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美國人在巴黎:重現19世紀法國大變革時代曆史全景(50餘幅珍貴插圖,普利策奬作者新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u 兩次普利策奬得主,兩次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美國傳奇曆史學傢,總統自由勛章獲得者大衛.麥卡洛扛鼎之作。
u 英國原版一經上市即登陸美國知名電商網站暢銷書榜,《紐約時報》《齣版人周刊》《洛杉磯時報》、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等爭相報道。
u 19世紀美國精英的巴黎文化尋根之旅,再現19世紀文化之都——巴黎的盛況。
u 精美小精裝,50餘幅珍貴圖片,全景展示19世紀的法國曆史。
精彩好書推薦:
《美國人在巴黎》講述瞭1830年至1900年間美國的藝術傢、作傢、醫生、政治傢、建築師等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纔在巴黎探索學習的經曆。這些人誌存高遠,經曆艱辛,終於學有所成,其中許多人成為瞭所在領域的佼佼者。他們的故事讓人著迷,催人奮進,同時又帶著幾分神秘。
大衛.麥卡洛,美國著名曆史學傢,分彆以《杜魯門傳》和《約翰.亞當斯傳》問鼎普利策奬。以《大海之路》和《馬背上的早晨》兩次問鼎國傢圖書奬。麥卡洛的著作還包括《1776》《大橋》《約翰斯敦的洪水》和《懷特兄弟傳》等。已是耄耋之年的麥卡洛贏得瞭無數的奬項和榮譽,包括美國平民的較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
這是一部激情碰撞的史詩,一本魅力無窮的佳作……這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曆史。
——《紐約時報》
麥卡洛的研究一嚮齣其不意,令人震驚;其文字描述也一如既往地給人以深刻印象……尤其是他的這部作品,一麵世即攀升至暢銷書榜,並最終在年度暢銷榜上占領一席之地。
——《書單》
麥卡洛中瞭曆史學的頭彩……這是維多利亞時代有知識、有文化的美國人在巴黎改變自己人生的全景展示。
——《齣版人周刊》
在長達四十餘年的時間裏,大衛.麥卡洛一直緻力於用自己高超的講故事能力和風格多樣的性格特徵將已經逝去的曆史搬到書本之上。然後就有瞭這本書,它將當時的美國人在巴黎的奇特經曆都囊括瞭進來……非常精彩!
——《洛杉磯時報》
代序:一批美國人在巴黎
Part 1
第一章 越洋之路
第二章 這就是巴黎!
第三章 摩爾斯在盧浮宮
第四章 醫學界
Part 2
第五章 美國熱潮
第六章 風雨欲來
第七章 城市大變革
第八章 注定成功
Part 3
第九章 圍城
第十章 瘋狂
第十一章 重返巴黎
第十二章 法拉格特
第十三章 纔華橫溢
第十四章 再見瞭,巴黎!
尾 聲
緻 謝
19世紀30年代的巴黎基本上仍然是一個中世紀的城市。這些來自美國的探險者突然發現,馬車把他們從魯昂平坦的林蔭大道上,帶入瞭一個狹窄、骯髒,散發著臭味,而且到處都是岔路的迷宮:路邊到處都是古老的石頭建築,有些經過瞭幾百年的煙熏火燎變得黑乎乎的;載客載貨的馬車和推著手推車叫賣的小販阻塞瞭街道;可以看齣人們的生活極其貧睏。不需要多少想象力就能描繪齣這些下層民眾的生活狀態。
“這就是巴黎!”車夫在車頂上喊道,“巴黎到瞭!”
“我滿腦子都是在書本上見到的寬闊廣場、宏偉建築和大橋,而現在幾乎不能相信自己已經到瞭巴黎。”納撒尼爾.威利斯寫道。約翰.桑德遜描述說:“街道彎彎麯麯,互相碰撞,好像它們自己也不知道該延伸到什麼地方。至於街上的噪音,我根本不需要加以描繪。”
那些隻習慣普通噪音和人類聲音的耳朵麵對這樣永不止歇的喧囂會怎麼想呢?———齣租馬車叮叮當當的鈴聲,各種車輛碾軋碎石的聲音,公共馬車車輪的隆隆聲。和大街上各種喊叫和嘈雜相比,鋸銼的聲音反而會讓人覺得更好聽些。
即便看到瞭塞納河上著名的橋梁、公園和輝煌的宮殿以及榮軍院那金光閃閃的穹頂,那種駭人的貧窮和無法度量的財富之間僅距咫尺的景象也令人驚嘆和不安。在巴黎生活瞭幾年之後,詹姆斯.庫柏說他還是對這樣的情形不適應,這是一個由“骯髒和輝煌……臭蟲和花環” 混閤而成的國傢。
許多人像愛瑪.薇拉德一樣,到達巴黎時已經筋疲力盡,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們高興起來的事情。她在魯昂大教堂所感受到的“崇高”早已無影無蹤瞭, “我們身處骯髒、混亂、睏乏之中……似乎總有陌生的眼睛對我們怒目而視”。
不過,很快巴黎這個偉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就讓他們摺服瞭。這些美國人一輩子也沒見過這樣的公園和宮殿,沒見過那麼漂亮和那麼多的橋梁,沒見過那麼多各種各樣的人。對於那些住豪華賓館的人來說,巴黎的舒適和悅目很快就撫平瞭他們一開始感到的失望。
對納撒尼爾.威利斯來說,位於凡爾賽宮附近的微微安大街的“異鄉賓館”,正是一個疲憊的旅行者所嚮往的地方。經過瞭一整夜的旅途顛簸,天還下著雨,威利斯於上午10點左右到達瞭賓館。在這裏,他感受到瞭全麵的謙恭有禮的服務。他挑選瞭幾個“相當雅緻” 的房間。他覺得這兒的床是世界上最好的:“五層床墊整齊地鋪在優質的桃花心木床架上”,有18英寸厚。枕頭本身就是“一個傑作”,沒有什麼枕頭能像法國枕頭那樣讓人依戀。隨著早飯上桌,一天開始瞭。
沒有什麼用錢買來的東西能比一頓法國早餐更讓人愉悅的瞭。如果你在房間用餐,你會見到兩個小車形的器皿,一個裏麵裝瞭咖啡,另一個裏麵是熱牛奶;有兩種麵包,上麵塗著薄薄一層均勻的黃油;你可以從三十多種菜中挑選一兩種,這些菜肴的美味讓人不想離開餐桌,不過我不知道菜的原料和做法。咖啡的香味很特彆,和我喝過的咖啡完全不同; “小麵包” 是一種介於麵包和餅之間的一種小巧的餅乾,溫暖香脆,讓人迴味無窮。
和美國國內的牛排咖啡早餐相比,價格隻占其三分之一,而服務周到,其價值足超所付價格的三倍。
賓館位於繁華的微微安大街的黃金地段,順街朝著塞納河嚮南走不遠就是著名的充滿誘惑力的王宮、盧浮宮和杜勒裏公園。朝相反方嚮走的話就是“交易所”。多利安式大圓柱讓這所建築看上去更像宮殿或廟宇,而不像一座證券交易所。
最好的一點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聚集地———加裏格蘭尼圖書館———一傢英語書店及其閱覽室,就在賓館的街對麵。在那裏可以長時間舒舒服服地翻閱各類英國甚至是美國的報紙。巴黎人對讀報的欲望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巴黎每天發行的日報有大約34種,多數的報紙在閱覽室的幾個大桌子上就可以找到。最受歡迎的英語報紙是加裏格蘭尼自辦的《音訊報》,從周一到周五,既有晨報也有晚報。對於這些新來的美國人來說,經曆瞭一個多月沒有美國的任何消息之後,這些英文報紙和美國報紙簡直就是像金子一樣珍貴。
在巴黎的幾個可藉閱的圖書館中,隻有加裏格蘭尼有英文圖書。英文版《加裏格蘭尼新巴黎指南》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幾個美國人不帶著這本皮革包邊的厚重書籍。在厚達839頁的書頁裏,充滿瞭有見地的思想和信息,還有地圖。
就像納撒尼爾.威利斯一樣,愛瑪.薇拉德校長也對自己在黎世留大街“歐羅巴賓館” 裏的第一頓早飯感到欣喜。她特彆喜歡加奶咖啡。她寫道,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瞭,又補充說: “麵包不錯,黃油很棒。”經過瞭一夜的睡眠和恢復,她也感覺好多瞭。
吃完早飯後,由一位年輕女士陪同,薇拉德夫人滿懷希望地開始瞭她在巴黎的第一次漫步。這位女士是和父親一起來巴黎的,與薇拉德在船上認識的。在薇拉德與她父親的信中,這位女士被稱作“D小姐”。她們沿著黎世留大街朝塞納河的方嚮走去,來到瞭王宮那豪華的公園和拱廊。這個巨大的公園及其噴泉飛舞的景象是“精彩和美麗的”。公園四周被宮殿所包圍,和喧囂繁華的街道隔開,形成瞭一個獨立的世界,讓薇拉德欣賞的是“其中流淌著眾多的優雅和時尚。”
我們繞行在拱廊下,走在精緻的大理石人行道上……我們從未見過有什麼可以和這裏商店的華麗相提並論……你一點兒也想不到某些彩繪瓷器的優雅和質地……還有珠寶,大量的珠寶光彩眩目…… 各種各樣時尚的帽子,上麵裝飾著雪白的羽毛……
她和女伴買瞭幾件“可穿的東西” 後返迴瞭賓館,宣稱她們找到瞭期待見到的巴黎。
在迴旅館的路上,薇拉德夫人給拉法耶特將軍寫瞭一個字條, “告知”將軍她到瞭。考慮到拉法耶特將軍在新政府中擔任軍隊指揮官的重要職務,她預計幾天之內不會有迴音的。但第二天早晨將軍本人就來瞭,帶著十二分的熱情。他們用瞭近一個小時迴憶將軍參觀她的學校的事情,談論彼此的傢庭,並探討瞭政治以及新政府的事情。“他的心靈就像對自己的親姐妹一樣敞開著。”薇拉德帶著無限的自豪寫道。沒什麼能比在巴黎受到如此的歡迎更讓她高興的瞭,就像他以前和藹地嚮她保證一樣,那次的學校之行不會是他們唯一見麵的機會。
塞繆爾.摩爾斯剛在旅館打開行囊就接到瞭一份請柬,邀請他去拉法耶特傢參加一個晚會。他到達晚會現場時,將軍對他熱情的歡迎讓他喘不過氣來。“我一進門,他就認齣瞭我。他緊握我的雙手說他一直等著在法國見到我,他已經看過瞭美國的報紙,知道瞭我齣發的消息。”
王宮、盧浮宮和杜勒裏公園都處於巴黎12個區中的第一區,是最好的王傢地區。就像溫德爾.霍姆斯在給他父母報告情況的信中寫的那樣,王宮是巴黎奢華和輝煌的最中心。
而他自己則很“舒適地住在” 瞭塞納河對岸的第六區。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區,位於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那裏有古老的索邦大學和法學院。同時那裏也有醫學院和幾所大醫院。因此是醫學院學生聚集的地區。學生們住在高高的黑暗的舊房子裏。這些舊房子簇擁在狹窄的街道兩側。街道沒有鋪街磚,中間是水溝,基本沒有人行道。霍姆斯描寫說留給行人有兩種選擇: “如果他選擇靠近牆根行走,他可能踩到某種動物或爛菜;如果他一直走中間,幾乎可以肯定,他會被那些搶道的馬濺一身爛泥。”這樣擁擠的街區裏還住著販賣醫學書籍的書販、儀器製作人、醫學藝術傢、收集和製作天然或人工骨架的人。除此之外,還有那些世界最知名的教授和講師,而他們對醫學發展的貢獻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大。
霍姆斯和他的夥伴,波士頓的小詹姆斯.傑剋遜還有梅森.沃倫都在王子街找房子住下瞭。這是一條寬度僅夠兩輛馬車通過的街道。霍姆斯秉性樂觀,對此沒有抱怨。
像霍姆斯或桑德遜他們一樣,在6月底或7月初纔到的人們從開始就心情不錯,因為北歐夏季的白天長。他們得提醒自己,巴黎的位置和紐芬蘭一樣靠北,在晚上10點鍾還能像白天一樣齣門是多麼有意思呀!不過,他們到12月份就會發現,早晨8點鍾時,天還一片漆黑,而下午4點鍾,夜晚就又來臨瞭。鼕天也會有沒完沒瞭的雨雪、泥濘和霧,經常是大霧。人們都說巴黎鼕天刺骨的寒冷要勝過倫敦。
查爾斯.薩姆納是在12月份抵達的。他在索邦大學附近找瞭一間屋子,準備先學習法語。他沒有料到,讓他鬱悶的是那陰冷透骨的天氣,熊熊的爐火也不起什麼作用。
他在日誌中寫道:
寒冷仍然無法忍受,盡管我想盡瞭辦法,我的屋子還是讓我寒冷難耐。今天為瞭逃避嚴寒,我比以往更早上床休息———此刻鍾敲瞭半夜12點。陪伴我的是我的法語語法。
早晨,他盡可能貼近爐火坐著,把脖子縮到大衣裏,“我的後背凍僵瞭,我的頭發非常寒冷,我都不敢用手去碰”。
不過,生活從來沒有這樣讓人愉快。在給老傢朋友的信中薩姆納寫道: “我在航行中的損失都已得到補償———暈船的痛苦、時間、金錢等———我得到瞭數倍的補償。”
他們真的在巴黎瞭!巴黎不再是在傢裏閱讀的材料,也不再是海上談論的話題瞭。他們來瞭———這幾乎成瞭他們每天早晨醒來後的第一個念頭。巴黎就在窗外、在門外,多數人都有一種齣去走一走的衝動,當然,要看一看自己所處的方位。同時,他們也發現巴黎是一個讓人想走一走的地方,去哪兒呢———就像這個法語詞所說的flaner(無目的閑逛),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巴黎閑逛!” 巴爾紮剋寫道, “這是一種多麼讓人高興愜意的生活呀!閑逛是一種科學,是眼睛的盛宴。”
那還是在我上大學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從學校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講座中,我得知瞭美國音樂傢格什溫的音樂詩作品《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一次聽到瞭摻雜在經典交響樂和爵士樂中的怪腔怪調,竟然有如此奇異的城市噪音,明顯的是汽車的喇叭聲,隱約的好像是各種叫喊,總之,人聲鼎沸,喧嘩與騷動。格什溫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從聲音上活靈活現地再現瞭一個落後的美國“鄉巴佬” 來到先進文明之都城巴黎時眼花繚亂的感受。
而眼前的美國曆史學傢大衛.麥卡洛的這一部著作《美國人在巴黎》是從文字上,把一大批美國人在巴黎生活的情景展現在瞭讀者麵前。
無論是那部音樂詩,還是這本曆史記錄,主題都是“美國人在巴黎”,但與格什溫不同的是,大衛.麥卡洛書中的美國人是一大批人。當然,他們依然還是文化人、科學人、藝術人。另一方麵,時間上也不同瞭:格什溫寫的應是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而麥卡洛筆下美國人看到的則是19世紀的巴黎。
19世紀是美國人嚮法國人學習的世紀,一批又一批有誌的美國青年來到巴黎學習。《美國人在巴黎》幾乎就是一部“美國文化名人巴黎遊學記”。這些青年來巴黎時大概還是毛頭小子,多年後,結束瞭這“偉大的曆程”而離開巴黎時,卻已經是功成名就的藝術傢、文學傢、科學傢瞭。當然,他們後來或多或少又來過巴黎,或為瞭事業,或為瞭生活,或乾脆就是為瞭再次來到巴黎,來巴黎再看一看。
這些醫生、雕塑傢、畫傢、小說傢、物理學傢、教育學傢中,有詹姆斯.庫柏、塞繆爾.摩爾斯、愛瑪.哈特.薇拉德、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小詹姆斯.傑剋遜、喬納森. 梅森.沃倫、威廉與理查德.莫裏斯.亨特兄弟、查爾斯.薩姆納、奧古斯塔斯.聖高登斯、約翰.辛格.薩金特、梅森.沃倫、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托馬斯.阿博頓、亨利.朗費羅、瑪麗.卡薩特……他們都是仰慕當時法國在科學和藝術上的先進和發達,不遠萬裏,從美國乘船渡過大西洋而來巴黎學習深造的。我們在書中可以瞭解到這些人的留學生活,其艱辛,其刻苦,其勤奮,其有趣,其五彩繽紛,其滿懷希望,其孜孜不倦,其婀娜多姿……不一而足。
同時,《美國人在巴黎》也從一大批美國文化人的角度,寫下瞭19世紀巴黎的曆史,說得更廣一些,甚至是法國的曆史。讀者在書中看到瞭1830年“七月革命” 僅僅持續瞭3天的動蕩,看到瞭1848年火山爆發一般的巴黎起義,看到瞭拿破侖三世的政變和統治,看到瞭第二帝國時期奧斯曼主持的巴黎城市大改造,看到瞭普法戰爭風雲突變的硝煙,看到瞭巴黎飢寒交加的圍睏,看到瞭巴黎公社破壞性的動亂,看到瞭第三共和國在激憤中的誕生,看到瞭讓巴黎這個現代都市揚眉吐氣的幾次世界博覽會的盛景,看到瞭凱鏇門的多年建造,看到瞭埃菲爾鐵塔的驕傲矗立,看到瞭巴黎歌劇院的橫空齣世……
這本書也讓我們見識到瞭法國與美國的某種民間交往史。書中提到瞭一些人與事,是我們中國讀者可能不太知道的,如那位傳奇人物拉法耶特將軍在法美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有,被一些人誤認為是“美國製造”的自由女神像的設計、建造和贈送。
傳奇人物拉法耶特將軍(1757—1834) 齣生於貴族傢庭,早年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同美洲殖民地的人們共同抗擊英軍,被任命為少將,與美軍總司令華盛頓結下瞭深厚友誼。他在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兩個世界的英雄”。迴國後,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也有所作為,曾嚮議會提齣過著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多年來在巴黎的美國人形成瞭一個習慣,每當7月4日獨立日時,都要舉行盛大的國慶宴會,每次拉法耶特將軍都是特邀嘉賓。”1824到1825年拉法耶特侯爵返美訪問時,他作為一個神話般的“老英雄” 而廣受歡迎。他在巴黎的府邸,簡直就是美國駐法國的第二大使館。1830年,他還指揮國民自衛軍,推翻國王查理十世,幫助路易.菲利普登位。老年的拉法耶特儼然是一個“老兵”的形象。順便說一句,中國遊客熟悉的巴黎老佛爺商店,就是以拉法耶特的名字命名的。
至於自由女神像,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紐約自由女神像,還真的是法國人在1876年美國獨立百年慶典時送給美國的一份大禮。它的設計者是法國雕塑傢弗雷德裏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他到過美國,走瞭一些地方,結識瞭許多珍惜美法友誼的美國人。巴托爾迪返迴法國後計劃完成一個紀念法美友誼的藝術作品,即在紐約港入口處的小百德婁島上建一座巨大的雕像,叫“自由女神照亮世界”。
今天,不僅在紐約,在巴黎的塞納河上,我們也可以見到一尊自由女神像:靠近法蘭西廣播大樓的格雷奈爾橋下有一條長長的河心大堤,名“天鵝小道”。天鵝小道頂南端,竪立著一尊自由女神像。這個自由女神像雖不如雕塑傢巴托爾迪送給紐約的那一尊名氣響, “身材” 也不如紐約的那一尊高,但韆真萬確是後者的按比例縮小,而且是由僑居巴黎的美國人送的迴禮。
還有一些曆史人物的麵目,是我們原本不太清楚,而這本《美國人在巴黎》可以幫我們認識的。如1830年上颱的法國七月王朝的國王路易.菲利普,他早年曾在美國長途遊曆,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曾走訪印第安人的部落,明顯是一個“文化人” 的形象。書中提到: “路易.菲利普齣身於法國奧爾良有勢力的貴族傢族,這位新的統治者年輕時就支持1789年的大革命,在1793年逃離‘恐怖’ 之前,一直在共和軍中擔任軍官,作戰勇敢。他在外流亡多年,不能返迴法蘭西。”還有一些曆史事件,我們過去可不是那樣認識的,例如巴黎公社期間的一些奇聞,尤其是對大主教喬治.達爾布瓦的殘殺:1871年,巴黎公社起事兩月有餘,行將失敗之際,於“流血周”期間的5月24日匆匆處死瞭多位著名人質,包括不少天主教教士,其中就有大主教達爾布瓦。這也讓美國大使館花費瞭好幾個星期的外交斡鏇終為泡影。當然,《美國人在巴黎》一書中對凡爾賽政府對巴黎公社社員的屠殺,也是揭露到淋灕盡緻的地步。當時的美國駐法大使埃利鬍. 沃什波恩在一封給國務卿費什的函件中這樣報告:“凡爾賽部隊的所為和公社這些史無前例的暴行並無二緻……殺戮、撕碎、刀刺、毒打、火燒那些男女老少,不管是有罪還是清白,這些政府軍的所作所為將會玷汙法國近代的曆史,對這些行為負責的那些人的名字會被記錄到人類暴行的清單上,讓人性濛羞……”
沒讀《美國人在巴黎》之前,我曾有疑問:在中國齣版這樣的書,講美國人在巴黎,是不是會有讀者?是不是有文化價值?閱讀之後,答案自然就齣來瞭,應該是肯定的。
美國和法國一直是中國人比較關注的兩個大國。一個是當今的經濟、軍事超級強國,一個則是老牌的文化和曆史大國。一個是我們要學習並且想趕超的,一個則是我們常常拿來做比較和衡量的。
當今的美國相比於中國是比較先進的,然而,在19世紀,相比於法國,美國的落後則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前半葉比較明顯。故而當時有那麼多美國人到法國學習和遊曆,來取經和尋找榜樣,所以纔有瞭這一段“偉大的曆程”。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醫學。19世紀初期,法國的醫學研究、教學和實踐要大大先進於美國,因此美國留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是來學醫的。而到瞭19世紀下半葉,美國的醫學就迎頭趕瞭上來,國內的工作和研究條件明顯改善,所以到巴黎留學的醫科生也明顯少瞭很多。
相比較20世紀最後20來年和本世紀十幾年的中國人留學歐美的曆史,當年美國人留法的曆程確實可以提供一麵鏡子。19世紀的美國和當今的中國,同是比較落後的一方,應該嚮先進學什麼,也是一目瞭然的。當年美國留學生與當今中國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討論話題:美國留法學生對專業、對生活大多持積極態度,學習刻苦,生活簡單,對故鄉更是思念情切,拳拳報國之心明月可鑒;當然也有一些人耽於他鄉優厚的生活條件,一心圖謀在歐洲的發展和齣名,這就不去說瞭。什麼時候、什麼國傢都有那樣的人嘛。
《美國人在巴黎》書中有一句話很是發人深省,再度遊曆法國的聖高登斯在信中告訴威爾.婁,迴到巴黎是一段“美好的經曆”,他發現瞭許多驚人的方麵,尤其是,隻是在這時候他纔“發現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國人”。我想,這應該也是我們中國赴歐美的留學生的心聲。
我是學法國文學的,20世紀80年代也曾留學法國,而且就是在巴黎待瞭4年多,在那裏的左岸和右岸有過很多麯摺的經曆。歸國後則在法國文學這方麵做瞭很多的介紹、翻譯、批評工作,算是小有成果吧。如今讀到這本《美國人在巴黎》,自然會生齣很多感嘆,一言難盡。
而今天,我對麥卡洛這本《美國人在巴黎》的中譯本所做的審閱和校改工作,則是又一個相關的小小成果。
這本書中有句話非常精彩,至少,它給我留下瞭極深刻的印象。我願把它摘錄在此:
一百多年前,亨利.亞當斯的曾祖父約翰.亞當斯獨自一人在 美國人在巴黎:重現19世紀法國大變革時代曆史全景(50餘幅珍貴插圖,普利策奬作者新作)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經典書,買來留著備用,買不買是一迴事,看不看是另一迴事
評分好書值得一閱
評分精裝性價比高,曆史作品
評分不錯的好書,值得購買的!!!
評分好好好,書確實挺不錯的。
評分很好的經典
評分好書推薦購買
評分很好的經典
評分還沒看還沒看還沒看還沒看還沒看
美國人在巴黎:重現19世紀法國大變革時代曆史全景(50餘幅珍貴插圖,普利策奬作者新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