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蕴智 著
图书标签:
  • 殷墟甲骨文
  • 甲骨文书体
  • 非占卜文辞
  • 文字学
  • 历史文献
  • 考古学
  • 商朝
  • 古文字
  • 文献编纂
  • 殷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8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1411
包装:平装
开本:16k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字数:88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项目组成员在穷尽性占有著录资料的前提下 充分吸收总结近几十年来殷墟甲骨文考释、分类断代研究成果,通过排谱、缀合、校勘等方法来梳理甲骨刻辞的内在关系,通过字形、书写风格、文例、人物、称谓等特征来区分出八种不同的组类和具有典范意义的甲骨文书法风格类型。从现已著录的数万片原始甲骨资料中,精选典型意义的500余片进行甲骨文书体分类编纂,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和考古资料逐片加以考释、评注及配以清晰的释文图。较为全面、系统地推出一套十卷共16册关于甲骨文书体分类知识的导读、临帖范本;本套丛书后面的2册为附录和索引部分,为甲骨文可释字形彙编。

本套书主体内容由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组成。正文共十卷十四册,第一卷为殷墟甲骨刻辞文式导读,通盘介绍殷墟甲骨的卜法和刻辞文例。其余各卷分别介绍具有典范意义的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范本。附录部分再分为上下两册,主要是从原著录拓本中裁切出来的殷墟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书后附商王世系表和殷墟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总表。


  

作者简介

王蕴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古汉字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汉字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漯河市政府许慎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特聘顾问,河南省社科联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王蕴智教授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古代文明方向的教研工作,尤致力于甲骨学与殷商史、商周文字考释及字源学等学术领域前沿课题的研究。其治学特色是以整理、考释出土古文字资料为基础,结合考古收获和文献记载,着重从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汉语史、书法史及思想、礼仪制度等各个侧面探讨华夏民族文化的渊源。他是当代我国古文字学界成果比较突出的学者之一。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要课题《甲骨文语料数据库开发及其文字释读研究》、《中原出土商周铜器铭文的分域整理与研究》、《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商代宗教研究》等5项;主持《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河南历年出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系》等省部级重要课题12项,出版有《殷商甲骨文研究》、《字学论集》、《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研究》等专著6部,发表《商代葉族考》、《释甲骨文市字》、 《毓、后考辨》等专业学术论文1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甲骨署辞
(一)中甲署辞例释
《合集》
(二)甲尾署辞例释
《合集》
(三)甲桥署辞例释
《怀特》
(四)骨臼署辞例释
《补编》
(五)骨面署辞例释
《屯南》
《合集》

二、干支表刻辞与习刻
(一)干支表刻辞例释
《合集》
《屯南》
《合集》
《合集》
《补编》
《合集》
《英国》
《蔡缀续》(《合集》+《补编》)
(二)习刻例释
《甲编》
《甲编》
《甲编》
《合集》
《英国》

三、晚商时期的记事刻辞与毛笔书迹
(一)商末记事刻辞例释
《国博》
《甲编》
《甲编》
《甲编》
《怀特》
《国博》
《补编》
《乙编》
《补编》
《合集》
《合集》
《补编》
(二)殷墟毛笔书迹例释
《乙编》
《屯南》
《屯南》
《乙编》
附录一:商王世系表
附录二:殷墟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 导言: 自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它们就成为我们窥探商代社会、文化、信仰乃至日常生活的珍贵窗口。而历来,学界对甲骨文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占卜刻辞,这固然是其最核心、最广泛的类型。然而,随着发掘的深入和研究的拓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在浩如烟海的甲骨文献中,还存在着另一批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却常被忽略的“非占卜性文辞”。这些文辞,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书法艺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商代社会更多维度的视角。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系列,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分类和阐释殷墟出土的各类甲骨文,为学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平台。《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正是该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目光投向那些跳脱了问神、祭祀、征伐等宗教仪式范畴,却同样承载着商代人生活痕迹的文字。本卷的编纂,不仅是对甲骨文研究的一次重要拓展,更是对商代文明一次更为精细化的审视。 卷首语: “非占卜性文辞”,乍听之下,似乎是对甲骨文研究的边缘领域。然而,一旦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绝不亚于占卜刻辞。它们或许是日常的记录,或许是法律的条文,或许是制度的说明,甚至可能是文学的雏形。这些文字,没有了神灵的旨意,却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展现了商代社会在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真实面貌。 本卷的编纂,首要任务便是对这批数量可观的非占卜性甲骨文进行科学的分类。我们参考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字形考释进展,将非占卜性文辞大致划分为若干类别,如: 训令与政令类: 这类甲骨文记录了商王或重要官员发布的政令、禁令、号令等,涉及国家管理、军队调动、赋税征收、劳役分配等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文辞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商代国家机器的运转模式,以及统治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庞大的疆域和人口。例如,某些刻辞详细说明了某项工程的工期、所需人力物力,以及违背命令的惩罚,这无疑是研究商代官僚体系和执行力机制的宝贵材料。 法律与刑罚类: 尽管商代法律体系的详细面貌尚不明朗,但部分甲骨文已透露出其法律条文和刑罚规定的蛛丝马迹。这些刻辞可能涉及财产纠纷、人身伤害、盗窃等罪行,并明确了相应的处罚方式。它们不仅是研究商代法律思想的早期证据,也揭示了商代社会秩序的维护机制,以及统治者如何通过法律来规范臣民的行为,维持社会稳定。 经济与赋税类: 商业、农业、畜牧业是商代经济的支柱,而甲骨文中的经济类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本卷将收录关于田亩测量、谷物征收、牲畜统计、奴隶买卖、贡赋记录等内容的刻辞。这些材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商代的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贸易往来,以及税收制度的实施情况。例如,有些刻辞会详细记录某位臣属上交的粮食数量,或是某块土地的收成状况,这对于重建商代的经济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田猎与渔猎记录类: 虽然大型的田猎活动往往与祭祀相关,但一些纯粹的田猎和渔猎活动记录,也可能不包含明显的占卜性质。本卷将收录这类刻辞,它们能够反映商代贵族和民众的狩猎技能、渔猎范围、动物种类以及狩猎成果。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商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制度与仪礼记录(非占卜): 除了祭祀占卜,商代社会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的制度和仪礼,例如册命、盟誓、征伐前的誓师等。本卷将甄别出其中不以占卜为主要目的的记录。例如,册命类刻辞记录了商王对臣属的任命和赏赐,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的官制和分封体系。盟誓类刻辞则反映了商代政治交往中的重要契约形式。 器物与工艺类: 部分甲骨文可能涉及对器物制作、材料使用、工艺流程的记录。这些刻辞对于研究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的生产组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价值不容忽视。 其他类: 此外,本卷还将收录一些难以归入上述类别的、但明显不属于占卜性质的零散刻辞,它们可能包含一些生活琐事、人物记述、甚至是早期文学的萌芽,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商代社会图景。 内容编排与研究价值: 《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的编纂,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每一条甲骨文刻辞,都将附有清晰的拓本(或照片)、文字释文、字形考释、断代依据,以及详细的解读。在解读部分,我们将力求: 1. 贴合原文,避免过度引申: 我们的目标是呈现最忠实于甲骨文原文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臆断。对于字义的考释,我们将充分参考古文字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2. 结合考古背景,理解语境: 每一条刻辞的解读,都将尽可能结合其出土的层位、墓葬、以及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等考古信息,力求还原其产生的具体语境,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3. 与相关文献相互印证: 对于非占卜性文辞,我们也会尝试将其与《尚书》、《史记》等早期文献中关于商代的记载进行比对和印证,以期获得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识。 4. 探讨其历史文化意义: 在对刻辞内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本卷还将深入探讨这些非占卜性文辞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们如何反映了商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法律观念、道德伦理?它们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遗存又存在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我们力图解答的问题。 书体研究的拓展: 除了内容上的深入挖掘,本卷还将继续《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系列一贯的特色,即在书体研究上的细致梳理。对于非占卜性文辞,我们将: 分析书写风格: 即使是非占卜性刻辞,其书写风格也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将细致分析其笔画的粗细、长短、方圆,结体的疏密、开合,整体的布局和气韵,以期区分不同书写者、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 探讨书写材料与工具的影响: 尽管甲骨文的书写材料主要为牛肩胛骨和龟腹甲,但其书写工具(如刀具)的细微差异,以及刻写者用力程度的不同,都可能在字形上留下痕迹。我们将尝试分析这些因素对书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甲骨文书法艺术提供新视角: 长期以来,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研究多集中于占卜刻辞。本卷的非占卜性文辞,同样展现了商代书写者的书写水平和艺术追求,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新鲜样本,也可能揭示出一些在占卜刻辞中不常出现的书写特点。 结语: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的问世,不仅仅是对一批珍贵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呈现,更标志着我们对殷墟甲骨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一次重要的拓展。它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商代社会生活肌理的隐秘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辉煌时代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面貌。我们希望,本卷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非占卜性甲骨文的兴趣,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贡献一份更加全面而精深的学识。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文明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之精良,绝对超乎我的想象。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甲骨文的入门读物,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分类和深入的解读,读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感觉像是在海底捞针。而《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则完全不同,它就像一张经过精心绘制的地图,将繁杂的甲骨文世界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器物铭刻”部分的处理方式,不仅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器物,还详细考证了其上的铭文,比如一些部落的徽记、工匠的署名,甚至还有一些表达祈愿或纪念意义的简单词句。这让我得以了解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商业往来,以及人们对物品的价值观念。还有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方面是关于“契约文书”的论述,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个都弥足珍贵,它们记载了土地的转让、奴隶的买卖、债务的偿还等,勾勒出了早期社会经济活动的轮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能够从如此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如此丰富的信息,并且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实属不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靠、详尽的参考框架,让非占卜性甲骨文的研究不再是一片散沙。

评分

坦白说,我对甲骨文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觉得它们不过是商朝用于占卜的神秘符号。然而,《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让我看到了甲骨文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祭祀与祭品”的分类下,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与祭祀相关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祭品的名字,还可能包含祭祀的规模、祭祀的时间、祭祀的目的,甚至祭祀者与被祭祀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对“天文气象”相关的记录也让我感到震撼,虽然篇幅不长,但这些零散的记录,比如关于日食、月食、星象的观测,对于重建当时的天文学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开始思考,那些古人是如何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如此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天象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字的,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与自然互动、如何构建自己社会的一本百科全书。它的意义在于,它将那些沉默的文字,赋予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让我得以跨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古老文明的脉搏。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的书,感觉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虽然我之前对甲骨文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字形和“祭祀”、“征伐”这类比较表面的概念,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占卜性文辞”——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那个遥远年代的日常生活中。我尤其被书中对“氏族名号”的梳理所吸引,那些看似古老而晦涩的符号,在作者的解析下,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家族印记,诉说着他们的起源、迁徙、社会地位,甚至可能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我开始想象,在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背后,是一个个有着血缘、情感、劳作和生老病死的真实个体。书里对“田猎”相关的辞汇分类也做得非常细致,我不仅看到了狩猎的工具、方法、目标,更能感受到古人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与勇气,以及他们从中获取食物、维护生存的智慧。这种从文字到生活,从符号到情境的转变,让我觉得甲骨文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学会从微小的细节中窥见宏大的时代图景。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甲骨文是神秘而难以接近的。但《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我领略到了甲骨文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罗列,而是通过对“音乐与舞蹈”、“服饰与冠冕”等生活化内容的梳理,将遥远的商朝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得以窥见古人生活的点滴,想象他们如何奏响乐章,如何穿着华美的服饰,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即使在数千年前,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也并未有过太大的差异。书中对于“学校与教育”的论述,虽然篇幅可能不占优势,但其意义非凡,它暗示了当时社会已经开始重视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这对于理解早期文明的进步轨迹至关重要。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甲骨文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无数个体的喜怒哀乐、生活琐事。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甲骨文的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工具,更是连接我们与古代先民心灵的桥梁。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文字发展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甲骨文无疑是中华文字的源头之一。在阅读《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十卷:非占卜性文辞》之前,我总觉得甲骨文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占卜内容上,对于其他方面的文献关注相对较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甲骨文世界。我被书中对“历日与节令”的考证深深吸引,那些关于月相、日期的记录,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法,更可能揭示了当时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的周期性规律。我还特别关注了“刑罚与诉讼”的部分,尽管这类辞汇相对稀少,但它们的存在,足以证明商朝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法律观念和社会管理体系。这让我对商朝的社会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野蛮的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字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早期社会制度、经济活动、生活习俗的珍贵史料,它让我们能够从最直接的史料出发,去理解和构建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图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令人由衷钦佩。

评分

這個系列的书不错的,各方面都好。已经买了十四冊了,还有15、16两冊没出版。

评分

很不错,喜欢甲骨文的可以买一套。

评分

图片精美,拓片清晰,释文准确。可惜这套书很容易开胶,装订质量较差。

评分

很不错,喜欢甲骨文的可以买一套。

评分

可以

评分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

很赞的一套书,可以领略不同时期的甲骨文特色。还有最后两册,不知道何时完璧。现在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的人很多,经常有朋友拿图片问字,一看,多为不规范书体,书者发挥的成分明显,有的甚至是臆造。

评分

很赞的一套书,可以领略不同时期的甲骨文特色。还有最后两册,不知道何时完璧。现在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的人很多,经常有朋友拿图片问字,一看,多为不规范书体,书者发挥的成分明显,有的甚至是臆造。

评分

图片精美,拓片清晰,释文准确。可惜这套书很容易开胶,装订质量较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