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万千心理)
:52.00元
作者:(美)温尼科特(Winnicott, D. W.);魏晨曦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84091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温尼科特一生接待治疗过近6万个母婴及家庭,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心理大师,在心理治疗领域他对后人理解和认识婴儿和儿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BBC广播公司请他做的一系列给家庭的讲座的精选文集。
内容提要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基于作者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所做的系列广播节目,而该节目帮助了英国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情绪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婴养育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种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看待育儿工作,并且由衷地欣赏和肯定父母们的天性潜质,这无疑也是对父母育儿的极大支持。
这本书尤其适合父母或准父母阅读。读者可以看到“乳房哺乳”“断奶”“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利弊”“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等主题,对育儿过程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各个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如社会工作者、幼儿园老师、中小学老师、儿科医护人员、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都很有必要了解温尼科特的理论思想,以了解人类心理的早期成长过程,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目录
部分 妈妈与宝宝
章 男人眼中的母亲们
第二章 开始认识你的宝宝
第三章 相信宝宝的发展潜能
第四章 哺乳:在关系中养育心灵
第五章 食物都吃到哪里去了?
第六章 消化过程的终点
第七章 宝宝喜欢的喂奶方式特写
第八章 乳房喂养好
第九章 宝宝为什么哭泣?
第十章 一点一滴了解这个世界
第十一章 把宝宝当作一个人
第十二章 断奶的问题
第十三章 进一步把宝宝看作是个人
第十四章 宝宝与生俱来的品德
第十五章 孩子的本能与正常困难
第十六章 幼儿与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部分 孩子与家庭
第十七章 父亲究竟起什么作用
第十八章 别人的标准和你的标准
第十九章 什么是“正常的孩子”?
第二十章 独生子女问题
第二十一章 双胞胎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们为什么要玩游戏
第二十三章 孩子与性
第二十四章 偷窃和撒谎
第二十五章 孩子首次尝试独立
第二十六章 对正常父母的支持
第三部分 孩子与大千世界
第二十七章 五岁以下婴幼儿的需要
第二十八章 妈妈、老师和孩子的需要
第二十九章 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第三十章 孩子学习能力的评估
第三十一章 孩子的羞怯与紧张性失调
第三十二章 学校中的性教育
第三十三章 如何探视住院儿童
第三十四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性质
第三十五章 孩子攻击的根源
作者介绍
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他在英国BBC的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温尼科特是一名儿科医生,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师。他治疗了大量具有精神困扰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在这过程中,他积累经验,构建了自己有影响的那些概念。比如说,对治疗至关重要的“抱持性环境”,还有“转换性过渡性客体”等。文摘
序言
老实说,市面上关于儿童心理的书籍太多了,大多内容雷同,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但这一本的叙事结构和案例选择非常新颖,它巧妙地将宏大的社会环境——那些关于竞争、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化的议题——巧妙地编织进了具体的家庭互动场景中。它不仅仅是讲“怎么做”,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它分析了当下信息洪流对儿童认知负荷的影响,以及家长焦虑如何通过微妙的非语言信号传递给孩子,形成一种看不见的“代际压力”。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将个体的情绪问题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这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养方式。它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许多跨学科的理论,但表达却十分流畅,完全没有晦涩感。读完后,我不再觉得孩子的问题是孤立的“坏习惯”,而是时代背景下个体适应的复杂反应,这种认知上的提升,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宝贵。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领域的一股清流,我读完后感觉像是给自己做了一次深层次的心理按摩。它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扎实地探讨了现代家庭中,尤其是在“妈妈”这个角色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心挣扎。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回避养育过程中那些令人抓狂的瞬间,比如孩子无理取闹时的那种挫败感,或者是在平衡工作与家庭时内心的愧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自我关怀”的那一章,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不是一味地牺牲和奉献。书中提出的很多“微习惯”调整建议,比如如何在高压下快速“重启”自己的情绪系统,都非常具有实操性,我尝试着在日常小事中应用,效果立竿见影。它让我从“必须完美”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对于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至关重要。这本书不只是写给妈妈看的,它也提供了很多视角,让父亲和整个家庭都能更好地理解母亲的内在世界,构建一个更具同理心的成长环境。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触及孩子内心世界的指南,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用说教来解决问题”的传统思路。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读心术”,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隐藏的恐惧、渴望和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波动。比如,书中对“分离焦虑”的解析,不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孩子对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深层需求。我尤其喜欢它引入的几种非语言沟通技巧,在面对青春期孩子那堵“高墙”时,这些方法比任何长篇大论都管用。它教我如何“看见”孩子表情下的真实信息,如何用肢体语言建立信任,而不是靠语言的强迫。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重新学习如何倾听世界,不仅是倾听孩子的,也倾听内心那个也需要被安抚的小孩。对于那些和我一样,面对孩子日益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到力不从心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用更温柔、更智慧的方式去陪伴他们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治愈,它没有给我制造更多的焦虑,反而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释然。在我看来,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去病理化”——它拒绝将孩子成长中的所有“不顺从”或“不合群”简单地贴上标签或归咎于疾病。相反,它强调了每一个独特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节奏和表达方式,而成人的任务是去理解和支持这个节奏,而不是试图强行校准。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都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剖析,那些曾经困扰我很久的“小怪兽”行为,在作者的分析下,都变得合理且可以被理解了。我不再急于纠正,而是开始尝试“共情式等待”。这种心态的转变,直接缓和了家庭气氛。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让你放下评判、拾起耐心的育儿书,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它教会我,爱孩子,首先要学会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入探讨了“家庭动力学”这个复杂的系统。它清楚地阐明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关系失衡的一个“症状”,而不是病根本身。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父母双方在关系中的角色错位,以及夫妻关系质量如何直接投射到亲子互动模式上。我特别欣赏它对“界限感”的强调,不仅仅是孩子与外界的界限,更是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边界的清晰划分。在许多家庭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未竟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本书通过案例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这种“身份模糊”带来的危害。它不仅是教我如何管教孩子,更是引导我如何修复和经营我的亲密关系,从而为孩子创造一个更稳定、更有滋养力的情感土壤。这是一本“关系重建指南”,远超出了传统育儿手册的范畴,它让我意识到,养育孩子,本质上也是一场自我重塑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