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传记诗人。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他崇尚自然,热爱生活,性格豁达。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大巧若拙,韵味隽永,意境清幽,自辟蹊径,具有浓郁的田园和乡土气息,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本书通过对陶渊明平凡伟大的一生及其艺术创作活动进行梳理,对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进行评价,完整呈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人生脉络和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1933年—1936年,任《文学季刊》的编委、《清华周刊》文艺栏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主编等。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书,产生很大影响。同年,自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鲁迅批判》《孔子的故事》《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目录
陶渊明的两个重要先辈:陶侃和孟嘉
一 关于了解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的一点线索
二 被人轻视的善战的溪族
三 自强不息和反对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刘裕一流人
五 魏晋风度的实际意义和桓温系的孟嘉
六 陶渊明所受两方面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二 陶渊明的一生的总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开始
五 矛盾的继续
六 桓玄政变时期的陶渊明
七 最后的摇摆:《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动机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换代时的陶渊明
十 陶渊明的死
十一 尾声
陶渊明论
一 论陶渊明的政治态度
二 论陶渊明的思想态度
附录
我所了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真能超出于时代么?
序:为陶渊明和庄子的文章而写
陶渊明的孤独之感及其否定精神
谈陶渊明:陶渊明逝世一千五百三十周年纪念
说说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
精彩书摘
《陶渊明传》:
四陶侃是桓玄、刘裕一流人
现在谈陶侃的政治态度,从而对陶渊明的政治态度也作一臆测。
首先,我们要记得陶侃是一个跋扈的军人,更恰当地说,是一个跋扈的军阀。他带兵四十年,有曹操那样的机智和勇敢,他在东晋的地位是在王敦、苏峻、桓温、桓玄、刘裕这一个行列里。从王敦起,到刘裕为止,都是想学曹操、司马懿那种夺取政权的方式的。
当时的晋室很微弱,所谓皇帝不过是天天受那些有名的士族和跋扈的军阀的气的可怜虫。在最初,军阀与军阀间有些牵制,那些出身士族的政治家又有些手腕,就利用军阀间的矛盾,维持了小朝廷的局面。后来这些士族的势力衰弱了,军阀们就自相吞灭,所以在士族出身的大政治家谢安一死(公元三八五年),桓玄就几乎成功(公元四。三年),刘裕就完全成功(公元四二。年)了。王敦(公元三二四年)、苏峻(公元三二八年)、桓温(公元三七三年)等的失败,不过是历史条件还没有成熟而已。
这些军阀夺取政权的步骤,几乎有一个一般的公式:一是握有军事大权;二是占有两个军事要地之一,或者是长江上流武昌、江陵、荆州一带;或者是在建业之西京口(镇江)一带;三是对内要有军事上的优胜的表现,先是平“造反”的,取得更高的军事地位,就慢慢自己也对“造反”垂涎起来;四是对外也要立功,因为这时一般人所感觉最大的问题还是收复北方失地,在这一方面如果没有表现,是不容易受人拥护的,这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本;五是最后,就是取得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阿衡”的地位以后,就请皇帝“禅让”。刘裕就是完成了这些步骤的一个典型,其他的军阀或者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具体而微。
陶侃也是属于这个类型的。他是一个活了将近八十岁的老军阀(他在临死时上表说:“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时为公元三三四年)。他在西晋末年已经崭露头角,他已是荆州刺史,打败过王真,打败过杜驶。平了王敦以后,他是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征西大将军;平了苏峻,他被封为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他镇守的地方,正是江陵、巴陵、武昌等地。这就是,他已有了上面所说的夺取政权的三个步骤:握军事大权,居军事要地,平内乱有大功。那么,下一步呢,那就是他在最后所上的表中所说的:“臣问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毋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可惜的是,这一步已经布置了,却没有完成就死了。
就他的身份和地位看,就他处的环境看,就他前前后后的同样身份和地位的像王敦、苏峻、桓温、桓玄、刘裕等的榜样看,他如果是例外,那倒不可思议了。
陶渊明在《命子》诗里说他“天子畴我”。注家虽然对“畴”字费了许多事,绕了许多弯儿,不肯说那就是和天子相等的意思,然而就当时的情势看,就下文“孰谓斯心,而近可得”看,并且注家已经知道是指桓玄、刘裕了,那么那句话的实质意义乃是:“彼可取而代也。”
如果我们根据当时历史的情况加以理解的话,陶侃是不可能完全忠于晋室的。他可以夺取政权,一旦条件成熟。历史的记载也就是如此。《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记他平苏峻之役时说道:
暨苏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为贼所害。平南将军温峤要侃同赴朝廷。初明帝崩,侃不在顾命之列,深以为恨,答峤日:“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固请之,因推为盟主。侃乃遣督护龚登率众赴峤,而又追回。峤以峻杀其子,重遗书以激怒之。
《晋书》卷六十七《温峤传》就记得更明确:
(峤)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时陶侃虽许自下而未登。复追其督护龚登。峤重与侃书日:“仆谓军有进而无退,宜增而不可减。……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恐惑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假令此州不守,(祖)约、(苏)峻树置长官于此,荆楚西逼强胡,东接逆贼,因之以饥馑,将来之危,乃当甚于此州之今日也。以大义言之,则社稷颠覆,主辱臣死,公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义,开国承家,铭之天府,退当以慈父雪爱子之痛。……今出军既缓,复召兵还,人心乖离,是为败于几成也。愿深察所陈,以孚三军之望!”峻时杀侃子瞻,由是侃激励,遂率所统,与(温)峤、(庾)亮同赴京师。
……
陶渊明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