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4
往事抒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一个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在特殊的岁月和环境中,经受了各种磨难,在她不低头、不气馁,勇往直前,终于保全了一个家,把儿女抚养成人。而且,作为一名教师,她把全部心血献给了教育事业,她把一颗真心掏给了自己的学生。
《往事抒怀》是一部内容感人的长篇自传,作者以她和丈夫葛万典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叙述了几十年来的人生历程。他们是先结婚后恋爱,历经了难以尽述的磨难。为了生存,同时也是为了丈夫和家人,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和丈夫分开。她的梦想是能和丈夫长相厮守,为此,她拼搏数十年,最终实现了梦想。可是,丈夫很快就去世了。岁月无情,但是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却给了我们多方面的人生启迪。尤其感人的是,她们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对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一样。
作者宋桂花,生于1935年9月15日,河南禹县(今禹州市)浅井乡人。县立中学毕业。1951年3月参加工作。1951—1977年先后在浅井、花石、文殊、磨街小学及初中任教。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直在磨街高中、神垕高中担任毕业班的地理教师及班主任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教学成绩优异。其任课的班级在高考中,地理平均成绩连续六年取得禹州市第yi名。多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的称号。1990年退休后,著有《一生情》一书。
序一 / 1
序二 / 1
一、故乡 / 1
二、祖母 / 3
三、父亲 / 5
四、母亲 / 7
五、童年 / 10
六、愿望 / 14
七、县城上学 / 17
八、潜学 / 22
九、家乡解放/ 24
十、初试锋芒 / 26
十一、参加学习班 / 30
十二、初见成效 / 33
十三、追求进步 / 36
十四、教书成了“业余”工作 / 39
十五、跨区调动 / 43
十六、转折 / 47
十七、从零开始 / 51
十八、新的提高 / 53
十九、父亲归来 / 56
二十、认识 / 60
二十一、接受邀请 / 63
二十二、下了决心 / 67
二十三、新娘“丢了” / 69
二十四、好事多磨 / 72
二十五、咬掉了扣子 / 75
二十六、我的良师 / 78
二十七、可喜的变化 / 81
二十八、甜甜蜜蜜 / 84
二十九、宝宝来了 / 87
三十、焦急不安 / 90
三十一、参加整风 / 92
三十二、忍痛割爱 / 95
三十三、继续整风 / 97
三十四、门墩上的别离 / 100
三十五、调往白沙 / 104
三十六、牵肠挂肚 / 108
三十七、见面难 / 112
三十八、大雪之夜 / 115
三十九、父母的遗憾 / 117
四十、艰苦的生活 / 120
四十一、父亲去世 / 124
四十二、忠厚的大弟 / 127
四十三、柳村拾零 / 131
四十四、丈夫的磨难 / 136
四十五、三弟帮忙搬家 / 138
四十六、首次住院 / 141
四十七、乡亲们的帮助 / 146
四十八、喜事降临 / 150
四十九、禹县的北极 / 154
五十、重返花石 / 158
五十一、二进白沙 / 161
五十二、为学生着想 / 165
五十三、经受考验 / 170
五十四、倔强的二弟 / 177
五十五、善良的三妹 / 183
五十六、我的公爹 / 187
五十七、回乡教书 / 192
五十八、再进山区 / 196
五十九、三个孩子 / 201
六十、扎根山区 / 210
六十一、劳动大军 / 213
六十二、我很荣幸 / 215
六十三、进了高中 / 218
六十四、帮四弟成家 / 220
六十五、快乐的一家人 / 232
六十六、漫漫求医路 / 239
六十七、亲如一家 / 248
六十八、调动 / 253
六十九、搬家难 / 256
七十、初到神垕 / 262
七十一、温暖的大家庭 / 264
七十二、西南师大学习 / 268
七十三、许昌安家 / 271
七十四、旅游 / 277
七十五、突发疾病 / 281
七十六、家人的呵护 / 286
七十七、守护在病榻前 / 288
七十八、乐乐与果果 / 292
七十九、终生遗憾 / 296
八十、悲痛 / 300
八十一、师生情 / 301
后记 /307
一、故乡
我出生于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西北一个非常偏僻的寨子里。寨名叫浅井,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山上树木成林,绿草茵茵,牛羊成群。
寨子周匝围着高大的寨墙。寨墙由红色的石块筑成,非常坚固。东西南三面都有寨门、炮楼。
小寨易守难攻。民国时期我们这里有不少土匪聚居在深山,经常是夜晚出来活动,几乎把周围的村庄袭击了一遍。土匪攻打浅井寨,集中了所有的人马,枪打炮轰,可是寨墙毫发无损、岿然不动。我们居住的小寨,从来没有被土匪打开过,成了远近闻名的“宝寨”。
寨子里,街不是很宽,路也不是很平。可是正街和南街,路两边却住着很多大户人家。这些大户,家家都有大宅院、高门楼。
街东头的庙门前面,有一口浅井。井台上铺着青色的条石,井口砌得像倒扣的盆子,四周围着一圈一米多高的空花墙。
让人称奇的是,这口井里的水,一年四季都处在井口的位置。
到了夏季,雨水连绵,清澈甘甜的水会从井中流出,像一条长龙,顺着大街从东向西蜿蜒而过。
这就是浅井村名的由来。
为了防止流水侵蚀,大街两旁住户的房舍墙脚都垒有二尺来高的护墙,大门前边也都垒着高高的门台。在台阶的两旁,种有槐树、桐树。这些树木,为我们这个寨子带来了勃勃生机。
儿时,我常和小伙伴在水流边玩耍。
炎热的夏季,放学后,就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边,洗衣服、泡脚、捞皂角、打水漂。大家在一起,互相追逐、嬉戏。
水井的北面有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井王爷。逢年过节,我这个傻妞妞都会随着家人和乡亲们一块儿到那里烧香叩头,祈求神灵保佑这口井里的水永远甘甜。
这口井里的水日日夜夜都在往外流,祖祖辈辈从没停过。水顺着大街流到西寨门,向南转个弯,流进了大坑。村里人都觉得这口井与众不同,不但水量丰富、水质好,而且还有灵气。
三年困难时期,我们这儿经常干旱少雨,上级领导想把这口井里的水引到寨外去浇地,村里不少群众都极力反对。
有人说:“水井不能动,谁动谁害病。”
还有人说:“井水不出寨,出寨有灾害。”
可是在那个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里,群众就是有意见,也不敢站出来说。领导一声号令,炸毁了井口,清理了碎石废土。井下地方太小,剩下的工程让村东头的福会爷一个人去完成。福会爷忠厚老实,是个泥瓦匠,只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跟着村里的保长干过几天跟班,历史有了“污点”,所以,让他来干这辛苦的活儿最合适。
他下到井底,又是凿,又是挖,又是砌,从早到晚干个不停。在那个年代,肚里吃不饱饭,活动量又大,再加上井下阴冷潮湿,一向身强力壮的他完成这个任务以后,身体就垮了。他先是得了精神病,见人就打,见人就骂。见不到人时,嘴里会不停地嘟囔。接着双眼就失明了。后来,他又卧病在床,瘦得皮包骨头,连饭也吃不进去了,嘴里不停地喊:“渴,我要喝水,要喝庙门前边井里的水。”家人把水从井里提回去,舀上一大碗递给他。他咕咕咚咚喝了下去,感到比饭还香,比蜜还甜。就这样,只喝那口井里的水,他的生命又整整延续了二十天。
他过世以后,群众议论纷纷:
“这井就是不能动,看看,出事了吧!”
“这老头在井底干活,肯定是冲撞神灵了。”
“是井王爷显灵了!”
这件事情,就这样被神乎其神地传开了。
事情出乎领导的意料,水井被改造以后,不但没能把井水引到寨外,而且连群众的吃水都成了问题。这口井的水位急速地降了下去,味道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看不到井水穿街而过的景象了。
二、祖母
一九三五年农历八月十八的下午两点左右,位于大街最西头的那个院子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哭声让这家人脸上有了笑容。
祖母听见哭声,欣喜地问:“拴立家的生了个啥?”
接生的大娘说:“婶子呀,恭喜你了!生了个千金,可好看了。”
祖母连声说:“小妮儿也好,小妮儿也好!总算是有了第三代人了。”
我的到来,给这个多年来没有小孩的家带来了欢欣。
我家在村子最西头,家里原本也很穷,大门还是个木栅栏。曾祖父整天南跑北跑做生意,有了积蓄以后,就买了一些田地,盖了几间瓦房。家虽不算富裕,日子过得也还算殷实。
祖父宋福广,一生勤劳。其第一房妻子王氏过门不久就死了,第二房妻子陈氏同样是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就死了。
本家的一个爷爷动了心思,想让自家儿子过继到我们家以继承家业,并三番五次托有身份的人来说合,祖父只好暂且答应。可是,这个孩子还没来这个家就夭折了。
后来祖父又娶了我的祖母刘氏,生下了我的父亲。祖父抱着襁褓中的儿子,激动得泪流满面,嘴里不停地说:“老天爷真是开眼了,我宋福广也终于有了后,家里的香火总算有人延续了。”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还不到一周岁,祖父就病逝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祖母一下子蒙了,觉得天塌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祖父的灵柩还没有入土,本家那个爷爷就来威逼,要求祖母把祖父那个过继儿子的尸骨挖出来,葬到祖父身边。
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祖母,怀里还抱着个不懂事的孩子,明明知道这是耍无赖,可是看到丈夫的灵柩迟迟不能入土,只好忍着万分悲痛答应了。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同时埋葬两个人,不说开销,光说祖母耗费的精力,就没法言表。
祖父还没有过完“五七”,那个爷爷又来找祖母,说:“拴立她娘,儿子你认下了,人也埋过来了,你应该把家业分一半给俺。”
祖母怒火万丈,说:“世上哪有这种道理?你明明是在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劝你趁早死了这条心吧!否则要杀要剐随你便!”
对方见祖母不低头,就恶狠狠地说:“你这人不识抬举,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你就等着瞧吧!”说完扬长而去。这位本家爷爷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贼心不死,天天纠集一些无赖过来闹事,逼迫祖母改嫁。
为了保住家业,祖母决定打一打他的威风,压一压他的霸气。她想到县城去告状,但是大门口经常有人监视。为了能安全外出,她让家里雇的伙计姜全提前把驴送到寨外亲戚家。等到夜里,叫姜全搬来梯子放到寨墙下面。她扶着梯子爬到寨墙上,再顺着绳子艰难地滑到地上。姜全又把小孩放进篮子里,用绳子系着送给她。然后,姜全牵着毛驴,让祖母骑着进了县城。祖母花钱托人写了状子,和那个本家爷爷打起了官司。
经过几次较量,祖母终于打赢了官司,勉强保住了我们这个家。
事后,祖母抱着父亲在祖父坟墓前发誓:“拴立他爹,你放心吧!别人再威胁再逼迫,我也绝不改嫁。再苦再难我也要和孩子一块儿过下去。我会把孩子抚养成人,支撑起咱这个家。”
祖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个人硬是艰难地把这个家撑了起来。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被她送进了学堂。她期盼他能早日成才。
序一
人类生活的轨迹千差万别,有些人走过的道路铺满了鲜花,万紫千红;有些人走过的道路荆棘遍地,布满了毒虫。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人经不起风雨,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人眼亮骨硬。读过《往事抒怀》,你就会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是在激励人们不畏险阻奋勇前进,但是艰难困苦并不是好吃的果子,置身其中者不仅要忍受艰难,还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有工作方面的、生活方面的、环境方面的、人情方面的。一言以蔽之,方方面面都在煎熬着一个人。是硬汉还是懦夫,就看你在危难面前的表现了。
并不是所有的猴子都能成为孙悟空。把你装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上七七四十九天,你能顶住了,才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否则,你仍然是肉眼凡胎的野猴子。
《往事抒怀》的作者宋桂花女士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了各种磨难,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弯腰、不低头、不气馁,勇往直前,终于保全了几乎破碎的家,把儿女抚养成人,使其安身立命于这个颇不容易生存的世界上。不了解宋女士经受过多少苦难,就不会知道其中的辛酸与坚忍。
读了《往事抒怀》,你会对宋女士的人格肃然起敬。
我在这里谨向宋女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葛万典
2010年11月
序二
《往事抒怀》是母亲用心血凝结出来的。
母亲今年83岁,一生坎坷,历经磨难。2011年临近春节,父亲陡然去世。已77岁高龄的母亲,一度茫然若失、寡言少语。突然有一天说要写书,说这是与父亲在世时的约定,父亲不但给书起好了名字,而且还给书写好了序言。
她要兑现当初的诺言,把她一生的经历,或磨难,或幸福,或清贫,或快乐,凡她认为是值得的,都写出来,以追念父亲,平慰余生。
母亲的性格是倔强的。平凡、艰辛、苦难的人生命运,养成了她抗争、抗争、再抗争的顽强品质。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再大的困难都阻挡不住。
母亲说过后,就开始严肃而又认真地做了。她一字一句,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唠唠叨叨地记述自己一生中微澜不惊的细枝末节。
写书,对于年轻人尚且不易,何况母亲年事已高。然而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只有中学学历,从没有文学写作经历的母亲,老了老了,竟然有了二十多万字的创作收获。
这些文字,凝聚着母亲的心血。一开始她用钢笔写,写了厚厚的两大本,我们看过后说像是记流水账。她没有气馁,推倒重来。这一次,她不仅找来了学习资料,还找来了我们淘汰下来的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击。居然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既学会了熟练地使用电脑,又重新写出了十分像样的文章。
巴金老人曾经说过,他不是为了当作家而写小说的,是因为胸中有话不得不说才来写小说的。人情如此,文理如此,古今当无二致。这些文字,处处体现出母亲朴实无华的性格。写作中,母亲绝不怠慢每一个文字,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都认真推敲,那份细致与郑重,不由使人生出敬意。
读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属平凡的岁月;读它,没有奢华深邃的哲句,当属单纯的记述。然而,作为子女,我们读它,却能从母亲平铺直叙的语言里,勾勒出一串串生动的记忆,随情景而快乐、啜泣;读它,也能体会到母亲这一生,伴着坚强、伴着任性,用真情的陪伴、无私的呵护,和父亲牵手度过这看似平凡的一世岁月;读它,也能让我们震撼于一串串支离破碎的片段,记录着那一代人的执着、悲愤、无奈、心酸、坚韧、善良、进取的浮沉沧桑。单从这一点说,母亲是成功的,是幸福的。因为她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阅读这本书,根本感觉不到她是耄耋老人,反而认为她就是一个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和热忱的老顽童。我们知道,她是在以“诚恳做人、认真为文”的态度,以自己特有的激情与豪迈,于人生日暮之时,与太阳赛跑,努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代诗人刘禹锡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描绘了人生虽已是桑榆晚景,却也可以依旧灿烂的境界。而这境界,不正是母亲现在的美好状态吗?
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每天披着飘曳的白发,架着一副老花镜,抖着微颤的双手,怀揣对丈夫的眷恋、对孩子的期盼、对生活的热爱,笔耕不辍,竟达到了如此境界,不由得让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肃然起敬、潸然泪下……
葛震远
2017年5月14日 母亲节
往事抒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