简单智能的操作方式而折服。不仅操作者方便掌握,被检者也更舒适更易接受。应用该设备后,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认识它就想拥有它、用了它就喜欢上了它、有了它就离不开它。这是因为:
1.免散瞳、非接触、成像快、超广角、图像清、景深大等特点使其有可能与视力、眼压、电脑验光一起成为眼科预检查项目,这将颠覆以往传统眼科诊病流程。
2.成像范围大,穷高极远。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是当前市场上成像范围最大的设备,其200°成像范围能覆盖82%的眼底范围,若结合四个方位的眼位引导,成像范围将扩大到220°~240°。这已经可以完全媲美甚至超越我们通过传统眼底检查方法所见的眼底范围。不但如此,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是一次成像,把眼底完整地呈现在眼前,直观显示病灶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等,宛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纤毫毕现,层次清晰。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由红、绿两束激光分别扫描后合成彩色照片,由于红、绿激光的波长不同,因此它们扫描的层次也不相同,分别观察红激光和绿激光的图像,可以大致判断病变的层次。其影像不但可以放大,还有放大镜功能软件可进行局部的放大,使图像更清晰,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
4.快速成像,操作简便。病人资料都通过外部Touch Pad进行输入,机器可以自动判断镜头和眼睛距离,进行自动拍摄。红、绿激光同时扫描,只需0.4秒即可完成一次成像。
5.云端共享。使用该设备的云端共享功能,医生可以在诊室或读片中心通过局域网即时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真正实现眼科诊疗的信息化。
总而言之,我们在运用该设备过程中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不断有新的认识,对其更省时、更省力、更安全、更快捷、更舒适的优点体会越来越深。好的东西值得推广,让大家共享新设备给眼科带来的成果也是我们编写图谱的初衷。
为了凸显超广角眼底成像的特点和优势,本图谱的编写分为200°超广角眼底成像原理及正常眼底图像解读、200°超广角眼底成像的临床应用两大篇,第二篇又创新性地按病变所在眼底部位分成眼底周边部病变应用示例、后极部病变应用示例及全眼底病变应用示例三章,此外还增加了屈光间质异常对成像影响的相应章节。本图谱收集的图片超过1300幅,由于超广角眼底彩照是由红、绿两束激光扫描合成的,与传统彩照的成像原理不同,展示方式也不同。认识和阅读200°超广角图像有一个过程,为了帮助读者尽快适应、缩短学习曲线,我们在每一幅图后都配了详尽的文字说明;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些疾病,我们还给出了部分相关形态功能检查的结果。
本图谱由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深圳爱尔眼科医院、佛山爱尔眼科医院三家眼科医院具有丰富眼底病诊疗经验的医生共同完成。图文并茂,不但有大量常见和典型眼底病的临床表现,还有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简单知识,即可作为年轻医生学习眼底病的入门书籍,也可为已有较深眼底病基础的医生开拓思路和了解认识超广角眼底照相。由于该设备应用时间尚短,病例、病种收集也较为有限,希望凭此图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该设备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将来我们将和更多的医院一起,收集更多病例、更多病种,丰富图谱内容。鉴于作者水平所限,文中纰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此,谨向本书的所有编者以及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帮助、鼓励和支持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给予我们无私关怀和无限支持的广州爱尔眼科医院CEO高平先生、王铮院长和林振德院长!感谢佛山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主任苏颖丹主任、广州爱尔眼科医院陈韵医师、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形态功能科全体人员在资料收集、编写及修改中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
吴德正 马红婕 张静琳
2017.5.30于广州
200°超广角眼底像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