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录 出土文献研究

拾遗录 出土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于蓝 著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考古学
  • 历史学
  • 古文字学
  • 文献学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研究
  • 文物
  • 古籍
  • 甲骨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2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5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拾遗录——出土文献研究》收録作者學術論文三十六篇,依據研究内容,大體可分爲文字考釋、文句解讀、竹簡編聯、古書校讀、古史校考和古器物研究等六個類型。研究材料上至甲從骨文、金文、戰國簡帛和古璽印,下至秦漢簡帛,大體涵蓋了作者二十餘年來所從事研究工作的基本領域。研究方法上,各篇論文嚴格遵守將地下出土新材料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在出土先秦文獻領域,文字考釋是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石,因此文字考釋也是《拾遗录——出土文献研究》多數論文的研究重點。

目录

説甲骨卜辭中“南”字的一種特殊用法 1
師永盂新釋 17
“玄衣 純”新解 28
金文校讀三則 32
釋 羌鐘銘文中的“乂”字 42
釋中山王*方壺中的“屬”字 49
讀中山三器銘文瑣記 57
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鹵”和“櫓” 65
曾侯乙墓竹簡考釋(四篇) 79
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 89
《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 93
《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 97
讀郭店簡瑣記(三篇) 105
上海博物館藏竹簡《容成氏》“凡民俾*者”考 113
《曹沫之陳》新編釋文及相關問題探討 119
清華簡《保訓》篇竹簡編連問題芻議 138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拾遺 145
清華簡《説命》三篇校釋 154
清華簡《芮良夫毖》6—8號簡校釋 166
讀秦漢簡帛劄記 172
《戰國縱横家書》“頳”字考 179
銀雀山漢簡校釋 183
銀雀山漢簡(貳)校讀六記 196
阜陽漢簡《春秋事語》校讀二記 210
《王杖十簡》“本二年”“山東復”考 214
釋“*” 223
釋“*” 232
釋“*” 252
釋“*” 258
説“綏” 266
釋“褎”——兼談秀、*一字分化 280
古璽印文字考釋(四篇) 286
“玄咎”考 290
孫叔敖“三相三去”考 296
利用郭店楚簡校讀古書二例 299
釋“*”——兼論今本《老子》第三十二章“萬物將自賓” 308
附録:本書所收論文索引 320
後記 323

精彩书摘

  《拾遗录 出土文献研究》:
  此字一般用作一期賓組卜辭的貞人名。爲論述方便起見,下文以“B”代表此字。儘管A3在字形上與A1、A2兩種用法之“南”並無區别,但目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却是將“A3”釋爲“*”,將“B”釋爲“*”。
  就筆者所見,最早將“B”釋爲“*”的是孫詒讓。孫詒讓在《栔文舉例》一書中首先對甲骨文“南”字作出了正確的釋讀。孫氏云:“*疑即南字,與南庚南字作*同。”並以甲骨文“南”字字形與《説文》小篆及古文“南”字進行了比較,還與金文盂鼎中之“*”“*”二形進行了比較*。其結論早已爲學術界所接受。但是,孫詒讓却在同書當中又將以其所釋讀出來“南”字爲偏旁的“B”釋爲“*”。孫氏云:“今諦審疑當爲*字。《説文?殳部》:‘*,从上擊下也,从殳*聲。’此从*者即殳形,从*或作*者,*之變,其義當爲穀。”*孫詒讓是倡導偏旁分析的第一人,應該説對於自己同一本書中出現如此明顯的相互抵牾的現象是不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的,但他却對這一現象没有進行過任何解釋。
  此後,商承祚、郭沫若、于省吾等多位學者注意到“B”所從與A1、A2兩種用法之“南”字形相同,故將之隸作“*”*。郭沫若並對“南”“*”二字字形做了細緻分析。郭氏云:“由字之形象而言(引者按:指南),余以爲殆鐘鎛之類之樂器以上南字諸異文按之,此(引者按:指*)確係从南之字(孫詒讓釋爲*字,非也)。字亦象形,乃象一手持槌以擊南,與殸、鼓二字同意。殸作**諸形,鼓作*若*,即象持槌以擊殸,持槌以擊鼓,故知*與殸鼓必係同類字。又*即殸形,*即鼓形,則知*南同字,而南與殸鼓亦必爲同類以聲類求之,當即古之鈴字。”*此説雖有一定的字形依據,但由於郭氏在論述的過程中以古文字中“南”與“*”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字强加附會,讀作“鈴”亦與卜辭及典籍中通常所見之祭物名稱不符,因此,唐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唐氏云:“據卜辭,方向之南,本無正字,借*爲之。後世形聲俱變,遂歧爲二字耳。”*又云:“*字,孫詒讓氏釋*,王國維氏釋*,學者多從王氏,今按當從孫氏爲是,*或爲*,變而爲*,即《説文》*字,猶*變爲*,*變爲*矣。*象以殳擊*,其聲*然,以聲化象意字例之,當從殳*聲,然則*即*字也。*字本義,今不可詳,以意度之,當是*之本字,以瓦作腔殼之形,故叩之而壳然也。卜辭*字,除用爲南方義外,常用爲祭物實即*字,當讀爲榖然則南方之字,本假*爲之,無本字也後世見南方之南,形聲俱變,遂以爲别有專字矣。”*唐蘭的看法其實與孫詒讓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據前引,孫詒讓認爲“A3”也是“南”,只是將“B”釋爲“*”,唐蘭則是將“A3”釋爲“*”,將“B”釋爲“*”。但此説一出,郭沫若隨即放棄舊説,改從唐説,但又有所修正。郭氏云:“*舊釋爲南,于用爲祭牲之事苦難解。近時唐蘭始改釋爲*,而讀爲穀。今案釋*是,而讀榖則未爲得。如‘癸未卜帚鼠*(侑)妣己*犬。帚鼠*妣庚羊犬。’(《庫》一六〇六)*犬與羊犬對文,則*當是動物名。余改讀之爲豰。豰者,《説文》云:‘小豚也,从豕*声。’*則‘从殳*声’,故*可假爲豰也。”*郭氏的這一看法亦贏得了唐蘭本人的認可,但又略有修正:“余按郭訂正較余舊讀爲優,惟尚須略加修正。然則*或*,乃畜子之通稱,不僅小豕也。”*
  至此之後,將“B”釋爲“*”,“A3”釋爲“*”,在卜辭中凡用作祭物名稱者均讀作“豰”,這一觀點成爲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如張秉權:“這個字經過唐、郭二家互相修正之後的説法,大致説來,可以説已經有了定論。”*李孝定:“至用爲祭牲之名者,郭唐兩氏之説交相修正,最後唐氏謂*之與*卜辭均有用爲祭牲之名者,當讀爲豰,有乳子之義,其説塙不可易也。”*姚孝遂:“其作爲祭牲名當是‘豰’。《説文》訓‘豰’爲‘小豚’。引申爲一切畜子之稱,‘豰’爲其孳乳字。”*此外,如《甲骨文編》《古文字類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等古文字字形工具書中亦均是采用釋“B”爲“*”的釋法*。儘管還有部分學者不同意將“A3”讀作“豰”,如于省吾仍堅持唐蘭舊説,主張讀作“穀”*,平心認爲當讀作“造”等*。但這些看法本身也是建立在“B”即“*”、“A3”即“*”這種釋字觀點的基礎之上的,只是讀法上有所不同。由於這些新的看法難以解釋清所有文句,不具備很强的説服力,因此在學術界也並未形成大的影響。
  ……
《拾遗录 出土文献研究》图书简介 探微索隐:在逝去的时空中重构先秦文明的底色 引言:文献的碎片与历史的重塑 古老的文字,如同时间长河中偶然打捞起的贝壳,每一枚都蕴含着制造者的时代心声与文明的脉络。《拾遗录 出土文献研究》并非一部单纯的文献汇编,而是一场深入先秦秦汉之际思想文化与社会制度的考古式重构。本书聚焦于近年来新出土的竹简、帛书、简牍等非传世文献,将这些沉默的“遗珠”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中,力图还原一个比传统经典所描绘的更为复杂、生动且充满张力的古代世界。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那些在传世文献中被遮蔽、遗忘或曲解的关键信息。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并非由官方的定论所构成,而是由散落在尘土中的无数个体的记录、学派的辩驳以及制度的实施细节所共同编织而成。 --- 第一部分:出土文献的语境化解读——超越“新材料”的意义 本书的开篇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的考据学基础,对不同遗址出土的文献进行细致的分类与断代。我们并非仅仅满足于“发现新材料”的惊喜,而是将目光投向这些材料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1. 郭店楚简与思想光谱的拓宽: 传统的先秦思想史常以“诸子百家”的既有框架来审视,而郭店楚简的发现,如同在原本就色彩斑斓的画卷上泼洒了新的颜料。本书详细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早期儒家、道家乃至“墨家前驱”的思想形态。我们特别关注《緇衣》、《缁衣》等篇章中对“德行”与“法制”的早期探讨,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大量民间化、实用化的伦理实践。研究指出,早期“仁”的概念与后世儒家在国家治理层面上的抽象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更偏向于个体修身与家族伦理的结合。 2. 睡虎地秦简:帝国意志的微观显影: 睡虎地秦简以其海量的法律文书和行政档案,成为理解秦朝国家机器运作的“活化石”。本书超越了《秦律十八种》的文本分析,深入挖掘了其中的“吏”的日常工作手册、田亩制度的执行细则以及徭役征发的具体流程。通过对“簿籍”、“传”等文书的剖析,我们得以窥见秦代严密而又充满地方差异性的基层治理模式。例如,对“盗”的界定在不同地域的适用性差异,反映出帝国在统一后,如何在强势的中央权力下,容忍或适应地方原有的社会惯性。 3. 汉代简牍中的社会生活与知识传承: 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乃至居延汉简所展示的,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帝国如何处理其庞大的文书、医药、历法以及军事后勤。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汉初的“学官”与“民间方士”之间的知识竞争。从出土的医学方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医学的知识体系并非自上而下传授的,而是充满了地方性的经验积累与不断试错的过程。对《九章算术》早期形式的分析,也揭示了度量衡与赋税征收中的具体计算技巧,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 第二部分:重构古代社会结构与知识形态 出土文献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与主流史观并行的“底层叙事”。《拾遗录》致力于从这些碎片化的记录中,重构被官方史学所忽略的社会结构、民间信仰与知识的流转方式。 1. 官僚体系的“人治”底色与文书管理: 汉代简牍中频繁出现的“上计”、“遣”、“牒”等行政文书,揭示了一个庞大官僚体系的运作并非完全依赖于程式化的律令,而是高度依赖于基层官员的执行力、上级的裁决以及信息在层级间的准确传递。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复文”和“对文”的制度,来制衡地方官员的权力,同时也暴露了文书一旦中断或失真,整个治理链条的脆弱性。这种对行政细节的关注,使我们能更细致地理解古代国家权力的实际运作边界。 2. 早期思想的实践性与巫术的共存: 在郭店楚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占卜、祭祀密切相关的祷辞和记录。这表明在先秦时期,哲学思辨与日常的宗教/巫术实践并非完全隔离。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哲学的构建者,也是国家或家族的祭祀主持者。这种混合形态,是理解古代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关键视角。 3. 经济活动与地方物产的关联: 通过对汉代简牍中涉及的盐铁、丝绸、谷物调运的记录,本书描绘了古代经济运行的实际网络。这些记录揭示了特定地区因其地理优势而形成的专业化生产,以及政府通过均输、平准等政策试图对这种地方经济进行干预的努力。例如,对某些偏远边塞地区竹木、皮革等资源的强制征集记录,直观地展现了帝国对资源调配的巨大需求与压力。 --- 第三部分:方法论的反思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方法论层面的推进。出土文献的研究,要求我们不断校正既有的学术范式。 1. 文本的物理性与解读的审慎: 我们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手中的文本是“物”——竹木的腐朽、墨色的洇散、编绳的断裂,都直接影响了文字的存留和意义的构成。本书强调在解读新材料时,必须结合碳十四测年、墨层分析等科技手段,对材料的“可靠性”进行审慎评估,避免过度推测。 2. 传世文献的“校勘”与“纠错”: 出土文献不仅是对传世文献的补充,更是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的工具。本书精选了数个案例,展示了如《尚书》、《周礼》等核心经典中的关键词汇,如何在出土简牍中获得更接近其原始语境的解释。这种“文献互证”,是推动先秦史研究深入的关键路径。 结语:在“拾遗”中重建历史的温度 《拾遗录 出土文献研究》试图将那些散落在尘土中的文字,重新熔铸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试验、时而混乱却又充满创造力的古代社会。通过对这些“遗漏”的珍视与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接近那个真实发生过的、有血有肉的先秦汉初世界。本书献给所有对历史细节抱有敬畏之心,并渴望在沉默的物质遗存中,聆听先人低语的研究者与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沉浸其中,然后被震撼到”。我通常对这类偏学术性的古籍整理不太抱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会过于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叙事张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考证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它不是平铺直叙地告诉你“某某文献是什么”,而是带领你跟随他的研究思路,一步步抽丝剥茧,去解开历史留下的谜团。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文本流传与版本差异的对比分析,那种对细微差别的敏锐洞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很多地方,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如何凭借直觉和扎实的学识,捕捉到那个决定性的一瞬。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期待下一章会揭示怎样的“秘密”。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它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一些专业名词,但只要坚持下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将冷峻的学术研究,赋予了人文关怀和探索的激情,让“出土文献”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鲜活的对话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有意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拾遗录”这三个字,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被历史遗忘的珍宝,那种挖掘和整理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险的意味。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发现它更像是一趟深入古代文明肌理的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碎片化信息,如陶片上的刻痕、竹简上的墨迹,都能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大胆的想象,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我特别欣赏它对文献语境的重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考据成果,而是将这些出土文献置于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让人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思想脉络和生活状态。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官僚体系运作方式的考证,从简牍的格式、用词习惯中,还原了权力运行的微妙机制,这种细节的呈现,远比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来得震撼人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对传统史料的依赖,意识到那些“遗漏”的部分,往往才是拼凑完整历史图景的关键拼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新的知识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视角去看待既有的历史叙事,激发了我对更多古代文献的求知欲,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探索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打破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时期的刻板印象。在许多通俗历史读物中,我们习惯于接收被高度提炼和简化的信息,但《拾遗录 出土文献研究》却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真实世界。它通过对那些非主流、非官方的文本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底层、边缘群体以及民间信仰的真实面貌。例如,书中对某一地区墓葬壁画及相关简册的解读,提供了一种与主流史观截然不同的权力更迭视角,让人耳目一新。这感觉就像是,我们一直只看到了宫廷的宏伟蓝图,而这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了构成这座宏伟建筑的砖块和泥土,看到了工匠们的汗水与挣扎。这种从下至上、由边际向中心的重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多维性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一主旋律的,而是由无数细微声响交织而成的复调。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主要是被它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先行的大环境下,能看到一本如此脚踏实地、字斟句酌的著作,实属不易。这本书的每一处论断,似乎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链条之上,绝不轻易下结论,即便是推测,也标注得清清楚楚,给予读者判断的空间。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敬畏,是治学者最宝贵的品质。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做得极其到位,它清晰地梳理了历代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以出土的新材料为参照系,进行了有力的修正或补充。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论——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做到最大的解释力和最小的偏差。虽然某些章节涉及到的具体年代和器物名称确实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但正是这种需要“主动学习”的过程,极大地加深了我的理解和记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啃”的学术精粹。

评分

作为一位对古代文字和书法艺术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额外的惊喜。虽然主题聚焦于文献的研究,但作者在描述和分析具体出土文本时,对字体、书风、书写习惯的观察和描述,简直是书法史研究者梦寐以求的材料。他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的内容,更是在“欣赏”文字的书写形态。比如,对某一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笔法特征的精准捕捉,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书写者在用笔上的细微差异的比较分析,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这种对书写载体的关注,使得文献的解读不再是纯粹的语义工作,而是融入了物质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层面。读起来,我能想象出那个抄写员在竹木简上运笔时的情景,感受墨迹的干湿浓淡。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说明如何将文本考据与视觉艺术分析完美结合,让研究成果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美学感染力,非常值得反复品读和参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