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江晓原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0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10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科技史名家江晓原贯通中西,论中国古代技术伟大的成就

  《周髀算经》中为什么会蕴藏着惊人的宇宙学说?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古代中国宇宙有希腊影子吗?钓鱼城和都江堰的伟大工程,为什么说现代科技都只能望其项背?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江晓原教授以汇通古今的视野、兼修文理的学识,与读者一起走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共同探讨何为“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 熔铸古今,以传统文化的自豪与自信独树新见

  中国被赋予的“四大发明”名副其实吗?什么才应该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三大奇器和司南,以今天的科技成果,能成功复制出吗?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中医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医?……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以颠覆性的观点戳破古代科技神话,以独到新见回应“李约瑟之问”是伪命题。


  ☆ 深入浅出,独到犀利,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

  本书从中国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讲述关于技术、工程、天文、地理、医学、文化等相关故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惬意消闲中开阔视野,掩卷遐思间发人思考,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当代名家研究讲解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技史大家江晓原先生在数十年对中外科技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天文地理及医学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所做的系统思考和阐述。通过系统研究,江晓原教授以实事求是的辩证态度、以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求真精神,避开“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伪命题,与读者共同探讨何为“中国古代的技术文化”。

  江晓原教授以贯通中西的视野、熔铸古今的学识,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出发——《周髀算经》中为什么会蕴藏着惊人的宇宙学说?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中医究竟是什么?——讨论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精详考辨,去伪存真,有破有立中启迪读者何为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首位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yi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等90余种,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目录

导言:换一种思路看待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1


辑一

钓鱼城:战争史诗中的技术/11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15

《营造法式》:古代第一部建筑工程官方规范/19

火药及其西传: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3

司南:迄今为止只是一个传说/28

造纸:优先权争夺中的求全之毁/34

中韩印刷术发明权争夺战/40

重新评选中国“四大发明”/50

三大奇器及其复制:水运仪象台、候风地动仪、指南车/55

水运仪象台:神话和传说的尾巴/60

郑和下西洋/66

珠算及其命运/75


辑二

《周髀算经》中惊人的宇宙学说/81

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87

古代中国宇宙有希腊影子吗?/92

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99

望远镜在中国的早期谜案和遭遇/106

为什么孔子诞辰可以推算/111

周武王伐纣时见过哈雷彗星吗?/116

梁武帝:一个懂天学的帝王/122

回到明朝看徐光启/128

疯狂的恶棍与天才数学家:秦九韶与一次同余式理论/138

勾股定理:陈述与证明,特例与通例/143

古代历法:科学为伪科学服务?/148

天文年历之前世今生/152

日食的意义:从“杀无赦”到《祈晴文》/157

再谈日食:科学意义之建构与消解/163


辑三

《黄帝内经》:中医究竟是什么?/171

那部传说中的千年秘籍《医心方》/177

中国炼丹术:永生、黄金和性爱/182

上古长寿之谜:西方和东方的故事/194

我们的身体是“客观存在”吗?/200

中国古代博物学传统发微/206


尾声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争论及其意义/215

精彩书摘

  精彩章节(1)


  司南: 迄今为止只是一个传说

  司南神话的基础

随着前些时候围绕候风地动仪真假问题的争议,这个曾出现在中国中小学课本中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基本上可以认定只是一个古代的传说。许多年轻人曾对这件器物的存在深信不疑,现在他们颇有上当受骗之感。

2010年底,我应邀评议一套新编的小学《科学》课本,发现另一件中国古代器物——司南——也出现在课本上:“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制作了司南。将一块天然磁石雕磨成匙状,让它在刻有方位的水平底盘面上自由地转动,结果磁石的匙柄总是指向南方。”当时我建议再版时将这上面引的这段话去掉,或者至少将司南的插图去掉,因为预感到司南将成为紧随地动仪后下一个进入公众视野的争议对象(学术界的争议此前就有)。没想到这种预感竟如此准确——这样的争议文章在2011年1月的《看历史》杂志上就出现了。

为什么司南会成为下一个进入公众视野的争议对象?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当地动仪神话垮掉之后,和它同类的司南神话就很难独善其身。更何况仅就古代文献依据而言,司南还不如地动仪可靠。

  建构司南神话所依据的历史文献,最重要的是如下两条: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论衡`是应篇》)


  为了将司南——它被视为后世指南针的基础——的历史提前到汉代乃至先秦,从而确保中国“四大发明”的优先权,上面这两条史料是至关重要的。不幸的是,这两条史料都有严重问题。它们都可以(甚至应该)作别的解释。

  《韩非子》中的那一条,明显是在讨论人主如何保持权柄不让臣下犯上,“端朝夕”是指严肃君臣之礼——早上人主召见臣下。故此处“司南”显然是指“规章”、“礼制”之类的抽象事物。

  《论衡》中的那条,在宋代版本中“司南之杓”作“司南之酌”,而“酌”可以解释为“用”;更成问题的是“其柢指南”中的“柢”,意思是一段横木。于是这段话就可以释读为:“使用司南时,将它放在地上,那段横木指向南方。”这样的“司南”是什么?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是“指南车”,而不是能指南的磁石勺子。

  究竟有没有人造出过一具真的司南?

  那么这个多年来一直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的“天然磁石勺子”的司南图像,究竟从何而来的呢?它来自科技考古专家王振铎(1911—1992)的假想。

  王振铎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中央研究院委托研制中国古代科技模型;50年代起曾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等职。和一些古人一样,他是相信司南神话的。他从1945年即开始复制司南,依据的就是《论衡》中的那条记载——他用的是明版的文本“司南之杓”,所以他将司南假想为一个能指南的磁石勺子。在194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王振铎报告说他用天然磁石制成了司南:“琢珑成司南后,置于地盘(仿自刻有方位的古代式盘)上投转之,……其杓指南。”

  我以前曾将指南车、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奇器”,如果加上司南,可称“四大奇器”。这四大奇器王振铎全都复制过。尽管究竟怎样才算“复制”其实是有疑问的,但王振铎当时的权威和名声已足以让许多人相信他论文中的报告。一个有力的例证,是中国在1953年发行邮票《伟大的祖国》(特7.4,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即为司南,说明文字为:“司南`指南仪器`战国(公元前三世纪)”。发行邮票是“国家行为”,通常意味着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认可。

  发行邮票当然会对公众产生广泛影响,而在学术界,王振铎复制司南的报告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比如,在李约瑟原著、罗林改编的《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就肯定了王振铎“用天然磁石做成的指南勺”,并说“他所用的磁石来自汉代人几乎肯定也能找到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85页)。又如,在戴念祖等著的《中国物理学史》中,专为司南设立了一小节,结论是:“司南诞生于汉代,或更早的战国时期。自汉以降,司南屡被制造并被用作定向仪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204页)

  但是,1952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访问苏联准备礼物时,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制作一具司南,谁知用天然磁石制作的司南却无论如何无法指南。主要原因是,即使将磁石加工得极为光滑,并且将地盘的材质从木质换成青铜,天然磁石的磁力仍远不足以克服磁勺和地盘之间的摩擦力。最后只好用电磁线圈给磁勺充磁,它才能够指南。虽然这具司南还是被作为礼物送给了苏联,但战国或汉代当然不可能有充磁的电磁线圈,所以它已经不是真正的“复制”了。

  当时王振铎正担任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他1947年论文中报告的那具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究竟在哪里呢?杨东晓发表在《看历史》上的文章中说:“这把能指南的天然磁勺,除了在论文中出现过之外,却再也没有音讯。当《看历史》杂志记者向国家博物馆考古学家孙机求证时,孙机表示,国博的研究者们至今没有见过这把天然磁勺。”后来博物馆中的司南陈列品,则都是用充过磁的金属制成。

  其实,对于王振铎复制成功天然磁石司南的疑问,即使在上述两种肯定司南复制的学术著作中,也不无蛛丝马迹。李约瑟说“指南勺不可能是用磁化了的铁制成的”;戴念祖则说“王振铎复制司南太考究,以致其复制品的剩余磁性极弱”。他们为何要这么说?这是委婉的暗示吗?


  中国科学史上“四大奇器”之命运列表

  对古代仪器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 复制品要达到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功能,比如司南要能指南,候风地动仪要能反映地震,水运仪象台要能靠水力驱动并完成自动报时和天象演示。

二、 复制品不能使用古代记载中不存在的技术手段,比如用电磁线圈对磁勺充磁,或在水运仪象台内部安装电动机。

  按照上述两个条件,司南违反了第二条,候风地动仪至少违反了第一条。前不久又有人高调宣布“复制”候风地动仪成功,但是此后地震频仍,2011年的日本地震达到9级,为何不见该地动仪成功反映的报告?至于水运仪象台,复制者众多,而且往往缩小了比例(历史文献记载中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王振铎复制品缩小为五分之一),但至今没有一座能够真正依靠水力运行,也至少违反了第一条。只有指南车,上述两个条件都能满足。

  如将“四大奇器”合而观之,情况可归纳如下表:

  情况/奇器           司南   指南车   候风地动仪   水运仪象台

  有无历史文献记载       有     有      有       有

  记载中有无内部结构描述    不需要   无      无      相当详细

  现代复制是否公认真正成功   否     是      否       否

  是真有如此奇器,还是传说?  传说   可信其有    传说      传说


  故本文的结论是:“四大奇器”之中,目前只有指南车复制成功,可以相信古代确有其物。而司南、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三器,迄今为止只能认为是古代的传说——即使曾有过其物,其神奇功能也只是传说。

  除非今后出土了司南实物,或真正复制成功,结论方有可能改变。



  精彩章节(2)


  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


  中国古代地圆学说的文献证据

  标题中的问题,是在明末西方地圆说传入中国,并被一部分中国学者接受之后,才产生的。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由于中国学者热衷于为祖先争荣誉,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众口一辞的“有”。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点复杂,并非简单的“有”或“没有”所能解决。

  认为中国古代有地圆学说,主要有如下几条文献:


  南方无穷而有穷。……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庄子`天下篇》引惠施)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东汉时张衡《浑仪注》)


  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周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三国时王蕃《浑天象说》)


  惠施的话,如果假定地球是圆的,可以讲得通,所以被视为地圆说的证据之一。后面两条,则已明确断言大地为球形。所以许多人据此相信中国古代已有地圆学说。

但是,所谓“地圆学说”,并不是承认地球是球形就了事了。


  西方地圆学说的两大要点

  在古希腊天文学中,地圆学说是与整个球面天文学体系——该体系直到两千多年后今天的现代天文学中仍被几乎原封不动地使用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地圆说实际有两大要点:

  1. 大地为球形;

  2. 地球与“天”相比非常之小。

  第一点容易理解,但第二点的重要性就不那么直观了。

  在球面天文学中,只有极少数情况,比如考虑地平视差、月蚀等问题时,才需要考虑地球自身的尺度,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忽略地球自身尺度的,即视地球为一个点。这样的忽略不仅完全合理,而且非常必要。这只需看一看下面的数据就不难明白: 地球半径与地日距离两值之比约为1∶23456。而地日距离在太阳系大行星中仅位列第三,太阳系的广阔已经可想而知。如果再进而考虑银河系、河外星系等,那就更广阔无垠,地球尺度与此相比,确实可以忽略不计。古希腊人的宇宙虽以地球为中心,但他们发展出来的球面天文学却完全可以照搬到日心宇宙和现代宇宙体系中使用——球面天文学本来就是测量和计算天体方位的,而我们人类毕竟是在地球上进行测量的。

  再回过头来看古代中国人关于大地的观念。古代中国人将天地比作鸡蛋,那么显然,在他们心目中,天与地的尺度是相去不远的,事实正是如此。下面是中国古代关于天地尺度的一些数据:

  《尔雅`释天》:天球直径为387000里;地离天球内壳193500里。

  《河洛纬`甄耀度》:天地相距678500里。

  杨炯《浑天赋》:其周天也,三百六十五度。其去地也,九万一千余里。

  以《尔雅`释天》中的说法为例,地球半径与太阳——古代中国人认为所有日月星辰都处在同一天球球面上——距离之比是1∶1。在这样的比例中,地球自身尺度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向中国输入欧洲天文学,其中当然有地圆之说,虽然他们很少正面陈述地球与天相比甚小这一点,但因为在西方天文学传统中一向将此视为当然之理,自然反映于其理论及数据之中。例如《崇祯历书》论五大行星与地球之间距离,给出如下数据: 土星距离地球: 10550倍地球半径;木星距离地球: 3990倍地球半径;火星距离地球: 1745倍地球半径……。这些数据虽与现代天文学的结论不甚符合,但仍可看出在西方宇宙模型中,地球的尺度相对而言非常之小。又如《崇祯历书》认为,“恒星天”距离地球约为14000倍地球半径之远,此值虽只有现代数值的一半多,毕竟并不离谱太远。

  非常不幸的是,不忽略地球自身的尺度,就无法发展出古希腊人那样的球面天文学。学者们曾为古代中国为何未能发展出现代天文学找过许多原因,诸如几何学不发达、不使用黄道体系等,其实将地球看得太大,或许是致命的原因之一。然而从明末起,学者们常常忽视上述重大区别,力言西方地圆说在中国“古已有之”,许多当代论著也经常重复与古人相似的错误。


  中国人接受地圆观念的困难

  有一些证据表明,西方地圆观念在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之前已经多次进入中国。例如,隋唐墓葬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其上多铸有地球图形。有时地球被握在君主手中,或是胜利女神站在地球上,有时是十字架立于地球之上,这就向中国人传递了大地为球形的观念。又如,在唐代瞿昙悉达翻译的印度历法《九执历》中,有“推阿修量法”,阿修量是太阳在月面所投下地球阴影的半径,这就意味着地球是一个球形。再如,元代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向元世祖忽必烈进献西域仪象七件,其中就有地球仪。

  明末耶稣会士向中国人传播地圆观念,曾受到相当强烈的排拒。例如,崇祯年间刊刻的宋应星著作《谈天》,其中谈到地圆说时说:


  西人以地形为圆球,虚悬于中,凡物四面蚁附,且以玛八作之人与中华之人足行相抵。天体受诬,又酷于宣夜与周髀矣。


  宋氏所引西人之说,显然来自利玛窦。而清初王夫之抨击西方地圆说甚烈,他既反对利玛窦地圆之说,也不相信这在西方古已有之。至于以控告耶稣会传教士著称的杨光先,攻击西方地圆之说,更在情理之中,杨氏说:


  新法之妄,其病根起于彼教之舆图,谓覆载之内,万国之大地,总如一圆球。


  另一方面,接受了西方天文学方法的中国学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某种知识“同构”的过程。现今学术界公认比较有成就的明、清天文学家,如徐光启、李天经、王锡阐、梅文鼎、江永等,无一例外都顺利接受了地圆说。这一事实是意味深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地圆说所持的理由,比如向北行进可以见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增加、远方驶来的船先出现桅杆之尖、月蚀之时所见地影为圆形等,对于有天文学造诣的学者来说通常很容易接受。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如何对待西方地圆说,有一典型个案可资考察:

  秀水张雍敬,字简庵,“刻苦学问,文笔矫然,特潜心于历术,久而有得,著《定历玉衡》”——应是阐述中国传统历法之作。朋友向他表示,这种传统天学已经过时,应该学习明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建议他去走访梅文鼎,可得进益。张遂千里往访,梅文鼎大喜,留他作客,切磋天文学一年有余。事后张雍敬著《宣城游学记》一书,记录这一年中研讨切磋天文学之所得,书前有潘耒所作之序,其中记述说:


  (在宣城)朝夕讲论,逾年乃归,归而告余: 赖此一行,得穷历法底蕴,始知中历、西历各有短长,可以相成而不可偏废。朋友讲习之益,有如是夫!复出一编示余曰: 吾与勿庵(梅文鼎)辩论者数百条,皆已剖析明了,去异就同,归于不疑之地。惟西人地圆如球之说,则决不敢从。与勿庵昆弟及汪乔年辈往复辩难,不下三四万言,此编是也。


  《宣城游学记》原书已轶,看来该书主要是记录他们关于地圆问题的争论。值得注意的是,以梅文鼎之兼通中西天文学,更加之以其余数人,辩论一年之久,竟然仍未能说服张雍敬接受地圆概念,可见要接受西方地圆概念,对于一部分中国学者来说是何等困难。

前言/序言

  导言: 换一种思路看待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以及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都和科学的定义直接相关;而愿意使用哪一种定义,又涉及更为深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考据书,文章不长,说理通透,很值得一读!

评分

书非常好,包装完整,物流快捷。

评分

不错哦,可以考虑下

评分

京东购物快捷方便,价廉物美。

评分

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地方发发发发发发广告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好1111111111111111

评分

质量很好的速度快快的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